袁德明 徐豐羽
摘要: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當代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和學習方式。在高校教育領域中,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滲透,使得高校教育從形式到內涵發(fā)生了質的改變。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挑戰(zhàn)的同時也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因此,建構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是一個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 信息技術 新型教學模式
一、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意義
二十世紀后半葉,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了“學與教”理論,該理論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該理論主要由“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理論基礎)、“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和“動機理論”組成。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和學生實踐相結合?!耙越處煘橹行摹钡膫鹘y(tǒng)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是:(1)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夠得到很好的發(fā)揮。(2)對教學環(huán)境的要求相對較低。(3)更利于教學的組織管理和教學過程的質量調控。但是,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學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yǎng)”活動,學生極少有反饋信息去影響甚至改變教師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很少;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忽視了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存在。很顯然,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擔負不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重擔,因此,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迫在眉睫。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它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和升華,既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既重視知識與技能,又注重過程與方法。因而,建構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對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意義深遠。
二、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具體內容
教學環(huán)境是讓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平臺。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豐富的環(huán)境下,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借助教師、同學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來獲取知識。而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學習環(huán)境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這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提供了很好的認知工具??偟膩碚f,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內容具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于網絡信息技術開展教學
利用網絡中的豐富信息資源開展學習活動,教師事先準備好與講課內容有關的多媒體文件。教師利用網絡,按照一定的時間進程逐步呈現這些教學內容。而學生則可以根據教師的引導,在多媒體的課件中,理解一些平時難于理解的概念。另一方面,教師構建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學生通過網絡開展信息檢索、收集、篩選、整理等學習活動。
(二)基于網絡信息技術開展探究式學習
在探究式學習中,學生通過自主的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掌握從事研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教師通過自制課件和網站這種方式,讓學生能夠在虛擬的探究環(huán)境下進行自主探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取新的知識,整合、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方式進行專題探究。學生通過信息網絡的強大功能,并輔以教師的適當引導,進行自主學習,搜集和整合素材,最后以電子作品形式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學習指引,使學生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得到提升。通過對問題的解決過程,培養(yǎng)學生對大量網絡信息的篩選和甄別、分析和處理能力,使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式學習。
(三)合作學習,交流成果
教師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技術,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并進行合作學習與交流。另一方面,以小組為單位的方式進行學習,每個小組成員都會有特定的具體的學習任務,鼓勵小組之間通過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完成這個學習任務,使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得到提高,相互溝通的能力得到增強,從而提高學習和科研素養(yǎng)。具體地講,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每個學習小組對各自的探究過程進行小結,陳述各自的探究結論,對各自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2)學習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對別的小組的探究結果進行評價,并提出建設性意見。(3)教師對每個小組的探究結論進行評價和適當的補充,并讓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自己的探究結果進行改進。
(四)學習評價,知識拓展
在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強化練習,并通過在線測試系統(tǒng)等方式讓學生進行隨堂或課后測試,同時,通過計算機的實時反饋,讓學生能夠及時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利于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改善教學質量。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結構的合理拓展,讓學生在網上搜集相關的信息資料,讓學生在課后有充分發(fā)揮自己才能的空間。
三、結束語
培養(yǎng)高素質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在網絡環(huán)境下,合理利用豐富、優(yōu)質的網絡教育資源,通過基于網絡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工作,開展學生自主式、探究式的學習,并結合合作學習和交流成果、學習評價和知識延伸,則能促使這一目的的達成。
基金項目:2013年度南京郵電大學教學改革項目,“信息類高校金工實訓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G00513JX26)”。
參考文獻:
[1]劉堅強.高等學?;诰W絡信息技術教學新型模式研究和實踐[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上旬),2012(2).
[2]何克抗.關于網絡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1997.
[3]何有明.網絡環(huán)境下的探究性學習模式的思考》[J].成功,2007(10).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