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中
摘要:語文積淀著人類文化的精華和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思想心理,文化的瑰寶。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一定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文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豐富學生的個性,完善學生的人格。語文教材蘊涵道德情感教育,融合審美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關鍵詞:創(chuàng)造美 挑戰(zhàn)困難 鉆研 培養(yǎng)
蔡元培說:“教育者養(yǎng)成人格之事業(yè)也?!薄敖逃牡谝灰季褪羌訌姷掠?,培養(yǎng)學生人格?!闭Z文包括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語文教材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材就像一座宏偉的民族文化博物館,里面陳列了各個歷史階段留下的寶貴文物。大禹治水的偉業(yè),愚公移山的精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思辨,活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氣……
打開語文教材,掀起語言符號的帷幕,躍入你眼簾的是座座歷史豐碑,巍巍民族精神……何等的光彩奪目,何等的感人肺腑!這些民族語言文字如同文物、化石,是無價之寶,是教育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培養(yǎng)健全高尚人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語文教材蘊涵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教育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人格的重要內涵之一。它包括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自豪感,集體榮譽感等。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情者,文之經”,“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梢姡楦惺堑赖碌膬闰屃?,催化劑,它可以推動學生去克服困難,形成健全的人格。
民族語言是維系民族精神的生命線。都德的《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北疚募ぐl(fā)起學生對民族語言的珍愛,傾注對祖國深沉熱烈的情感。屈原的憂愁幽思、憂國憂民,可與日月爭輝;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可激勵數代后人;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可響徹中華大地……名人志士的健全人格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強烈的家庭責任意識、高尚的道德幸福觀都是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質,不能由于對思想教育的狹隘理解而使教材中這些絕好的素質教育內容流失。教師引導學生在正確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能形象靈活地表達出來,能把堅定與動搖、倔強與脆弱、高昂與低沉、穩(wěn)定與輕佻、美麗與丑陋、高尚與卑鄙、歡樂與悲哀等復雜的感情,有愛有憎地表現出來。能使學生達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地步,能使學生產生難以忘懷的共鳴。
二、語文教材融合學生審美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美是一面鏡子,你在這面鏡子里可以照見你自己,從而對自己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態(tài)度。”語文教育要密切結合教材中關于自然美的描寫,引導學生參加實踐進行聯想,加深對課文語言美的理解力,同時提高運用語言表現自然美的能力。教師要像葉圣陶說的那樣,讓學生到課文中去發(fā)現“寶石”,“增添賞美的興趣”,擴大眼光,充實經驗,使“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發(fā)展”。
朱自清的《春》,春花朵朵,如珠似星;春風縷縷,歌聲繚繞;春雨綿綿,草兒青亮。學生可以視覺、聽覺、觸覺多方面去感受課文的意境美,品評作者的語言美、形象美,和作者一起“受用這無邊的春色”。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學生在顯性的自然美的創(chuàng)造中,體味到詩人獻身革命事業(yè)的偉大抱負。曹操《觀滄?!分小扒镲L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一描寫,氣勢磅礴,筆調恢宏,不僅給予學生豐富的想象,還可讓學生觀賞宏觀世界的運動美。
語文教材把學生帶到大語文教育中去,培養(yǎng)其高尚的審美理想,激發(fā)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的熱情。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作品的情感去熏陶學生,從而提高其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美育素質。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聲情并茂的朗讀、娓娓動聽的引導、相得益彰的圖畫、錦上添花的配樂,使學生體會文中那細膩感人之處,以填補講解語言難以窮盡的空白,在不斷感悟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語文教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使學生對語文課產生極大的興趣,更對他們的心理成長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語文重在培養(yǎng)學生敢于創(chuàng)造困難、挑戰(zhàn)困難的勇氣。例如《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這種進步人生觀是教師因勢利導進行人生觀教育的絕好教材,而作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更應是學生在人生道路上應具有而教師在教學中反復滲透的品行?!板浂簧?,金石可鏤”,“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思想將帶領學生走進健康心理的廣闊天地。人的一生有時處于順境,有時又遇逆境,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壓力,卻使學生產生極大的挫折感,這時,教師應借助語文教材的教學,讓學生相信困難和挫折的出現是對自己的錘煉,并以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
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要讓學生與教材充分交流,學生要走進教材,融入教材。而我們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學生言論,要激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這一點應從減輕學生閱讀的心理壓力,提高感悟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我們還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鉺,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fā)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是藝術、思想的結晶,從而萌發(fā)“我要學習”的欲望。
語文包括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積淀著人類文化的精華,也積淀著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光榮傳統(tǒng)。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未來將是人才競爭的全新時代,思想觀點創(chuàng)新、知識技術創(chuàng)新必將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人格,將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主要課題。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語文教材豐富多彩,愿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潛心鉆研,開拓創(chuàng)新,為祖國的輝煌明天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