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暉
在中外一些學者心中,家校協作本身是一個偽命題。學校向來把學生從他們“天然”的家庭那兒搶奪過來,乘勢把社會“一般性”需求強加于學生,塑造出一批批適應工業(yè)化生產的人。而他們的父母則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子女教育,對學校有著不切實際的“奢望”。在“怎樣使學生受良好的教育”這一議題上,學校和家庭都應該反思并持續(xù)學習,以重新達成合作默契。
我們設想這樣一種開放環(huán)境,在這個學習空間中,學生個性的保留與社會需求的滿足達到了最佳平衡,學生的真實學習軌跡被一步步保留。科技發(fā)展讓這一切成為可能,在每一個學習起點,家庭、學校和學生已經參與了準備過程,讓教學按照學生的學習速度進行,給予整個學習過程更頻繁、實時的反饋,然后把數據提供給家庭、學校和學生個體,供他們隨時取得并使用。大數據是把所有人的數據集中起來,使得分析結果能為個人所用。而“小數據”的思路則相反,是把個人的分析數據集中起來為個人所用。工作在教育第一線上的教師個人利用新技術集結每一個家庭、每一位學生所貢獻出的“小數據”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最實際的影響。
● “學習”齊心
我們有一個可以對學習進行管理的“柜子”(Papa應用),以iPad作為個人終端,使用以圖片、語音記錄為主的Papa軟件“高互動、及時反饋”等特性,教師能夠在Papa中通過學習日志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進行基于學習者個體的發(fā)展性評價。Papa語音社區(qū)工具嵌入學習過程中,如一個無形的“學習柜子”,把原本無序或不易于學習者理解的知識結構、互動連通、個體探究等問題,通過教師的逐步引導,加深了直觀體驗與理解。
技術便利保障家長知情、參與權的同時,有效建立了家校同盟,把教師的理念傳遞到家庭,把家長的能量傳遞到班級。Papa教師賬號內的學習主題不僅展示了學生的學習動向,更為家庭學習提供了導航。家長也通過平臺參與到學習的最核心部分,建言獻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足能通過平臺數據及時反映出來,教師再進行針對性地補充輔導;同時利用直觀數據與家長進行溝通,協商可實施的改進策略,幫助后者在校外及時關注。通過這樣的交流合作,教師、家長和學生自身,都能對學習情況有更充分的理解,為下一步學習做出更自信的謀劃。
黃琦佳同學回憶到,建立了自己的Papa小電臺后,列表里她能加很多朋友,不僅能加現在班級里的朋友,也能加以前幼兒園里的老朋友。他們可以互相學習,可以分享自己在課堂里的知識,還可以分享課外學到的知識,更可以分享小朋友周末在家的活動。爸爸媽媽能夠清晰地了解她的學習動向,參與她的學習活動。她還能及時地跟教師在Papa上說話互動,教師能幫助她糾正錯誤。也覺得自己的小電臺很有趣,助她完成了周計劃和復述課文故事,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樣她就特別想學習更多的新知識。
我們甚至瞄準了學習者的元認知與情感領域的激發(fā)。憑借與家庭的合作,我們讓學習者感受到通過管理作業(yè),規(guī)劃學習任務并實施行動,每個學習者都能呈現他獨特的“學習觸角”至更大更豐富的世界。
夏果同學說,他的小電臺堅持每天分享一篇課外閱讀好文章,每周再發(fā)一份智慧分享單梳理本周知識,學習變得有規(guī)律了,看得見自己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他嘗試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語言或繪畫表達出來。讀到《太陽落山了》這首詩,他立刻把溫馨又幸福的家用繪畫的方式來描述,發(fā)在Papa里引發(fā)了很多人的關注與模仿,這使得他對學習更有滿足感。
● “評價”合力
我們相信有意義學習的發(fā)生,不需要來自外部的獎勵。如果學生認為完成某個學習任務會幫助他們達成某個個人目標 ——如學會他們想要掌握的一門技能,使他們在朋友和家人心目中的形象更優(yōu)秀,或者讓他們找到滿足感,那么,他們便更有可能主動參與學習。這些目標并不會替代教學目標,但卻能通過要求學生補充說明學習對個人是多么重要來強化教學目標,實現學校與家庭的連通。
我們關注學習的“自主性”,重視學習者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在與課程目標有效對接的前提下,主要由學習者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教師在各環(huán)節(jié)中給予指導,同時家庭支持亦不可或缺。家校協作時刻為學習遷移創(chuàng)造機會,促進學習者將他們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真實的生活情境當中。我們前置評價標準,促進理解。自我與家長評價,形成對質量的敏感,從“對”學習評價,到“為”學習評價,用“評價”來促進學習。當問題出現了,而伙伴們卻可以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就像“寒假Papa自主學習行動”提示到的:小觸角們連通學堂與居所,隨時隨地發(fā)現并記錄學習與生活的亮點,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小觸角們善用學具,在爸爸媽媽、教師、伙伴的共勉下,做好時間管理;小觸角們保證準確的朗讀,為聽者帶來舒暢愉悅;小觸角們邀請長輩或親屬作為廣播臺的顧問,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小觸角們善于發(fā)現他人的優(yōu)點,學會鼓勵同伴,與同伴共進步。打開一個學生的Papa,你就能看到他的記錄,讀書、交往、運動……用技術記錄一段經歷,我們仿佛推開了一扇門,看到里面的學生學著承擔自己學習的責任。或者來自生活更真實的反饋——
張書畫的媽媽在Papa中評價道:“張書畫表現一級棒,媽媽給五星。放假第一天,我就和書畫共同制訂了寒假作息時間表與學習計劃表,這些天,書畫就是按照計劃表來生活和學習的,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多姿多彩!加油,寶貝!媽媽和老師都關注著你哦!”
● “資源”融通
從前,傳授知識的似乎永遠是老師??墒侨缃?,各行各業(yè)都有出色的人,都有精彩的事。對學生而言身邊的人更親近,身邊的事更易懂。老師游走于“管”與“不管”之間,“管”是為了讓家長們更好地將能量傳遞到班級,“不管”是為了留更多的空間讓家長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向更廣闊天空的門。
用愛網聚人的力量。班級里的牙醫(yī)爸爸,把牙具圖片上傳到學校學習平臺上,還搜集了很多保護牙齒生活小常識。告訴學生們早晚飯后要刷牙,刷牙的正確姿勢,以保護牙齒,很多學生喜歡他上傳的課程,他也從線上走進了課堂。利用實驗小學的在線課堂,家長也成了課程的開發(fā)者和使用者。源于共同的使命與目標,老師與家長結成最有力的同盟,打造班級、家庭、學校立體化發(fā)展空間,老師凝聚這股力量,讓這股力量推動學生“自主”成長。
為課堂注入新空氣。高效運用家長資源,使班級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使學生們收益更多。在班級中,家長義工們充當了很多角色,學生們運動賽場上的拉拉隊、社會實踐活動的攝影師……老師們打開了課堂的大門,拉近了學校和家庭的距離,讓學生沐浴新鮮的空氣。而有益的家長評價,更是課堂的有效延展,促使學生從一個被評價者轉換成一名自動效能者。
“每個學生的學習經驗都不可復制”,這是家校矛盾的焦點,更是家校協作的融合點。知識在進化,實驗小學著力于學習的自主與智慧的共建。學生、家庭、學校,以個體為起點,創(chuàng)建知識網絡并將相關節(jié)點形成有效連接。發(fā)現每一個學生,技術“使能”學習,讓不可能漸漸成為可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