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摘要:《金黃的稻束》是一首具有“雕塑的質(zhì)感和光輝”的詩歌,它具有較深的哲理性思考。本文試圖從繪畫和雕塑的角度引導學生解讀這首詩歌,還原詩歌的繪畫之美,品味其雕塑之美,領悟其哲思之美。
關鍵詞:詩歌教學;繪畫;雕塑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7-079-1《金黃的稻束》這首詩歌是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詩中關于勞動生命的思考是架構在追尋理想和人生選擇中的一座橋梁。這首詩歌的審美意義和詩人的哲理性思考讓這首詩獨具魅力,將學生對現(xiàn)代詩歌的理解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
本文試圖引領學生從繪畫和雕塑的角度來解讀這首詩歌,通過想象聯(lián)想再現(xiàn)詩中的描寫的畫面,揣摩“金黃的稻束”這一主要意象的象征意義,理解詩歌蘊含的哲思及主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還原畫面之美
中國古代的蘇東坡論王維說:“其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現(xiàn)代的聞一多提出了新詩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可見詩歌與多種藝術形式之間都有其相通之處。在課前要求學生獨自朗讀詩歌,找出詩中描寫的意象,在腦中想象成畫面,并能用繪畫、文字、圖片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出來。之所以將這一內(nèi)容放在課前,是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欣賞詩歌繪畫美的能力,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初步感知詩歌的意象。而課前獨自朗讀則是出于尊重學生獨特想象力的考慮。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金黃的稻束”和“疲倦的母親”之間的聯(lián)系,我出示了兩張圖片,一張是稻田里的稻束,一張是勞作中的母親,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的聯(lián)想,學生能很快想到正是因為有母親的辛勤勞作,才會有稻田的豐收。我特別啟發(fā)學生思考稻束與稻穗的區(qū)別,學生就會明白稻束和母親一樣在孕育生命果實之后就走會向了生命的終點,理解了這兩者之間的練習,也就理解了“金黃的稻束”的象征意義。
二、品味雕塑之美
詩中寫道:“沒有一座雕像能比這更靜默”。為了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雕塑的質(zhì)感和光輝”,首先要對雕塑之美有個感性的認識,通過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雕塑作品,并簡介雕塑的色彩之美、線條之美及永恒之美,讓學生在詩歌中找到描寫“金黃的稻束”相對應的特點,學生很快就根據(jù)文本找到了這尊雕塑的色彩是金黃色的,“站立”、“低首”刻畫出了雕塑或直或曲的線條,而“靜默”、“沉思”則賦予了雕塑永恒的美感。通過對詩歌文本的具體分析,借鑒雕塑的鑒賞手法,使學生充分理解這首詩歌語言所具有的“雕塑的質(zhì)感和光輝”這一特點。
三、領悟雕塑之美
雕塑之所以給人以永恒的美感,還在于它往往會引發(fā)我們的思考。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思考,我提供給學生一段材料:選自作者鄭敏的一段話:“那流水有聲無聲地汩汩流過,它的消逝感和金黃的稻束們的沉思凝靜形成對比,顯得不那么偉大,而稻束們的沉思卻更是我們永久的一個思想”,讓學生結合詩歌,寫出對這首詩歌自己的理解,小組交流后班級交流,教師適時點評,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
對于這首詩歌中詩人的哲理性思考有著很多深淺不一的解說,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助者、資料者提供者。學生的理解也許是不夠深刻的,但貴在思考的過程。
反思這首詩歌的教學,抓住鄭敏詩歌的特點,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繪畫之美、雕塑之美、哲思之美。采用了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從實施效果來看,學生基本能理解這首詩歌的特點,理解了藝術之間的通感,并產(chǎn)生了很多可貴的思想火花,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不足之處在于以雕塑的鑒賞角度來理解這首詩歌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這首詩歌的哲理性比較難以理解,而學生的知識水平和人生閱歷有限,大多數(shù)學生對詩歌中的哲理理解還停留在表面。如果課前能加強預習指導,將本節(jié)課的一些資料提前發(fā)給學生,特別是關于雕塑的鑒賞方法,補充學生的審美知識。并且注重課后鞏固,提供一些關于這首詩的評論性文章作為學生的課后閱讀資料,加深擴展學生對這首詩歌中的哲理性理解效果則更佳。
[參考文獻]
[1]唐湜.鄭敏靜夜里的祈禱.新意度集.三聯(lián)書店,1990(09).
[2]邱景華.疲倦而靜默的母愛.名作欣賞,2010(25).
[3]白靜.沉思的光輝——鄭敏《金黃的稻束》的藝術解讀.神州文學,201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