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茁
【摘要】隨著當今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各方面與世界接軌,涉外交往的機會也明顯增加。從而,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是當務之急,也是教育界面臨的挑戰(zhàn)和肩負的重任。因此本文就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體措施進行了粗淺的探究。
【關鍵詞】文化導入 必要性 可行性 措施
一、必要性
眾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在方方面面都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想要進行交流,只懂得對方的語言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了解對方的文化。再有隨著當今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各方面與世界接軌,涉外交往的機會也明顯增加。從而,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是當務之急,也是教育界面臨的挑戰(zhàn)和肩負的重任。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在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只重視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訓練,而忽略了目的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致使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掌握的英語知識多數(shù)停留在語言知識這一表面上,這無疑對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是極其不利的。很多學生可能具備扎實的英語基礎,詞匯量較大,也可以說流利的英語,但在實際的交流中卻會遇到很大的障礙,甚至犯下嚴重的語用錯誤,這就是由于學習中只掌握語言符號系統(tǒng),忽略了其底蘊文化所造成的后果。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一定要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適時適量地講解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可以了解異域文化,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掌握和運用語言。
外語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用該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然而我國的許多大學生在經(jīng)過多年的正規(guī)英語教育后,甚至在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后,仍然不具備在適當?shù)膱龊系皿w使用英語語言的能力。這并不是緣于他們缺乏對語言知識的系統(tǒng)了解,而是緣于對文化知識的缺乏,對目的語社會文化背景不熟悉,因而導致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常常犯文化錯誤,出現(xiàn)“文化休克”。這些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畢竟是表層結構的錯誤,聽話人很容易發(fā)現(xiàn),而且他們知道對方是外國人,也很容易諒解。而文化錯誤會造成感情上的不愉快,常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從而破壞了整個交際氣氛。2013年7月31日,中央文明委在京召開提升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質電視電話會議指出,提升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質,是關系國家文明形象的一件大事。不斷提升公民道德素質,塑造國家良好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這里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國人外國文化知識的缺乏。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7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在這里,教育部明確將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中。然而,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言輸入多、文化輸入少,抽象理論分析多、具體感悟少,對外語語言能力重視多、對文化交際能力重視少等問題。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卻忽視了文化內容的教學。學生的語言使用不夠得體,這主要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因不了解文化差異而出現(xiàn)的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僅僅是表層結構的錯誤,而文化錯誤則意味著交際出現(xiàn)障礙。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運用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文化導入應該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二、可行性
文化教學的導入,不是拋棄學校規(guī)定使用的教學資料,而是在此基礎上,增加英語學習的相關資料,改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內驅力,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方法起到了指導作用。即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使學生對以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為依托,以學生為中心,全面提高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視聽說能力的新教學理念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對保證課堂教學質量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時也給教師提供了施展自身才能的廣闊空間,而且為他們教學科研能力的提升打造了平臺。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旨在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構架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如何利用先進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高我國大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英語教師也會在這次改革中有所收獲,他們的科研成果會比以往有質和量的飛躍,發(fā)表論文的期刊層次和數(shù)量也輝超過了以往;教學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因此就目前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條件以及教學資源是完全可行的。
三、具體實施計劃
1.重視知識文化差異的介紹。知識文化指的是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yè)時,列出一些和教材內容有關的文化背景要點,向學生推薦一些參考書及相關網(wǎng)址,讓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 經(jīng)濟、 歷史、 地理、 科技、 文教等背景知識,任何語言行為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發(fā)生。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受到文化的制約,差異越大,人們對信息的傳遞和接受的變形修正就越厲害。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始終重視東西方深層次文化差異的介紹。
2.重視觀念文化的介紹。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 政治觀念、 宗教信仰、 社會準則、 風俗習慣、 道德標準和思維特征。東西方之間觀念存在著很大差別。
3.重視詞匯文化意義的介紹。語義學把詞匯分為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概念意義就是詞匯的語言意義,文化意義則指詞匯的感情色彩、 風格意義和比喻意義等。在詞匯教學中,教師除應該向學生講解詞的概念意義,還應努力發(fā)掘詞的文化意義。從文化對比的角度,講解同一詞匯在兩種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同內涵,教師應通過聯(lián)系文化傳統(tǒng)、 民間傳說、 使用習慣和心理傾向來講授詞的搭配、 交際用法。
4.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英語教材中有著豐富的閱讀材料,其中也包含了許多跨文化因素,這為開展跨文化教育創(chuàng)造了條件。實際上,英語閱讀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學生面對的讀物是用外語寫成的,而該語言又與他所不熟悉的文化緊密地聯(lián)系著。要真正理解所讀材料的內容,不僅要掌握足夠的語言知識,還要了解一些說英語國家的風俗、 文化、 宗教等。這樣才能在閱讀中充分理解。除課本外,教師應選擇體現(xiàn)中西方文化共性和差異的英文文章,作為學生的補充閱讀材料,使學生間接了解西方的風土人情和西方人的價值取向。
5.其他形式的跨文化教育??缥幕逃坏梢栽谡Z言教學上進行,讓學生觀看跟所學內容有關的影片,就會特別直觀,使學生印象深刻。另外還可以鼓勵學生閱讀英文報紙,還推薦他們去瀏覽一些英文網(wǎng)頁,看英文原版書籍等等。
6.充分利用多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電影﹑電視﹑錄像等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電影是了解西方社會的有效手段,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故事片可以提供豐富的材料, 使學生對不同時期的社會習俗﹑衣著﹑建筑有所了解, 通過電影﹑ 電視,我們還可以觀察人們的舉止﹑表情等非語言交際手段, 這對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很有裨益的。 因此, 外語教學機構 電教部門應創(chuàng)造條件為外語學習者播放外語電影﹑新聞﹑記錄片、教學片等。 此外,互聯(lián)網(wǎng)是輔助英語教學的有效手段 現(xiàn)在越來越普及的網(wǎng)絡給我們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社會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不僅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也有著實際的可操作性,且越來越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項迫切任務。英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二者的結合有助于學生了解與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與掌握,達到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99.
[3]劉潤清.英語教育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