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勇
【摘 要】隨著“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開展,憲法學的教學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為此,憲法學教學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憲政意識和學習法律的興趣,并以司法考試為指引,多使用案例教學,采取更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將教與學充分結合起來,使憲法學不僅在立法中起到“根本法”的作用,而且在學生學習法律的過程中也起到“根本法”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憲法學;教學方法;必要性
一、憲法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憲法學作為高等學校法學教育的主干課程之一,是法學本科課程中最重要的、最基礎的學科,因此,憲法學教學工作開展得好壞,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法學素養(yǎng)、扎實的理論功底、較強的法律思辨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隨著憲法學在法學領域逐漸受到重視,憲法學的價值不斷得到社會的認同,憲法學研究的熱潮也開始涌起,這些變化為憲法學本身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同時,也給高校憲法學的教學提出了一個挑戰(zhàn):探求一種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比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的要求,同時又能適應憲法學研究的發(fā)展,將日新月異的憲法學研究成果帶入課堂,通過憲法課使學生諳熟憲法原理并把握其發(fā)展趨勢,并且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作為法律人必備的理性的、獨立的、批判的、敏捷的思維和較強的能力。
亞里士多德說過 “法律是沒有激情的理性。”理性是法律的靈魂,憲法學教學的目的也在于此,即培養(yǎng)學生理性的精神、提高理性思維的能力,這包括獨立的分析理解能力、較強的思辨能力以及對知識較高的融會貫通和整合能力等。所以,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憲法學教學不應再過多地強調傳統(tǒng)的“講授法”,而應因時制宜,因“需”制宜,向多元化發(fā)展,采取更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將教與學充分結合起來。
二、憲法學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法學本科專業(yè)在進行憲法教學的過程中,多采用以“教材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三中心)的“講授——接受”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過于強調教師對學生的管教和對學生學習的控制,強調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憲政知識教育。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教材中心”的不足。即教材內容基礎理論部分過多。講授內容理論性過多,聯(lián)系實際不足,缺少生動案例和縱向背景介紹及橫向比較優(yōu)劣。教師在課堂上總是習慣于按照憲法學的基本原理和我國憲法典的結構為基線展開其授課內容。單純的內容講授往往使學生對憲法學知識的理解只停留在教科書的點及面上,容易脫離實際,無法形成完整的憲法體系。
二是“教師中心”的不足。即講授形式單向和考核形式單一。講授形式單向體現(xiàn)在仍然采用“滿堂灌”的單一方式。教師主要采取的仍然是對學生單向灌輸?shù)闹v授法,學生只需要被動接受,沒有也缺乏相應內容和形式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從而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積極性??己朔绞絾我惑w現(xiàn)為多采用傳統(tǒng)的一場筆試考核模式,試卷模式是標準化命題,偏重于對憲法學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考核,忽視對學生利用憲政知識分析現(xiàn)實問題之能力的測試。因此單一的考試方式,不利于督促學生提高自身的憲政分析能力。
三是“課堂中心”的不足。學生視課堂為接受知識的中心,造成學生課堂依賴心理嚴重,認為學習主要在課堂進行,最多是課后復習課堂所學知識。這種學習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學生課前的預習能力未得到發(fā)掘,課堂上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未得到發(fā)揮,從而使得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都大打折扣。最終結果是自我學習能力和持續(xù)學習能力的嚴重缺失。
三、憲法學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案例教學法的運用
案例教學法是教師通過研究憲法案件的判決和憲法事例的評析來引導學生掌握憲法基本原理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旨在突破傳統(tǒng)的填鴨教學,以問題討論代替?zhèn)鹘y(tǒng)的課堂講授。案例教學法有助于避免學生單純地理解生僻的憲法理論,通過鮮活的案例將晦澀的憲法理論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案例中理解理論,并感受到憲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案例教學法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的不同在于其最重視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包括法律知識能力、職業(yè)思維能力和駕馭法律信息資源能力,而不僅僅注重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它更強調法律知識與專業(yè)技巧的緊密結合,致力于啟發(fā)學生應用法律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選擇的憲法案例必須具有可教學性, 要緊密圍繞憲法學教學工作來選擇,因此應嚴格按照《憲法學》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每一個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 選擇能夠說明教學內容的典型案例。
其次,所選的憲法案例必須例證性強,這樣才能夠使學生觸類旁通,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而且,為了改變傳統(tǒng)憲法教學內容的枯燥性,選取的憲法案例還必須具有趣味性和現(xiàn)實性,使所選案例具有可聽性、可看性,便于學生記憶。
最后,為避免憲法教學陷入“為了案例而講案例”的誤區(qū),所選的案例還必須具有可研究性,否則就會使憲法教學缺乏一定的理論高度,庸俗化。這就要求不僅要選擇有趣的案例和實例來說明問題,,而且要求案件本身要具有鍛煉思維,挑戰(zhàn)智慧的功效。
(二)以司法考試引導憲法學教學
國家司法考試是溝通我國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yè)的一座橋梁。法學教育的最重要功能是培養(yǎng)法律職業(yè)人才,而司法考試制度旨在選拔人才到法律職業(yè)之中,從結果上來說,法學教育和司法考試的目標是共同的。但是,在實踐中如何通過法學教育把學生轉變?yōu)榉蠂倚枰姆陕殬I(yè)人才,是高校及教師所面臨的難題之一。憲法學在我國法學教育體系中處在理論法學和部門法學的夾縫中,存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尷尬。這是因為憲法學一方面不是純粹的理論法學,與法理學相比,它有憲法典參照,其基本理論體系必須照應規(guī)范文本;另一方面我國又沒有典型意義上的憲法案例和憲法訴訟,和其他部門法學相比,憲法學的應用性較弱也更“幼稚”。在這種情形下,憲法學如何適應我國法學教育總體趨向應用的大趨勢,如何完善自己的學科教學體系,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以司法考試來引導憲法學教學無疑是科學可行的方法。在傳統(tǒng)的教學重點上,高校憲法學教學普遍都將教學重點放在憲法基本理論上。從課時分配來看,這部分教學占了總課時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但在司法考試過程中,憲法學基本理論中涉及的考點和所占的分值最少。因此,在教學中,將重點放在國家機關和基本權利中,尤其是其中的經濟制度、選舉制度、特別行政區(qū)制度和國家機構的職能上?;纠碚摬糠种蛔骱唵喂蠢?。另一方面,以司法考試的命題思維啟發(fā)學生。使學生直觀感受,并思考平時的學習與司法考試要求之間的差距,尋找更好的學習方法。
(三)體驗式教學法的運用
憲法學課堂教學“體驗式教學法”是指以實踐性為主要目的的課堂教學模式。其實施步驟主要包括:
第一,課前準備。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讓學生全參與課堂計劃,從調查問卷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程度、學習的興趣點、知識的薄弱點以及易錯點等,以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和內容,從而確保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教學內容簡介。這個環(huán)節(jié)應當讓學生至少了解以下三部分內容:一是憲法所要解決的實際或即將產生的社會問題;二是相關的憲法規(guī)則;三是相關的憲法理論。
第三,學生分組討論及小組代表發(fā)言。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首先應將學生分組。然后,教師將討論的內容、方法及目的簡要告訴學生,并提醒學生在討論中注意總結經驗。最后,由小組組長將本組同學發(fā)言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并將多數(shù)意見和少數(shù)意見及理由向全班同學公布。
第四,教師點評。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點評的主要核心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憲法意識,即培養(yǎng)公民的權利意識、法治意識、權力規(guī)范意識及國家意識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避免主觀和武斷,不要輕易用“對或錯”來判斷學生的發(fā)言。
第五,提問和答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當注意發(fā)現(xiàn)那些可能持異議的學生,并想法讓他們發(fā)言,表達出他們心中的疑問,特別是要鼓勵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平時發(fā)言較少的同學。對這些同學的發(fā)言,多用賞識性語言,少用打擊性語言,以在最大限度上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的提問,教師應當鼓勵其他學生進行解答。
第六,課堂總結。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結束環(huán)節(jié)中,應當進行課堂教學總結。在課堂教學總結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重點不是重復向學生灌輸課堂教學過程中已經為學生理解和掌握的憲法理論,而是指出課堂教學涉及到的知識點中需要繼續(xù)研究和探索之處,并向學生推薦相關研究成果,包括相關憲法學專著、論文等,以便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總之,憲法學教學方法的設計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任課教師下的工夫越多,教學過程則會越優(yōu)化,教學效果就會越好。
參考文獻:
[1]尹曉紅,法學教學方法改革之思考[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4(12).
[2]李紅,高職院校多元互動式憲法教學研究[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4(05).
[3]趙謙,淺談憲法學課程之案例教學法[J].商品儲運與養(yǎng)護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