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文獻分類目錄,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志目錄。我們可以利用它了解先秦的書籍概況以及當時學術思想的源流和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漢書·藝文志》;學術價值
清代著名學者金榜說:“不通漢《藝文志》,不可以讀天下書?!端囄闹尽氛?,學問之眉目,著述之門戶也”[1]。杭世駿也說:“今夫蘭臺志漢,何嘗不因向、歆,然秦火之后,非此不彰”(《道古堂集》卷六《黃氏書錄序》)。后人如此推崇《漢志》,自然是因其在中國文獻學上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地位。從其自身以及對后世的影響看,具有突出的史料價值和目錄學價值。
(一)保存了《別錄》和《七略》的概況
劉向、劉歆的《別錄》和《七略》,可以說分別標志中國古代??睂W和目錄學的開創(chuàng),其中的圖書整理方法以及圖書分類,一直為后世所沿用不斷。然而《別錄》和《七略》皆在唐末五代的戰(zhàn)亂中散佚,后人了解它們的方法與內(nèi)容則全在《漢志》的功勞?!稘h志》基本上保存了《七略》的各個項目,只是內(nèi)容上做了縮減。
余嘉錫先生在《目錄學發(fā)微》一書中對目錄學之功用進行了概括,共有六點:“一曰,以目錄著錄之有無,斷書之真?zhèn)巍薄ⅰ岸?,用目錄書考古書篇目之分合”、“三曰,以目錄書著錄之部次,定古書之性質(zhì)”、“四曰,因目錄訪求闕失”、“五曰,以目錄考亡佚之書”、“六曰,以目錄所載姓名卷數(shù),考古書之真?zhèn)巍盵2]。可這些功用的實現(xiàn)不得不先有史料存在方能談嗎?《漢志》則存矣。
(二)在正史中創(chuàng)立藝文志這一種結(jié)構(gòu)形式
《漢志》是我國第一部史志目錄,而且在現(xiàn)存的典籍中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圖書分類目錄,開天辟地又引領后世?!鞍喙讨稘h書》,刪取劉歆《七略》為《藝文志》,是史籍中有目錄部分,目錄中有史志體例的開始,后世遵循不衰”[3]?!稘h志》以后各代相繼仿效,在正史里面就有六家:《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而清人補寫諸史藝文志多達五十余種,另外其它史籍里的目錄頁有多家,如宋鄭樵的《通志·藝文志》、元馬端林的《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等等(以上可參見陳千帆、徐有富的《校讎廣義》)。二千年來這些正史藝文志完整地反映了我國歷史上書籍的流變情況,把它們匯編起來就成為一部巨大的古今圖書總目錄,偉觀的學術發(fā)展史,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稘h志》這一史志創(chuàng)新為后世繼承,其體例當然也產(chǎn)生了影響。雖然作為中國的第二部史志目錄《隋書·經(jīng)籍志》確立了經(jīng)、史、子、集的“四分法”,與《漢志》的“六分法”有了很大的差異,但在二者之間的轉(zhuǎn)化過程中,還是保留一些最初的痕跡,《七略》分為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和術數(shù)略;而《七錄》則分為經(jīng)典錄、記傳錄、子兵錄、文集錄和術技錄;《隋志》又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
從《隋書·經(jīng)籍志》的分類上可以看到《漢志》(也可以說是《七略》)對其影響,另外《隋書·經(jīng)籍志》在各部類之末都仿照《漢志》的大小序作了序錄,簡要說明了諸家源流及其演變,而且在文中明確的點出來,如《隋志》經(jīng)部總序最后說:“班固列六藝為九種,或以緯書解經(jīng),合為十種”[4]。至于《漢志》的小注(也就是化《七略》之解題為小注)對后世的影響,顧建人在其論文《《漢書藝文志》的著錄體例》中評價道:“《漢志》的注釋實為后來解題體目錄的濫觴”。如果說《漢志》對后世目錄的影響是其歷史價值的話,班固創(chuàng)制《漢志》在當時今古文之爭、讀書治學都有著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關于這一點,可參見王思濤先生的《《漢書藝文志》的學術價值》,此不再敘。
(三)突顯學術狀況及其源流
目錄之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漢志》自不待言。姚振宗說:“今欲求周秦學術之淵源,古昔典籍綱紀,舍是志無由津逮焉”[5]。這一點可以在《漢志》著錄的結(jié)構(gòu)體例中清晰的看出來?!稘h志》首以總序開篇,接錄一類之書,然作一小序、一略序以敘源流、明得失。這種結(jié)構(gòu)的目的所在就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同時從每類著錄書籍的多寡、著錄略類的先后順序亦可見當時的學術狀況。比如說《漢志》著錄的史書只有《太史公》百十篇等十一種,數(shù)量少,而且是附在六藝略《春秋》類后,可見當時的史學還是處于附庸的地位。另外,《春秋》類二十九種著作中,除了史學著作十二種以外,在其它十七種中,《春秋》公羊?qū)W的著作比其它幾家相比是最多的,這就從書籍的多寡上反映了學術的狀況,于是徐有富在其《目錄學與學術史》中提出:“漢武帝特別重視《春秋》公羊?qū)W”,這當然是有道理的。又如六藝略為什么排在《漢志》首位、《易》類為什么在六藝略的首位、儒家在諸子略中的地位等等著錄先后順序一樣能讓我們直觀的看到當時的學術狀況。這樣,《漢志》就讓我們了解到了先秦至西漢社會的學術思想及其流變。
參考文獻:
[1]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M].北京:中國書店,1987.
[2] 余嘉錫.目錄學發(fā)微[M].成都:巴蜀書社,1991.
[3] 陳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M].濟南:齊魯書社,1988.
[4] [唐]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 [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