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彬
【摘要】 建構主義就的基本觀點認為:“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地吸收的過程,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的過程?!边@種理論對21世紀的數學教學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導作用,大大解放了教育者的思想。建構主義為數學教學觀和數學學習觀提供了理論支持。
【關鍵詞】 建構主義 數學學習觀 數學教學觀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4)07-005-01
建構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后迅速發(fā)展,對當時的很多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教育界中產生的教學觀念和方法的革新更是引起了教育家的廣泛關注。建構主義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到目前仍然是歷久彌新的話題,吸引著無數的一線教育者踐行著,摸索著,發(fā)展著。建構主義主張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被教育者的認知發(fā)展。他認為,被教育者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被教育者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數學教學,需要從數學“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兩方面進行思考。
一、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數學教學觀
建構主義所主張的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的注入式和題海戰(zhàn)術,有著本質的不同。建構主義主張的教學方法其核心是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構造過程。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活動實質上是一種批判的活動。在涉及到新知識點時,教師和學生都在對雙方持有的觀點進行批判,教師的教學過程,便是說服學生的過程,使學生“順應”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學作為一門理科基礎性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概念、公式的講授并非如白紙涂鴉般介紹給學生,而是打破學生腦中的固有知識框架,幫助學生完善合理、富有邏輯的新知識體系的過程。在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中,數學教學活動具有兩個顯著特點:
1. 互動性
師生要通過一定的情境,運用一定的技術和方法,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多向交流,具有互動性特點。教師通過提供適當的問題、情景、實例促使學生的反思,引起學生必要的認知沖突,從而讓學生最終通過其主動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從形式上表現為師生間的交互活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與媒體問的互動活動;從類別上表現為情感互動、行為性互動,更重要的是思維的互動;在課堂教學方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相對話、互相討論,都能達到這種效果。
2. 形成性
教學是具有形成性的,教育活動并非一蹴而就,也非單方面的注入。教學的形成性可從形成性教學活動、形成性的教學成果、形成性的教學評估三方面進行理解。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打破、知識重建過程是具有形成性的,這要求教師要循序漸進,教學活動是一來一回的相互配合,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反饋來調整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構建知識;教學成果也是具有形成性的,在教學過程中,紙質版的教學成果固然客觀,而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數學方法的掌握與使用,也是教學成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數學思維是逐步發(fā)展的,需要教師長時間持續(xù)引導;教學評估作為對教師教學活動的考核,也是具有形成性的,每個老師均有各自的教學方法,對教材、教法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在對老師進行評估的時候,應注意其形成性,在某種程度上,教師的教學也是一種建構,和學生知識的建構不同的是,教師的建構具有形成性,是有目的、有步驟的理性建構,一些老教師之所以教學成果顯著,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評估教師的教學時,橫向同級部測評有必要,但縱向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成績提高,更不可忽視。
二、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數學學習觀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碰到令人苦惱的現象,經常聽到有老師抱怨,平時課上可憐地練習一遍又一遍的題目,到考試時仍然出錯。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出發(fā)解釋這種狀況,學習不應看成是學生對老師提及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社會的主動建構。我們對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含義有了新的解釋,這種“掌握”并不是指學生可以正確接收到教師表達的意思,而是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其意義。
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傳統(tǒng)的填壓式教學所采取的教學方式導致對學生學習觀的理解有了偏頗,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得大汗淋漓,學生在座位上不聞不問,毫不關心;教師苦口婆心地勸學生掌握數學思維,了解學習數學的意義,學生仍然認為數學是死記硬背的枯燥符號。在高考完后,短時間內便將數年學習的數學知識忘得一干二凈,數學思維和數學意識迅速弱化。因此,在學習時,應注意學生自身學習的主動性,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注意將知識“嫁接”到學生身上,并幫助內化為其自身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帶來了一場教學革命,教學的中心由教師向學生轉移,教學的目標被“意義建構”所取代,數學建構理論認為“作為認識客體的數學知識是不能被傳授的”教師只不過是向學生頭腦里嵌入一個外部結構,這個外部結構只有經過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內化,取得與原有認知結構非人為的實質的聯系后才能獲得心理上的意義。在這種教學觀和學習觀的指導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轉變教學思想,而且要注意教學策略、評估方式的使用,支架式教學、任務型教學法等常見的教學策略可以為建構理論提供支撐,另外,在教學評估方面,形成性評估等注重過程的評估方法將對教學活動產生良好的反饋。
[ 參 考 文 獻 ]
[1]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75.
[2]齊彩鳳,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的數學學習策略,東京文學,2011,12.
[3]陳天倫,建構主義觀點下的數學教學活動,讀寫算,201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