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吉豐
摘 要:隨著中學課程的不斷改革,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與日俱增,每一個學生在乎的基本都只是文化課的成績。他們經(jīng)常接觸的也都是課堂、課本和作業(yè),而往往忽略了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而現(xiàn)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常被父母寵著慣著。他們根本不懂什么是責任感和責任心,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他們不知道如何去體諒別人,也不懂如何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而在體育教學中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學生在短短一個月的跑操練習結束后,其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會有明顯提升。這就讓我不禁思考和研究如何在體育課中加強跑操練習來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
關鍵詞:中學體育課;跑操;集體榮譽感;責任心
一、如何在中學體育課中通過加強跑操練習來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1)巧妙地運用分組練習和小組比賽,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雖然跑操練習是一種比較枯燥無味的運動,但如果可以將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自己研究學習,互相配合,進行小組之間的演練和比賽,那么大部分學生都會為了不在其他小組面前丟臉而更加努力地練習和配合,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也就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萌芽,學生之間的信任和友愛也得到培養(yǎng)。
(2)適當?shù)剡\用“一人做錯全體練習”的方法,使學生更加具有集體使命感和榮譽感。在跑操練習中,最難的就是整齊一致。這需要所有參與的學生都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具備良好的身體協(xié)調(diào)能力和節(jié)奏感,只要一不注意,就有可能影響到全體同學的節(jié)奏和整齊度。每個隊伍里總會有一些節(jié)奏感不強、協(xié)調(diào)能力不好、集體觀念缺失或故意搗亂的學生。對這種學生而言,單獨練習是沒有太大效果的,因為雖然單獨練習的時候,他們也許可以做得很好,但是一融入集體,他們就會出錯。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采取“以學生治學生,以集體帶動個人”的辦法,如果一個人做錯,就讓全體重新再來。這可以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作為一個集體,他們應該不分彼此,共同進退。
(3)進行恰到好處的表揚,使學生真正獲得成就感和集體榮譽感。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也希望得到師長的表揚。而在同學們練習跑操的過程中,無論他們練習的成果如何,只要是有進步,就都應該給予肯定和表揚。這一點點的甜頭也許可以讓他們充分感覺到被同學們肯定和被老師表揚的喜悅和榮譽,同時也會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地練習。集體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就會在熱鬧的掌聲和歡呼聲中悄然成長起來。
二、如何在中學體育課中通過加強跑操練習來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
(1)在教學中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做錯動作的時候勇于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責任心。在練習跑操的初始階段,做錯動作或者跟錯節(jié)拍是難免的。在練習中,如果僅僅針對每一個做錯的學生進行反復練習,可能會耽誤集體的進度;如果把該生調(diào)離團體單獨練習,可能會讓此學生更沒有自信,更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同時也更容易掉隊,跟不上集體的學習和練習進度。這種做法不利于集體的發(fā)展。因此,在練習的過程中,如果有學生做錯動作,教師可以讓其大聲喊“報告”。這樣做可以讓該生向集體承認自己做錯了,讓其有一定的羞愧感,同時也可激勵他及時改正錯誤,下次不再犯錯,還可培養(yǎng)他的責任心,集中他的注意力。
(2)在小結點評的時候,多引導學生發(fā)揚自我批評與互相批評的精神,加強學生的責任心。只懂得炫耀自己的隊伍注定要被別人超越。因此,在小結點評的時候,要先引導每一個小組找出自己這個小集體的不足,然后再說說其他小組的不足;首先要學著自我批評,然后再批評別人。如果一個集體中,沒有人能發(fā)現(xiàn)自己集體的問題,這并不是說明這個集體有多好,而只能說明,這個集體的人不夠負責,他們只懂得炫耀,只懂得追求虛名。他們雖然擁有一時的榮譽,但是卻有可能很快被別人超越。因為他們不懂得尋找自己集體的不足,看著眼前這點小成就,就洋洋得意。那么他們就是對自己,對同伴,對整個集體的不負責。因此,自我批評和互相批評的良好習慣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
三、結論與建議
跑操雖然看似簡簡單單,卻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這也許就是新課改帶來的成效和魅力。很多學校認為練習跑操就是讓學生多多少少跑一跑,鍛煉鍛煉身體,但是其實不然。整齊的動作、響亮的口令、高昂的精神以及學生們那份對榮譽和成功的激情是點燃學生年輕生命的火種。讓學生們學會在奔跑中團結,在奔跑中釋放、在奔跑中成功、在奔跑中負責、在奔跑中追求自己的夢想。
參考文獻:
[1]葉 祥.以跑操為抓手,豐富校園課間、推進陽光體育[J].文理導航,2010(10):78—79.
[2]鄭 蕊.淺談高中生跑操的必要性[J].中國科技博覽,2010(13): 159.
(作者單位:福建省仙游縣金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