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彬
摘 要:受到社會中某些負面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危機。有些處于潛伏狀態(tài),有些已造成悲劇。對此,承擔教育育人功能的高校應予以充分關注與重視,并采取適當措施,利用校園陣地和現(xiàn)代技術手段,及時了解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動向,積極引導大學生的心理取向,使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教育;心理素質;心理健康
一、大學生心理教育內涵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簡稱,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從而促進其心理發(fā)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大學生心理教育結合了心理學教育理論與高校相關的工作實踐,其針對的人群不是一般的心理疾病患者,而是一群在校大學生。它作為學校的一種常態(tài)教育方式,將心理學理論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針對特定群體——大學生進行常規(guī)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之能夠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能夠以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和方式正確對待學習與生活。
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與一般意義上的心理教育是共通的,它們都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地促進自身心理發(fā)展的一種實踐活動,都“關注人的心理世界,建構人的心理生活,完善人的心理品質,提升人的心理水平,促進人的心理發(fā)展”[1],都必須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大學生的心理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素質教育,一個是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經(jīng)過后天教育培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影響而逐步形成的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品質。心理素質較之其他素質來說,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因此心理素質是其他心理發(fā)展的基礎。它主要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
大學生首先應具備的良好心理素質是“抗壓能力”,即挫折耐受力。目前的高校學生大都是90后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受到父母過多的呵護與照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一直處于嬌生慣養(yǎng)、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環(huán)境中,極少有機會受到逆境鍛煉。這種情況使得很多大學生缺少挫折耐受力,吃不起苦,受不起批評;面對問題或挫折,容易產(chǎn)生挫敗感,等等。
因此,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首要內容之一便是鍛煉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抗壓能力”,使其能夠以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
大學生應具備的良好心理素質之二是“抗拉能力”,即抗心理沖突能力或選擇能力。這要求大學生在面對自我需求和外界各種誘惑時,能夠堅定內心信念,做出正確選擇。
只有具備這兩種能力,才能使大學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屈不撓,正確看待和處理;才能使他們具備堅定的信念,經(jīng)受住各種風險和考驗;才能使他們意志堅強、樂觀自信。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對復雜環(huán)境的應變能力,能讓大學生坦然面對各種壓力,在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中,保持積極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
2.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48)認為,“健康乃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日臻完滿的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的狀態(tài)。為此,心理健康也成為一個人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
所謂心理健康指的是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huán)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tài)。心理健康要求個體具有完善的人格、健康穩(wěn)定的情緒體驗、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以及積極的社會行為,等等。
對于大學生來說,健康的心理除去以上的幾點還應該包括具備良好的溝通與交際能力;敢于負責,不隨意遷怒于別人的民主品格;能夠從危機中迅速恢復常態(tài)的良好的應變能力,等等一系列能力。這些都是一個優(yōu)秀大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還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視,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要不斷總結經(jīng)驗。完善和發(fā)展各種理論和方法,為實現(xiàn)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大學生心理教育所針對之問題
大學階段,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國家,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對個人來說,是其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對國家來說,則是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階段。然而,這個階段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問題。而諸多問題的基礎與核心,則在于不良的心理心態(tài)。不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將不利于教育成效與合格人才的培養(yǎng)。這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1.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急需學校教育予以關注
近幾年來,關于大學生自殺的案例層出不窮,僅2011年上半年就達到40多起。致使這些學生輕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學生因為求職受挫,有的學生因為戀情挫折,有的學生因為患病無錢就醫(yī),也有學生因為家庭矛盾、父母離異,等等。實際上,這些原因只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那么,深層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早在幾年前,曾有媒體對高校流行語進行過一個相關調查,在眾多選項中,“郁悶”一詞獲得了百分之五十五的選票,高居榜首。直至今天,“郁悶”仍然反復出現(xiàn)在這些“天之驕子”的口中?!坝魫灐弊鳛橐环N心理現(xiàn)象,不能不引起一定的重視。這種負面情緒的持續(xù)發(fā)酵便會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而這往往源于現(xiàn)實生活與心理預期的巨大反差?,F(xiàn)實生活中,大學生在學習、就業(yè)以及感情等方面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或不滿意之處,然而心理的脆弱、過高的預期則使得他們缺乏足夠的承受能力。這樣一來,悲劇的發(fā)生也就不難理解了。
面對這種現(xiàn)象,學校應該進行反思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敖逃?,歸根結底是對人的教育。生命的無端逝去,表明了教育的局部缺失。”[2]這種缺失的教育,我們急需補上。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對大學生中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應予以充分的關注和重視。
2.對大學生受社會中某些負面現(xiàn)象影響而產(chǎn)生的消極心理現(xiàn)象,學校應予以重視endprint
眾所周知,社會轉型期是一個思想和觀念都極具變化的時期,因此在該階段內都會相應地出現(xiàn)一些社會問題,正是受到這些問題以及不良風氣的影響,才使得大學生出現(xiàn)一些消極負面的心理現(xiàn)象。在社會轉型期,不少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扭曲,錯誤地認識權力和利益。例如,有學生的貪圖虛名,到處攀比,重享樂輕付出;有的學生心理失衡,產(chǎn)生相對被剝奪感;有的學生隨波逐流,認同并按照所謂的“流行規(guī)則”行事……這些問題的存在,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總而言之,加強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意義重大而深遠。要及時了解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動向,積極引導大學生的心理取向,使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遇挫折而不彎,遇誘惑而不動搖,對學習、對生活、對他人、對社會都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和看法。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途徑
培養(yǎng)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承擔教育責任的高校來說,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從心理上予以重視,將心理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整體規(guī)劃
鑒于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應將其常態(tài)化,作為日常教育的一個內容,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在傳統(tǒng)的德育外,可開設相關課程,在培養(yǎng)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同時,完善其人格,培養(yǎng)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心態(tài),造就更為完整意義上的高素質大學生,從而確保其更好地為社會和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2.加強大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教育
加強學習是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途徑,亦是提高他們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方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其具有健康的心態(tài),就需要在原有專業(yè)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入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使其理論和實例相結合。在選擇實例的過程中,應該選擇貼近大學生生活的實例,這樣能夠讓大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對心理因素的重大作用產(chǎn)生認同感,并且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可以讓大學生避免進入這些問題的誤區(qū),而且還能夠掌握一定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常識,這樣有利于大學生以正確的心態(tài)去對待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遇見的種種問題。
另外,高校應積極開展內容豐富的校園活動,這些活動可以不受形式的限制,但是應該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且具有一定的教育和激勵意義。人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動物,不可能封閉存在,而是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在對其他人姿態(tài)、語言、行為等的模仿與交流基礎上,對自我進行重新的認識與評價。從而逐步建立起自我意識與現(xiàn)實生活情境相適應的各項心理品質。因此,應該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教育和培養(yǎng),與此同時,還應該提供一種開放的活動氛圍,讓大學生在活動中進行一些心理調節(jié)和情緒調節(jié),從而增強其心理能力。
3.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開展網(wǎng)絡心理教育
現(xiàn)今正處于網(wǎng)絡時代,計算機、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已經(jīng)成為大眾普遍的消費品,人們在工作之余開始利用網(wǎng)絡進行一系列活動,正是基于這種優(yōu)勢的資源條件,高校應重視網(wǎng)絡資源,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教育在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利用網(wǎng)絡資源加強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有多種方式,例如,利用網(wǎng)絡開設教育專欄,普及理論知識,并且提供一些對策建議或是利用一些實例進行思考反?。辉O立心理咨詢交流網(wǎng)絡平臺,由校內有經(jīng)驗的心理工作者主持,隨時為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提供心理引導和幫助。這些措施在大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一個人的良好心態(tài)和心理素質是一個適應性的發(fā)展過程,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它的形成一般要經(jīng)歷“自我認知——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反思內化——形成品質”等五個環(huán)節(jié)[3],而網(wǎng)絡素質教育正是屬于“曉之以理”“導之以行”這兩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其重要意義自不待言。
參考文獻:
[1]崔景貴.多學科視野中的心理教育[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4(02):7—13.
[2]李泓冰.大學生自殺頻現(xiàn),教育之責何在?[DB/OL].http://news. 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5- 08/02/content_3299063.htm.
[3]張大均,田 瀾.論心理素質教育的設計和實施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3(06):66—70.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yè)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