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要】初中生在英語課堂中有沉默現(xiàn)象,為了增強初中生英語課堂參與度,老師可以多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關鍵是老師要科學合理設計合作學習的活動并且要正確引導和積極監(jiān)控。
【關鍵詞】課堂沉默現(xiàn)象 課堂參與度 正確引導和積極監(jiān)控
一、問題的提出
現(xiàn)代化的教育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主體性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就是能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建構并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外語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外語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將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
通過聽課及長期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不愿意參與到課堂的各種活動中去,尤其是到了初二年級開始,在英語課堂上,越來越多的學生傾向于多數(shù)時間保持沉默,昏昏欲睡,課堂氛圍沉重,考試成績不理想。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了解了一些國內外相關研究。
二、國內外的研究綜述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而不是由外部被動注入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提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主張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Long(1981)的互動假說和swain(1981)的語言輸出假說為課堂參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張燁,周大軍,2004)(1)可見,我們需要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英語課堂中來。
《英語課程標準》(2)中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作為三大學習方式之一的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著名教育家David Coots首先倡導并實施的。它實際上是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與互動為基本特征,而更加具體化的小組合作學習,即把班級分成以3—6人為一個小組單位的學習集體,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在每個小組中,學生通常從事各種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學習活動,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以達到每個同學都參與課堂活動,都有機會開口,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三、合作學習在調動學生英語課堂參與度方面的作用探討
筆者在初二年級6班進行了初期觀察,調查問卷,長期跟蹤等活動。發(fā)現(xiàn),開學第一個月,全班54個人當中只有兩個學生敢于主動發(fā)言,大部分學生發(fā)言時聲音小,不愿意張口說英語,有5-10個學生是在英語課堂上昏昏欲睡,無精打采的。之后筆者在英語課堂中開展了大量的小組合作學習,經(jīng)過一個月左右,筆者讓他們完成以下調查問卷:
經(jīng)過統(tǒng)計,選擇“是”的學生有54個。所有學生都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課堂中是起著正面積極的作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英語學習動力。
四、英語課堂中合作學習的設計要有效,科學合理,老師要積極引導和監(jiān)控
筆者針對英語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設計及操作進行了意見調查。學生反饋:有些小組活動老師的設計難度過大,有些時候學生聚在一起只是聊天。針對這種反饋。筆者得出結論。在英語課堂中,合作學習要設計的科學合理,更重要的是老師要積極引導和監(jiān)控。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老師嚴格的監(jiān)控,學生會更加專注學習活動,更好地進行合作學習。筆者在英語課堂中進行了如下的操作:
以一節(jié)初二年級英語聽說課為例。課題是“Human Encyclopedia”學生在做完聽力練習后,老師讓學生在熟悉聽力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口語練習。學生以小組形式,召開記者招待會,記者采訪文章的主角,然后匯報。據(jù)評課老師總結,在討論環(huán)節(jié),所有學生都在動,都在參與。在展示環(huán)節(jié),第二組的李子怡是一個幾乎不開口講英語的同學,但是她做為記者提出了問題,戰(zhàn)勝了自己。她是很好的例子。說明合理設計活動,積極引導監(jiān)控,學生是會受益的,會進步的。
五、結論
合作學習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在小組成員積極的互相影響下,學生們課堂參與更加有信心了,激發(fā)英語學習熱情和學習主觀能動性。但是老師要注意積極引導和監(jiān)控。師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反思
本文的研究樣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選用了初二年級的兩個班級調查和訪談。今后研究改進方向,可以在本研究基礎上,對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性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可以對增強初中生英語課堂參與度的其他有效措施進行探索研究,可以將研究文本基礎擴大,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參考文獻:
[1]張燁,周大軍.大學英語學生課堂參與模式研究[J].外語界. 2004.
[2]教育部.普通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
【摘要】初中生在英語課堂中有沉默現(xiàn)象,為了增強初中生英語課堂參與度,老師可以多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關鍵是老師要科學合理設計合作學習的活動并且要正確引導和積極監(jiān)控。
【關鍵詞】課堂沉默現(xiàn)象 課堂參與度 正確引導和積極監(jiān)控
一、問題的提出
現(xiàn)代化的教育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主體性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就是能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建構并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外語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外語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將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
通過聽課及長期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不愿意參與到課堂的各種活動中去,尤其是到了初二年級開始,在英語課堂上,越來越多的學生傾向于多數(shù)時間保持沉默,昏昏欲睡,課堂氛圍沉重,考試成績不理想。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了解了一些國內外相關研究。
二、國內外的研究綜述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而不是由外部被動注入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提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主張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Long(1981)的互動假說和swain(1981)的語言輸出假說為課堂參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張燁,周大軍,2004)(1)可見,我們需要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英語課堂中來。
《英語課程標準》(2)中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作為三大學習方式之一的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著名教育家David Coots首先倡導并實施的。它實際上是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與互動為基本特征,而更加具體化的小組合作學習,即把班級分成以3—6人為一個小組單位的學習集體,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在每個小組中,學生通常從事各種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學習活動,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以達到每個同學都參與課堂活動,都有機會開口,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三、合作學習在調動學生英語課堂參與度方面的作用探討
筆者在初二年級6班進行了初期觀察,調查問卷,長期跟蹤等活動。發(fā)現(xiàn),開學第一個月,全班54個人當中只有兩個學生敢于主動發(fā)言,大部分學生發(fā)言時聲音小,不愿意張口說英語,有5-10個學生是在英語課堂上昏昏欲睡,無精打采的。之后筆者在英語課堂中開展了大量的小組合作學習,經(jīng)過一個月左右,筆者讓他們完成以下調查問卷:
經(jīng)過統(tǒng)計,選擇“是”的學生有54個。所有學生都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課堂中是起著正面積極的作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英語學習動力。
四、英語課堂中合作學習的設計要有效,科學合理,老師要積極引導和監(jiān)控
筆者針對英語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設計及操作進行了意見調查。學生反饋:有些小組活動老師的設計難度過大,有些時候學生聚在一起只是聊天。針對這種反饋。筆者得出結論。在英語課堂中,合作學習要設計的科學合理,更重要的是老師要積極引導和監(jiān)控。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老師嚴格的監(jiān)控,學生會更加專注學習活動,更好地進行合作學習。筆者在英語課堂中進行了如下的操作:
以一節(jié)初二年級英語聽說課為例。課題是“Human Encyclopedia”學生在做完聽力練習后,老師讓學生在熟悉聽力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口語練習。學生以小組形式,召開記者招待會,記者采訪文章的主角,然后匯報。據(jù)評課老師總結,在討論環(huán)節(jié),所有學生都在動,都在參與。在展示環(huán)節(jié),第二組的李子怡是一個幾乎不開口講英語的同學,但是她做為記者提出了問題,戰(zhàn)勝了自己。她是很好的例子。說明合理設計活動,積極引導監(jiān)控,學生是會受益的,會進步的。
五、結論
合作學習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在小組成員積極的互相影響下,學生們課堂參與更加有信心了,激發(fā)英語學習熱情和學習主觀能動性。但是老師要注意積極引導和監(jiān)控。師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反思
本文的研究樣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選用了初二年級的兩個班級調查和訪談。今后研究改進方向,可以在本研究基礎上,對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性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可以對增強初中生英語課堂參與度的其他有效措施進行探索研究,可以將研究文本基礎擴大,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參考文獻:
[1]張燁,周大軍.大學英語學生課堂參與模式研究[J].外語界. 2004.
[2]教育部.普通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
【摘要】初中生在英語課堂中有沉默現(xiàn)象,為了增強初中生英語課堂參與度,老師可以多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關鍵是老師要科學合理設計合作學習的活動并且要正確引導和積極監(jiān)控。
【關鍵詞】課堂沉默現(xiàn)象 課堂參與度 正確引導和積極監(jiān)控
一、問題的提出
現(xiàn)代化的教育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主體性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就是能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建構并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外語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外語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將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
通過聽課及長期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不愿意參與到課堂的各種活動中去,尤其是到了初二年級開始,在英語課堂上,越來越多的學生傾向于多數(shù)時間保持沉默,昏昏欲睡,課堂氛圍沉重,考試成績不理想。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了解了一些國內外相關研究。
二、國內外的研究綜述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而不是由外部被動注入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提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主張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Long(1981)的互動假說和swain(1981)的語言輸出假說為課堂參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張燁,周大軍,2004)(1)可見,我們需要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英語課堂中來。
《英語課程標準》(2)中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作為三大學習方式之一的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著名教育家David Coots首先倡導并實施的。它實際上是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與互動為基本特征,而更加具體化的小組合作學習,即把班級分成以3—6人為一個小組單位的學習集體,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在每個小組中,學生通常從事各種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學習活動,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以達到每個同學都參與課堂活動,都有機會開口,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三、合作學習在調動學生英語課堂參與度方面的作用探討
筆者在初二年級6班進行了初期觀察,調查問卷,長期跟蹤等活動。發(fā)現(xiàn),開學第一個月,全班54個人當中只有兩個學生敢于主動發(fā)言,大部分學生發(fā)言時聲音小,不愿意張口說英語,有5-10個學生是在英語課堂上昏昏欲睡,無精打采的。之后筆者在英語課堂中開展了大量的小組合作學習,經(jīng)過一個月左右,筆者讓他們完成以下調查問卷:
經(jīng)過統(tǒng)計,選擇“是”的學生有54個。所有學生都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課堂中是起著正面積極的作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英語學習動力。
四、英語課堂中合作學習的設計要有效,科學合理,老師要積極引導和監(jiān)控
筆者針對英語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設計及操作進行了意見調查。學生反饋:有些小組活動老師的設計難度過大,有些時候學生聚在一起只是聊天。針對這種反饋。筆者得出結論。在英語課堂中,合作學習要設計的科學合理,更重要的是老師要積極引導和監(jiān)控。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老師嚴格的監(jiān)控,學生會更加專注學習活動,更好地進行合作學習。筆者在英語課堂中進行了如下的操作:
以一節(jié)初二年級英語聽說課為例。課題是“Human Encyclopedia”學生在做完聽力練習后,老師讓學生在熟悉聽力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口語練習。學生以小組形式,召開記者招待會,記者采訪文章的主角,然后匯報。據(jù)評課老師總結,在討論環(huán)節(jié),所有學生都在動,都在參與。在展示環(huán)節(jié),第二組的李子怡是一個幾乎不開口講英語的同學,但是她做為記者提出了問題,戰(zhàn)勝了自己。她是很好的例子。說明合理設計活動,積極引導監(jiān)控,學生是會受益的,會進步的。
五、結論
合作學習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在小組成員積極的互相影響下,學生們課堂參與更加有信心了,激發(fā)英語學習熱情和學習主觀能動性。但是老師要注意積極引導和監(jiān)控。師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反思
本文的研究樣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選用了初二年級的兩個班級調查和訪談。今后研究改進方向,可以在本研究基礎上,對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性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可以對增強初中生英語課堂參與度的其他有效措施進行探索研究,可以將研究文本基礎擴大,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參考文獻:
[1]張燁,周大軍.大學英語學生課堂參與模式研究[J].外語界. 2004.
[2]教育部.普通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