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制度的奠基,文明的發(fā)展

      2014-11-06 23:26:16聶國民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4年8期
      關鍵詞:中央集權

      關鍵詞 皇帝制度,官僚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奠基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4)15-0044-07

      一、教學目標設定

      中學生學習歷史,除了要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信息中得出客觀而準確的結論,還要能夠傳承人類文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汲取歷史營養(yǎng)。秦始皇在戰(zhàn)國這一重要的歷史轉型時期,把握歷史機遇,最終掃平六國建立一統。在此之后他勇于創(chuàng)新,改章建制,開始了“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的早期制度建設。在創(chuàng)新制度的同時也推動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發(fā)展。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感知人類文明的進步。

      (1)了解秦朝統一的必然性,論從史出地得出秦始皇適時結束諸侯爭霸完成了國家統一;掌握“三公九卿制”的內容,分析、比較、認識秦朝實現了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轉型;理解郡縣制與分封制的不同,比較中得出秦朝開創(chuàng)了新的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的建設。

      (2)學會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來評價歷史人物與事件;在比較中掌握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入情入理的分析方法。

      (3)感悟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把握歷史機遇,“識時務者為俊杰”的情懷;理解“皇帝”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皆是當時中國國情的產物,并且促進了歷史的發(fā)展。

      【新課導入】

      師:俗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洋為中用”,“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秦始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略歷史上某些讀者筆下的秦始皇:

      漢代賈誼的評價: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以暴虐為天下始。

      生:否定秦始皇,認為他暴虐無道。

      唐代李白的《古風》: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斬浮云,諸侯盡西來。

      雄圖發(fā)英斷,大略駕雄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來。

      生:稱頌秦始皇為“英雄”,因為他完成了中國歷史的第一次大統一。

      明末李贄的評價:始皇帝,千古一帝也。

      生:認為秦始皇流芳千古,建立了豐功偉業(yè)。

      現代學者陳登原的評價: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

      生:否定秦始皇,認為他以刑罰治天下,百姓怨聲載道。

      師:這是我所見到的評價秦始皇的部分觀點與材料,哪位同學能再為大家說出你看到的評價秦始皇的材料?

      生:一位德國史學家曾經這么說:“自秦嬴政統一以后,中國首次作為一個行政上完整的國家被確定了下來,他當屬開國之君!可是,他卻被后人看作為十惡不赦的暴君。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難道中國的史學家不應該重新認識秦始皇嗎?”

      師:這個材料補充得很好!我們可以看到,中外關于秦始皇的評價各種各樣,莫衷一是。那么歷史上秦始皇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呢?本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秦朝歷史,對秦始皇和他所首創(chuàng)的中央集權制度進行全面的認知。

      設計意圖:導課的目的就是要“激趣”,讓學生迅速從剛剛結束的其他課堂內容中走出來,完成思維的轉型,感受歷史課堂獨有的“魅力”。秦始皇是學生最熟悉的歷史人物之一,他們有說不盡的話題。但他們可能不太了解在歷史上秦始皇就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學生在“質疑”中“生趣”,在強烈的“探究”意識下開始了新課的學習。

      【學習新課】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而此又可細分為三個問題:

      ①皇帝制度的建立;②中央官制的建立;③地方郡縣制的建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并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分析:

      為什么戰(zhàn)國末期會形成中央集權制度?請從經濟、政治、軍事、思想和個人因素等方面綜合考慮。

      生1:是保障剛剛建立的小農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生2:是鞏固剛剛完成的國家政治統一的需要。

      生3:是防止剛剛平定的六國貴族叛亂的需要。

      生4:是秦采納主張君主專制法家思想的產物。

      生5:是嬴政顯示完成首次大統一功績的需要。

      師:總結點評并強調:秦始皇結束了地方諸侯爭霸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功垂歷史。

      設計意圖:秦朝統一,在老版教材中是重點講解的內容,但新版教材將其作為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背景。秦統一及措施、意義沒必要詳講。對于秦統一的歷史意義,應該從制度的角度理解認識。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既復習了初中歷史知識,解決了知識的銜接問題,也突出了“中央集權”建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功績之一:分裂割據——天下一統

      從政治高度意義上考慮問題?!笆蓟省边@個稱號,對秦始皇來說,實在是當之無愧的。

      ——郭志坤《秦始皇大傳》

      師:“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之一,而秦始皇首創(chuàng)了皇帝制度,也首次提出了皇帝思想。比如,秦始皇留下的“七幀碑文”中對此就有闡述,僅“皇帝”一詞在字面上就出現12次。這些材料,顯示秦始皇圍繞皇帝制度,提出了各個方面的思想內涵,構建了皇帝思想的輪廓。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有思想家提出“圣王”“明君”思想,從道德和修養(yǎng)層面規(guī)范國君的行為。例如《管子》《孟子》等文獻,其中對于國君自身修養(yǎng)提出了很多規(guī)范和要求。秦始皇吸收了這些政治思想,把它們改造成為皇帝思想,構成了皇帝制度的理論體系,與時俱進,而且有所創(chuàng)新。他把“皇”和“帝”兩字結合起來,說明他不僅僅滿足于做人間最高統治者,還要將自己的權威罩上神的光環(huán)。正如劉澤華先生所言:“秦始皇稱皇帝,同時又稱‘天子?!实塾^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理性、創(chuàng)造性和社會的至上性;‘天子稱號無疑更多的是神性。”

      設計意圖:“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讓學生懂得“識時務者為俊杰”,順勢而謀,應勢而為。歷史需要秦始皇,秦始皇創(chuàng)造了新的歷史!從這個角度說,秦始皇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又是新制度的締造者,繼往開來!

      師:“皇帝”取代了“王”,君主專制取代了君主制,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呢?

      材料1:秦以后(君主專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家天下”,國家的最高統治權被皇帝家族壟斷;第二,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第三,皇帝獨攬國家的最高立法權、決策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等。

      ——陳長琦《中外政治文明歷程》

      材料2:統一只是封建君主專制的表現形式……沒有君主集權就不會有地區(qū)性的統一;沒有地區(qū)性的君主集權就不會有全國的封建統一。

      ——劉澤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

      形成及其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

      問題:

      1.依據材料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的皇帝和夏商周君主權力的不同。

      2.依據材料2,指出國家統一和君主專制的建立之間的關系。

      生:對國家最高權力的高度壟斷和絕對擁有,是鞏固統一的必然要求。

      師:皇帝專制的出現是中國由諸侯割據走向國家一統的必然結果。從“皇帝”稱號可以看出秦始皇認為自己功蓋一切,恩賜天下,而這正是占有天下的邏輯前提,于是秦始皇宣布:“六合之內,皇帝之土?!比绱?,皇權便成了無限的。那么,皇帝制度的特征與本質是什么呢?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夏商周王制和秦朝皇帝制的不同點,認識秦朝皇帝制度建立的歷史淵源和歷史必然性。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有一天,秦始皇到梁山宮,從山上看見丞相車騎多,認為不是好事。宮中有人將此事告訴丞相,丞相隨即減少車騎。始皇大怒,說:“你們有人泄露了朕的話?!钡珱]人敢承認。于是秦始皇下詔逮捕當時在場者,并全部殺掉。

      問題:

      1.秦始皇為什么如此在乎丞相車騎的多少?

      2.這則小故事反映了什么問題?

      3.試就此并結合教材內容歸納、分析皇帝制度的特征和本質。

      學生就此的回答涉及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等,認為皇帝制度的特征、本質為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本質為君主專制,即皇帝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

      設計意圖:皇帝制度的關鍵在于君臣關系的運作,秦始皇指責五帝三王“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他自我標榜的是“義誅信行,威旁達,莫不賓服”??梢?,秦始皇非??粗鼗实壑?,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樹立了“皇帝之威”。比如說由皇帝召集、皇帝主持、皇帝決斷的廷議制度,就是為了讓皇帝能夠對權力操縱自如。在我看來,學思之窗的材料并非證明皇權、相權的矛盾的充分證據,倒是展示了皇帝權力主體地位的無可爭辯。學生對這則材料很熟悉,大多不經分析就可得出結論,針對此,教師必須讓學生了解“皇帝權力”。材料之例是一部分,還可以從統一六國后,“議帝號”之例說明問題。一則,王綰、李斯等就此問題討論,隨之將結果稟報始皇帝,由其裁決,裁決結果立即成為法律,皇帝權威和官僚智慧得以有機結合。另則,一旦皇帝裁決,任何人無權質疑,君臣秩序由此獲得雙方一致認同,皇帝權威無可質疑。

      另外,人教版把這個“學思之窗”的內容設置在第二個題目“三公九卿”制度中,但如果提前到“皇帝制度的建立”時用,起到的效果可能更好。

      (二)中央官制的建立

      師:皇帝制度誕生了,政治文明有了新發(fā)展,那么皇權是如何在中央與地方行使的呢?為了更好在中央行使皇權,秦始皇對中央機構進行了調整,實現了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轉變。所謂的“貴族政治”,指的是由顯貴的家族世代壟斷權力的政治制度,權力的傳承主要憑借血緣;所謂的“官僚政治”,指的是由皇帝任免的官吏掌握政治權力的制度,權力的傳承主要憑借皇帝是否賞識。

      師:請依據圖1的機構設置、相互關系及文字說明,歸納概括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特點,能否找到依據?

      生1: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叭徘洹狈止烂?,各司其職,而又互相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保證專制皇權不致旁落。

      生2:他們是否擔任官職,皆聽從皇帝旨意,只要博得皇帝的賞識,就可以高官得做。

      師:對,這就是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袄^承”被“任免”所取代,也是中國“公天下”的開始。這樣的轉變,有什么歷史進步呢?

      生1:君主出賣官職,臣下出賣忠心與才能。臣子拼命地提高自己的素質,表白自己的忠心,掌握官吏任免大權的皇帝,擁有了一支素質較高的官員,政治文明發(fā)展了。

      生2:做官可以成為一種職業(yè),有薪俸,有職權,升遷榮辱全看你是否盡職盡責,有一套制度考核,不同的職位待遇也不一樣。但是一旦被罷免,就全都沒了。這樣的一套制度叫“官僚制度”,皇帝依靠它維系自己的權力,官僚制度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保證。

      師:兩位同學的分析非常有道理。我想補充的是:貴族政治下的“恒貴”,易造成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不足,他們通過分封制得到了大量土地和人民,又容易造成經濟分散和政治割據,從而打破了政治秩序的平衡;官僚政治的特點之一就是流動性大,皇帝通過任免、監(jiān)督和賞罰等手段控制官僚,加強了權力的集中與統一。

      設計意圖:“貴族政治”“官僚政治”“三公九卿”中各個官職的名稱及職責都是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難點。如何化難為易,是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利用圖表,能更直觀的顯現各個官職的分工與彼此之間的關系。由第一部分的學習分析可知,秦始皇重視“皇帝之威”,然而全國政事冗多,于是皇帝將一些國政委之于丞相,讓其“助理萬機”,正如學生分析的,皇帝不以“親”“貴”,而以“賢”“能”選拔大臣,是重大突破。但國君又不得不提防百官中權力極大的丞相,自丞相職始設,君權與相權就一直是又依賴又矛盾的關系。秦始皇對此的處理手段之一就是縮小相權。一則,丞相無兵權,由太尉掌武事,一則,以位低而權重的御史大夫過問丞相有權處理之事,且其有許多職權,皆為丞相所無。這些知識很常見,與秦制有關的書中多能找到,應該讓學生自己發(fā)現,與圖1互相參照,他們能夠理解一些基礎知識。

      功績之二——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駭人聽聞的政治結構,沒有封國封爵,沒有公侯伯子男。當時沒有一個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兒子們竟會跟平民一樣,竟沒有擁有土地,更沒有擁有奴隸群。

      ——柏楊《中國人史綱》

      帝國時代延續(xù)兩千年的奧秘:即在于,君主專制的剛性與官僚高度流動的柔性相結合。

      ——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師:從文明發(fā)展的角度看,這種變革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促使中國古代政治“從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兩位學者從官僚制度的確立及作用角度點評了這一轉變,有助于我們對官僚制度深入理解,進而認識到,秦始皇將官僚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

      設計意圖:學者的論述,言簡意賅,對于學生理解上述問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學中適當地引用,對于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十分必要。學生從這些論述中,比較容易理解官僚政治相對于貴族政治的進步之處。

      師: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官僚制度改革已經完成,與此同時,如何將這些權力貫徹到地方,做到令行禁止,如臂使指呢?

      (三)地方建立郡縣制

      師: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針對秦統一后建立什么樣的地方行政體制問題,曾發(fā)生過激烈的爭論:

      以丞相王綰為代表的多數大臣認為:“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廷尉李斯獨駁眾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雌,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秦始皇不顧群臣的反對,堅決支持李斯的主張,他說:“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最終將郡縣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師:爭論的結果是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這一取代的實質就是貴族政治讓位于官僚制度,貴族從分封制下的社會政治階層轉化成了郡縣制下的社會階層,成為官僚的貴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屬的雙重身份,僅僅只保留天子臣屬這一種身份??づc縣的職能如何呢?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長官為郡守。負責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

      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其長官為縣令或縣長。負責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課堂探究】

      師:知曉了郡與縣的職能,接下來我們要探究:郡縣制與分封制有什么不同?

      從劃分標準方面比較:分封與宗法制相關聯,以血緣親疏關系為基礎,因此形成等級分明的貴族政治;郡縣制按地域劃分,官吏由中央任免,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秦代的中央集權體制完全拋棄了宗法關系,建立了一整套新的行政管理系統。管理者不再由世襲貴族壟斷,而是由皇帝任命的大小官吏掌握,各級官吏之間是上下級的服從關系。

      從與中央政府的關系方面比較:過去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后就不再管諸侯國內的事,因此諸侯在他的地盤上說了算。諸侯的勢力發(fā)展起來不僅威脅中央,而且互相爭奪霸權。郡縣制就是要改變這個傳統,中央要管地方事務。

      從對歷史發(fā)展影響的方面比較:分封制的諸侯國相對獨立,諸侯割據,紛爭不斷;秦朝的政治組織深入到鄉(xiāng)里,最小的官月俸只有“斗食”,高官達兩千石。官吏的財富、榮辱無不系于權位和制度,才能則表現為“政績”。官僚地主是各類地主中最有權勢的階層。有這樣一支官僚隊伍,皇帝的詔令就可以層層傳達到基層百姓,君主專制就能發(fā)揮到極致。

      師:官僚制度也是與中央集權配套的措施,否則中央集權的程度會大打折扣。官僚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國的一大特色,是必須明確的政治特征。因為:其一,官僚制度是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很多學者一致認為,君主專制(最后的決定權歸君主)、中央集權(郡縣集權于中央)、官僚制度(流動性擇優(yōu)錄用)是秦開創(chuàng)的大一統君主中央集權制的三大要素。其二,古代中國的官僚制度獨一無二。其三,官僚制并不完全是君主的工具。官僚的選拔與考試以儒家思想為正統,培養(yǎng)了一大批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他們是制衡皇權的主要力量。

      設計意圖:郡縣制相比分封制到底進步在什么地方,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設計這樣一個表格,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再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たh制的優(yōu)劣,王綰、李斯已經講得很清楚,學生需要對現象進行提升理解,這部分需要教師的引領講解。

      師:一種新制度的形成,與當時的歷史發(fā)展密不可分:

      周王室衰微——應加強中央權力

      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霸——應限止地方權力

      結論:統一的、疆域遼闊的秦王朝需要有力的政權和政治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師:由此我們是否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制度不斷的創(chuàng)新;制度的進步,才能確保社會的發(fā)展。

      生:老師,既然秦朝建立的郡縣制度這么進步,那為什么秦朝會二世而亡呢?

      師:這個同學的問題提的特別好,我提供的下面一段材料看看是否有助于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秦是在“紛亂后的統一者”,這種統一的成功,的確使人特別興奮,但這種過于興奮的心理狀態(tài),可能會影響到一個新的朝代的正常制度。而在結束分裂局面以后,統一而有力的政府不僅可以有效地控制全國,并且在國境方面也沒有了抗衡的敵國,所以它可以放手實行它認為可行且有效的“成熟”政策而不必有所顧忌。然而郡縣制的推行過于緊迫,“因為實行的辦法過于離開現實,就會引起了政治上的難題,而成為亡國的原因”。秦與后世的隋、元兩朝相比,其政策脫離現實最遠,所以秦亡國也最快?!斑@種政策緩急的差別,可能就是其統治時期長短也有差別的原因”。

      ——高海云《統一郡縣制與社會矛盾的集中

      ——秦朝速亡的制度史分析》

      生:我們似乎明白了,秦王朝是“欲速則不達”,制度建設推進過于急速,與當時的現實有些脫節(jié),結果事與愿違。

      師:說的有道理。但它的積極作用仍是主要的。

      功績之三:地方分權——中央集權

      至秦漢以來的郡縣政治,到今天民國時代還存在,中國之永為一統一國,此項政治制度實貢獻過其甚大之績效。

      ——歷史學家錢穆

      師:“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有什么區(qū)別呢?

      【概念總結】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專制主義”是國家政權的主宰和中央決策方式,即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權力由中央授予。

      師:我們應從文明史觀的角度正確看待中央集權制度。“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是兩個概念,二者不能完全對等。判斷一種政權組織形式是否優(yōu)越,主要應看它兩方面的表現:一是在社會常態(tài)方面,能否保證經濟社會較快、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二是在社會非常態(tài)方面,能否保證對各種突發(fā)事件和危機作出及時的有效的處理,最大限度減少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北大教授張傳璽認為,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中華文明一脈相承,也說明了我們的先人在兩千多年前選擇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確的、必要的。由此他做出論斷,中國歷史上的中央集權制度,不是腐朽的東西,而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標志。

      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不是基于同一個基礎的概念?!谥袊糯飞?,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條件下,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皇帝獨攬包括地方的各種權力;中央集權制度也有力地保障皇權,所謂集權于中央,就是集權于皇帝。

      ——陳長琦《中外政治文明歷程》

      設計意圖:“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這是學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兩個概念,多年的教學實踐讓筆者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特意設計了此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概念的內涵。

      師: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的學習,我們明確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內涵,也進一步認識到了它們對中華政治文明發(fā)展所起的作用。下面讓我們再回到上課伊始的那個問題:

      如何評價秦始皇——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1)是否順應歷史的發(fā)展;

      (2)是否推動歷史的進步;

      (3)客觀公正、論從史出。

      秦始皇試圖將嬴氏“家天下”傳之永遠的想法,不過是一場白日夢。但他從“千秋萬代”,著眼而精心構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國家制度,卻開創(chuàng)了延續(xù)2000年的中華帝國的基業(yè)。

      ——《千秋興亡——秦朝》

      師:秦始皇盡管有許多錯誤或惡行,殘暴的政治導致秦朝“二世而亡”,但同樣不能否認他成為延續(xù)兩千年之久的“中華帝國”的奠基者,也成為中華文明的有力推動者。

      設計意圖:首尾要呼應,從秦始皇評價開始,最后又回到評價上來。得出順應歷史潮流,敢于改制創(chuàng)新應該是秦始皇成就自己的關鍵。而這一點恰好是古今中外每個人都要面對和做出抉擇的事情。

      中國社會的第一次大轉型,是從王權社會轉變?yōu)榛蕶嗌鐣四私涍^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秦、漢而完成的,由此成就了直至清代的中華帝國時代。秦漢確立起來的一套皇權帝國社會制度,充分順應了當時的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生存環(huán)境的需要,因此,在這個長久的歷史時代中,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黃玉順《大漢帝國的正義觀念

      及其現代啟示》

      師:作者從歷史轉型與歷史影響這兩方面高度評價了秦代文明對中華文明的積極影響。這或許或以成為我們理解秦始皇功績的基礎。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白,在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中,只有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勇敢出擊,才能掌握歷史大船的航向。做歷史前進的推動者,趨時更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三、教學總結與反思

      課程改革已經開展了近十年,模塊教學的優(yōu)與劣莫衷一是。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能做到的是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讓歷史走近學生,讓歷史課成為他們最喜歡的,也是最有價值的課。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常常與學生談起,無論將來做什么,首先應該學會做人,而做人又是通過做事體現出來的。每一件事都做得應該,做得漂亮,做得有意義,你就是一個成功的人。人生是一場沒有彩排的演出,歷史之鑒,可為后事之師。因此,我們要從博大精深的歷史寶庫中汲取養(yǎng)料,見賢與不肖,懂得做人處世之道,才能踏踏實實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必修Ⅰ的政治文明史,恰好提供了最充足的養(yǎng)料,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

      新課程下的歷史教材以文明發(fā)展為主線,使得我們這些教者首先必須改變理念,更新思想,每一節(jié)課的每一個問題都要盡量從文明史的角度去設計。筆者的這一節(jié)課,以秦始皇的三大功績作為主線,“文明”是統領新課程之魂,“制度”又是必修Ⅰ的主線,這二者都是教者必須努力挖掘和實踐的。

      有人認為,撇開功過是非的道德評價,單就政治學的角度來看,集三皇五帝之尊融合而成的“皇帝”這樣一個新概念、新名號,實在是由秦始皇一個人作出的空前絕后的大創(chuàng)造,皇帝制度為后世兩千年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本模式。

      秦以后的中國歷代王朝,從政治學的分類看,屬于“官僚帝國”,官僚政治是對“世卿、世祿、世官”為特征的貴族政治的否定,這是歷史的進步。一切權力,連同官吏的任免權都屬于皇帝,權力高度被專制?!皩V啤币辉~,林達先生解釋過:“專制制度的存在并非奇恥大辱,因為許多國家都經歷過專制。它像奴隸制一樣,只是人類政治制度發(fā)展的一個階段,一種形式。”在當時,君主專制解決的是君主個人專權與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與大臣的權力分配問題,有利于集權的穩(wěn)定。

      郡縣制改變了分封制造成的分權體制。分封諸侯的做法總體上被郡縣制取代,世襲的貴族政治也被有任期的官僚政治代替,中央對地方實施直接的、有效的掌控和管轄,說明了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地方官吏也由皇帝任免,中國建立了古代世界最嚴密的官僚制度。有這樣一支隊伍,皇帝的詔令就可以層層傳達到基層百姓,君主專制就能發(fā)揮到極致。官僚制度也是與中央集權配套的措施,否則中央集權的程度也會大打折扣。中央集權制雖然容易形成集權,但它減緩了頻繁的地方叛亂或分裂活動,從而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秦以后的歷史事實充分證明:專制主義皇權加強時,往往是政清吏明,中央集權比較有效時;吏治腐敗,必是集權削弱,皇權旁落之時。

      在政治制度的專題史下,第2課的認知目標是側重于制度的建立、機構的設置、決策和行政的運行,而這些又標志著政治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中華帝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和官僚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在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對中國統一多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恰恰是這些制度的奠基者。

      【作者簡介】聶國民,男,吉林省歷史特級教師,吉林大學附屬中學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

      【責任編輯:王雅貞】

      猜你喜歡
      中央集權
      從甲骨卜辭中看殷商政治倫理思想
      漢代酷吏盛行的原因
      北方文學(2017年32期)2017-11-30 18:50:42
      漢代儒學獨尊地位探析
      求知導刊(2016年4期)2016-03-19 14:21:18
      從課標視角反思教學誤區(qū)——以“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制度”的教學為例
      資金“中央集權”
      簡述西漢前期的盛世
      考試周刊(2014年34期)2014-12-23 23:16:55
      論傳統中國貨幣制度之特征
      日本武士階層與中央集權矛盾性探析
      淺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考試周刊(2014年19期)2014-06-05 12:36:26
      論社會階層對秦末政治進程的影響
      江淮論壇(2014年3期)2014-05-27 13:32:16
      大姚县| 江津市| 九江县| 武鸣县| 延川县| 怀柔区| 兴仁县| 稷山县| 杭州市| 邵武市| 余干县| 柳江县| 孟连| 鄂托克旗| 手游| 苍山县| 思茅市| 丰宁| 赫章县| 元谋县| 萝北县| 阿合奇县| 申扎县| 宜阳县| 陕西省| 万盛区| 长丰县| 黔东| 吉首市| 平乐县| 湖南省| 南召县| 武夷山市| 彭水| 和田市| 无棣县| 图们市| 八宿县| 高邮市| 珠海市| 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