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 范曉彬
摘 要:Fillmore的框架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幽默則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際形式。該文試以框架理論的基本原理探討幽默的產生與理解,并為幽默的翻譯提供借鑒。
關鍵詞:框架 幽默 轉換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b)-0210-02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試圖從合作原則,關聯(lián)理論,或概念整合角度解釋幽默的產生及理解,卓有成效。國外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幽默言語的社會功用,語言策略以及其所反映的社會特征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隨著認知語言學的日趨成熟,其語義理論之一的框架理論也為幽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該文以Fillmore的框架理論為指導,對幽默的產生、理解及翻譯做出的探究。
1 框架理論下幽默的產生與理解
1.1 框架理論簡介
框架,也稱認知框架,由Fillmore從心理學領域引入語言學研究。一個認知框架即是一個概念系統(tǒng),要理解其中任何一個概念就必須理解與它相適應的整個概念結構;結構中任一個成分若被引入一個語篇或一次對話,其他所有成分均可視作默認。語篇的意義不僅取決于其詞匯內容,更取決于語用者認知框架的激活。理解過程中,語用者利用話語本身的信息,激活記憶中與之相關的框架,并填充框架中的空位。若新信息的出現(xiàn)不能填補框架空位,就會發(fā)生框架轉換。框架轉換有兩種方式:轉換到新信息激活的認知框架中;將新舊信息整合確立新的認知框架。在舊信息與新信息沖突的情況下,或是舊信息與新信息整合的過程中,語用者從記憶中提取已有框架,或與新框架融合重構。
1.2 框架理論下幽默的產生與理解
1.2.1 框架理論下幽默的產生
幽默有情景幽默與語言幽默之分。這兩類幽默卻有著共同的特點:意料之外的新的認知框架的出現(xiàn)。當情景或話語中包含的信息與記憶中原有的信息一致或相似時,原有框架被激活,情景或話語得以理解。若記憶中原有框架與情景或語言中包含的框架不一致時,原有框架讓位于新框架或與新框架融合重構,即框架轉換。由兩類幽默的共同特點可知,第一種情況,不會產生幽默,而第二種情況則為幽默的產生提供了契機。如:
例1(英)A:How do you think Johns thesis?
B1:Oh,well,it is not that persuasive.
B2:Oh,it was a good typewriter he used.
上述對話中A提出了疑問,根據(jù)我們認知中已有的評論觀點框架可知,對此類問題的回答應如B1給出的答案,表明此論點站得住腳或者不具說服力。但是B2給出的答案卻是,“他用的打印機不錯”,這里出現(xiàn)了新的打印機框架,與原有框架預期產生的答案截然不同。B1的回答沒有產生幽默,只是普通的對話,而B2的回答發(fā)生了框架轉換,幽默并婉轉地回答了A的問題。
例1(漢)物理課上,老師在講振動和共鳴。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老師提問道:“如果我向池塘扔一塊石頭,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A同學脫口而出:“罰款五元?!?/p>
B同學則說道:“撞擊水面,發(fā)生振動,產生水波……”
老師的提問激活了同學腦中振動與共鳴的認知框架,在此框架下得出的結論應如B同學的回答那樣,并無幽默產生,而A同學提出了一個新框架,即罰款框架。在新舊框架的轉換中,幽默產生了。
1.2.2 框架理論下幽默的理解
如前所述,幽默分為情景幽默和言語幽默。從框架理論的角度看,情景幽默指情景本身或交際一方與該情景的關系激活另一方對該情景的相關認知框架,但情景的后續(xù)發(fā)展即新框架的介入又與該框架產生出入,引發(fā)幽默。
例2(英)Lily: Tom,how do you have a big swelling on your head?
Tom:A big spotted mosquito lit on my head when we made a tour to Amazon last week.
Lily:It cant sting so big a swelling.
Tom:I wanted to clap it with my palm,but my father brandished oar to squash down.
Tom的遭遇激活了Lily腦海中的蚊蟲叮咬框架,叮咬處出現(xiàn)小塊突起紅腫,而不是大疙瘩。Tom的回答,提出了一個拍蚊子框架,而此框架中拍蚊子的工具竟然是船槳。由此,Tom的遭遇得到了解釋,產生幽默效果。
例2(漢)一位胖太太正沿著街道散步時,一個與她素不相識的小男孩緊緊地跟在她的身后。
“你這是干什么?”胖太太回過身問,“有什么事情要告訴我嗎?”
“不,我只是喜歡在蔭涼的地方散步?!?/p>
這則幽默中,跟蹤框架被激活,跟蹤者通常不懷好意。但是,此例中的跟蹤者是個小男孩,且離被跟蹤者很近,胖太太發(fā)現(xiàn)了他并問他原因,小男孩的回答激活了乘涼框架,他只是在胖太太的陰影里散步??蚣馨l(fā)生了轉換,讓人忍俊不禁。
言語幽默又可分為語音幽默,詞形幽默,詞義幽默及構詞方式幽默等??蚣芾碚搶Υ艘差H具解釋力。在此以英漢各一例語音幽默為例,進行分析。
例3(英)Teacher:Can you give me the formula for water?
Tom:H-I-J-K-L-M-N-O.
Teacher:Where did you get an idea like that?
Tom:You told us it was H to O.
此例運用了英文中H2O與H to O發(fā)音相同的特點,從預期化學式框架轉換到了字母表框架,產生幽默。老師希望得到的答案存在于框架H2O中,而Tom的回答觸發(fā)了新的字母表框架,還天真的說這是老師告訴我們的,產生幽默。
例3(漢)男孩終于鼓足勇氣問心愛的女孩:“你喜歡什么樣的男孩?”
女孩:“投緣的?!?/p>
他問了幾次答案還是一樣,最后傷心地說:頭扁一點不行嗎?
男孩的發(fā)問激活了戀愛框架,涉及到此框架中的感覺問題。女孩對此問題的回答符合此框架下的預期答案,然而男孩的后一句發(fā)問卻引入了一個新的框架,即外貌框架,男孩定是將女孩回答中的“投緣的”誤解成了“頭圓的”。
2 框架理論對幽默翻譯的啟示
翻譯界存在這樣一種說法,幽默翻譯猶如詩歌翻譯般令人絕望,可見幽默翻譯之難。加之,人與人在性格、經歷、知識結構上的不同乃至文化背景的差異更使之難上加難,也是因為此,不同的人形成的認知框架也是有所不同的。這就為幽默的翻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轉換視角。對于不受語言文化束縛的幽默,可采用直譯法,將原語中幽默的形式和意義直接轉移到目標語中,原語幽默的效果就可以保留并被目標讀者所接受。而對于框架只存在于某種文化中,目標語中并無此框架的情況,我們在翻譯時可以轉換框架以達到相同或相似的幽默效果。如:
例4:A:What makes a road broad?
B:The letter “B”.
譯:甲:什么會使門變闊?
乙:“活”字唄。
原幽默設計英文字母框架,此框架在漢語中并不存在,如果直譯出來,會使目的語讀者云里霧里,不知所云。而譯文將英文字母框架轉換到了漢語的漢字框架中,使翻譯成為可能,取得了異曲同工之效。
例5:A: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Kipling?
B: I dont know. Ive never kipled.
譯: 甲:你對達爾文了解多少?
乙:不知道,我只懂中文。
A中所提及的Kipling為英國作家,而B卻根據(jù)英文的構詞規(guī)則將人名誤認為成了動名詞的使用,他的回答便用到了他認為的那個動詞的變體。而大部分中國讀者對Kipling與英文的詞形變化框架并不了解,因此翻譯時將框架轉換到了大部分中國讀者可以理解的語言框架,借用了更為著名的達爾文名字中的“文”字與中文中的“文”字相呼應,將之做語言框架中的兩種語言解,成功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幽默。
3 結語
該文以框架理論為依托,初步探討了幽默的產生與理解,并運用該理論為幽默的翻譯提供借鑒。幽默的產生是新框架的激活或與舊框架結合的認知過程,框架的轉換也能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幽默,該理論的應用同時也為受到語言文化束縛的幽默翻譯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 Fillmore J,Atinks B S T. Describing Polysemy:The Case of"Crawd".Polyse-my: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2000.
[2] F.Ungerer,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3]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M].Cole,P.&Morgan,J.Syntax and Semantics.Vo1.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4] 戴煒棟.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