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健
一英寸寬,一英里深
——英國諺語
研究需要從更高的角度來思考。在應用生活算法的過程中,既需要清楚地知道生活算法的長處,也需要明白它的弱項,還需要清楚它的作用,對信息技術課程現(xiàn)有教學有何價值。如果說課程中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文字處理軟件、圖像處理軟件、數(shù)據(jù)庫、網(wǎng)絡等,是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一顆顆科技的珍珠,那么,生活算法可以成為將它們串聯(lián)起來的絲線。
生活算法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它應當屬于技術課程,是信息科技課程中的一個專有名詞,不適合無限制地推廣到各個領域。對生活算法的研究,也不是現(xiàn)在這個階段就已經(jīng)完全到位了,需要不斷地進一步改進和發(fā)展。需要在寬與深的融合中逐步完善。
● 關系一:工具與算法的關系
技術學習,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整個社會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信息科技課的重要內(nèi)容是對技術工具的學習與理解,而各種技術工具的發(fā)展,都有著專用和進化的特點。
每種工具往往有著一定的專用性,如同家中的工具箱里面會有著不同的工具。各種工具起著不同的作用,改錐、鉗子、扳子……能夠解決特定性的問題。不同的工具相互組合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任務,去解決更多的問題。一般情況下,一種成熟工具不會代替另一種成熟的工具。
同時,技術工具還有著進化的特點。工具一般會從簡單到復雜、從功能少到功能多……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都會有著不斷的進化。大到自行車、汽車,小到錘子、鉗子,從發(fā)明以來都經(jīng)歷過不同的變化。進化,使技術工具種類豐富,應用的方法也豐富。對技術工具的學習不再是作坊中的師徒的口傳心授,而成為一種學習領域。
計算機應用軟件同樣也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既有專用性也有進化性,形成了不同的豐富種類。像文字處理類的軟件就有一定代表性。需要簡單地記錄文本時可以考慮使用寫字板、記事本等以文本處理為主的程序;需要多平臺使用時可以考慮有道云筆記或者印象筆記之類的云平臺性質的軟件;需要完成一些簡單排版任務時,可以使用Word、WPS文字等軟件;需要編排海報等可以考慮使用Publisher……不同的軟件在不同的情況下發(fā)揮著各自的作用,很難相互完全取代。對于學習者來說,它們之間也有一定的發(fā)展性和繼承性,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選擇不同的工具。以生活算法的角度來看這些工具,既有其操作序列、事序的遷移問題,也有在諸相關應用軟件背后進化的規(guī)律與規(guī)則而引起的聯(lián)系與變化的問題。
教師對諸軟件工具背后關系的關注,實際上是在引導學習者逐步反思,適用的工具為上。未來我們生活、工作中到底需要何種形態(tài)的工具。
● 關系二:程序設計中的生活算法
程序設計是計算機課程中特有的內(nèi)容,核心是算法和數(shù)據(jù)結構。有很多教師認為這部分的教學與其他的軟件操作,像畫圖、金山畫王、視頻編輯等教學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有人推斷編軟件——用軟件之間的斷檔會造成技術課整體缺少體系。
其實從生活算法的角度來看,它們是關系密切的有機整體。其中,編程中強調的程序設計算法與應用軟件操作、解決問題中強調的生活算法有著對應關系。一個抽象、一個具體;一個相對嚴謹、一個更接近自然語言,更易理解。
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學習者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先學習不同的軟件工具的操作方法。需要在不同的軟件操作中、從真實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從身邊的生活中學到利用技術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從方法與步驟中得出生活算法。這些算法雖然用自然語言或者接近于自然語言的圖表、文本來表達,其邏輯性沒有那么清晰與完整,不過對程序設計的學習仍然有很好的幫助。
當學習者學會用流程圖、偽代碼等表達程序設計的算法時,他們的思維便會更有條理、更抽象一些。會對生活算法、對解決生活問題有著更好的指導作用。
對于處在生活中的學習者來說,兩種類型的算法是相互支持的。對于處在信息科技課程中的學習者來說,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 關系三:策略與生活算法
所謂策略,即比較復雜的情境中對自己心智活動進行調控,提高智力活動水平的一般法則。這是指,策略是一種類型的規(guī)則。其中策略的特點對于自己是起作用的,對于他人則是一種規(guī)則。從生活算法的角度來理解,對于他人的是一種固定套路的行動規(guī)則。在信息科技課中強調的生活算法在問題解決中實際上是為了掌握策略打下基礎。
生活中的情況會更豐富一些,需要采取的算法可能會更復雜。以排隊為例,對應著的常見算法有很多種,如冒泡法、選擇法、堆排序……這些固定的套路與行動規(guī)則在程序設計時執(zhí)行的主體對象是計算機,相對固定化,可以按部就班地一步步精確執(zhí)行。但是真正在生活中執(zhí)行時,往往會是許多算法的組合,教師面對學生排隊時不會機械地只用一種方法。
冒泡法是比較相鄰的。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它們兩個,經(jīng)過一步步地交換最終能夠按一定序列排好。endprint
一英寸寬,一英里深
——英國諺語
研究需要從更高的角度來思考。在應用生活算法的過程中,既需要清楚地知道生活算法的長處,也需要明白它的弱項,還需要清楚它的作用,對信息技術課程現(xiàn)有教學有何價值。如果說課程中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文字處理軟件、圖像處理軟件、數(shù)據(jù)庫、網(wǎng)絡等,是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一顆顆科技的珍珠,那么,生活算法可以成為將它們串聯(lián)起來的絲線。
生活算法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它應當屬于技術課程,是信息科技課程中的一個專有名詞,不適合無限制地推廣到各個領域。對生活算法的研究,也不是現(xiàn)在這個階段就已經(jīng)完全到位了,需要不斷地進一步改進和發(fā)展。需要在寬與深的融合中逐步完善。
● 關系一:工具與算法的關系
技術學習,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整個社會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信息科技課的重要內(nèi)容是對技術工具的學習與理解,而各種技術工具的發(fā)展,都有著專用和進化的特點。
每種工具往往有著一定的專用性,如同家中的工具箱里面會有著不同的工具。各種工具起著不同的作用,改錐、鉗子、扳子……能夠解決特定性的問題。不同的工具相互組合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任務,去解決更多的問題。一般情況下,一種成熟工具不會代替另一種成熟的工具。
同時,技術工具還有著進化的特點。工具一般會從簡單到復雜、從功能少到功能多……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都會有著不斷的進化。大到自行車、汽車,小到錘子、鉗子,從發(fā)明以來都經(jīng)歷過不同的變化。進化,使技術工具種類豐富,應用的方法也豐富。對技術工具的學習不再是作坊中的師徒的口傳心授,而成為一種學習領域。
計算機應用軟件同樣也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既有專用性也有進化性,形成了不同的豐富種類。像文字處理類的軟件就有一定代表性。需要簡單地記錄文本時可以考慮使用寫字板、記事本等以文本處理為主的程序;需要多平臺使用時可以考慮有道云筆記或者印象筆記之類的云平臺性質的軟件;需要完成一些簡單排版任務時,可以使用Word、WPS文字等軟件;需要編排海報等可以考慮使用Publisher……不同的軟件在不同的情況下發(fā)揮著各自的作用,很難相互完全取代。對于學習者來說,它們之間也有一定的發(fā)展性和繼承性,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選擇不同的工具。以生活算法的角度來看這些工具,既有其操作序列、事序的遷移問題,也有在諸相關應用軟件背后進化的規(guī)律與規(guī)則而引起的聯(lián)系與變化的問題。
教師對諸軟件工具背后關系的關注,實際上是在引導學習者逐步反思,適用的工具為上。未來我們生活、工作中到底需要何種形態(tài)的工具。
● 關系二:程序設計中的生活算法
程序設計是計算機課程中特有的內(nèi)容,核心是算法和數(shù)據(jù)結構。有很多教師認為這部分的教學與其他的軟件操作,像畫圖、金山畫王、視頻編輯等教學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有人推斷編軟件——用軟件之間的斷檔會造成技術課整體缺少體系。
其實從生活算法的角度來看,它們是關系密切的有機整體。其中,編程中強調的程序設計算法與應用軟件操作、解決問題中強調的生活算法有著對應關系。一個抽象、一個具體;一個相對嚴謹、一個更接近自然語言,更易理解。
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學習者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先學習不同的軟件工具的操作方法。需要在不同的軟件操作中、從真實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從身邊的生活中學到利用技術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從方法與步驟中得出生活算法。這些算法雖然用自然語言或者接近于自然語言的圖表、文本來表達,其邏輯性沒有那么清晰與完整,不過對程序設計的學習仍然有很好的幫助。
當學習者學會用流程圖、偽代碼等表達程序設計的算法時,他們的思維便會更有條理、更抽象一些。會對生活算法、對解決生活問題有著更好的指導作用。
對于處在生活中的學習者來說,兩種類型的算法是相互支持的。對于處在信息科技課程中的學習者來說,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 關系三:策略與生活算法
所謂策略,即比較復雜的情境中對自己心智活動進行調控,提高智力活動水平的一般法則。這是指,策略是一種類型的規(guī)則。其中策略的特點對于自己是起作用的,對于他人則是一種規(guī)則。從生活算法的角度來理解,對于他人的是一種固定套路的行動規(guī)則。在信息科技課中強調的生活算法在問題解決中實際上是為了掌握策略打下基礎。
生活中的情況會更豐富一些,需要采取的算法可能會更復雜。以排隊為例,對應著的常見算法有很多種,如冒泡法、選擇法、堆排序……這些固定的套路與行動規(guī)則在程序設計時執(zhí)行的主體對象是計算機,相對固定化,可以按部就班地一步步精確執(zhí)行。但是真正在生活中執(zhí)行時,往往會是許多算法的組合,教師面對學生排隊時不會機械地只用一種方法。
冒泡法是比較相鄰的。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它們兩個,經(jīng)過一步步地交換最終能夠按一定序列排好。endprint
一英寸寬,一英里深
——英國諺語
研究需要從更高的角度來思考。在應用生活算法的過程中,既需要清楚地知道生活算法的長處,也需要明白它的弱項,還需要清楚它的作用,對信息技術課程現(xiàn)有教學有何價值。如果說課程中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文字處理軟件、圖像處理軟件、數(shù)據(jù)庫、網(wǎng)絡等,是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一顆顆科技的珍珠,那么,生活算法可以成為將它們串聯(lián)起來的絲線。
生活算法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它應當屬于技術課程,是信息科技課程中的一個專有名詞,不適合無限制地推廣到各個領域。對生活算法的研究,也不是現(xiàn)在這個階段就已經(jīng)完全到位了,需要不斷地進一步改進和發(fā)展。需要在寬與深的融合中逐步完善。
● 關系一:工具與算法的關系
技術學習,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整個社會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信息科技課的重要內(nèi)容是對技術工具的學習與理解,而各種技術工具的發(fā)展,都有著專用和進化的特點。
每種工具往往有著一定的專用性,如同家中的工具箱里面會有著不同的工具。各種工具起著不同的作用,改錐、鉗子、扳子……能夠解決特定性的問題。不同的工具相互組合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任務,去解決更多的問題。一般情況下,一種成熟工具不會代替另一種成熟的工具。
同時,技術工具還有著進化的特點。工具一般會從簡單到復雜、從功能少到功能多……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都會有著不斷的進化。大到自行車、汽車,小到錘子、鉗子,從發(fā)明以來都經(jīng)歷過不同的變化。進化,使技術工具種類豐富,應用的方法也豐富。對技術工具的學習不再是作坊中的師徒的口傳心授,而成為一種學習領域。
計算機應用軟件同樣也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既有專用性也有進化性,形成了不同的豐富種類。像文字處理類的軟件就有一定代表性。需要簡單地記錄文本時可以考慮使用寫字板、記事本等以文本處理為主的程序;需要多平臺使用時可以考慮有道云筆記或者印象筆記之類的云平臺性質的軟件;需要完成一些簡單排版任務時,可以使用Word、WPS文字等軟件;需要編排海報等可以考慮使用Publisher……不同的軟件在不同的情況下發(fā)揮著各自的作用,很難相互完全取代。對于學習者來說,它們之間也有一定的發(fā)展性和繼承性,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選擇不同的工具。以生活算法的角度來看這些工具,既有其操作序列、事序的遷移問題,也有在諸相關應用軟件背后進化的規(guī)律與規(guī)則而引起的聯(lián)系與變化的問題。
教師對諸軟件工具背后關系的關注,實際上是在引導學習者逐步反思,適用的工具為上。未來我們生活、工作中到底需要何種形態(tài)的工具。
● 關系二:程序設計中的生活算法
程序設計是計算機課程中特有的內(nèi)容,核心是算法和數(shù)據(jù)結構。有很多教師認為這部分的教學與其他的軟件操作,像畫圖、金山畫王、視頻編輯等教學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有人推斷編軟件——用軟件之間的斷檔會造成技術課整體缺少體系。
其實從生活算法的角度來看,它們是關系密切的有機整體。其中,編程中強調的程序設計算法與應用軟件操作、解決問題中強調的生活算法有著對應關系。一個抽象、一個具體;一個相對嚴謹、一個更接近自然語言,更易理解。
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學習者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先學習不同的軟件工具的操作方法。需要在不同的軟件操作中、從真實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從身邊的生活中學到利用技術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從方法與步驟中得出生活算法。這些算法雖然用自然語言或者接近于自然語言的圖表、文本來表達,其邏輯性沒有那么清晰與完整,不過對程序設計的學習仍然有很好的幫助。
當學習者學會用流程圖、偽代碼等表達程序設計的算法時,他們的思維便會更有條理、更抽象一些。會對生活算法、對解決生活問題有著更好的指導作用。
對于處在生活中的學習者來說,兩種類型的算法是相互支持的。對于處在信息科技課程中的學習者來說,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 關系三:策略與生活算法
所謂策略,即比較復雜的情境中對自己心智活動進行調控,提高智力活動水平的一般法則。這是指,策略是一種類型的規(guī)則。其中策略的特點對于自己是起作用的,對于他人則是一種規(guī)則。從生活算法的角度來理解,對于他人的是一種固定套路的行動規(guī)則。在信息科技課中強調的生活算法在問題解決中實際上是為了掌握策略打下基礎。
生活中的情況會更豐富一些,需要采取的算法可能會更復雜。以排隊為例,對應著的常見算法有很多種,如冒泡法、選擇法、堆排序……這些固定的套路與行動規(guī)則在程序設計時執(zhí)行的主體對象是計算機,相對固定化,可以按部就班地一步步精確執(zhí)行。但是真正在生活中執(zhí)行時,往往會是許多算法的組合,教師面對學生排隊時不會機械地只用一種方法。
冒泡法是比較相鄰的。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它們兩個,經(jīng)過一步步地交換最終能夠按一定序列排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