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選舉
據媒體報道,在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的《廣州市非機動車和摩托車管理條例》的草案意見征求稿中,將電動自行車全面禁行、禁停,市民議論紛紛。其實,這已不是廣州市第一次禁止電動自行車。早在2006年,廣州就借著《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廣東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頒布,試圖全面禁止電動自行車上牌和上路行駛。
電動車當然存在很多問題,很多電動車經過改裝,速度遠超每小時18公里;駕駛電動車的人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容易造成事故;還有很多電動自行車開上機動車道,險象環(huán)生。那么,面對這個局面,相關管理部門是該搞一刀切的全面禁止,還是更細化、更人性化的管理呢?
對于這個問題,廣州的交通管理部門倒應該學學上海警方。國慶長假期間,無數游客涌入上海,南京路等路口更是熙熙攘攘。為了更好地保障人車安全,上海交警在南京東路、外灘等地方布置4000名警力,在紅燈時,面對行人,筑起人墻,阻擋行人橫穿馬路;綠燈時,則變換隊形,形成通道,保護行人過馬路。每次紅綠燈轉換,民警都要反復重復這些動作,十分辛苦。
雖然,電動自行車不能與南京東路相比,但是道理卻是相通的。電動自行車大大方便了普通市民的出行,尤其在城郊等公共交通不到位的地方。市民的出行是為了進行經濟活動,不管是送快遞的小哥,還是送外賣的餐廳服務員,不管是買菜的大媽,還是騎車上班的青年,他們都是整個社會經濟運轉的一部分,在不斷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也使一個地方的GDP數字更好看,使政府財政收入更多。從這個角度看,電動車就像潤滑油,潤滑著社會經濟活動這部大機器。實際上,在很多地方,很多行業(yè),如果禁止掉電動車,對人們出行、工作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比如餐廳外賣、比如快遞。不難想見,全面禁止電動自行車后,雖然市場會自發(fā)地形成各種彌補的措施,但成本提高,終究會對市場、對經濟造成傷害。
當然,與此同時,無需否認,這些騎著電動自動車的人,享受著電動車的方便,進行各種經濟活動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負”的外部性。他們闖紅燈、與機動車爭道、速度遠遠超過規(guī)定,甚至達到每小時30公里。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司機討厭電動車,行人討厭電動車,甚至當一個電動車主沒有騎著電動車的時候也會討厭電動車。
但是,實際上,進行這些經濟活動的人,并非沒有為他們的“負”外部性付費。他們工作、掙錢、直接納稅,或在消費中納稅,為的就是購買公共服務,購買管理他們自身的服務,從而消除這些外部性。他們的錢在納稅之后,就變?yōu)樨斦杖?,然后,再搖身一變,叫做財政預算,相關部門得到這筆錢,其目的就是讓他們來維持一個更好的秩序。
古話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既然獲得了財政預算,其存在的目的就是約束、承擔電動自行車的外部性。更何況,現在“君”雖然不在了,但群眾之事,納稅人之事,卻是政府的頭等大事。正如習近平所言,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確保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
這也就意味著,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不能圖自己方便,搞“一刀切”的懶政,而是要面對客觀事實。這個客觀事實就是中國人還缺乏守規(guī)矩的習慣。從執(zhí)法上講,要限速、限載,不但在紙面上白字黑字的限,而且還要堅持不懈地耐心執(zhí)法、長久疏導;除了執(zhí)法,還需加強宣傳,普及交規(guī),傳播教訓,教育公眾文明出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