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人
傳統中醫(yī)對“泄”與“瀉”在治療時有所區(qū)別。需特別注意的是,首先要排除傳染性和細菌性痢疾,還可有疾病繼發(fā)腹瀉和結腸外因素所致,如腸道腫瘤、血吸蟲病、膽切除后綜合征等。對久治不愈者,應及時檢查,找出病因。
適合藥膳食療調治的除因慢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和因飲食失調、腹部受冷等因素引起的腹瀉外,對各類虛證腹瀉也有幫助。
食療原則:
藥膳食療,以“排毒扶正、燥濕止瀉、補氣健脾”為主。
如是脾氣虛癥宜“補氣健脾、益腸固澀”。如見晨起腹瀉(亦稱“五更瀉”),屬腎陽虛型,可用“溫腎固本,健脾利濕”等方法。常用中藥材有:人參、黨參、白術、茯苓、神曲、麥芽、藕節(jié)炭、炮姜、鹿茸等。食物可用鮮山藥、扁豆、薏苡仁、生姜、肉桂、豆蔻等。
益氣扁豆粥
粳米100克,炒扁豆30克,黨參6克。先將扁豆炒黃,粳米略洗加入炒扁豆,大火燒開,小火煮至米化開后,加入黨參同煮半小時即可??裳a氣健脾、燥濕安腸。
藕節(jié)焦米粥
糯米100克,藕節(jié)炭12克,紅糖適量。糯米略洗炒至爆焦,與藕節(jié)炭同煮至焦米開花,加適量紅糖攪勻即可。可止瀉排毒、消食開胃。
泄瀉
“胃脘”是中醫(yī)對人體近心窩處的定位概念?!拔鸽渫础痹且粋€獨立的征候群,原因有多種,除包含現代西醫(yī)常見的“胃炎”或“消化性潰瘍”,“胃腸痙攣、胃腸神經官能癥”也可包括在“胃脘痛”范圍。
中醫(yī)認為,胃脘痛的基本病機可分兩類:一是肝氣犯胃,主要因憂思惱怒、肝氣失調而橫逆犯胃;二是嗜食生冷,損傷脾胃。
食療原則:
中醫(yī)以“疏肝養(yǎng)胃、健脾溫里”的食療原則為主。常用中藥材有:黃芪、人參、黨參、白術、炙甘草、沙參、麥冬、生地等。食物可用粳米、雞蛋、鴨蛋、豬肉、豬肚、魚肉、牛肉、牛奶、豆?jié){、卷心菜、生菜、生姜、砂仁、豆蔻、猴頭菇、香菇等。
蔻仁香牛肉
牛肉100克,太子參6克,豆蔻0.3克,砂仁0.3克,陳皮3克。牛肉略洗切塊,將太子參、陳皮、豆蔻、砂仁略洗后加適量水入燉盅,放入牛肉塊;大火燒開,小火燉至近酥爛時調味即可。可疏肝養(yǎng)胃、理氣和胃,適合氣滯胃寒者食用。
猴頭菇生姜粥
粳米100克,猴頭菇30克(鮮品60克),生姜6克,青皮1克。粳米略洗后放鍋內,加入切成粒的猴頭菇,生姜、青皮洗后也放入鍋內;大火燒開,小火煮至粥稠即可??蓽刂徐詈?、健脾養(yǎng)胃。適合胃寒受涼引起的胃痙攣疼痛。
胃脘痛
(本欄目由上海藥膳協會供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