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秀,于蓓莉
摘 要 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適宜高職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思路和方法是,以服務社會作為課程建設理念和功能設置的基準,遵循職業(yè)教育規(guī)律與學生成長規(guī)律重構教學內容,從對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技術運用視角規(guī)范建設教學資源,升級基礎資源,開發(fā)拓展資源,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開發(fā)立體教材,創(chuàng)建基于過程考核的評價體系等。
關鍵詞 高職院校;情報檢索;課程建設;資源共享課程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14-0014-05
進入“十二五”期間,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進入新階段,教育部先后制定了《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目的是在繼承與發(fā)展“十一五”期間實施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基礎上,計劃再支持建設500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體系。
一、精品資源共享課發(fā)展現(xiàn)狀及問題
圖1是秦煒煒的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高校教學發(fā)展中心的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該項目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對10年來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的實施現(xiàn)狀進行了全國性調查和分析,該樣本覆蓋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qū)的20余所高校(本科+高職)中10年來從事精品課程建設、教學、管理與評價有關工作的參與者,該研究數據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和一定的說服力。從圖1中可見,國家精品課程的時效性差,利用率很低,經常使用的僅占19.44%。85%以上的精品課程參與者認為,精品課程對高等院校的教學影響不大。此結果完全有悖于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的初衷。
此外,已有精品課程在建設中還受到課程建設開發(fā)模式、評審指標體系導向等因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套宏觀評價機制以實施對精品課程應用狀況、共享程度和影響效果等方面的監(jiān)控。以上經驗和教訓都為新一輪的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提供了啟示。
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要領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是以高校教師和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學習者的基礎課和專業(yè)課等各類網絡共享課程。新一輪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目標是“促進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引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高等學校優(yōu)質課程教學資源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共建共享,達到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2]。梳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相關內容,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要領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建設目的來看,主要是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大學精神落到實處。
從服務面向來看,要求課程以內容豐富和適合網絡傳播為基本要求,為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yōu)質課程教學資源。新的精品資源共享課,要求課程服務對象從服務教師向服務教師、學生以及社會學習者轉型。精品共享課程服務面向的轉型,是新教育教學理念的體現(xiàn),實質上是要求改變目前教學中師生間的地位關系,踐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從課程內容來看,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內容要求涵蓋課程相應領域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熱點問題等,具有基礎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先進性、適應性和針對性等特征,適合網上公開使用。
從資源類型來看,精品資源共享課包含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要求結合實際教學需要,以服務課程教與學為重點,以系統(tǒng)性、完整性為基本要求,以資源豐富、充分開放與共享為基本目標,注重課程資源的適用性和易用性。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技術指標中尤其對拓展資源提出了要求,拓展資源建設實為基礎資源的補充,尤其是在多樣性和交互性上的補充。這就需要課程建設者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建設在線學習平臺,這也是精品資源共享課賴以建設的基礎,是實現(xiàn)面向學生和社會學習者充分開放的前提條件。
從技術要求來看,規(guī)定了各類資源的標準和技術格式,以保障課程資源傳輸、互通、共享等服務活動,便于向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yōu)質、便捷的教育資源網絡共享服務。
三、文獻信息檢索課程建設的策略
基于上述信息,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各部分指標都在強調課程資源及其教學活動必須能實現(xiàn)網絡化、互動和共享。綜合以上各因素,結合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經驗以及多年的教學實踐,制定文獻信息檢索課程整體解決方案,如圖2所示。
本方案的創(chuàng)新點和突破點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理念、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資源建設、評價體系和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
(一)更新教學理念和思路
文獻信息檢索課程是各類專業(yè)信息素質教育的公共課程,也是為各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服務的專業(yè)拓展課程。同時,更是一門培養(yǎng)自學能力、提高研究素質的科學方法課或工具課。隨著學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尤其是信息檢索能力,充分體現(xiàn)本課程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實用性,本課程確立了“授人以漁、提升素養(yǎng)、服務專業(yè)、面向社會”的設計理念,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模式,建立網絡環(huán)境下基于檢索過程的課程觀,形成一門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知識、技能等的立體化課程。
(二)調整課程定位,適應專業(yè)調整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成為必需。因此,將課程目標定位從原來的培養(yǎng)學生文獻檢索理論素養(yǎng)和掌握系統(tǒng)性知識,調整為著重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將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專業(yè)學習、終身學習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及社會學習者信息收集、處理的能力,尤其是文獻信息分析應用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以此來構建知識與能力并舉的一體化培養(yǎng)目標。
(三)重構課程體系,滿足差異化要求
圍繞課程目標,遵循職業(yè)教育與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以文獻信息檢索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建立起一個能夠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質、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文獻檢索課程體系,如圖3所示。
重構的課程體系中,教學內容由一條主線、三個層次、五個教學單元構成。一條主線為研究型學習方法與能力的培養(yǎng);三個層次為信息意識、文獻信息獲取、文獻信息利用;五個知識教學單元則是信息意識、知識產權及創(chuàng)新、信息檢索能力、信息研究能力、信息分析及應用能力。同時,根據各專業(yè)的不同側重定制每一教學模塊的具體內容和學時。
重構的課程體系突出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解決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重構實踐教學體系。具體做法為,在對傳統(tǒng)的文獻信息檢索經典理論進行創(chuàng)新和整合的基礎上,引入信息檢索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一代的網絡資源等,根據專業(yè)的不同設計各類典型工作任務。同時,開展各類文獻信息檢索大賽,鼓勵并協(xié)助學生加入教師科研小組等課外科技活動,建立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相結合的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二是根據高職的教學特點,滿足差異化教學要求。具體做法是:基于信息技術和無線校園的應用,突出信息素養(yǎng)對職業(yè)崗位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和技術應用能力的支撐作用。強調課程與專業(yè)其他課程的銜接,即從各專業(yè)入手,全面梳理各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將各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要求融入到本課程的建設和教學過程中,并針對不同的專業(yè)形成差異化、項目化的課程解決方案。
(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求,將強化學習者的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終身學習意識等作為課程建設的新要求。為此,本課程著重從三個方面提出改進教學方法的策略:一是在課程總體設計時,把重點放在文獻信息的利用上,采用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和教師指導教與學結合的模式;二是教學以啟發(fā)式為主,采用案例教學、系統(tǒng)演示、實例研討、研究型學習、關鍵詞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三是教學實施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集體辯論、小組討論、小組互評、個人演講與答辯、角色扮演、同伴教學、作業(yè)點評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程的實踐性環(huán)節(jié),本課程曾與航空維修專業(yè)的《飛機機務維修與保養(yǎng)》課程對接。實施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yè)和興趣自主檢索數據資源、自主選題或課題立項,在此基礎上進行課題分析、制定檢索策略、信息檢索、檢索結果分析并撰寫學術論文,然后在網上展示各自的成果,通過郵件、論壇等途徑作進一步的交流。最后,對各自的學習活動進行總結,相互啟發(fā)與借鑒,共同提高。最終不僅完成了《飛機機務維修與保養(yǎng)》課程的教學任務,也達到了提高學生信息檢索能力的目的。
基于以上系列改革措施,通過這一系列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訓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文獻的選擇與評判能力,以及對學術機構和學者的評價能力。
(五)建設在線學習平臺,開發(fā)適用的拓展資源
針對服務面向的不同,本課程系統(tǒng)開發(fā)、設計、整理了大量形式多樣的數字化資源,建立課程網站,通過信息技術實現(xiàn)學校及面向社會開放的課程資源的共享。
針對拓展資源的技術要求,本課程著重從兩個層面開發(fā)了拓展資源。一是在內容上增加諸如學科專業(yè)知識檢索系統(tǒng)、自主考試系統(tǒng)、單元測試系統(tǒng)等。二是在技術上,基于Web2.0技術與核心理念,建立文獻檢索課程博客,建成課程網站。在博客和課程網站上實現(xiàn)微課程內容的創(chuàng)建、存儲、傳遞、維護和管理,學生隨時可以通過手機和各種移動終端進行學習,極大地增強了精品資源共享課的互動交流性。
教學實踐證明,拓展資源在教學中很好地補充了基礎資源,而且為師生搭建了互動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平臺,為教師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管理平臺。如教學實施中,本課程將單元測試系統(tǒng)、自主考試系統(tǒng)、課程網站等系統(tǒng)鏈接至Blackboard平臺,通過該平臺實施教學進度管理。首先設定教學進度,學生通過微課程視頻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后,通過單元自測后才能進入下一個單元的學習,所有單元學習完成合格后才能進入自主考試系統(tǒng)參加期末考試。如果學習中遇到了問題,學生可以選擇去討論區(qū)借鑒別人的想法,也可以直接提問,尋求教師和同學的幫助。
(六)創(chuàng)新考核方式,及時反饋
從圖4改革后的課程考核評價方案可知,本課程改變了過去考核局限于卷面考試和卷面與平時實習結合評分的方式,實行卷面、實訓和文獻情報調研報告三結合方式考核。這種考核方式,既提高了學生實際檢索文獻的技能,又鍛煉了學生全面考慮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獨立進行信息搜集、分析研究的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搜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時總結,加強對學生的檢查、評估,把教學效果作為檢查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號,2003-04-08.
[2] 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Z].教高廳[2012]2號,2012-05-21.
[3] 高教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技術要求[DB/OL]. [2012-10-22]. http://www. moe.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88/201206/137333.html.
[4]胡來林.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策略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 2012(6):80-85.
[5]侯奮飛,孫小菡.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MOOC in optical packet switching[J]. Chinese Optics Letters,2010(1):11-13.
[6]Chih-Hua Chen. The Learning Style of MBA Students[A]. Educ- 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of Econ- omics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C]. 2011.
[7]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Web-based Instruction in Basic Design Course:A Case Study of the I-learning System[A]. 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 dustrial Design & Conceptual Design[C]. 2009.
[8]胡潔婷. MOOC環(huán)境下微課程設計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9]樊文強. 基于關聯(lián)主義的大規(guī)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及其學習支持[J]. 遠程教育雜志,2012(3):31-36.
[10]陳萍秀.培養(yǎng)讀者信息檢索能力教學平臺研發(fā) [J]. 情報科學,2006(12):1818-1821.
[11]Quynh-Lam Ngoc Le,Loc Huu Nguyen,Bang Cong Pham. Design of CDIO based Learning Outcomes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Viet Nam Case Study[A].面向未來工程職場的CDIO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2011北京CDIO區(qū)域性國際會議文集[C]. 2011.
[12]IT-based Instruction Strateg- ies Focused on Learning Style[A]. 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 ing and Cognitive Informatics (ICICCI 2010)[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