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娟
摘 要: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應更加關注教學資源的有效生成。教師應重視預設,在預設延拓中求生成;欣賞學生,在傾聽對話中求生成;抓住“疑”點,在質疑探究中求生成。及時捕捉課堂契機,建構和諧開放的生成課堂,讓師生在生成中感受語文課堂的無窮魅力。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有效生成 教學資源
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味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1]新課標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經驗,交流彼此的情感與體驗,這一切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非預期性。因此,如何突破課堂教學既定計劃的限制,讓語文課堂走向“動態(tài)生成”,讓課堂充滿“意外美麗的圖景”,就成了每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就語文課堂有效生成談談看法。
一、重視預設,在預設延拓中求生成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的生成基于充分的預設。
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擁有動態(tài)生成。預設使教師胸有成竹的從容和靈活機智的創(chuàng)造成為可能。教師是預設的主體,也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應更深更細地研究教材,關注文本和學生。預設個性解讀和文本的情感點,預設學生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經驗、情感體驗、思維方式,了解其認識的局限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置于問題之中,引導其探究與發(fā)現,讓其在自主探究中漸次走進文本。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要求教師對文本進行靜態(tài)預設的同時,更追求課堂的有效生成”[3]。教師總是為設計教案而絞盡腦汁,力求盡善盡美。在教學中總希望學生回答出預設的答案,否則便會十分著急,即使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或者有價值的問題,教師也不予理睬,搪塞了事。這是因為教師已經被預設束縛,千方百計地把學生拉到自己的教學思路中,絕不允許學生出“格”。這樣按既定“軌道”上課,只會使語文課堂死氣沉沉,毫無精彩可言。
“充分預設,宜粗不宜細”。課堂教學畢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有著許多教師無法預見的因素和情境。我認為課前預設不妨簡單一些、“粗線條”一些。教師適當地刪繁就簡或許能為學生的“標新立異”提供空間和可能,為動態(tài)生成預留空間,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即所謂的“天高任鳥飛。”
二、欣賞學生,在傾聽對話中求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苯處熞欢ㄒ袕娏业馁Y源意識,學生本身就是珍貴的教學資源,他們在與教師的互動中時時生成課堂資源。
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權利,重視學生個性的張揚與發(fā)展,強調師生之間的交往與對話。教師一定不能獨霸課堂,而應時時想到“蹲下來”,與學生平等對話。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才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反應,靈活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將教師教的思路與學生學的思路動態(tài)融合,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
在教學孫犁的《山地回憶》時,分析女主人公妞兒的形象,講到女孩有意幫助戰(zhàn)士,卻不直接提出來,而是明知故問,把自己的有意關心化為無意提起。這時,就有學生提出:“為什么之前直爽率真甚至有些潑辣的女孩,突然變得這么拐彎抹角了,不符合她的個性呀?”我便順水推舟,請兩個學生表演吵架及做襪子這兩段對話。對話完畢后,全班學生沸騰了。這個妞兒實在令人忍俊不禁,一學生說:“妞兒前后不一的表現正體現了妞兒作為一個農村女孩的羞澀、含蓄、委婉。”這時,另一學生說:“老師,我覺得妞兒并沒有前后不一,在知道了明確的答案后,節(jié)奏就變快了,‘我可以幫你做,我家就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似乎不容人考慮,這依然體現了妞兒的直率,而前面幾個問題只是她的‘試探。”語畢,又有一學生說:“我認為妞兒的性格并不害羞,她問戰(zhàn)士的幾個問題或許是為了緩和之前的尷尬,畢竟一分鐘以前兩人還吵得面紅耳赤呢!這會兒表達關心自然不能被察覺到?!甭犕赀@個學生的答案,我感到由衷喜悅。學生竟然能夠這樣細致入微地感悟文本,并且聯系生活,與文本、與生活發(fā)生碰撞,激起點點火花。這時候,問題是對是錯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求證的過程。
由此可見,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多么重要。教師多一份欣賞,就激發(fā)了學生多一份機智。
三、抓住“疑”點,在質疑探究中求生成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自新課標實施以來,教師、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轉換,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敢于爭議、善于爭議、樂于爭議,應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能夠不唯書,不唯師,不唯同學,敢于質疑文本,質疑老師和同學的觀點和見解,能夠在傾聽同學或老師的語言表達過程中產生思考,提出問題,在與同學、老師的思維碰撞、爭辯中,提出主張。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質疑,允許不同聲音出現,并及時捕捉學生的問題和質疑,把其變成問題生成資源。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共同探求最恰切的答案,或許會迎來不曾預約的精彩,生成別樣的亮點。
教授《孔雀東南飛》時,古代女子地位本來就低下,為何蘭芝作為一個被休的女子,還會得到縣令和太守兒子的青睞呢?學生的這一問讓我吃了一驚,我課前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我想回避這個問題,但看到學生一個個用期盼的眼神看著我,決定調整課堂教學,把球反拋給學生。學生馬上進行思考討論,個個主動參與,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由此,他們對劉蘭芝的形象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碰撞,互相啟發(fā),其思維、想象、語言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通過這堂課,我獲益良多:對于課堂中出現的“疑”點,教師應緊緊抓住,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激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若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瞬間感悟與質疑因為事先缺乏準備而一帶而過,那么學生大腦里迸發(fā)的智慧火花也會因為教師缺乏誘導而曇花一現,這樣的課堂表面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實則如蜻蜓點水、浮光掠影。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鄙朴隈{馭課堂的教師應能夠敏銳捕捉學生的“疑”點,因勢利導,不斷延伸、拓展,使學生在質疑、釋疑的過程中學會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在教學關鍵處施加點撥,讓學生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在質疑探究中獲得思考的喜悅和求知的快樂。
“新課程強調學生、教師、文本及教學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要求充分尊重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huán)境的復雜性,把每節(jié)課都視為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和諧構建過程”[3]。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課堂,不僅是預設的,更是生成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正視課堂上的每一件突發(fā)事,及時捕捉教學生成資源,善加開發(fā)利用,努力打造充滿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鮮活課堂?!坝畴A碧草自春色”,讓語文課堂在動態(tài)生成中走向充滿靈性和生機的春天,讓師生在動態(tài)生成中實現思想的真正涌動和成長。
參考文獻:
[1]葉瀾.新基礎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金亦挺.課堂教學中的美麗生成策略[J].中學語文教與學,2005.
[3]陳力.預案·生成·反思——新課程背景下的“生成性”課堂教學策略探微[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