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含鵬,方朝暉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合肥 230038; 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安徽合肥 230031)
糖尿病足是局部神經(jīng)異常和下肢遠端外周不同程度血管病變導致的下肢感染、潰瘍形成或(和)深層組織破壞[1],多見于中老年病人及糖尿病病程較長且病情未能有效控制者。由于血糖控制不滿意,慢性高血糖狀態(tài)及其所致各種病理生理改變引起機體末梢神經(jīng)病變及周圍血管病變,導致肢端供血、供氧減少,組織細胞代謝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下肢的夜間疼痛、感覺異常和間歇性跛行,嚴重供血不足甚至可導致肢體壞疽的臨床癥狀,因此早期預防和治療至關(guān)重要。筆者根據(jù)糖尿病足病機多為氣虛血瘀的特點,自擬糖尿病足足浴方治療早期糖尿病足,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75例糖尿病足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7例,其中男 34例,女 3例,年齡(67.4±5.6)歲,病程(10.2±6.1)年。治療組38例,其中男33例,女5例,年齡(68.3±6.7)歲,病程(11.5±5.6)年。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血糖水平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糖尿病足的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會第一屆全國糖尿病足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檢查方法及診斷標準[2]。有糖尿病病史;經(jīng)常有肢端疼痛、麻木、感覺遲鈍或消失、腳踩棉絮感、鴨步行走或間歇跛行,下蹲立起困難,經(jīng)常有水泡、血泡、糜爛、感染等。
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70歲;②臨床診斷符合糖尿病足按Wagner分級為0級者。排除標準:①下肢皮膚有破潰者;②有糖尿病酮癥、酮癥酸中毒、嚴重感染者;③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精神病患者;④有嚴重的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如糖尿病壞疽、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等。
2組病例均予常規(guī)降糖、擴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等對癥處理,包括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空腹血糖控制<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對照組予前列地爾10μg加入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1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加用中藥足浴(生黃芪30g,牛膝 15g,威靈仙 30g,制附片 20g,細辛 10g,川芎 30g,桂枝 30g,川椒 20g,丹參 30g),統(tǒng)一由我院煎藥室配制成袋包裝,每袋125mL,每次2袋,加水2000mL~3000mL,放入XP-VI型多功能藥溶器,選擇合適溫度,恒溫浸泡雙足30min,每日1次,4w為1個療程。觀察兩組病例的臨床療效及脛、腓神經(jīng)肌電圖的變化,同時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體內(nèi)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表達水平治療前后的差異。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實用糖尿病學》[3]結(jié)合臨床擬定。顯效:肢端皮膚發(fā)涼色暗、麻木、刺痛、灼痛、休息痛、感覺遲鈍或喪失等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足背動脈搏動明顯增強;有效:以上臨床癥狀有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足背動脈搏動可觸及;無效:以上臨床癥狀無任何緩解。
3.2.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4.73%,對照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78.38%,2組病例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見表1。
表1 2組病例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3.2.2 肌電圖 2組病例治療后脛神經(jīng)、腓神經(jīng)傳導速度均比治療前增快,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脛神經(jīng)傳導速度比對照組快,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見表2。
表2 2組病例治療前后肌電圖的變化比較 (m/s,±s)
表2 2組病例治療前后肌電圖的變化比較 (m/s,±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1
組別 例數(shù) 脛神經(jīng) 腓神經(jīn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7 37.42±3.21 41.73±3.971) 30.75±3.1237.52±4.151)治療組 38 36.23±3.82 46.28±4.151)2) 31.34±2.8642.31±4.061)
3.2.3體內(nèi)VEGF表達水平差異 2組病例VEGF表達水平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VEGF表達水平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見表3。
表3 2組VEGF表達水平比較 (ng/L,±s)
表3 2組VEGF表達水平比較 (ng/L,±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組別 治療后對照組 124.23±41.271)治療組 127.62±43.261)2)例數(shù) 治療前37 95.52±36.4238 94.27±37.24
糖尿病足屬于祖國醫(yī)學“脫疽”的范疇。中醫(yī)認為氣陰兩虛、瘀血阻滯是其病機的關(guān)鍵,氣虛推動無力,導致血液瘀滯,脈絡(luò)瘀阻,氣血不能濡養(yǎng)四肢,四肢肌膚失養(yǎng),肢端麻木冷痛、跛行甚或潰爛[4]。VEGF是一種具有特異旁分泌機制的血管生成因子,是一種特異的作用于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多功能細胞因子,有促進微靜脈和小靜脈通透性增加、血管內(nèi)皮細胞分裂增殖、細胞質(zhì)鈣聚集以及誘導血管生成等作用。足浴1號具有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之功效,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肝、脾、肺、腎經(jīng),是補中益氣之要藥,可“益氣補虛損,止渴利陰氣”。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的功效,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二者共用,相得益彰,益氣活血之功效得以充分發(fā)揮。丹參性微寒味苦,歸心、心包、肝經(jīng),可活血調(diào)經(jīng),祛瘀止痛,涼血消癰;牛膝,苦、酸、平,入肝腎經(jīng),活血,行瘀,消腫,二者合用,則活血消腫之效更強,顯著緩解因血瘀導致的肢體疼痛。附子,味辛,性大熱,入心、脾、腎經(jīng),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細辛,可祛風止痛,兩者共用,具有消炎,鎮(zhèn)痛的效果。自擬足浴1號聯(lián)合前列地爾可顯著改善糖尿病足患者因微循環(huán)障礙導致的四肢發(fā)涼、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癥狀及體內(nèi)VEGF表達水平。
[1]Boulton A J.The diabetic foot:a global view[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0,16(Suppl 1):S2-S5.
[2]李仕明.糖尿病足的臨床診斷與治療進展[J].內(nèi)科急危重癥雜志,2002,8(1):3.
[3]張惠芬.實用糖尿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452.
[4]劉亞麗.綜合療法治療早期糖尿病足50例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