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刑事訴訟法修改的得與失*

      2014-12-03 11:51:42張云玲
      理論月刊 2014年8期
      關鍵詞:司法公正刑事訴訟法公正

      張云玲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一、刑事訴訟法修改歷程回顧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條文由原先的225 條增至290 條,自2013年元月1日起施行。

      我國刑事訴訟法于1979年制定,自1980年元月1日實施。我國刑事訴訟法典在1979年破土而出,為我國刑事司法制度的建設開辟了新紀元。[1]該部法典對刑事訴訟的基本問題作了較為全面的規(guī)定,為我國的刑事司法提供了可供執(zhí)行的規(guī)則,對恢復社會秩序,實現(xiàn)刑事司法的有法可依發(fā)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根據(jù)控制犯罪的需要與推進我國民主法制的需求,經(jīng)過長期醞釀,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了重大修改和補充,并于1997年元月1日正式實施,是我國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實踐證明,1996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總體上是科學合理的,適應了我國當時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需要,貫徹了尊重與保障人權的憲法精神,對于實現(xiàn)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雙重目的,促進刑事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秩序等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但是,自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正后的十余年來,隨著我國的經(jīng)濟社會迅猛發(fā)展,在刑事犯罪方面也相繼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情況,如居高不下的刑事案件,有增無減的嚴重暴力犯罪行為,不斷翻新的犯罪種類與犯罪手段;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在刑事司法實踐中也暴露出了缺陷與不足,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等侵犯人權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等,這些都對我國的政權鞏固、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社會穩(wěn)定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與刑事司法領域的國際標準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刑事訴訟程序中的行政化、非公開化等特征非常明顯,辯護權仍受到相當大的制約。深化司法改革的訴求與公眾的民主法治意識的提高,也對完善我國刑事訴訟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通過對刑事訴訟法再次修改予以完善。此次修法活動建立在1996年修正的基礎之上,著力解決當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司法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盡管此次修正在規(guī)模上與1996年的第一次修正基本相當,但力度更為深刻而到位,內(nèi)容更加豐富與精細。此次修訂不僅關涉了犯罪的打擊與人權的保障兩項基本價值之間的沖突與平衡,又有諸多切合國際刑事司法準則和刑事訴訟基本理論的創(chuàng)新之處,進一步彰顯了人權精神,進一步地強化了犯罪控制,進一步地維護司法公正,進一步地提升了刑事司法文明水平,是對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進一步改革與完善,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精神,被我國司法界、學術界視為人權事業(yè)發(fā)展的又一次飛躍。對于加強對犯罪的控制,強化對公民人權的保障具有重大意義。

      二、我國刑事制度的重大發(fā)展

      (一)秉持了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理念

      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權是國家設立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目的,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就像車的兩輪、鳥的兩翼,只有兩者平衡,才能夠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如果過分地強調(diào)控制犯罪而忽視對人權的保障,則極易造成刑訊逼供、濫捕、濫訴、超期羈押、重判的情形發(fā)生,使無辜的人受到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過度地刑事追究。如果過分地強調(diào)保障人權而忽視對犯罪的控制,則可能會導致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公民的安全感下降,社會的秩序很難得到有效維護與修復。因此,應統(tǒng)籌處理好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關系。在刑事訴訟法的框架下不斷地提升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權這兩方面的能力才是此次修法的重要目標。控制犯罪始終是我國立法部門與公安司法機關相關工作的重要的目標,保護人權則被視為我國刑事司法的終極目標。[2]這不僅要有利于確保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地運用法律,打擊犯罪,而且還要保證無辜的人不受追究,尊重和保障人權。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 認真地貫徹了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突出強調(diào)了人權保障。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不僅是我國立法的一項重要原則,而且還是司法活動應當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內(nèi)容和具體實施都與我們每個人的人權保障有密切關系,聯(lián)合國人權憲章與相關的國際人權文件中都大量地規(guī)定了有關刑事訴訟制度方面的內(nèi)容。因此,刑事訴訟法是“人權法”。[3]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guī)定,并通過程序設置及具體規(guī)定使這一憲法原則在刑事訴訟法中得以進一步地貫徹、彰顯、落實。此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自始至終的貫穿了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條主線,進一步的強化了在刑事訴訟中對公民權利的保護。這不僅有助于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我國司法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zhì),還有助于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程序中更好地遵循和貫徹這一憲法原則。下面就辯護制度所關涉的人權保障問題舉例說明。

      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完善了辯護制度,強化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辯護制度是保障被追訴人權利的核心制度,其發(fā)達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刑事法治的發(fā)展狀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保障情況能夠進一步體現(xiàn)出一個國家的權利保障理念和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民主法治的發(fā)展水平。此次修正在辯護制度方面的完善如下。

      首先,明確規(guī)定了犯罪嫌疑人自偵查階段就有權委托辯護人,賦予了被追訴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均有權獲得辯護的權利,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重要保障。這與修正前“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只能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的規(guī)定相比,有很大進步。其次,完善了法律援助制度。一方面,提前了法律援助在刑事訴訟中的適用階段,將被追訴人獲得法律援助的時間從審判階段提前到偵查階段,即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和審判階段都有權獲得法律援助;另一方面,擴大了法律援助的適用對象,增加規(guī)定了對被追訴人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或有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而未委托辯護人的,應當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此外,對于被追訴人由于經(jīng)濟困難等原因而未委托辯護人的,經(jīng)申請符合條件的,也應當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再次,吸收了2007年新《律師法》的相關規(guī)定,強化了辯護權利。具體內(nèi)容如下:完善了會見權,即明確規(guī)定除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以及重大賄賂犯罪的共同犯罪案件外,辯護律師在偵查階段持“三證”就有權會見被追訴人,并規(guī)定會見時不被監(jiān)聽;完善了閱卷權,即明確賦予了辯護人自審查起訴之時起,就有查閱、摘抄、復制案卷材料的權利;完善了申請調(diào)查取證的權利,即明確規(guī)定了辯護人如果認為在偵查、審查起訴的過程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收集到的有關證明被追訴人無罪或者罪輕的證據(jù)材料而沒有提交的,有權申請調(diào)取。這些規(guī)定將有利于有效地解決司法實踐中辯護人通常面臨的辯護“三難”的問題,即“會見犯罪嫌疑人難”、“收集調(diào)取證據(jù)難”、“查閱案卷材料難”,有利于有效地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利益。

      2.增強了控制犯罪的手段。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與矛盾凸顯的時期,犯罪活動日益趨于集團化、科技化和專業(yè)化,在控制犯罪工作中面臨著大量的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由于犯罪技術手段的越來越高明,而且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與此同時,控制犯罪、追究犯罪以及偵查手段也應當在不斷地跟進。盡管我國長期以來存在著“重打擊、輕保護”的問題,但是由于重打擊并不等同于打擊的有效與得力。為了維護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穩(wěn)定,迫切需要進一步地對控制犯罪的措施與手段進行完善。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將通過對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三機關的職權配置進行優(yōu)化,明確規(guī)定了偵聽、臥底、控制下交付等一些技術偵查手段,進一步加強了犯罪控制力度的措施,保障公安司法機關準確及時地懲罰犯罪,保障公共安全,有效控制犯罪,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這不僅對加強與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還有利于維護與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樂業(yè)。此次修法在控制犯罪方面最突出的亮點方面如下。

      首先,完善了偵查措施。所謂偵查措施,是偵查機關為了追究犯罪依法進行的專門調(diào)查工作和采取的一系列有關的強制性措施。偵查是刑事訴訟活動的基礎,偵查機關在偵查手段進行偵查活動的目的是為追究犯罪進行調(diào)查收集證據(jù)和查獲犯罪嫌疑人。查明犯罪、抓獲嫌疑犯的實質(zhì)性工作均是在偵查階段完成的,因此,偵查手段與偵查措施是否先進和多樣,對于查明犯罪事實,打擊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修正進一步完善了訊問犯罪嫌疑人與詢問證人、進行人身檢查以及查詢、凍結(jié)財產(chǎn)等方面的程序。比如,明確規(guī)定了口頭傳喚犯罪嫌疑人的程序;適當?shù)匮娱L了特別復雜與重大案件的傳喚、拘傳時間;完善了人身檢查的程序;將債券、股票、基金份額明確規(guī)定在查詢、凍結(jié)財產(chǎn)的范圍中等等。

      其次,增設了技術偵查措施。作為某些特殊類型的刑事案件有效的偵查手段,技術偵查已為現(xiàn)代法治國家普遍地采用,世界上大多數(shù)法治國家都在其刑事訴訟制度中明確規(guī)定了技術性偵查措施,如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諸多國家均通過立法形式規(guī)定了監(jiān)聽與通訊監(jiān)控等技術偵查措施。我國已加入的《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中也明確規(guī)定了特工行動、控制下交付、電子或者其他監(jiān)視等多種形式的技術性偵查措施。技術偵查手段一直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運用,其所獲取的證據(jù)在一定程度上也被予以承認。然而,由于修正前的《刑事訴訟法》既沒有對技術偵查措施做出規(guī)定,也沒有對以此種方式所收集的證據(jù)材料能否作為證據(jù)使用予以明確,使得技術偵查措施及其所獲得的證據(jù)材料在偵查、起訴和審判階段處于尷尬境地。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設立了技術偵查措施,對技術偵查期間、批準程序和適用范圍均予以規(guī)定和規(guī)制,明確規(guī)定了偵查機關在何種情況下能夠采取何種技術偵查手段,同時也確認和規(guī)范了在何種情況下通過這種手段所獲取的材料具有證據(jù)能力。此規(guī)定賦予了偵查機關在偵查特定類型的案件中依法運用特殊性的偵查措施的權力,承認了以往沒有具體規(guī)定卻在司法實踐中早已被采用為重要破案手段的技術偵查措施,能夠使偵查機關日常都在采用的技術偵查措施的實施于法有據(jù),這無疑將大大地提高偵查工作能力,有助于偵查、起訴、審判工作的展開,迅速地偵破案件,有效地追究犯罪。與此同時,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對這一措施的確認,也將化暗為明,有助于限制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技術偵查濫用問題。

      再次,創(chuàng)設了被追訴人逃匿、死亡案件沒收違法所得的程序。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確立了沒收財產(chǎn)程序。例如,美國是最早建立沒收程序的國家?!睹绹ǖ洹芬?guī)定,對于任何財產(chǎn),只要能夠證明該財產(chǎn)是通過犯罪獲得的收益,就可單獨地對之實行沒收。英國、澳大利亞也均規(guī)定了與此相類似的沒收程序。由于修正前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被追訴人逃匿、死亡的,追訴或?qū)徟谐绦蚣锤嬷兄?,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在案就無法做出判決,致使司法實踐中大量存在著被追訴人潛逃或者死亡的案件,其違法所得的財產(chǎn)無法通過訴訟程序予以處理,這不僅不利于打擊犯罪,也沒有辦法使違法所得得到及時地追繳的問題。尤其是當涉嫌案件的財產(chǎn)轉(zhuǎn)移到另一國家時,因為我國的人民法院未做出生效的判決,外國的法院很難支持我國追繳財產(chǎn)的主張。為了有效地打擊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犯罪活動,追繳此類犯罪的違法所得,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建立了以司法化的形式來追繳財產(chǎn)的程序,并增設了對犯罪所得采取及時凍結(jié)、追繳的措施,使公安司法機關能夠在沒有對被追訴人定罪的情形下而沒收其違法所得,嚴厲懲治恐怖活動犯罪和腐敗犯罪。這不僅將有利于解決司法實踐中長期存在的許多由于被追訴人逃匿、死亡而不得不中止或終止訴訟的問題,還將有力地震懾犯罪,有效的防止貪污賄賂和恐怖犯罪的發(fā)生。此外,該規(guī)定還與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已批準加入的《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及相關的反恐怖問題的決議的要求相符合。

      (二)堅持了公正與效率相平衡的原則

      此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把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的“建設公正、高效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作為指導思想和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在刑事訴訟領域中,公正與效率是一對基礎性矛盾關系。一方面,兩者存在著對立的一面,如果追求公正的完全實現(xiàn)就可能會損耗過多的司法資源,導致訴訟效率的降低,造成大量的案件拖延和積壓,如果一味地追求訴訟活動的高效率則又很難確保司法公正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二者也存在著相互轉(zhuǎn)化的一面,正如所謂的“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欲速則不達等等。公正與效率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的平衡點,應是力爭以高效促公正,實現(xiàn)二者的統(tǒng)一。當兩者發(fā)生矛盾時,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應當采取“公正優(yōu)先、兼顧效率”的原則。當然,以公正作為司法的核心價值并不能將其絕對化。當公正與效率發(fā)生矛盾時,并不是一定要選擇公正。有些情況下為了追求訴訟的高效,需對案件進行繁簡分流,盡量地防止程序的倒流,此時司法公正也要做出一定的讓步與犧牲。例如,實行簡易程序,程序公正則難免會受到影響。但是這種讓步和犧牲不宜過大,追求訴訟效率應當注意保證合理限度的程序公正,不得超越司法公正的底線。此外,現(xiàn)代發(fā)達國家的刑事訴訟發(fā)展也為我國此次刑事訴訟法修訂中正確地處理公正與效率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隨著人權保障理念的深入人心,世界上現(xiàn)代法治國家均相繼開展了刑事司法改革運動,大陸法國家與英美法國家的刑事訴訟不斷地相互借鑒、兼收并蓄。在公正與效率的取向上,兩大法系國家均在強調(diào)人權保障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效率價值,規(guī)定了大量的提高訴訟效率的措施,在刑事訴訟的發(fā)展上進而呈現(xiàn)出從注重司法公正向注重高效的國際化趨勢轉(zhuǎn)變。因此,我國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既有保證基本程序公正的一面,也重視訴訟效率的一面,此次修法對刑事訴訟的相關制度與程序進行了重大修改,在程序設計上體現(xiàn)了全面性與科學性。

      1.突出了司法公正。公正是核心價值,是立法與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訴訟程序公正是指訴訟過程意義上的公正,主要指訴訟程序上的正當性與人權保障,譬如嚴禁超期羈押、刑訊逼供、保障被追訴人充分地行使辯護權等等。實體公正是指訴訟結(jié)果意義上的公正,即案件的最終處理的合理與正確。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二者之間應當是動態(tài)并重的關系。[4]一般來說,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應當互相促進,并且同時實現(xiàn);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二者卻發(fā)生沖突,難以達到同時實現(xiàn)的效果,此時必須對其做出價值上的抉擇。這既符合訴訟規(guī)律,還與我國的國情相一致,有利于實現(xiàn)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由于我國司法實踐中迄今仍然存在著“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對犯罪的追訴不擇手段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為了防止冤假錯案,實現(xiàn)公正司法。因此,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充分地強調(diào)了程序的正當性,提升了程序的價值,確立了與我國國情相符合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等程序制裁制度。這對于克服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存在的“重實體、輕程序”,以實體沖擊程序的現(xiàn)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下面就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中關涉司法公正的方面試舉幾例。

      (1)完善了證據(jù)制度。證據(jù)是刑事訴訟的基石,如果沒有證據(jù),刑事訴訟活動就無法正常運行,更不可能有公正。證據(jù)制度是刑事訴訟中的重要制度,完善的證據(jù)制度對于提升案件的質(zhì)量和維護司法公正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此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正在證據(jù)方面的完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規(guī)定舉證責任分配。明確規(guī)定了在公訴案件中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由公訴機關承擔。其次,完善了非法證據(jù)排除制度。令司法蒙羞并震驚全國的佘祥林案、杜培武案、趙作海案等冤假錯案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非法證據(jù)排除制度未能有效得到落實。為了遏制司法實踐中久禁不絕刑訊逼供行為,防止冤家錯案的發(fā)生,維護司法公正,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充分地吸取了司法解釋中的合理內(nèi)核,采用了絕對排除與相對排除相結(jié)合的模式,確立了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并對排出的階段、排除的程序、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等均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在原有規(guī)定“嚴禁刑訊逼供與通過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方法獲得證據(jù)”的基礎上,明確規(guī)定了通過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言詞證據(jù),應當予以排除,不得用來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與判決的根據(jù);對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物證、書證,也應當予以排除。再次,確立了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任何人不得被強迫自證其罪既是現(xiàn)代程序倫理中不可分離的一個重要因素,又是現(xiàn)代刑事訴訟制度中的一項基礎性原則。鑒于我國早在1998年就已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現(xiàn)實,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創(chuàng)設性地規(guī)定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guī)定,劃定了國家的追訴權與個人的基本權利間的關系,為從制度上進一步地遏制刑訊逼供行為的發(fā)生提供了法律依據(jù)。此外,明確規(guī)定了證人保護制度與證人補償制度。這既有利于實現(xiàn)被告人的質(zhì)證權及辯護權,還有利于實現(xiàn)司法公正,增強司法的公信力。

      (2)完善了審判程序。審判是決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和如果判決有罪時應當判處何種刑罰的關鍵階段,是維護司法公正的最后防線。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進一步地完善了審判程序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將有助于保障被告人獲得公正的審判權。

      首先,完善了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完善證人出庭制度將有助于庭審機制的實質(zhì)化、公正化,對于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核實證據(jù)及公證裁斷均具有重要價值。[6]在我國的刑事司法實踐中,長期存在著證人作證的“三難”問題,即通知證人到案難、到案后說實話難、通知證人到法庭上接受質(zhì)證難。[7]此外,證人作證后又翻證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致使審判方式改革的目標難以實現(xiàn)。為了破解出庭作證的難題,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增設了學界議論已久的關鍵證人強制出庭作證制度,即證人證言對案件的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并且控辯雙方對該證人證言有異議的,或者人民法院認為證人需要出庭作證的,該證人必須出庭作證;對于沒有正當理由而拒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出庭,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外;證人無正當理由逃避出庭或者在出庭后拒絕作證的,人民法院將對其予以訓誡,情節(jié)嚴重的,可以對其處以十日以下的拘留。這將有利于保障我國被告人的質(zhì)證權,并將會促使我國的司法證明模式產(chǎn)生相應的調(diào)整。

      其次,明確了二審開庭的案件范圍。開庭審理的方式有助于保障被告人的公正審判權。為了確保審判的公正性,保證辦案質(zhì)量,進一步地明確了第二審應當開庭審理的情形。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包括:上訴人對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證據(jù)提出異議,第二審法院認為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的上訴案件等等。

      再次,完善了發(fā)回重審的制度。針對當前司法實踐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案件反復發(fā)回重審的情形,明確對發(fā)回重審的情況做出了限制,即原審人民法院對于第二審人民法院因原判決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發(fā)回重審的案件做出判決以后,被告人再次提出上訴或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做出裁判,不得再發(fā)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換言之,發(fā)回重審的次數(shù)僅限一次??梢灶A見,該規(guī)定將能夠有效地解決案件久拖不決,進而嚴重影響公正與效率的問題。[8]

      (3)完善了死刑復核程序。由于修正前的《刑事訴訟法》沒有對死刑復核程序的具體操作技術做出明確規(guī)定,造成司法實踐中通常由法官單方通過秘密化與書面化的方式進行審核,沒有控辯雙方的參與和監(jiān)督,這不僅與司法化的審判程序不相符合,還與司法公正的理念相違背。為了改變死刑復核程序封閉性和行政化的弊端,體現(xiàn)慎重地適用死刑,化解死刑犯的恩怨,進一步確保對死刑案件復核的質(zhì)量,增強對死刑案件復核程序的法律監(jiān)督,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對此作了一定調(diào)整,即明確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可以訊問被告人,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見等。這與修正前的書面審查相比,有助于確立三方化的程序構(gòu)造,有利于實現(xiàn)司法公正。

      2.強調(diào)了訴訟效率。司法效率是指訴訟中投入的人力、設備、時間、則力等司法資源與所獲得的訴訟成果之間的比例。所謂司法高效則是指在訴訟中投入盡可能少的司法資源以獲得盡可能多的訴訟成果,即通過降低訴訟成本的投入,提高辦案人員的工作效率,加速訴訟運作,以達到減少案件的拖延、積壓的目的。由于審判將最終決定著被告人的命運,因此,審判程序是刑事訴訟的最重要程序,由此推出,審判的效率也將嚴重地影響著刑事訴訟的效率。為了能夠更好地配置司法資源,此次《刑事訴訟法》的修訂遵循了提高訴訟效率的原則與要求,區(qū)別了案件的不同情形,在確保司法正義的基礎上著眼于訴訟效率的提高,進一步對審判程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完善。下面就審判程序的完善過程中圍繞訴訟效率的提高所作的重大修改試舉幾例。

      (1)構(gòu)建了庭前會議制度。此次修法創(chuàng)設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庭前會議程序,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 款規(guī)定:在開庭審判以前,法官可以召集控辯雙方,對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jù)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盡管庭前會議程序僅有一款,并且此次立法將該程序功能僅限定在讓審判人員“了解情況和聽取意見”,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因為庭前會議程序的設立及有利于保障當事人的申請回避權利,又為非法證據(jù)的排除提供了訴訟程序上的空間,還能夠合理地安排證人出庭作證。[9]總之,庭前會議發(fā)揮著資訊、確保庭審實質(zhì)化、程序分流以及防止庭前預斷等基本的制度功能,不僅有利于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而且還有利于控辯雙方在法庭上圍繞主要爭點展開辯論,提高訴訟效率。[10]庭前會議程序的設置將有利于庭審效率的提高和庭審活動的順利進行。

      (2)擴大了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目前,在刑事犯罪越來越復雜化、犯罪案件劇增不減并且面對司法資源相對有限的狀況下,世界上諸多國家都在為減輕司法負擔、縮短訴訟程序、有效打擊犯罪以及提高訴訟效率方面進行了許多嘗試與努力,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據(jù)報道,日本有94%刑事案件是通過簡易程序處理的,在英國則高達97%;在美國,90%以上的刑事案件都是運用辯訴交易處理的。[11]而在德國,運用處罰令程序處理的刑事案件大約占50%。[12]我國目前刑事案件中大約有80%左右的被告人自愿認罪或者能夠認罪。[13]因此,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擴大了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即對于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只要符合“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及適用簡易程序無異議”這三項條件的,都可以適用簡易程序?qū)徟小I鲜鲆?guī)定表明,基層法院管轄的刑事案件原則上均能夠適用簡易程序。這與修正前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將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僅限制在依法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情形,并要求以人民檢察院的同意或者建議等為前提”相比,進一步提高了簡易程序的適用幅度,進而極大地促使案件的繁簡分流,從而必將有利于大幅提高整個刑事訴訟活動的效率。

      (3)增設了特別程序。為了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形勢,根據(jù)刑事訴訟活動的實際情況,總結(jié)了近年來地方積極探索的好的司法實踐經(jīng)驗,此次《刑事訴訟法》修改針對某些特定類型案件,創(chuàng)制增設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公訴案件的當事人和解程序等四種特別程序。其中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qū)τ谔岣咴V訟效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對于因民間糾紛引起的可能判處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或者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7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如果加害人真誠悔罪,通過向受害人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方式獲得受害人諒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加害人與受害人雙方可以和解。這一程序的設置不僅有利于促進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受害人雙方之間的和解、諒解,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提高訴訟效率;在處理刑事案件的同時,使被害人獲得賠償,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

      三、《刑事訴訟法》存在的缺憾與不足

      此次修法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有著諸多進步之處,贏得了世人的矚目,但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有待通過適當方式加以彌補和規(guī)制。

      第一,有些需要規(guī)定的內(nèi)容缺位。例如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我國已加入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 條第7 項對該原則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即任何人已經(jīng)依據(jù)一個國家的法律與刑事程序被最終定罪或者宣告無罪的,不得因同一罪名再予以審判與懲罰。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 并未對這一保障被告人合法權益的重要原則做出規(guī)定。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缺位,已經(jīng)生效的判決狀態(tài)就不穩(wěn)定,被告人甚至既決犯都將一直處在“狀態(tài)不穩(wěn)”的情形下,這極易造成刑事追訴的恣意化、程序追訴的效果??梢姡谖覈淌略V訟法中確立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勢在必行。[14]

      第二,有些內(nèi)容規(guī)定得相沖突。譬如,“應當如實回答”與“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guī)定是相沖突的。[15]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賦予了被指控者有拒絕陳述的權利,不得因為其保持沉默而遭受不利的后果等。我國早在1998年就已經(jīng)加入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 條規(guī)定,不被強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證言或者強迫承認犯罪。雖然此次《刑事訴訟法》的修訂確立了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即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但由于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仍保留了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的義務。當“回答”提問是犯罪嫌疑人的法定義務,而是否“如實”則由偵查人員加以判斷時,要求已經(jīng)失去自由、處于羈押狀態(tài)下的被訊問者“應當如實回答”,無異于“強迫”其回答提問包括“自證其罪”。偵查人員不得強迫犯罪嫌疑人自證其罪的道義要求能否切實得到遵循,以往披露的眾多冤假錯案確實有理由讓人們對此不要過于天真。[16]因此建議將來取消“應當如實回答”,取消該規(guī)定,既有助于提升文明辦案的水平,又能夠提高偵查破案能力,有效地打擊和懲罰犯罪。

      [1]謝佑平.辯證看待刑事訴訟法的修改[J].中國檢察官,2012,(6):35-37.

      [2]葉青.得與失:刑事訴訟法再修改若干議題述評[J].社會科學家,2012,(8):7-12.

      [3]胡云騰.談談修改刑事訴訟法決定的三大特點[J].中國審判,2012,(4):26-30.

      [4]陳光中.再談刑事訴訟法之修改[J].中國檢察官,2012,(1):17-20.

      [5][15]顧永忠.對修正草案的有關建議[J].法制資訊,2011,(Z1):74-77.

      [6]左衛(wèi)民.進步抑或倒退:刑事訴訟法修改草案述評[J].清華法學,2012,(1):95-106.

      [7]樊崇義.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進步與發(fā)展——2011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評介[J].法學雜志,2012,(1):1-12.

      [8]譚世貴.訴訟效率視角下《刑事訴訟法》的修改與進一步完善[J].浙江社會科學,2012,(11):43-52,156.

      [9]李玉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平衡——刑事訴訟法修改述評[J].人民司法,2012,(9):4-10.

      [10]陳衛(wèi)東,杜磊.庭前會議制度的規(guī)范建構(gòu)與制度適用——兼評《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之規(guī)定[J].浙江社會科學,2012,(11):31-42,156.

      [11]陳光中.刑事訴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30.

      [12]〔德〕約阿希姆·赫爾曼.德國刑事訴訟法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10.

      [13]劉哲.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重大發(fā)展——簡評本次刑事訴訟法修改[J].北京人大,2012,(11):30-32.

      [14]施鵬鵬.鐐銬下的艱難起舞——評中國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J].暨南學報,2012,(1):47-56.

      [16]卞建林.中國特色刑事訴訟制度的重大發(fā)展[J].法學雜志2012,(5):1-8.

      猜你喜歡
      司法公正刑事訴訟法公正
      實現(xiàn)司法公正的“鎮(zhèn)平實踐”
      我國古代法律文化對現(xiàn)代刑事訴訟法觀的啟示
      遲到的公正
      公民與法治(2020年6期)2020-05-30 12:44:10
      新媒體與司法公正
      新聞傳播(2018年13期)2018-08-29 01:06:34
      公正賠償
      開封中院:堅守司法公正 共創(chuàng)文明法院
      人大建設(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8
      修正案方式:《刑事訴訟法》新修改的現(xiàn)實途徑
      中國司法(2016年1期)2016-08-23 11:56:30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2015年年會綜述
      中國司法(2016年1期)2016-08-23 11:56:30
      刑事司法公正與新聞自由間的平衡——以李某某案為視角的分析
      刑法論叢(2016年1期)2016-06-01 12:13:34
      弗雷澤的三維公正觀
      柘荣县| 利津县| 罗平县| 临颍县| 泸定县| 永登县| 贵州省| 汨罗市| 长垣县| 虎林市| 江华| 吉安县| 四川省| 贺兰县| 安多县| 墨玉县| 潼南县| 鹿泉市| 贺州市| 长汀县| 大庆市| 金沙县| 新河县| 宁强县| 华阴市| 富阳市| 沅陵县| 新民市| 晋州市| 中阳县| 康乐县| 信宜市| 林西县| 乌什县| 通许县| 泽库县| 花莲县| 五指山市| 城步| 田阳县| 宝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