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科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體育教育學
大學體育略論:學科定位、時代擔當及課程價值
張新科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參考德日等國學科劃分機制,文章提出體育學科應從目前教育學下的一級學科發(fā)展為獨立的學科門類;認為體育和哲學、文學、藝術一樣,是一門普適性學科,旨在“求樂”;我國大學體育具有光榮的時代擔當,承擔著本該由城市、社區(qū)、個人共同承擔的義務;大學體育課程應從關注“身體”的“生物學”目標轉向關注“人”的“人文主義”關懷,體育課的至高境界是在“形而下”上鍛煉學生的身心,在“形而上”上歷練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學體育;學科定位;時代擔當;課程價值
1.1 問題的提出 所謂學科,簡而言之就是“按照學問性質而劃分的門類”[1]。而“學科門類,是因人類知識系統(tǒng)的發(fā)展和學科領域的拓展,為方便知識的分類研究對學科進行歸類的結果”[2]。世界各國對學科門類的劃分各不相同。在我國,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最新的學科門類劃分,共有13大類,分別是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y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3]。這13種學科門類,又分別包含若干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體育學是教育學下的一級學科。
囿于智力、體力、學制和年齡,大學生在大學學習的專業(yè)一般只能是某一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甚或二級學科,如工學中的機械工程、理學中的天文學、農學中的園藝學等。這些學科或專業(yè)成為學生專業(yè)素質提升和技能養(yǎng)成的直接客體,為學生學習本學科或專業(yè)的知識和能力,以及學校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實現平臺。“學生在學習階段與其它學科或專業(yè)是否有關聯(lián)及產生什么樣的關系”、“體育作為一門一級學科在人才培養(yǎng)中起什么樣的作用”是2個十分值得探究的問題。
1.2 體育學科的普適性 作為留學德國八年,學習過工科與文科的大學校長,本人借助于多年治學治校的經歷,分析認為:在13種學科門類中,有4類具有特殊性。這4類學科不但具有自我獨立的學科體系與學科特征,同時還對其它學科產生影響與輻射作用,其規(guī)律和內容不僅對本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在其它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上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直接、間接或迂回式的“啟迪”、“折射”、“熏陶”、“陶冶”等影響,可以稱之為普適性的學科。這4門學科分別是哲學、文學、藝術和體育。
哲學的目的在于求真。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人類理性之精品”[4],是對人類精神中最根本問題所作的終極回答,是一門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沒有哲學的頭腦是沒有靈魂和方向的頭腦,哲學的作用對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重要時期的大學生尤為重要。文學的目的在于求善,善是社會意志的一種體現,文學作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摹、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宣揚善而鞭笞惡,充分表現文學對生活的態(tài)度,并以生活的真實內涵來感化人,使人得到善的啟示。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家國敘事之史、厚德載物之善是從文學作品以及其衍生物中獲得并受益的。藝術的目的在于求美,藝術的規(guī)律就是美的規(guī)律,正如別林斯基所說:“美是藝術不可或缺的條件,沒有美就不可能有藝術,藝術是對生活的一種理想描繪,這種描繪能使人產生一種對理想事物,亦即對美、精神的純潔所懷的強烈愿望”[5]。大學生每天不但接觸美,感悟美,而且時時刻刻被藝術“美化”著。
對哲學、文學和藝術3門學科追求真善美的論述,教育研究者已有闡述,但對體育學科的定位尚未達成共識。體育的目的在于什么呢?體育的目的在于求樂。體育作為一項富有多種藝術因素之美的人體運動,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和娛樂性,不僅使肌體得到強健舒展,同時讓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面貌都沉浸于快樂之中。通過體育活動,身體健美、心理愉悅、意志堅定、品格高雅,為人們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無窮的動力和支撐。
1.3 體育學科的獨立性 哲學、文學和藝術追求的真、善、美是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而樂則是追求和實現這些終極目標的手段、支撐和態(tài)度。從微觀上講,體育學科是實現強身健體、快樂身心之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學科;從宏觀上講,體育并不孤立,而是與自然、人文、社會學科等相互滲透、相互關聯(lián)著的學科,是關乎民族體魄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基礎性學科。所以體育學科和哲學、文學、藝術一樣,是門大學問、大學科。
我國最新的學科門類劃分將哲學、文學、藝術單列為十三大門類之一,而體育學科仍處于教育學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德國已將體育作為一個獨立學科門類,成為德國高等教育的十大門類之一,日本等國家的大學也有將體育設置為一個學科門類的做法。而在我國,正如藝術前些年被歸入文學大類,隨著人們對藝術作用認識的不斷提高以及對藝術欣賞、追求程度的廣泛普及,2011年終于把藝術單獨劃分成一個學科門類。隨著體育對改善國民體質、支撐社會經濟發(fā)展作用的不斷凸顯,以及人民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大眾化和日常化,在我國,體育學科由一級學科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不但是可能的、必要的,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2.1 中西方對大學體育的理解 對于“學校體育”,正如“學校教育”、“普通教育”等概念一樣,中西方對其理解不謀而合,內涵皆集中于中小學范疇。洛克在《教育漫話》開篇即稱:“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6]。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體育應當從小抓起。因此中西方對于中小學體育是具有相同見解的,并且無一不將中小學體育作為重要的課程來實施。然而,對于“大學體育”,中西方則理解不一。
“大學體育”在西方語境中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相比我國,西方大學體育課程較少甚至不設體育課,體育場所設施也不如我國大學完備,學校的專職體育教師也為數不多,似乎體育“被邊緣化”。我們不能據此斷定西方大學不重視體育,相反,西方大學師生對體育的重視和參與程度遠高于我國。
西方國家由于優(yōu)秀體育傳統(tǒng)的影響,大多數民眾具有強烈的體育意識和體育參與激情,即成人體育教育不囿于大學校園,而突破象牙塔,形成了一張龐大的社會體育網絡。相比之下,大學卻失去了在體育學科上獨具鰲頭的權威,其體育功能完全社會化了,即由城市、社區(qū)、俱樂部、個人四方承擔。在德國,體育可劃分成公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兩部分。公眾體育即群眾體育,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堅持的以休閑、健身、娛樂、康復等為目標而參加的體育活動,其場所分布在城市、社區(qū)、俱樂部還有個人家庭等領域;與公眾體育相比,競技體育參與面較窄,主要是在學校體育和公眾體育的基礎上,具有專業(yè)潛質的人員經過強化訓練,身心素質經過系統(tǒng)培養(yǎng)的競技性體育活動。
德國體育的重點已由“校園和課堂”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了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活動主要以提高公民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為核心,形成了一種積極的“體育生活方式”[7],體育時時刻刻體現在國民的生活當中,而不是將體育作為大學應當承擔的硬性指標。
2.2 我國大學體育的時代擔當 眾所周知,“應試教育”在我國根深蒂固,重分數輕技能、重文化輕體質已成社會頑疾,“人人喊打卻人人為之”。中小學體育的發(fā)展空間空前縮小,體育課程不能按照青少年身體機能發(fā)育的規(guī)律開展,導致中小學體育教育嚴重缺失,從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另外,由于人口基數龐大和政府投資較少,我國公共體育設備設施遠不如西方國家完備,因此中小學生校外體育參與度極為有限。
由于中小學體育教育的缺失和校外體育參與的局限,我國大學則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本該由城市、社區(qū)、個人共同承擔的義務,用有限的教育經費來完成“昂貴”的社會任務,國家也無奈地指望大學這“最后一根稻草”強如鋼絲,來維系并提升國民的體質和體育發(fā)展水平。所以從國際視野來看,我國的大學體育場地設施比較齊全,專職體育教師配備到位,每個學校都開設了納入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系統(tǒng)的大學體育課程,幾乎每個大學生都參與體育課程。我國大學體育對國家、社會、城市、社區(qū)和公民所做的貢獻,雖是現實的無奈,但卻是大學的奉獻和擔當。
我國大學體育和社會體育的關系與西方國家截然不同,大學體育不但承擔了社會體育的責任與義務,還起到了帶動、輻射社會體育的功能。我國大學體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1)大學體育為社會培養(yǎng)體育人才,大學生接受學校的正規(guī)體育教育,基本上掌握了科學鍛煉的技能和知識,他們步入社會將會成為社會體育的骨干分子,影響和推動社會他人參與體育鍛煉;2)我國高校體育場館設施等向社會開放,彌補了社會體育設施不健全的缺陷。開放高校體育設施,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融入社會,另一方面也使得稀缺的體育設備能夠為社會所用,在提高全民素質上發(fā)揮重要的作用[8]。
3.1 大學體育課程的價值取向 我國大學體育課程在不同時期價值取向各不相同。如“1903-1921年大學體育課程‘社會本位主義取向’”;從解放初期到“文革”前期,“課程模式主要模仿‘蘇聯(lián)模式’”;“文革十年大學體育課程價值被嚴重扭曲,體育課被‘勞動’、‘政治代替’”;“1992年的教學大綱扭轉了體育課程的單一功能,從體質、心理、社會三維角度看待體育”;“作為課程價值主體的學生,其主體地位長期被忽視”[9]。傳統(tǒng)的大學體育在“體質健康論”的影響下,過分關注體育所改變的生物學目標——身體,而忽視了作為身體主體“人”的需求。步入21世紀后,現代社會分工和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邏輯,使人淡漠于關注自身,而熱衷于關注需要,如魯潔所言:“當今的教育卻是從根本上偏離了它本真的意義,成為一種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義教育”[10]。
隨著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對體育的認識近年來逐漸發(fā)生著變化。2002年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體現了健康第一、個性化體育、快樂體育、終身體育、文化體育等特色,蘊涵了“人文主義”的關懷,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價值取向,即人文主義價值觀,充分考慮體育課程的文化和精神內涵對人的引導和影響[11]。這正是當下大學體育課程理想的價值取向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即在突出學生地位的前提下,大學體育課程的學科價值和社會價值均得以實現。大學體育課程在理念上近年來一個可喜的變化是:課程設置以“人”為邏輯起點,以成“人”為宗旨和出發(fā)點,而非注重成“器”。大學體育課程要真正走向“以人為本”,在理論上要科學完整地認識人,在價值上要充分尊重人,在實踐中要全面塑造人。雖然任重道遠,但已初顯端倪。
3.2 大學體育課程的內涵建設 大學體育課程的功能從形態(tài)上劃分,可以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所謂顯性,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而下”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體育課程對體育知識的傳授、對體育規(guī)則的闡述、對動作要領的演示等,結果是學生在課堂上掌握了相關技能并在今后的運動中加以運用,既鍛煉了身體,也愉悅了心情,更快樂了生活。所謂隱性,就是體育課程的輻射、熏陶、啟迪、陶冶等作用,是“發(fā)韌于體而感悟于心”的“形而上”的作用。對體育課“形而下”和“形而上”2種作用的例證和實證不勝枚舉。蔡元培在《怎樣才配做一個現代學生》一文中描繪出“獅子樣的體力”、“猴子樣的敏捷”、“駱駝樣的精神”的理想屬性,認為體育實踐對人格、服務社會的精神有促進作用。被譽為清華“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在擔任教務長時就明確告訴學生“須知體育之目標,不單是造就幾個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選手,不單是要得若干銀盾、錦標,除此之外,也可以說在此之上,還有發(fā)展全人格的一個目標”[12]。
現階段,我國大學體育課程一方面是在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方面發(fā)揮“顯性”作用,另一方面則更應該在完善大學生人格、培植大學生社會擔當等方面進一步發(fā)揮“隱性”作用。因為,沒有一種校園課堂在對青年學生的道德、理念、素養(yǎng)教育上能像體育課堂一樣,潤物無聲、身心合一、潛移默化、理實一體。體育課的至高境界應是:在“形而下”上鍛煉學生的身心,在“形而上”上歷練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強調的是,針對目前在校大學生實際,體育課應該首先承擔或者說亟待承擔5個“形而上”方面的任務:公平透明理念的培植、遵守規(guī)則意識的強化、合理競爭原則的彰顯、擔當參與精神的塑造、交流溝通能力的訓練。
弗洛姆認為,“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類死了”[13]。21世紀的大學體育如果只專注于成“器”的教育,只專注于“體質論”、“專業(yè)論”,只關注校內而非讓體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繼續(xù)忽視對身體主體“人”的教育,那么今后,大學體育是否也會“死亡”呢?這是每個有責任的體育人和非體育人都應捫心自問的問題。21世紀是關注人的身心需求和心靈渴求的時代,大學體育只有充滿人文關懷才能塑造大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積極引導大學生增強其社會適應性和生活快樂感。如果我們的大學體育能夠做到、做好這一點,不僅是對社會體育功能的一種強大輻射,更是國內大學以有限體育資源完成“昂貴”任務的自豪宣言。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1547.
[2] 胡春雷.關于我國體育學科定位問題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0(3):6.
[3] 教育部官網. 關于印發(fā)《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 錄(2011年 )》 的 通 知[EB/OL]. http://www.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834/201104/116439.html, 2014-9-6.
[4] 車洪波.論哲學的精神[J].求是學刊, 1997(3):14.
[5] [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3卷)[M].滿濤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0:582.
[6] [英]洛克.教育漫話[M].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24.
[7] 王海源.中德大學學校體育理念的比較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06,14(11):5.
[8] 王保金.高校體育在社會體育中的作用[J].體育文化導刊, 2002(3):76.
[9] 龍宋軍,彭健民,段健芝. 我國大學體育課程的價值取向研究[J]. 體育研究與教育, 2011,26(5):38-39.
[10] 魯潔.教育的返本歸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2001,19(4):2.
[11] 王震,李竹梅.發(fā)掘現代大學體育的通識教育內涵[J].復旦教育論壇, 2011,9(6):41.
[12] 劉述禮,黃延復.梅貽琦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
[13] 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孫愷詳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355.
Brief View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Orientation, Contemporary Obligation and Curriculum Value
ZHANG Xin-k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Jiangsu China)
With reference to discipline classifi cation systems in Germany and Japan, this thesis propose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should be promoted into an independent fi eld of discipline rather than a branch of pedagogy. Just like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art, physical education is aiming at helping people “l(fā)ook for joys” and takes on a role with great responsibility which is supposed to be taken on by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c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y should shift its focus from biological target of human body to humanistic caring of human beings. The highest real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o exercise mind and body of students physically but also to develop their integrated abilities metaphysically.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orientation; contemporary obligation; curriculum value
G807.0
A
1004-7662(2014 )09-0031-04
2014-07-19
張新科,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德比較高等教育、高等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