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璐
(河北聯(lián)合大學 體育部,河北 唐山 063009)
一個國家的夢想,是民族特質、社會心理和價值普適性的升華表達,依據(jù)民族、社會與文化三個維度的混合與差異,所定義的國家夢想表現(xiàn)異同,成了色彩斑斕的世界,有了美國夢、歐洲夢、日本夢、中國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與社會持續(xù)穩(wěn)健發(fā)展,民族自信逐漸提高,進一步制定與實現(xiàn)更高發(fā)展目標的社會心理期待愈發(fā)強烈。“夢想”是可以“不斷去想象”,卻“很難夠得著”的東西。中國體育夢是一個遠景目標,伴隨著歷史與民族發(fā)展進程而不斷進行定義與調(diào)整。例如,晚清落后挨打的舊中國,國人渴望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民國初期胡適發(fā)出了“百事不如人”這一撕心裂肺的吶喊,國人夢想到奧林匹克賽場上去;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艱苦歲月,中國體育期待“零的突破”;新世紀初中國崛起的激昂年代,中國又吹響了“體育強國建設”的號角。同時,根據(jù)不同的思考角度,中國體育夢又表現(xiàn)出不同的內(nèi)容敘事特點。從宏觀角度而言,至少存在國家、行業(yè)與個人這三個層面的夢想內(nèi)容。
其一為國家層面。何振梁先生在出席“2006年‘中國夢’與和諧社會”研討會上指出,體育有“體育夢”,最能概括中國“體育夢”內(nèi)涵的是1908年天津一份雜志提出的“奧運三問”[1]。時過境遷,中國體育取得的偉大成就今非昔比,別說“奧運三問”——參賽、拿獎牌、舉辦奧運會這三個基本問題,就說榮登北京奧運會金牌榜寶座一事就讓西方社會唏噓不已。難道中國競技體育從此喪失更高的夢想追求了嗎?歷史的終結象征新世界的開始。中國競技體育在團體項目上,在田徑和游泳兩大基礎項目上,在具有商業(yè)價值的競爭力項目上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這就是新的動力和夢想。
其二為行業(yè)層面。有論文做了這樣一個比喻,“在短期沖高收視率的追求下……電視娛樂節(jié)目將成為頭腦簡單而四肢發(fā)達的‘競技運動員’[2]”。相比于“清潔工”這一象征符號,“競技運動員”這一概念與形象淪為傳媒與社會話語暴力的“替代品”。諸如“皮膚黝黑,灰頭土臉”、“學習成績不好就去搞體育”、“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這些職業(yè)歧視性話語,刺痛了體育工作者的神經(jīng)。這說明,傳媒與社會對“搞體育”的刻板印象有待轉變,整個體育行業(yè)的社會地位與形象認知有待提升。傳媒與社會對體育行業(yè)的不理解,或者說缺乏更多了解,給體育工作者帶來了尷尬和憂愁。作為“體育人”這一社會與文化身份的最迫切、最值得預期的夢想,就是通過幾代體育人的不懈努力,不能說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但至少不再受到社會歧見;不能說廣受理解尊重,但至少不遭惡語伺候。
其三為個人層面。體育人首先是一個國家公民,憑借專項技能追逐與實現(xiàn)幸福生活的個體。正如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處于哪個生活狀況,琢磨哪門子事。國家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為個人實現(xiàn)夢想提供了前提條件和制度保障,個人為追求更好的幸福生活,為爭取更好的事業(yè)發(fā)展,不滿足于現(xiàn)實,無數(shù)個體和群體的動力、信心和進取態(tài)度構筑了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根基。個人成長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聯(lián)系,個人與國家是融為一體的。
美國夢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夢想文化形態(tài)。廣義的美國夢是指美國的民主、自由與平等。狹義的美國夢是指在美國只要經(jīng)過不懈努力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體育是彰顯美國夢意識形態(tài)的最佳方式。以NBA(美職籃)為例,世界各地的年輕球員向往進入NBA這一夢想王國,因為那里有令人乍舌的薪水和一夜暴富的神話,享受富人俱樂部的奢華生活,最強勢的媒體平臺,最龐大的球迷群體,時至今日,美國夢植根現(xiàn)實世界,踐行世俗路線,追求物質生活過于精神價值。與之相比,中國體育夢應該是具體的、可見的,甚至指向一種世俗的觀念。
精英體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爭取“金牌第一”,體現(xiàn)“強者文化”,這是與身俱來的基本功能和根性問題。先有金牌第一的功利追求,再有超越自我的精神升華。如果中國精英體育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從來就沒有實現(xiàn)過,談何奧運精神的升華與超越!當晚清中國社會落后挨打的時候,渴望證明自己不是東亞病夫的時候,夢想到奧林匹克賽場去的時候,又有哪個國家認為這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超越,僅僅是想爭取原本屬于中國人民的那份尊重?!拔夷鼙妊健?1928年民國政府代表宋如海對“奧林匹亞”的音譯)不是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超越,而是處于那個特殊歷史年代國人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國人夢想找回漸行遠去的大國權利和地位。
中國體育夢首先必須建立在世俗觀念之上,這種世俗觀念必須“接地氣”,必須時代化、具體化并賦予現(xiàn)實緊迫感。早在70年前,梁漱溟先生便警示國人,“東方化究竟能否存在?以為這問題還遠的不對。倘然東方化受西方化的壓迫不足慮,東方化確要翻身的,那么,與今日之局面如何求其通,亦須有真實的解決積極的做去,不要作夢發(fā)呆卒致傾覆。倘然東方化與西方化果有調(diào)和融通之道,那也一定不是現(xiàn)在這種‘參用西法’可以算數(shù)的,須要趕快有個清楚、明白的解決,好打開一條活路,決不能有疲緩的態(tài)度。[3]”中國體育夢的偉大實踐必須以世俗觀念為基礎保障,適時從世俗生活中抽離出來,提煉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先進性的中國體育夢的精神內(nèi)涵。
中國體育夢的終極價值無疑是早日建設成為體育強國,實現(xiàn)民族體育的偉大復興,為世界共享體育發(fā)展成果,促進世界體育的大發(fā)展大繁榮。如同烏托邦思想或儒家大同的理想,內(nèi)部“道不拾遺”(《韓非子·外儲說左》),對外“講信修睦”(《禮記·禮運》),尤其是北京奧運會提出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一奧林匹克文化遺產(chǎn),將儒家“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闡釋得淋漓盡致。然而,當下不是一個“大時代”,不存在“大歷史”,更不是價值獨裁者的殿堂,而是一個人人享有權利和自由呼吸的“小時代”。這就意味著中國體育夢是一個多元面向的觀念世界,具有海納百川般的張力和包容力,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每一個視角的體育夢想內(nèi)容都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從體育概念傳統(tǒng)三分法的價值視角,競技體育發(fā)展的夢想是站在世界之巔,拿更多的冠軍和獎牌只是證明自身競技實力的一種形式,最本質的是作為國家軟實力的組成部分,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聲音、中國技術、中國理念,彰顯中國競技體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及其背后支撐的制度創(chuàng)新、技戰(zhàn)術思想和知識體系。大眾體育發(fā)展的夢想是人人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和實惠,有健身鍛煉場地,掌握適合自己的單項運動技能,理解基本體育知識和文化,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夢想是每一位學生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快樂成長的過程,與體育運動相伴,生活和文化學習更主動、更輕松。
從不同體育職業(yè)的個人追求視角,運動員夢想站在國際最高領獎臺上,教練員夢想培養(yǎng)出更多的冠軍運動員。裁判員夢想執(zhí)法重量級比賽,為人生留下美好回憶。一線體育教師夢想工資待遇大幅提升。體育官員夢想做出更大成績,給執(zhí)政之路劃上濃厚的一筆。體育商界人士夢想大吉大利,利益翻番。健身指導員夢想專業(yè)等級晉升,獲得行業(yè)和社會的認同及實現(xiàn)自我價值。體育學者夢想獲得國家級課題項目資助,發(fā)表更多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從體育價值觀的發(fā)展視角,必須承認這是一個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碰撞與共存的時代,每種代表性觀念均力爭擴大自身文化的影響力,試圖讓他者感觸、理解與融入自身的價值觀世界。以中國體育長達一個世紀的概念爭論為例,土洋體育之爭、真義體育觀和大體育觀的理論分歧以及各種創(chuàng)新概念認識,反映了不同群體的價值認識和文化主張。價值觀不同,目標各異,夢想內(nèi)容自然不盡相同。再以中國武術傳播為例,拋開“南拳北腿”這一籠統(tǒng)說法,以民間自嘲話語來說,中華武術從來沒有統(tǒng)一過。武術門派林立,均以光大自身門派遺產(chǎn)和思想為夢想追求。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都有各種各樣的想法,都有無限勾勒的夢想。國家體育對不同著力點的發(fā)展目標和夢想藍圖不盡相同,諸如精英體育、職業(yè)體育、學校體育、大眾體育、休閑體育、農(nóng)民體育、軍事體育等價值分區(qū),進而又細分為不同的等級層次予以區(qū)別對待。最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尊重,合作共贏。西方民主的本真含義不是說把誰都包容進來,而是說把某些人排斥出去;是去發(fā)掘和凝聚一種同質性的東西,而不是去包容異質性的東西[4],美國夢和西方民主社會的局限性昭然若揭。中國體育夢概念的提出,乃至蘊涵的中華文化底蘊和感召力,為走出美國夢的霸權世界和西方民主社會困境提供了可能的實踐路徑。對于中國14億人這么龐大的夢想訴求和想象力資源,不能說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至少做到多元面向、和諧共處。中國體育夢不僅僅是敢想、敢做、敢于實現(xiàn),更重要的是面對一個多元面向的體育夢世界,關注與尊重每個可能實現(xiàn)的體育夢想。
中國政治體制提出中國夢概念,媒體與主流社會便熱衷于追逐中國夢的正能量、正功能、正價值。這當然不能算錯,因為任何國家形態(tài)的夢想力量必是嚴格賦予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但也不能盲目算對,因為喪失“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這一推進力,缺乏現(xiàn)實觀照的夢想將索然無味。通往地獄之路通常是由善意鋪成的(哈耶克語)。夢想并不全是“好”的展望,“善”的內(nèi)涵。夢想也有現(xiàn)實的一面,“壞”與“惡”的一面?!吧啤敝挥性谂c“惡”的對比參照中,當下只有在與歷史的比較審視中,才能明確自身所處的位置和價值,才能勾勒出夢想前行的方向和輪廓?!皭骸鄙踔潦菈粝氲闹匾獌?nèi)容,在未來的生活憧憬中,哪些地方要改進,哪些行為要懲治,哪些思路要糾正,都是基于“惡”的存在與關注。夢想中的“惡”不可清除,但總體上必然是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最終呈現(xiàn)并捍衛(wèi)“善”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現(xiàn)實世界越殘酷,夢想力量越強大。
美國體育強國有自己發(fā)展的困惑,中國體育大國也有自己成長的煩惱。以19世紀末美國黑人體育夢的現(xiàn)實溯源為例,美國社會階層的流動往往受到教育程度、人脈關系、種族身份和社會資本的制約,而體育可以超越社會既有規(guī)則和成見,體現(xiàn)出美國制度的民主特性,因為身體天賦和才能是選拔運動員的唯一標準。黑人將體育視為向更高社會階層流動的一種手段,雖然職業(yè)球員的工資比普通工人的工資要高(約3倍左右,具體不定),但是種族歧視致使黑人球員面臨莫大的發(fā)展阻力。為了加入全美職棒大聯(lián)盟,黑人球員必須要比白人球員表現(xiàn)得更優(yōu)異,且在能力同等的情況下,黑人球員的薪水往往比白人球員要低[5]。從林肯簽署《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到馬丁·路德·金發(fā)表“我有一個夢想”著名演說,再到奧巴馬當選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tǒng),黑人的社會地位持續(xù)提升。對于當前的美國體育夢而言,黑人球員依然面臨嚴峻的社會形勢。2001年全美高中共計530 068名籃球運動員,只有0.025%(13 365名)能成為大學球員,而達到職業(yè)水平的精英球員僅占0.001%(405名)[6],黑人球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突破既有體制和社會歧視。盡管現(xiàn)實如此殘酷,美國體育夢依然讓黑人球員魂牽夢繞,付諸百倍努力追逐夢想。
當下中國體育強國建設同樣面臨諸多棘手的問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令人堪憂,在精英體育高競爭力項目上未能取得更大突破,職業(yè)體育發(fā)展低迷,面對人民日漸高漲的健康訴求和健身需要,人均可利用體育場地設施資源還十分緊張,這些都是“中國問題”、“中國憂慮”。如果無視這些問題的現(xiàn)實存在,不把這些問題放在中國體育夢意識形態(tài)中的某個重要位置,就會失去抓力點和支撐力。尤其體現(xiàn)在全球重大體育事件中,糟糕透頂?shù)木謩轄顩r(對自我或他者而言)是現(xiàn)實世界難以割裂的組成部分。之所以敢于表達現(xiàn)實世界,是因為對未來還存有希望,彰顯了中國體育夢道路選擇的無比自信。
從“中國可以說不”,到中國崛起、中華復興、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等傳播概念創(chuàng)新,無不給人一種“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錯覺。尤其是在西方發(fā)達國家長期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中,這種明確指向“崛起”、“復興”的傳播概念,讓西方社會深感憂慮,很不適應,對緩解西方社會固有的中國“刻板印象”是弊大于利。體育和中國夢的聯(lián)姻,恰能緩解中國精英體育強勢崛起這一“硬姿態(tài)”,淡化“宣傳”,倡導“交流”,做傳播學上的“軟處理”,與世界分享中國體育夢的勵志人生和精彩故事。
無論是好萊塢電影一貫之普世價值觀戰(zhàn)略,還是9.11事件后美國職業(yè)體育的國際化戰(zhàn)略,均在倡導一個無邊界的文化傳播世界。改革開放讓中國與世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國內(nèi)事件、國際事務兩個層面已經(jīng)渾然一體,國內(nèi)問題可能產(chǎn)生國際影響,國際問題可能引發(fā)國內(nèi)反應。對外傳播中國聲音已不僅僅是外宣工作的職責范疇,而是統(tǒng)籌國內(nèi)國際兩個輿論局面。例如,2013年1月份《人民日報》有兩篇體育新聞登頭版,一篇是“中職籃杜比75分破單場得分紀錄”,另一篇是“李娜晉級澳網(wǎng)女單決賽”,兩個輿論場的交互聚變效應立顯。國內(nèi)聯(lián)賽和國外賽事,國外精英球員和中國體育明星,杜比贏得中國榮耀,李娜獲得國際關注。這種“軟傳播”有力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種種關切,對外傳播真實的中國政策和社會現(xiàn)實,也不失時機地表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中國夢內(nèi)涵,“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xiàn)”。
中國體育夢是一個概念創(chuàng)新形式,是一個輿論影響議程,亦是一個對外傳播框架。中國體育夢是對外傳播和跨文化交流的新起點,是時代賦予的新契機。隨著中國精英體育的日趨強盛,中國對內(nèi)對外應該多談“中國夢”,少談“崛起”和“霸主”。多談普世價值觀,少談狹隘民族主義。例如,尋找奧運冠軍背后鮮為人知的勵志故事。這是不分種族、不分地域、不分國家、不分信仰的共同敘事主題,講述共同的故事,傳達普適的價值,才有可能實現(xiàn)跨邊界傳播。
應充分認識到中國體育夢對外傳播過程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建立中長期輿論影響戰(zhàn)略,潛心下去、踏踏實實地做大量工作。美國流行文化革命為何選擇了嘻哈文化,而排斥了東方功夫,是由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反正統(tǒng)文化運動的精神遺產(chǎn),以及美國主流價值觀、社會文化模式的選擇和跨國資本力量的崛起等因素所決定的[7]。當下嘻哈文化已由“地下”轉為美國大眾文化發(fā)展主流,而功夫文化卻始終是東方功夫。中華武術的國際傳播試圖在強勢的美國大眾文化版圖中實現(xiàn)逆襲,勝算近乎為零。惟有借助中國崛起的軟實力建設,搭便車,謀空間,例如在海外孔子學院中的武術傳播[8],在購買國家形象宣傳廣告中植入武術內(nèi)容等方式途徑。每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化模式選擇,不愿被文化傳播霸權“他塑”自己的社會文化形象。中國體育夢不是傳播霸權主義的夢,不是國際體壇霸主的夢,更不會成為“他者”的噩夢。中國體育夢是關注與尊重“他者”的夢,是分享世界體育成就的夢,是體育與和平發(fā)展的夢。中國體育夢的文化傳播惟有始終站在他國的立場和世界的高度,才會受到尊重,才會充滿活力,才會走得更遠。
中國體育夢可以成為一個遠景目標、世俗觀念、多元面向、現(xiàn)實存在、傳播框架,更應該化為一種扎根現(xiàn)實并超越現(xiàn)實的精神特質。精英體育是一種天然的想象力資源,符號、敘事、意義和象征等社會文化內(nèi)涵,能夠依附體育這一造夢載體,實現(xiàn)信仰重塑和精神布道之路。例如,美國男籃夢八隊寄寓為“救贖之隊”,以科比為象征的個人主義精神和美國夢神話,以美國籃球為象征的全球頂級職業(yè)體育市場和“一夜暴富”神話[9],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海嘯背景中,在反美主義甚囂塵上和新自由主義道路廣受質疑時,圖謀重塑美國造夢帝國的全球形象。實踐證明,美國精英體育依然強大,美國體育夢沒有破滅。難道冉冉升起的中國體育夢喪失影響力了嗎?中美兩國造夢途徑各異,本質上卻殊途同歸。西方世界有美國理念,東方世界有中國精神。晚清以降到當代中國,歷經(jīng)歷史滄桑和精神積淀的中國體育厚積薄發(fā),成就了世界體育發(fā)展史上的“中國高度”。中國精英體育之所以取得輝煌的成績,與中華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和當下社會文化精神的生發(fā)有緊密聯(lián)系。無論處于哪一歷史時期,面對哪種社會狀況和國際局勢,中國體育始終敢于想象,敢于造夢,并用自己的方式付諸實踐和探索。
在社會大環(huán)境面前,一個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遺留更多的是無奈和無助,褪色的英雄和失落的夢想將美國夢拉回到現(xiàn)實中[10]。在極度痛苦與無限沉淪中能夠堅持下來的東西,賦予抽象表達的東西,就是一種民族精神的特質。一個世紀以來形成的中華體育精神彌足珍貴,即“為祖國榮譽而戰(zhàn)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英雄主義精神,超越自我的樂觀自信精神,規(guī)范有序的公平競爭精神,信任寬容的團隊精神,辯證的實用理性精神[11]”。它扎根現(xiàn)實世界,超越于現(xiàn)實世界,并隨著時代發(fā)展呈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精神內(nèi)涵。中國體育夢有現(xiàn)實和世俗的一面,更有精神和憧憬的一面,盡管現(xiàn)實世界與精神世界間的鴻溝難以填補。這里有冠軍搓澡工鄒春蘭們,有落魄街頭的張尚武們,有嚴峻的運動員就業(yè)形勢,這都是中國體育夢現(xiàn)實世界的組成部分。然而,體育本身蘊涵的實踐價值和夢想力量,讓我們對解決這些棘手問題賦予了更多期待。體育是彰顯人的主體存在和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更是鍛造自我意志的重要方式,讓人形成成一種積極進取、通達樂觀、不懈奮斗、永不放棄的生活態(tài)度。
猶如一場實力懸殊的足球比賽,弱者明知取勝的希望渺茫,卻不言敗。秉持一種勇敢面對現(xiàn)實的進取態(tài)度,放下一切,專注技術,幻想破門,渴望勝利。不管場面如何悲壯,比分如何懸殊,拼盡全力,做到極致,便可釋懷,便無遺憾。誠然,實現(xiàn)夢想的尺度因人而異。新中國精英體育的發(fā)展歷程是最有力的詮釋,面對一個技術精湛的對手,一個遙遙無期的征程,中國從未放棄努力,從未失去夢想,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從無到有,逐一突破,多點開花,整體躍遷,開啟了中國精英體育邁入強盛時代的新篇章。一股精神力量貫穿始終,鍛造了中國體育夢獨樹一幟的精神特質。
[1] 何振梁. “體育夢”、“中國夢”與和諧世界[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6(2):14-15.
[2] 周凱.創(chuàng)新疲弱,娛樂至死[J].青年記者,2013(21):15-16.
[3] 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命運[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0:6-11.
[4] 張旭東.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遍主義話語的歷史批判[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09-410.
[5] STEVEN A.RIESS.Sport and the American Dream [J].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1980(2):295-303.
[6] REUBEN A.BUFORD MAY.Living Through the Hoop:High School Basketball, Race, and the American Dream [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8:159.
[7] M. T.KATO.From Kung Fu to Hip Hop:Globalization,Revolution,and Popular Culture [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7:1-8.
[8] 郭玉成,李守培.武術在孔子學院的傳播與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J].體育學刊,2013(5):122-126.
[9] CARSON CUNNINGHAM.American Hoops:U.S.Men’s Olympic Basketball from Berlin to Beijing [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9:385-414.
[10] PAUL HEMPHILL.Lost in the Lights:Sports,Dreams,and Life [M].Tuscaloosa: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2003:72-78,161-170.
[11] 黃莉.中華體育精神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