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璇
從古今問題談阮元、包世臣、康有為書法觀之異同
◎林鳳璇
全文通過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人的觀點為例,作者深刻地闡述了古今的書法方面的異同以及碑學的思想。
書法觀 異同 碑學思想
清代中后期的書壇,金石學興起,帖學式微,碑學盛行,阮元、包世臣、康有為作為推動“碑學”發(fā)展的三位關鍵性人物,被稱為“碑學三家”??涤袨椤稄V藝舟雙輯》以書法變革的觀點積極推崇碑學,將清代碑學理論推上一大高峰,但后人在談及三者時往往把上述三人看成一個整體,但實際上,三位書家的書法觀還是存在很多不同的,古今問題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面。
1.“古”和“今”是書法發(fā)展史永遠的命題,阮元對“古”有獨特的認識,即“篆隸遺法”。在他的書論中,多次出現(xiàn)“古”“古意”“隸古遺意”“遺法”的字眼,更具體地說,這種“篆隸遺法”表現(xiàn)為漢代隸書。他認為:“蓋由隸字變?yōu)檎龝?、行?其轉(zhuǎn)移皆在漢末、魏晉之間;而正書、行草之分南、北兩派者,則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也?!?因而,他以是否保留隸書遺意為標準,將漢代以后直至隋唐的書法分為南、北兩個書派,這也是阮元推崇古法的表現(xiàn)之一。
2.阮元在古今問題上以唐代為界,“古”即唐代以前為古,“今”即唐代以后為今。其在《復程竹盒編修邦憲書》中說:“竊謂書法自唐以前多是北朝舊法,其新法南派,多分別于貞觀、永徽之間”。 可見他的北派“古法”是相對于南派“新法”的,從他所留文字來看,他所說的“古法”實際上是以隸法為基調(diào)的。
包世臣在整本書中涉及到“古今”問題的時候大都以“唐”為界,褒六朝以前而貶唐及唐之后。
1.包氏認為古人筆法完備。寫字方法因字大小而不同。“古人書有定法,隨字形大小為勢。武定《玉佛記》,字方小半寸;……《張猛龍》等碑,字方寸;……書體雖殊,而大小相等,則法出一轍。至書碑題額,本出一手,大小既殊,則筆法頓異。”而唐朝人有人主張以《黃庭經(jīng)》《樂毅論》小楷放大為方丈,包氏認為這樣是錯誤的。這樣的理論導致自唐以來榜署書(大字)沒有寫得好的。
2.包氏認為古人寫字令人難以企及的是筆畫的中間,古人筆畫中間豐滿而不怯弱,堅實而不空浮。說北朝人書“萬毫齊力”“五指齊力”,用“澀”勢逆行才能寫得好的字?!氨背藭涔P峻而結體莊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萬豪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坝霉P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
3.其認為古碑筆畫“勢”很長具有篆隸筆意,且形態(tài)多樣;入筆很講究,順入沒有尖峰,逆入沒有漲墨,折角潔凈,點畫深沉精工,所以氣象雍容。“起筆處順入者無缺鋒,逆入者無漲墨,每折必潔凈,作點尤精深,是以雍容寬綽,無畫不長?!?/p>
包氏認為后人寫字著意停留去保持線條沉著,但卻導致在停筆折鋒的地方,沒等運用筆法,筆畫就已經(jīng)寫成了?!昂笕酥饬艄P,則駐鋒折穎之處,墨多外溢,未及備法而畫已成……至于作勢裹鋒,斂墨入內(nèi),以求條鬯手足,則一畫既不完善,數(shù)畫更不變化,意恒傷淺,勢恒傷薄,得此失彼,殆非自主?!?/p>
康有為在古今問題上和包世臣觀點相近,在敘述觀點時候也常常以“唐”為界來分辨古今,認為唐之前為古,唐代古意就逐漸遺失。
1.康有為認為六朝筆法遠勝于后世的地方,是結體綿密、用筆雄厚、筆畫意勢舒展伸長。而且他對比六朝和唐及以后書法,得出前后書法有疏和密、茂和凋、寬和迫、厚和薄、和和爭、澀和滑、曲和直、縱和斂的不同的結論?!傲P法所以超絕后世者,結體之密,用筆之厚,最其顯著。而其筆畫意勢舒長,雖極小字,嚴整之中,無不縱筆勢之宕往。自唐以后,局促褊急,若有不終日之勢,此真古今人之不相及也。”
2.唐代人對字結構的講究最為世人稱道,但是康氏認為唐代人字中的向背、往來、伸縮的筆法比不上北魏。他舉例說《楊翚》《賈思伯》《張猛龍》這些碑中筆勢渾厚,意態(tài)跳宕,長短大小與字體勢配合相得益彰;一字一行之間章法也各有妙處。寓變化于整齊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內(nèi),皆極精采……以視歐、褚、顏、柳,斷鳧續(xù)鶴以為工,真成可笑。
明清以來,中國書壇碑學思想盛行是以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為代表的碑派書法理論,也構成了清代最主流的碑學思想。在清代碑學的三大基本價值取向——尊北抑南,尊碑抑帖,尊古抑今之下,三位書家承前啟后,在碑學中的古今問題中分別從自己的角度作出了詮釋,明晰“古”與“今”之不同含義對我們深刻理解清代書學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1]朱樂朋,乾嘉學者論碑帖的選擇-兼論清代尊碑抑帖理論的發(fā)軔[N],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12月
[2]楊波,求新還是復古-從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談起[N],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09年4月
[3]黎傳緒,簡論康有為“尊碑卑唐”說[N],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12月
[4]王小琴,包世臣與康有為碑帖思想之比較;[J],傳承,2009年第5期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