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源 (安徽省壽縣文化館 232200)
壽縣古稱壽春、壽州、壽陽,是楚國故都。楚人喜樂善舞,不僅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十分普及,從宮廷到市井、從文士到鄉(xiāng)民,每逢宴享或佳節(jié)祭祀,每每樂舞并作。楚國的樂舞大致可分為祭祀樂舞和宮廷樂舞兩類。祭祀樂舞以娛神為主要目的,帶有十分濃厚的巫術(shù)色彩,所用的樂器以鼓為主,雜以簫、鐘、竽、瑟等;而宮廷樂舞演奏的樂器除鐘、竽、簫、瑟、磬外也離不開鼓。壽縣從公元前622年起,先屬楚,后屬吳,再屬蔡。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滅蔡,此地最終屬楚所轄?!妒酚洝こ兰摇酚涊d: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在壽春歷經(jīng)四王,共十八年,至公元前223年為秦所亡。作為楚文化后期集中地的楚國都會壽春,楚文化深厚的積淀,當然也包括鼓樂,一直伴隨著楚國后裔的生活,長盛不衰。祭祀時,為驅(qū)逐邪魔妖怪,為人們增添幸福平安;節(jié)慶時,為增添節(jié)日歡樂氣氛,人們敲鑼打鼓,自娛自樂,形式靈活多樣。《壽縣志》載:近代,“鑼鼓為壽地盛行的打擊器樂;舊時,壽縣城關有王家鑼鼓班,正陽關有鄧家班、宋家班。名曲目有《十八番》《長流水》《鳳凰三點頭》《壽陽新春》等。建國初,正陽關的吳守林、朱茂森等拜宋家班的宋廷獻為師,于60年代初組建成縣建筑公司打擊樂隊,后又下傳陳家禮、王春林等”。上世紀70年代,壽縣地區(qū)的鑼鼓演奏活動十分活躍,不僅城鎮(zhèn)各單位,而且許多大一些的村莊都有各自的鑼鼓隊,尤其以城關、縣水泥廠中青年為主的鑼鼓隊更為活躍。時至今日,壽縣地區(qū)的鑼鼓演奏活動已不像先前那樣普及。然而,壽州鑼鼓隊高亢激越的鼓點一經(jīng)響起,必定觀者如潮,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壽州鑼鼓是流傳于壽縣以及沿淮流域周邊縣、市,為沿淮群眾所青睞的民間傳統(tǒng)音樂。所用的打擊樂器有“鋼鑼”、大篩鑼、大腰鼓、大鈸、小鈸、小鑼、云鑼、狗鑼等,主奏樂器為鑼和鼓。壽州鑼鼓的演奏樂譜,綜合了沿淮地區(qū)傳統(tǒng)的“十八番”“鳳凰三點頭”“兔子扒窩”“長流水”“花鼓歌”“大小絞絲”“雙絞絲”“小五番”等鑼鼓譜的精華。“十八番”,節(jié)奏舒緩,如同一首敘事詩,娓娓道來,韻味十足?!傍P凰三點頭”“長流水”節(jié)奏明快,高亢激越,催人奮進。壽州鑼鼓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壽陽新春》,樂譜結(jié)構(gòu)分為“龍虎斗”、“狀元行”和“楚都風”三大部分,分別以壽縣歷史上發(fā)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民風民俗為素材,生動地表現(xiàn)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韻。壽州鑼鼓的演奏,在沿淮習俗中只限于喜慶之事,無論逢年過節(jié)、婚嫁、升遷、開業(yè)等喜慶之事都不離開她,加上笙、簘、笛、管和正陽關“抬閣、肘閣”等民間藝術(shù)一起表演更是錦上添花,極富感染力。
1.品種多。壽州鑼鼓和北方(中原地區(qū))河南、河北、山西的鑼鼓比,演奏的樂器不限于鼓、鑼和鈸,通常有大篩鑼、大腰鼓、中鼓、大鼓、大鈸、小鈸、小鑼、云鑼、狗鑼,因而表現(xiàn)力豐富;和南方閩浙的鑼鼓比,除去大篩鑼、大腰鼓、大鈸、小鈸、小鑼、云鑼外,還加進了大鼓、中鼓,使演奏效果更加雄渾。
2.主鑼特別。所使用的主鑼體積小,但厚重,音頻與其他銅器有明顯區(qū)別,打擊時如同敲擊空缸發(fā)出“缸、缸、缸”的聲音,因而稱之為“鋼鑼”。這種“鋼鑼“,演奏時聲音十分洪亮、清脆,傳播距離遠長,數(shù)華里之外都能聽得清楚,具有濃郁悠長的楚文化韻味,在沿淮地區(qū)也獨具特色。
1.指揮。北方(中原地區(qū))的鑼鼓多以旗手和人持手旗為指揮,而壽州鑼鼓的演奏是以“鋼鑼”、沙鑼手輪流指揮,再輔以鼓手、鑼手交替指揮。
2.鼓點,和沿淮地區(qū)的花鼓燈鑼鼓也不一樣。這樣便避免了演奏時動作單調(diào)、格局僵化的現(xiàn)象,形成了動靜交替、配合默契的表演局面。素有“會說話的鑼鼓”之美稱。
壽州鑼鼓堪稱沿淮流域的藝術(shù)奇葩,在沿淮流域打擊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發(fā)掘、搶救、保護壽州鑼鼓具有重要的價值。
壽州鑼鼓是古老楚文化積淀的產(chǎn)物,是楚音樂的遺存。研究壽州鑼鼓可以更好地研究楚文化、楚音樂史以及沿淮流域民風民俗的發(fā)展脈絡和豐富內(nèi)涵對沿淮歷史文化的影響。
壽州鑼鼓的演奏風格既不同北方(中原地區(qū))的“威風鑼鼓”、盤鼓,又不同于南方閩浙的“舟山鑼鼓”“十番鑼鼓”,兼容了南北鑼鼓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演奏風格,是中國大地上打擊樂的一朵奇葩。2007年以來,壽州鑼鼓多次登上“國”字號舞臺,尤其是2009年清明節(jié)期間,壽州鑼鼓應邀參加在山西洪洞由國家“非遺”保護中心支持主辦的“遠中杯”全國“鼓王邀請賽”,一舉奪得“最佳鼓王獎”。
由于其演奏方式靈活、方便,不受條件限制,宜于參加各種節(jié)日和喜慶活動,深受廣大人民的歡迎;再加以規(guī)模的擴大、表演形式的變化、技巧的提高,參加重大慶典和文藝活動很有前景,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構(gòu)建和諧社會將產(chǎn)生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