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鐘思
(吉林日報·東北風,吉林 長春 130033)
由“潘多拉效應”看新聞受眾獵奇心理
魯鐘思
(吉林日報·東北風,吉林 長春 130033)
近年來,在蒸蒸日上的媒體發(fā)展過程中,對于新聞受眾主觀選擇的界定,對于新聞受眾獵奇心理的把握顯得日趨重要。什么是受眾的獵奇心理?什么是本身的新聞定義?本文從“潘多拉效應”的角度入手,在二者間建立聯系,進行系統(tǒng)地論證,從新聞行業(yè)本身出發(fā),立足于受眾本身,產生新聞學和心理學的雙向輻射。
潘多拉效應;獵奇心理;新聞媒體;受眾定位
1.1 什么叫“潘多拉效應”
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宙斯給過一個叫做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絕對不能打開”的盒子。為什么不能打開?盒子里到底是什么?強烈的好奇心最終驅使女孩違背了宙斯的囑托,最終打開盒子,放出了人類所有的罪惡。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做“不禁不為,愈禁愈為”。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潘多拉現象”或者“禁果效應”。
1.2“潘多拉效應”的具體解
客觀來說,“潘多拉效應”的心理實質,是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共同作用。何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人類共性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在相對信息不完全對等的情況下,對于未知的引誘性信息,人們會發(fā)起自主探求;在擁有相對規(guī)定的束縛和制約下,人們對于規(guī)定的“預違背”狀態(tài)。而好奇心則更是人類的共性,具有普遍意義。
2.1 獵奇心理的定義
“獵奇心理”一般被看做逆反心理的一種,用“潘多拉效應”本身來解讀,則可以定位成“禁果分外甜”的人類學命題。這是一種具有一定自我強制性的人類心理活動,通俗來講,“獵奇心理”定義為:與好奇心相關聯,由強大的好奇心指引,越是別人不讓你去做的事情,越是心中難耐想要一探究竟。
2.2 新聞受眾獵奇心理的具體體現
具體到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在新聞和信息的自由選擇相對普及又受到相對限制的今天,受眾將不可避免的以獵奇的心態(tài)對未知的新聞事實進行揣測和猜度。對于新聞人本身,新聞受眾的此類獵奇心理可謂是一把雙刃劍?!皞鞑ケ灰暈槟棧梢院翢o阻攔的傳遞觀念,情感,知識和欲望”。在信息泛化的當今時代,新聞媒體對事件報道的選擇性缺失和主觀性側重,會使一些受眾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讓他們對從字里行間揣測新聞人更多的意圖和態(tài)度有了相對渴望。這樣一方面對新聞的傳播和社會認可起到了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卻也極易造成信息的偏差和誤讀。如何正確引導受眾的這種獵奇心理,讓“潘多拉的盒子”在新聞傳播中,只放出“底層的希望”,而不要受其他負面的影響,值得每一個新聞人思考。
正向的輿論導向,合理的節(jié)目設置,妥當的信息傳播,完善的新聞內容,是新聞媒體在把握新聞受眾獵奇心理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的。將“禁果分外甜”變成自主的接受社會信息,合理避免“大道不傳小道傳”現象的產生。為了達到上述的期待與效果,對于如何引導受眾的獵奇心理,具體而言,應做到如下幾點:
3.1 防止虛假新聞泛濫,提升媒體公信力
在對受眾好奇心的引發(fā)過程中,很可能因為新聞本身報道方式和真實程度的不足,引起觀眾的不信任。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之源和力量所在,也是我們每一個媒體人應該堅守的新聞倫理。不論新聞價值如何,新聞意義怎么體現,媒體公信力都是一個媒體的立身之本。為了貼近生活,為了貼近實際,可以在節(jié)目中進行適當的娛樂信息引入,但切忌泛娛樂化和為了博噱頭,賺眼球,罔顧新聞倫理與規(guī)范。對受眾獵奇心理的把握,應該是對受眾好奇心的適當引導,而絕非對人類劣根性的放縱。
3.2 增加專題類新聞的傳播,做好前期規(guī)劃,系統(tǒng)的安排整體新聞內容
專題類新聞的話題一般是當下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相對于其他新聞類型,專題類新聞?chuàng)碛懈羁痰纳鐣P注程度和相對更多的受眾關注。關注度永遠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客觀促進了對節(jié)目的投入和對節(jié)目品質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對媒體人的考驗。在專題新聞中,正確引導受眾的獵奇心理,更有利于全面把握節(jié)目脈絡,推動整體新聞進程,同時,專題新聞是在新聞本身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深度挖掘和分析,這樣也更容易吸引新聞受眾的注意力,便于引起受眾獵奇心理的產生。作為媒體人,對于熱點類新聞的傳播,就像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我們引領了受眾的目光,也直面著社會的熱點問題,需要把握的,就是如何降低負面影響,引導受眾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媒體一方面要在一定程度上充當傳聲筒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自我定位。具體到受眾獵奇心理層面,既要主動引導,同時切忌迷失。落實到實際應用上,專題類新聞對獵奇心理的把握,首先應當進一步深化節(jié)目特色,抓住受眾心理,尊重事實,追蹤熱點。其次要找準節(jié)目定位,對于不同的節(jié)目,不同的新聞,都有最適合他的受眾群體和傳播方式,無論是政治、軍事、文化,乃至經濟,探求的角度不同,發(fā)掘的側面不同,報道的方式不同,都會有不同的適應人群。因此,可以大致規(guī)劃出兩種途徑,其一為懷舊的模式,在專題中,側重于從現在進行回顧,對過往層層深入,用積累的目光和歷史的角度,透視現在發(fā)生的社會熱點新聞;其二為對比的方式,選取不同的發(fā)掘角度,進行社會形式,社會意識的對比討論,吸引老年受眾群體的關注度。最后,則是要保留自身的獨特內涵,不能一味的迎合受眾,不能讓節(jié)目落俗。媒體是社會的公器,要對受眾負責,正確引導輿論,反映現實,擔負起本身的職責。
3.3 增強業(yè)務的專業(yè)性
媒體要有媒體本身的定位和基準點。我們需要服務于受眾,但服務不代表一味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是一類心理學的導向性態(tài)度,需要引導和把握,但不能一味迷失,新聞作品是媒體的生命之源,新聞作品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媒體的生命力長短。越是細致的描繪越可以消除心中的疑慮,理智全面的表達方式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受眾的認同。在任何時候,技巧、方法都是相對次要的,決定實際意義的終究還是自身的絕對品質。增強業(yè)務的專業(yè)性,一方面是對新聞受眾的務實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是對新聞媒體自身負責。只有全面把握,深度落實,才能真正做出有意義的節(jié)目。
3.4 學會在新聞中合理的設置“懸疑點”
這種說法本身看似是矛盾的,新聞不是電視劇,講求的是時效性和真實性,尤其是在面對突發(fā)新聞的時候,必須要進行即時快捷,真實準確的報道。首先,設置吸引人的標題,但我們反對“標題黨”式的懸疑。這是很難把握的一個方面,既要有特色,又絕對要吻合作為新聞的身份。有笑話說,某電影院推出電影“一個女人與七個男人的故事”,眾皆蜂擁去看,結果播的是“白雪公主”。這種手法,從“潘多拉效應”的角度看來,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甚至無下限的誘發(fā)受眾獵奇心理的例子,顯然不是新聞人真正可取的,在新聞人的角度,引導受眾獵奇心理的新聞標題,應該具有多變的格式,幽默或獨到的修辭,新穎的視角,或者精深的文采。其次,在內容上采用逐層深入,循序漸進的方式,采取一些技巧,例如倒金字塔形、懸念式結構等,尤其是在電視新聞上,廣泛應有各類蒙太奇效果,要做到客觀的表述,但要擁有生動的表達,想要讓受眾滿意,就要既能吸引他們,又能感染他們,這也是新聞本身需要把握的自我定位。媒體應當試圖進行的,是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順序,用真實細致的新聞,踏實有效的報道,與眾不同的技巧,讓新聞更加的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從“潘多拉效應”我們可以最終得出,希望受眾選擇什么,不選擇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一方面在于我們新聞的本身定位,另一方面則是我們對于受眾獵奇心理的客觀引導。作為新聞人,對于受眾獵奇心理的存在,可以通過不同的傳播手段和表現方式,帶動受眾,增加閱讀量、收視率;同時也要小心翼翼地去把握會產生的偏差和尺度,進行正確的引導潘多拉的盒子打開,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伴生而出,這是新聞人的機遇和考驗。
[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羅鋼.劉象愚.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人類克隆.夢想的潘多拉盒子[J].科學中國人,2001(6).
G212
A
1671-0037(2014)04-105-1.5
魯鐘思(1986-),女,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