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標準”替代了“教學大綱”,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都熟悉各學科教學大綱,它不僅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體規(guī)定了對日常教學中所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識點的要求;大多數學科的教學大綱,還規(guī)定了具體的教學順序及各部分內容所占的課時數,等等。而課程標準則跟教學大綱有較大的不同,它重視對某一學段學生所應達到的基本標準的刻畫,同時對實施過程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而對實現目標的手段與過程,特別是知識的前后順序,不做硬性規(guī)定。這是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從而為教材的多樣性和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體現并滿足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創(chuàng)造了比較好的環(huán)境。
這是一次歷史性的進步,但由于課程標準脫胎于原有的教學大綱,真正距離一個科學的標準還有相當的差距,尤其在具體詳實、可操作方面距一線教師的需求尚有較大距離。于是在課程校本化的過程中,學校開始了對課程標準的細化工作。
課程標準細目要做到表述具體——把“我們要教給學生什么”這個問題,在每一個點上,能細到多大程度就先細到多大程度,只有這樣,對教學的診斷才有根據。例如高中物理Ⅱ學習目標的描述(見表5)。
表5 高中物理Ⅱ(恒定電流)學習目標
其中,課程標準中大量出現“理解”、“掌握”、“運用”等名詞,以此區(qū)分學生在能力發(fā)展上需要達到的不同層級。但對于一線的教師來說,到底到什么程度才是“理解”?什么程度是“掌握”?什么程度是“運用”?按照各人的經驗和理解判斷,無法形成一個標準,這讓老師和學生都沒有抓手。通過課程標準細目的編寫,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以高一人文方向的數學Ⅰ第8 學段“導數及其應用”單元的課程標準細目為例,在“導數的幾何意義”這個知識點上,“理解”的具體要求是:“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會求已知曲線在已知點處的切線方程(切點已知)?!薄罢莆铡钡木唧w表述是:“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會求已知曲線過已知點的切線方程(切點未知、逆用)”;“運用”的具體要求是:“熟練掌握導數的幾何意義,并能解決相關綜合應用?!?/p>
為了讓教師和學生更好地把握自主學習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數,課程標準細目對于每一個知識和能力點,都按照不同的層級進行了分級設計和描述。例如高中英語的閱讀能力,按照從低到高分三個層級,為了學生容易理解和把握,對每一個目標層級,都列舉了閱讀練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