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聰
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以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機電學院為例
周佳聰
在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中,口語的教學改革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模塊式教學、口語教學中的輸入與輸出相結合策略以及其他輔助手段,改革口語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英語口語水平。
英語口語;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在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中,口語的教學改革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長期以來,高職英語教學重讀寫、輕聽說,使得高職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中學英語應試教育模式的延續(xù),不能體現(xiàn)出高職教育對實用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要求。本人所在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對高職英語教學模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以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機電學院為例,對其中口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進行分析和總結。
以我校機電學院8個班級為例。英語教學課時分配為每周4課時,一學年共計112學時。在2013年以前,課時分配為聽力占三分之一,閱讀與寫作占三分之二,口語無固定學時安排,由教師個人掌握,穿插于聽力與閱讀、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甚微。大部分學生僅滿足于詞匯的習得、語法的分析以及文章的理解,對英語口語練習不感興趣,也不敢開口或不愿開口。
從2013級新生入學開始,英語教學的課時分配調整為口語占三分之一、聽力占三分之一、閱讀與寫作占三分之一。正式將口語作為與聽力、閱讀和寫作并列的模塊進行教學。
傳統(tǒng)的英語口語教學強調輸出,力圖通過鼓勵學生多說多練達到口語流利的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只能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停留在敢于開口這一層面。但口語能力并不能真正得到提高,學生在口語交流時,語言貧乏、言之無物,難以持續(xù)。究其原因,重輸出而輕輸入是癥結所在。
著名美國語言教育家Stephen D.Krashen認為“可理解輸出不足以在實質上幫助語言能力的習得,要發(fā)展語言能力更理智的做法是增大可理解輸入”(1998)。結合母語習得的過程可驗證,輸入在口語發(fā)展的過程中占首要位置,通過輸入的積累,結合輸出的練習,方能從實質上提高口語能力。
在“輸入為主,輸入與輸出相結合”的策略指導下,本人對機電學院13級學生英語口語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
(一)詞匯輸入
高職學生英語詞匯量偏小,不足以應對各種場景口語交流。但詞匯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積累盡可能多的詞匯,本人分主題為學生整理相關詞匯。如飲食類,為學生準備了五類常用詞匯,分別為主食、酒水、肉與蔬菜、水果、經(jīng)典烹飪方法與菜名。以主食類(staple food)為例:
1.米飯rice、粥congee/porridge、湯soup、餃子dumpling、面條noodle、饅頭steamed bread、春卷Spring rolls、涼粉bean jelly、餛飩皮wonton skin、餡兒stuffing、點心(中式)dimsum;
2.三文治sandwich、比薩餅pizza、方便面instant noodle、面包bread、黃油butter、奶酪cheese、餅干cookies、餅(蛋糕)cake、漢堡hamburger、蛋撻eggtart;
3.小麥wheat、大麥barley、青稞highlandbarley、高粱broomcorn(kaoliang)、淀粉starch、高筋面粉Strongflour、低筋面粉cakeflour、糙米Brownrice、玉米corn、糯米stickyrice。
學生在課前完成本主題相關詞匯的學習和記憶,為課堂上口語練習做好準備。
(二)主題輸入
經(jīng)過課前詞匯的準備,學生在課堂上仍需具體表達法的培訓。仍以飲食類為例,教師在課堂上準備相關對話,具體包括圍繞以下主題進行的對話:點菜、討論配餐酒、結賬、討論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通過視頻或錄音形式對學生進行輸入。學生熟悉各種主題的句型及表達后,嘗試模仿視頻或錄音,進行角色扮演。
(三)合作型輸出
純粹的模仿不能視為真正的口語交流。學生必須在消化已習得知識后,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自由的進行對話,方能達到口語教學的目的。經(jīng)過前期的輸入準備,學生普遍感覺較有信心。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布置相應的主題任務。第一輪布置較簡單的任務,要求學生通過pair-work,即兩人合作完成。如兩名學生為一組,根據(jù)教師隨機提供的若干菜品圖片,一人模擬顧客,另一人模擬服務員,完成點菜的口語交流。第二輪布置較復雜的任務,要求學生通過pair-work,即小組合作完成。如六名學生為一組,分正反兩方,對中餐和西餐何者更健康進行辯論。最后挑出若干組別進行class presentation,即課堂表演。
一年來的實踐表明,學生在輸入為主、輸入與輸出相結合的口語訓練中,詞匯量有明顯進步,自信心得到了明顯的加強,敢于開口,表達較流暢,言之有物。即使在期末的口語考試中,對于從未訓練過的主題,也能進行多回合對話。
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真實的環(huán)境進行英語口語交流,學校在常規(guī)課程之外,為學生安排了其他輔助手段。
(一)主題型英語角
每周三下午,由基礎教學部牽頭,為學生組織英語角活動。學校專辟一間多媒體大教室,精心布置,設可自由組合桌椅,作為英語角的活動場所。預先由英語教師擬定主題,并設計有相關活動,包括主題演講、分組討論、自由交流、問題競答、小游戲等。外教和英語教師全程參與,對所有學生開放。自舉辦以來,反響熱烈,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到英語角活動,主動和外教以及其他人進行互動,自由的用英語表達自己。并且有部分學生脫穎而出,由于表現(xiàn)活躍,經(jīng)教師推薦參加各項英語口語及演講比賽并獲獎。
(二)特色選修課
在學生結束大一的英語課程學習后,仍可通過一系列英語選修課繼續(xù)口語學習。其中教學效果比較明顯的有視聽說選修課。通過對大量國外電影、電視劇以及視頻的視聽訓練,學生可接受更多更新的地道英語,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口語交流更為自如。
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口語教學作為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仍需不斷的實踐與總結。希望通過不懈的探索,為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的改革發(fā)掘新的途徑。
[1]孫艷,王大偉.輸入與輸出對口語發(fā)展的影響———兩者教學效果的對照與研究[J].外語界,2003,(03).
[2]王志敏.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海外英語, 2011,(01).
[3]于冰.交際策略與學生口語對話能力的關系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05).
周佳聰,女,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講師。
G712
A
1008-4428(2015)02-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