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華
教學生善用教參,讓提問真正有效
——對一節(jié)語文課堂提問的觀察與思考
張邦華
課堂提問歷來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和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之一,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筆者但凡走進課堂聽課,必先關注教師的提問。在一次外出聽課中我?guī)е枰^察的問題,走進了 《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學課堂。以下是我所觀察到的這節(jié)課的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
上課開始了,隨著導入和預習檢測的結束,課堂進入了 “學習研討”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提出了兩個問題: “文章主要記敘了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幾件事?” “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個怎樣的人?”第一個問題,幾乎全班同學都舉了手。第二個問題,舉手的沒有剛才多了,被叫的學生都拿起書開始回答。
接著教師再提問: “文章回憶與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只占很少內容,為什么還花大量的筆墨來寫‘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這時沒有學生立即舉手了,有的從桌兜里拿出另外一本書,我定睛一看,原來是一本 《教材全解》。教師見沒人舉手,于是重新提問:“除了寫藤野先生的段落之外,作者還寫了其他哪些事情?”此時剛才拿出 《教材全解》的那位同學,拿起 《全解》作了干脆利落的回答,教師微笑點頭。
然后教師又問: “寫這些事,你認為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又有何作用呢?” 很多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道: “表現(xiàn)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同時這是文章的一條內在線索,也為下文寫作者離開藤野先生作鋪墊。” 但有幾個學生提出異議: “日本人中也有好人啊,如藤野先生、那幾個職員?!贝嘶卮鹨怀?,剛才那一批學生紛紛反對,甚至有個學生差點要罵別人是漢奸。課堂剎那間熱鬧了。不久學生分成兩派,課堂成了一場臨時辯論會。聽課教師有的面露微笑,有的低聲稱贊。這時我陷入了深思:對作者感情的理解完全可以有多個角度,何況那幾個同學說得也在理啊。但另一批同學如此斬釘截鐵地否定,正常嗎?
不久老師叫停辯論,開始提問作者對藤野先生有什么樣的情感。這時我注意到,有個學生的書有些異樣,走近一看,原來他把 《教材1+1》用書皮包起來,充當語文書,卻把語文書放在桌兜里。過了一陣,下課鈴聲響了,我?guī)е林氐乃伎茧x開了課室。整堂課表面看起來精彩紛呈,但這種 “精彩”是出自學生原汁原味的真精彩,還是鸚鵡學舌,拾人牙慧的假精彩?
(一)問題觀察分析
這節(jié)課過去好久了,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所觀察的問題有十幾類,其中我認為學生回答的正確率、回答語言的輸出質量和教師的理答評價是三個具有否決權的指標。
從觀察記錄情況分析,這堂課提問率達71.1%,提問密度安排基本合理。但如果作實效性分析,尤其根據三個否決性指標來衡量,它絕對不是一節(jié)好課。學生的回答固然精彩,但其回答語言都是教學參考書中的話,沒有價值,好像演員背臺詞。近年來很多演英雄人物的演員被曝出品德問題,就是因為與所飾演人物反差太大,從而遭到唾罵和聲討。究其原因就是英雄人物的思想不是演員自己的。我們上課也是如此,如果學生的回答都不是自己的思考結果,那我們的教育就是一種偽教育、假教育。
(二)好課標準分析
“新基礎教育”實驗改革的倡導者葉瀾教授說過,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是“五實”:即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從本節(jié)課的情況看,雖然有臨時性的生成環(huán)節(jié)——課堂辯論,但上課教師卻沒有很好地把握它,沒有讓學生把所謂日本“愛國青年”和日本普通民眾區(qū)別開來,基本上任隨學生自由辯論,教師缺乏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和價值觀的取舍教育,第三維目標沒有實現(xiàn)。課堂效率好像也挺高,一節(jié)課就完成了人物形象和課文內容的分析,學生配合回答得很好。但這些課堂結論是教參編寫者們分析的,學生只不過復述了一遍而已,第一、二維目標也沒有實現(xiàn)。這樣的課絕對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課,而是一節(jié)脫離三維目標的表演課。
(一)學生回答:嚴重依賴教參
課堂應該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的互動多維對話,是思維的碰撞,是思想的交流。這最起碼要求教師、學生要對文本有自己的理解,甚至是獨到的見解,這樣的交流才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正如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第一個博士生導師王富仁先生所說,我們要對所讀文本有自己活生生的感受,才能寫出新意。這節(jié)課學生不是以自己的思考分析結果來回答老師的提問,完全是根據參考書,鸚鵡學舌,人云亦云。甚至局限于教參的觀點而對有理有據的獨立思考結果大加攻擊。由此可見依賴教參的嚴重后果,不但使學生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而且使他們變得武斷和蠻橫。
(二)教師理答:缺乏及時引導
理答即教師對學生回答的處理,它包括回應、評價、點評、誘導和啟發(fā)等。智慧的理答能讓學生得到深刻的啟迪。在這節(jié)課上教師對大部分學生的理答是比較簡單的,多數都是評價性理答,如“好、很好” “你的回答太準確了”等,而引導性的理答僅限于 “還能再準確一點嗎” “能否再深入一點”等較淺的誘導,缺乏真正能啟發(fā)學生的理答語言。更為致命的是,面對學生濫用參考書、照本宣科式的回答,教師幾乎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沒有制止更沒有引導學生使用參考書。
(一)教給方法,讓學生會用
俗話說得好: “堵不如疏”“防不如導”, 參考書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疏導,教給學生使用參考書的正確方法。面對 《全解》 《大全》之類的教參,通常我會明確告訴學生哪些內容可以照單全收,如“字詞梳理、作者介紹、寫作背景”等,因為這些知識是死的,我們完全可以照搬。而 “段落解讀、語句賞析、疑難導悟、拓展訓練”之類則告訴學生,上課回答時可參考,但不能照本宣科,如果教師的提問與教參不一樣,需要解釋一下原因。這樣逼迫學生在看參考書時必須動腦,發(fā)揮參考書應有的作用,使課堂提問走向有效。
(二)對比分析,找解答思路
當學生初步學會看參考書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正確使用參考書。即如何把參考書當成無聲的老師。例如教參的 “段落解讀、疑難導悟”分析得有理有據,語言用詞華麗,我們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考結果和教參的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自己的回答與教參的差異在哪里。經過這樣的訓練,相信學生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時,一定會輕松自在而游刃有余了。筆者在自己的班級就開始試驗,發(fā)現(xiàn)不但學生回答問題精準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增強了,而且在考試中閱讀能力也提高了不少。這樣就把教參中的 “毒藥”變成了 “甘露”,真正為學生提供營養(yǎng)。
(三)模仿點評,做讀書筆記
教學參考書的 “段落解讀、語句賞析”部分,如果我們細細去品味,會發(fā)現(xiàn)它們其實是非常優(yōu)美的文章 “夾批”和 “旁批”,其文也美,其理也優(yōu),可謂文質兼美。筆者在多年前的教學中就靈機一動:這么好的 “老師”可不能白白浪費啊,于是我開始讓學生模仿教參作“批注式”讀書筆記。學生所作的“批注”,其思路格式和語言用詞都模仿參考書,這就大大發(fā)揮了參考書這位 “老師”的作用。從后來課堂提問中學生回答的思路和語言看,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大大增強了,這樣的訓練無疑是成功的。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參考書的使用是一門技術,教師如果能夠幫助學生把好使用參考書這個 “技術關”,就一定能使學生輕松自由地邁入課堂提問這個 “藝術門”,所以教學的技術和藝術是相長的。只要我們能教會學生使用好手頭的參考書,就一定能促進教學的進步,尤其是能消滅無效提問,讓課堂提問真正走向有效高效。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神灣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