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
陽光斜照西窗,映入讀寢合一的聽蛙草堂。
聽蛙草堂,吾之書齋也。如此書齋,緣于臨山近溪。夏秋之夜,西風爽身,蛙聲催眠,好不愜意,故命齋號“聽蛙草堂”。
草堂主人,老默也。別署樂三、殘石、三殘廢人、子凡、寺山居士、觀心堂主等。其人為近墨者、遠艷者、近靜者、遠鬧者。出身布衣,草食百姓也。今擁有這一陋室齋堂,能擋風避雨,能安養(yǎng)棲息,足矣。
古析之地,鸛河之畔,有一小城,名曰峽口。和平之年,蝸居于斯,幸甚之哉。愚生于文盲之家,遭遇“文革”。欣逢盛世,而立之年始知用功,讀書涂鴉,遂改昔日的“活寶”為目前的“沉默”。不善言談,愁于交際,然耐得寂寞。明燈作伴,古書為朋,享受孤獨。聽蛙吟詠憶往事,觀云奔飛思心君。每蜷于此,唯讀閑書,品清茗,聽小曲,操翰墨,斯樂,斯樂也;東墻書架,北墻國畫,南墻書法,陽光輕抹,月色淡涂,心間坦蕩,悠哉,悠哉乎。齋內(nèi)一案、一床、一椅、一凳而已,明窗巨案,書籍塞櫥,紙堆如山,筆墨成匣。此外雜書拙作充斥案邊床頭,滿滿當當幾無容膝之所,此皆斯文之害也。
飯后無事,秉筆書畫,腕底生風,幾杯濃茶,了不知南北,而寫西東。夏雨蛙鳴,秋窗風雨,一盞黃燈,一卷在手,沉溺于先賢古哲碑貼法書里,取法于古人。古之樸、古之韻、古之拙、古之雅,可藉以創(chuàng)作典雅靜穆的尺櫝,蕭散流蕩的卷軸,跌宕豪放的巨幅。勒韁馳聘于兩漢之間,驅(qū)轂奔騰于魏晉之內(nèi),上下求索,縱橫取法。篆書草書每每有作,楷書隸書時時上墻,倒也其樂融融。此刻,心花怒放,知音賞字,相互評點,更使翰逸神飛。游藝之事,多讀書,廣見聞,擴胸襟,勤習苦,急不得,躁不得,快不得,慢不得。君子欲成其事,必由耐心而生毅力,由定力而生智慧,由智慧而達成功。若無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不羨名利,不慕浮華之定力,是很難湊效的。所謂:粗茶淡飯味無假,精耕細作意有真。千淘萬瀝自辛苦,批盡狂沙始見金。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忌言”的境界,是愚終生向往的目標。在這名利薰心物欲橫流的商品經(jīng)濟社會里,在這滴水成冰天寒地凍的日子里,我仍能在這清冷的草堂中,三更打火五更雞,專志臨古,靜心讀書也算沒有虛度今生吧。
草堂座北面南,書案座東面西。憑窗遠眺鸛河、寺山、竹林、白云,盡收眼底。尤為值得慶幸的,連那攜君尋幽的太陽溝也不脫視線,可見依稀,從而常常勾起美好的回憶。
陽光仍舊就那樣照著,照著我的書、我的字、我的筆、我的硯、我的情感,照著我和她的心田與靈魂的家園。
陽光悄悄地走了,明天一定會來,正像她所唱的:“只要心中有太陽,天寒地凍心也暢”。
今晚的月輝灑在這既不富麗也不堂皇,雖不豪華奢侈但卻簡潔淡雅的聽蛙草堂。
寂寞之語
書法乃寂寞之道,假若你耐不得寂寞,且莫誤入此途,落得個半途而廢。因為它是探尋心靈圣樂的音符。
墨是單一的黑色,卻千變?nèi)f化,書法家必須站在墨的深處,才能被色的光芒照亮。本性光亮了,一切都亮了。
當今中國,“家”字滿天飛。明知他沒有多深道亨,但“明騙”上的頭銜卻大得怕人,動輒都是“世界級”的。書法家是要以筆墨說話的,虛名不代表實力。
時下寫“聰明字”者不少,但長期浮于書寫表面,不能深入內(nèi)在,不能沉下來讀書悟道,那么他的東西最終定會曇花一現(xiàn)。
字不僅僅是人的“第二外表”,書法作品往往記錄并表現(xiàn)了書家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是書家靈魂和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說書法是“無聲的音樂”,那么在結(jié)字布白須張馳有度地行云流水間,營造出詩一般的意境和音樂一般的韻律,就會使書法的魅力不斷地得以延續(xù)。
“硬筆書法”算不算書法好像已經(jīng)沒有討論的價值。只要根植于傳統(tǒng),完全可以開出賞心悅目的硬筆奇葩。龐中華被譽為“硬筆書法之父”,是對他最早倡導硬筆字的認可,他的功勞在于推動硬筆字的練習熱潮,但并不是對他作為硬筆書法藝術水平的認可,他的字非常俗氣、匠氣,實在談不上藝術。
有些書法家故意將自己打扮得怪模怪樣,好像周身都散發(fā)出一種藝術氣質(zhì),這跟農(nóng)村的道士裝神弄鬼有什么兩樣?抱平常心,做普通人,或許會贏得更多人的尊重。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忌言?!彪[于鬧市,讀書、品茗、寫字、作文,不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自娛自樂,即是一種“無事小神仙”的生活。知音的衷告摯言,我深表謝意,我不會中斷悟道而“迷入仕途”。我將沿著我的寂寞之道,無怨無悔地走下去,直至生命的圓寂。
單獨而不孤獨
人被思想錯覺所困擾,也被語言文字所困擾。比方說,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誰,你是什么,你就不能享受單獨和獨處。當你單獨時,你感到寂寞,你受不了孤獨。孤獨感會使你郁郁寡歡,透不過氣來。
單獨是什么?什么是單獨?怎樣才能單獨而不孤獨地享受獨處,那是需要對存在、對道有很深的了解的。否則你有依賴,而害怕單獨。能單獨的人是完整的,是身心魂合一的;而害怕單獨的人是分裂的,是支離破碎的。
真理是矛盾的,不矛盾的就不是真理。邏輯不矛盾,而真理是不合邏輯的。一個人既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性,又是整個存在的一部分。整個宇宙存在是整體的“一”,一個有悟性、有道心的人能洞悉事物的核心,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那么他就知道他是由自然所創(chuàng)造的,他又是被自然所滋養(yǎng)著,只有整體的生命,沒有個體的實質(zhì)。
當一個人知道了存在的真相,個體的“自我”就溶化于整體“一”,他就成為整體“一”。于是,他沒有分別地跟樹木花草、山川河流是一體的。當他成為“一”,他跟他自己在一起,就是跟宇宙萬象在一起,當他跟他自己在一起,就有周遭的一切陪伴著他,他就單獨而不孤獨。而并且單獨時是最自由自在的,不需要戴面具而保持他自己原始的臉。當一個人品嘗到單獨美的滋味時,他就能享受單獨地獨處?!爸毑华?,不知獨者獨”。這就是為什么叔本華說:“獨處是需要智慧的”。
孤獨是什么?什么是孤獨?孤獨意味著不了解自己,他認為他與整個存在是分開的,他活在自我的個體里,他沒有“一體意識”,他不知道他一刻也離不開整體,表面上看似個體的都不存在,一切看上去是個體的,都被無形的能量穿在一起。
看看這個矛盾:當一個人覺知到他不是單獨的、不是孤獨的,他融于整體,他就成了整體的“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就能享受單獨。當一個人無知地活在自我的個體里,他就達不成整體的“一”,他就會依賴別人,他就不能單獨。當他單獨時,他的寂寞感、孤獨感油然而生,他就害怕孤獨、恐懼孤獨。
這就是單獨與孤獨的差別。能夠單獨的人,跟他自己在一起快樂,跟別人在一起也快樂,他的快樂是無條件的,他其實是超越快樂和不快樂的。而害怕單獨從而恐懼孤獨的人,是執(zhí)著于熱鬧,跟別人在一起他才快樂,跟他自己在一起就不快樂。他的快樂是有條件的。事實上,有條件的快樂根本就不是快樂。
單獨者能享受孤獨,孤獨者受不了單獨。要能獨而不孤、孤而不單。當你知道整個存在無時不刻地呵護著你、照顧著你、滋養(yǎng)著你,你就獲得至福了,你就獲得極樂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