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教育人、培養(yǎng)人。教孩子們音樂,是為了讓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心智得到啟迪,為他們今后的成長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電教結合,更易理解音樂作品。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他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準確地表達出歌曲的感情和藝術形象,進入歌曲的意境,學生才能進入音樂的最佳狀態(tài),唱出真摯動聽的歌。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把歌曲蘊涵的豐富情感和藝術美挖掘出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全身心投入到歌唱中去,正確地、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和藝術美。如在教學《大鹿》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鹿》的flash動畫,讓學生感受小白兔、大鹿的心情,并讓學生模仿動畫片上的人物。課堂氣氛異?;钴S,學生爭著舉手回答、表演,他們說著、笑著,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之中。最后,讓學生在歌曲中融入感情,分角色把小白兔、大鹿的心情用歌聲表現(xiàn)出來,歌聲中充滿了真摯的情感,歌聲中浸染著美的色彩。
搭建展示平臺,激發(fā)個性表演。表演與音樂是緊密聯(lián)系的,表演是教學中倍受學生喜愛的內容之一。根據(jù)歌詞內容啟發(fā)他們進行律動或表演,老師給予肯定和鼓勵。當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受到教師的肯定、激勵和贊賞時,他們就會產生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學要允許學生有獨立的創(chuàng)作和實踐,讓每個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對學生的每一個思維閃光點都給予充分鼓勵。
在欣賞《瑤族舞曲》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家長幫助下自制打擊樂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裝入沙子作沙錘;用鐵絲將酒瓶蓋兒串在一起當串鈴。在教學過程中讓他們邊欣賞、邊伴奏,每個學生都是樂隊的演奏家,整個教室洋溢著幸福、歡樂、喜悅,連平時最膽小的學生也積極參與,臺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勁,課堂氣氛達到高潮。這樣一來,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學生對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唱中有畫,呈現(xiàn)直觀的美。小學生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生活閱歷淺,經(jīng)驗積累少,要使他們真正理解音樂,達到陶冶性情、培養(yǎng)情操的目的,就必須根據(jù)他們的思維特點,通過形象活潑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簡短的啟發(fā)談話等形式,運用聽覺和視覺同步感知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理解作品。然后再讓他們在動聽的樂曲聲中自由充分地想象、體驗,使其根據(jù)各自對音樂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間接和形象的記憶,用不同的顏色、線條、文字、動作表現(xiàn)出來。
《踏雪尋梅》是一首具有詩情畫意的曲子,樂曲以輕快的節(jié)奏,表現(xiàn)了下雪天游玩的情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邊聽,邊根據(jù)歌曲描繪的意境作畫,用豐富的色彩來體現(xiàn)作者的音樂情感,白色的大地,火紅的太陽,淡黃的臘梅……一幅形象生動的畫作好,學生對歌詞的記憶,歌曲的理解的問題都迎刃而解。接下來的歌曲教學,學生個個情緒飽滿,興奮異常,歌聲中充滿了情感,洋溢著美的色彩。
音樂教學需要情感的投入和培養(yǎng),必須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讓美好的音樂去觸動他們的心靈,讓音樂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