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鳳 許敏
摘 要:人口較少的民族布朗族莽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應采用科學的分類體系,建立莽人語言文化資源元數據框架。要參照科學的標準規(guī)范,建設莽人語言與文化數據庫;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要注意與國際接軌,學習先進的理念和技術。
關鍵詞:莽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框架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7-0194-02
我國的莽人,在云南金平縣境內,2009年被劃歸到“布朗族”,系少數民族中的人口較少民族。莽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有利于將原始資源納入數字化保存和信息化管理之中,對數字資源進行科學整合,對莽人語言、口傳歷史和文化記憶等珍貴的資料進行保存,是搶救和保護進入嚴重瀕危狀態(tài)布朗族莽人語言文化的科學有力的手段與方法,有利于促進資源共享,為保護其他人口較少民族的語言文化提供借鑒,推動人口較少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工作的進行。本文主要探討莽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框架、標準及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
數據庫的建設以數據為中心,在確定了分類體系、描述字段、數據庫策略后,再進行資源的加工[1]169。在分類體系方面,參考“民族文化資源元數據庫框架”[2]143,在核心元素上盡量采用DC元數據。在字段描述方面,由于資源形態(tài)表現(xiàn)為圖片、視頻、音頻等計算機文件形式,所以使用字符型、日期型、整數型、詞組型、正文型、分類型、文件型7個字段來完整地描述該資源[2]172。數據庫建設策略方面,首先對資源的內容進行收集,然后對數字資源進行加工、分類、入庫。選擇涉及同一資源的數據庫,選擇質量較高的資源。限定資源庫的邏輯組成部分,針對資源的收錄情況,確定數據庫的描述字段和資源類型,避免重復收錄,提高加工效率[2]169。
一、建設科學的非遺數據庫分類體系[3]58
(一)傳統(tǒng)的“十分法”存在弊端
我國在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名錄的過程中,采取分批評定的方式,而其分類標準與名稱也經歷了數次微調,第一版名錄分類: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民俗;第二版名錄分類: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民俗。目前,我國已經或正在建立的地區(qū)非遺數據庫基本按照“十分法”進行項目分類,在實際操作中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許多項目的歸屬混雜,存在疑義。如民間音樂與民俗之間存在交集,民間文學中口頭文學中如民間歌謠與表演藝術存在交集。傳統(tǒng)手工業(yè)生產知識與技能與工藝美術類下屬項目存在類屬判別標準不清成的歸類混亂的情況[3]65-66。
(二)非遺普查的“雙分法”值得借鑒
我國非遺普查的分類表,分類的對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對象,而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63。全國非遺普查分類采取了雙層分類法,這種精細化分類適于數據的檢索與管理,應該在非遺分類體系中被沿用。
(三)采用“雙層四分法”,建立莽人語言文化資源元數據框架
參考“民族文化資源元數據庫框架”[2]143,在核心元素上盡量采用DC元數據。為了實現(xiàn)對民族文化資源的統(tǒng)一管理,通常采用三層元數據結構[2]143?!懊褡逦幕Y源元數據庫框架”結構如下,第一層:民族文化核心元數據。第二層:模型元數據、音頻元數據、視頻元數據、動作元數據、圖像元數據、文本元數據。分別對應:模型片段元數據、音頻片段元數據、視頻片段元數據、子動作元數據、子圖元數據、文本片段數據。第三層:如,模型元數據分為:場景元數據、道具元數據、角色元數據……結合數字資源的屬性與特質,在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時,參考信息技術領域分類的國家標準,增加科學性與共享性。參考《信息分類和編碼的基本原則與方法》(GB/T7027-2002)確定的“雙層四分法”。莽人語言文化資源元數據庫框架,結構如下:第一層分為四大類:傳統(tǒng)表演藝術;傳統(tǒng)工藝美術;傳統(tǒng)生產、生活知識與技能;傳統(tǒng)節(jié)慶與儀式。第二層為:(1)傳統(tǒng)表演藝術,包括:口頭文學(或稱講述文學、口述文學);音樂演奏;口頭演唱;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染技;其他。(2)傳統(tǒng)工藝美術,指各類高于生產、生活實際需要的工藝美術技藝。包括:雕塑工藝(包括: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煅冶工藝(包括:銅器、金銀器、景泰藍),燒造工藝(陶瓷、玻璃料器等);木作工藝(家具等);髹飾工藝(漆器等);織染工藝(絲織、刺繡、印染等);編扎工藝(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編織扎制);字畫工藝(書法、國畫、篆刻、年畫、鐵畫、內畫壺等);剪刻工藝(剪紙、皮影等);其他類。(3)傳統(tǒng)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包括:生產方面:農、漁、林、牧、商、工及其他生產知識與技能;生活方面:衣、食、住、行、醫(yī)、其他生活知識與技能。(4)傳統(tǒng)節(jié)慶與儀式。包括:節(jié)慶、儀式、其他[3]74-76。
二、數據庫采用科學的標準規(guī)范
非遺數據庫缺乏基于頂層設汁的標準規(guī)范體系。數據庫元數據、存儲結構、數字資源格式標準等的統(tǒng)一是當務之急[3]21。數據庫按照標準與規(guī)范建設,才能與國際和國內數據庫接軌。
莽人語言與文化數據庫采用我國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資源建設標準規(guī)范》[4],該規(guī)范包括六類規(guī)則:第一,核心元數據著錄試用規(guī)則;第二,數字資源建設技術標準,包括文本、圖像、音頻、視頻數據數字資源建設技術標準;第三,資源提交規(guī)范;第四,資源質量驗收試用辦法;第五,資源建設選題范圍規(guī)則;第六,資源庫結構規(guī)范文檔。
在著錄方面,規(guī)范提出25項中文核心元數據,其中,“名稱”必須著錄,其他元素根據需要進行選擇,漢語采用漢字簡體,外文根據規(guī)范的外文規(guī)范字和標點符號。信息源上無法表述的文字和符號,用漢語拼音代替,并附注說明。力求簡潔、準確。
數字資源技術標準方面,推薦XML作為內容標記方面的建設標準,推薦HTML作為內容標記方面的最低的標準。文本文件推薦標準采用XML格式,最低標準采用TXT格式,圖像文件,推薦標準格式為PDF格式,最低標準為中國數字圖書館公司目前的電子圖書格式,即JBIG、J2K格式。數字圖像根據不同的用途,按A、P、D三個級別的標準執(zhí)行,在掃描精度、格式上符合相應的用途[1]8,不同內容的文本,在壓縮的時候,按照文獻的類型,對應相應的標準進行掃描,并用其相對應的格式進行保存[1]9-10。音頻文件,按照資源內容,采用相對應的標準進行保存和壓縮,具體執(zhí)行“音頻數字化存用標準”和“音頻文件一般使用標準”[1]10-12。按照數字圖書館視頻資源建設的不同需要,采用從低到高的四級標準,DV資源推薦了中級和高級兩個級別,流式視頻資源用從低到高的五個標準[1]12-13。
特色數字資源轉換方面,按報紙、手稿、樂譜、古籍、善本、奧圖拓片字畫、龜甲、竹簡、器物、織帛等,早期文物地圖、大型設計圖、航空航天遙感圖等不同種類參照相應的數字化轉化標準[1]13-18。從介質的角度,根據反射類原件和透射類原件的不同,按照特色數據資源加工掃描的通用標準進行[4]19-20。介質類型中圖片、視頻、音頻,采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資源庫素材加工標準”[4]21。圖片介質,直接獲取數字圖片按來源格式存儲,掃描圖片最好用TIFF格式,一般存儲為JPEG即可。JPEG格式,按小圖、中圖、大圖、寬帶圖四種服務方式采用對應的數字化標準。視頻介質,存檔方面,直接獲取數字資料按來源格式存儲,自行制作轉換的可儲存為AVI或MPEG1格式;服務方面,兩種服務方式,一般用MPEG4格式。音頻介質,存檔方面;直接獲取數字資料按來源格式存儲,自行制作轉換的可儲存為WAVE或MP3格式,服務方面,采用MP3格式。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需注意的問題
(一)注意標準與規(guī)范與國際和國內數據庫接軌
數據庫的設計遵循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原則:在全國性的體系架構沒有出臺的情況下,區(qū)域范圍內的數據庫要從高的層次進行規(guī)劃和頂層設計。同時注意永久保存原則、尊重現(xiàn)狀原則、促進共享原則、結構優(yōu)化原則、技術兼容原則[3]46。
(二)注意向國外學習先進的理念
美國特別重視數字化保存與訪問。對美國民俗中心(http://www.loc.gov/folklife/index.html))的相關研究,啟示我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擴展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digitized data protection)和數字化保存(digital preservation)上來[3]24。數字資源的物理存儲穩(wěn)定性堪憂,一旦無法使用會帶來很多問題。美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發(fā)起的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研究項目——LOCKSS系統(tǒng)影響較大,某些方面的理念值得借鑒[3]29。美國等在文化遺產數字化標準規(guī)范及技術指標方面已經建立了較為成熟的體系,較之國內,研究進入了更為深入的階段[3]32。
(三)注意學習先進的技術
從數據管理功能角度,數據庫系統(tǒng)功能的演化過程表明,我們已經度過了數據庫最初的收集、創(chuàng)建過程,經歷了包含數據檢索、存儲和一些事務處理的數據庫管理階段,進入了高級數據分析階段。即:通過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等技術,實現(xiàn)功能強大的數據庫高級管理??梢哉f,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等技術已經成為數據管理的未來趨勢[3]53。
參考文獻:
[1]談國新,鐘正.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與產業(yè)化開發(fā)[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賈磊磊.數字化時代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展現(xiàn)——中美文化論壇文集[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3]楊紅.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若干關鍵問題的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4]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資源建設標準規(guī)范[M].北京: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國家中心,2003.
收稿日期:2014-10-06
基金項目: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012資助項目“信息技術在人口較少民族語言文化搶救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金平布朗族莽人為例”(JD12YB1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蘭鳳(1973-),女,吉林九臺人,講師,從事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研究;許敏(1965-),女(哈尼族),云南元陽人,教授,從事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