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宗
摘 ?要: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我國有著悠久的飲茶歷史,飲茶就離不開茶具。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币肱莺貌瑁脖仨毦邆湟惶走m合的器具。我國茶具最早以陶器為主。瓷器發(fā)明之后,陶質(zhì)茶具就逐漸為瓷質(zhì)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陶瓷茶具具有一定的保溫性,透氣性、光潔易清洗等特征。本文主要闡述了我國陶瓷茶具的發(fā)展演變及其審美。
關(guān)鍵詞:陶瓷茶具;發(fā)展演變;審美;實用
1 ? 前言
隨著飲茶習(xí)俗的盛行,人們對飲茶用具逐漸變得講究,不僅要求其滿足實用功能,茶具的造型、色彩、裝飾還要滿足視覺審美。茶學(xué)界公認最早的有關(guān)茶具的文學(xué)記載是西晉(公元265-316年) 左思 (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中,有“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礪?!边@“鼎”當屬茶具。古往今來,茶具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不同地位和身份。如: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茶具表明,唐代皇宮選用金銀茶具,秘色瓷茶具和琉璃茶具飲茶,而民間多用竹木茶具和瓷器茶具。宋代,相傳大文豪蘇東坡自己設(shè)計了一種提梁紫砂壺,至今仍為茶人推崇?,F(xiàn)代人飲茶,對茶具的要求雖沒有如此嚴格,但也根據(jù)各自習(xí)慣和文化底蘊,結(jié)合自己的目光與欣賞力,選擇自己最喜愛的茶具供自己使用。本文主要闡述了我國陶瓷茶具的發(fā)展演變及其審美。
2 ? 我國陶瓷茶具的發(fā)展演變及其審美
2.1 ?白瓷茶具
唐代飲茶之風(fēng)大盛,促進了茶具生產(chǎn)的相應(yīng)發(fā)展,全國有許多地方的瓷業(yè)都很興旺,形成了一批以生產(chǎn)茶具為主的著名窯場。各窯場爭美斗奇,相互競爭。據(jù)《唐國史補》載,河南鞏縣瓷窯在燒制茶具的同時,還塑造了“茶神陸羽的瓷像,客商每購茶具若干件,即贈送一座瓷像,以招攬生意。其他如河北任丘的邢窯、浙江余姚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四川大邑窯,也都產(chǎn)白瓷茶具。
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北宋時,景德窯生產(chǎn)的瓷器,質(zhì)薄光潤,白里泛青,雅致悅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點彩裝飾。
到元代,景德鎮(zhèn)因燒制青花瓷而聞名于世。青花瓷茶具,幽靚典雅,不僅為國內(nèi)所共珍,而且還遠銷國外。
明朝時,在永樂宣德青花瓷的基礎(chǔ)上,又創(chuàng)造了各種彩瓷,產(chǎn)品造型精巧,胎質(zhì)細膩,彩色鮮麗,畫意生動,十分名貴,暢銷海外,國際上譽我國為“瓷器之國”。這一時期,明代貴重的茶盞主要有“白定窯”的產(chǎn)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窯,這種窯瓷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窯瓷茶盞上有素凸花、劃花、印花、牡丹、萱草、飛鳳等花式。又分紅、白兩種。時人辨別白定瓷的真?zhèn)?,主要從是否白色滋潤,或見釉色如竹絲白紋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稱“粉定”,亦稱“白定”。盡管白定窯茶盞色白光滑滋潤,但是在明朝白定窯茶盞始終是作為“藏為玩器,不宜日用”。
白瓷以江西景德鎮(zhèn)為最著名,其次如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白瓷茶具等也各具特色。
此外,傳統(tǒng)的“廣彩”茶具也很有特色,其構(gòu)圖花飾嚴謹.閃爍有光,人物古雅有致,加上施金加彩,宛如千絲萬縷的金絲彩線交織于錦緞之上,顯示出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氣派。
2.2 ?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晉代開始發(fā)展,那時青瓷的主要產(chǎn)地在浙江,最流行的是一種叫“雞頭流子”的有嘴茶壺。
六朝以后,許多青瓷茶具擁有蓮花紋飾。唐代的茶壺又稱“茶注”,壺嘴稱“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晉時的雞頭流子。相傳唐時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的女兒發(fā)明了一種茶碗的碗托,她以蠟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盤中的位置。以后演變?yōu)榇少|(zhì)茶托,這就是后來常見的茶托子,現(xiàn)代稱為“茶船子”,其實早在《周禮》中就把盛放杯樽之類的碟子叫做“舟”,可見“舟船”之稱遠古已有。宋代茶盞非常講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盞“的質(zhì)地、紋路細膩和厚薄均勻。據(jù)宋蔡襄《茶錄》載:“茶白色、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紂黑,紋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币肋@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葉茶,就選用黑色茶盞,說明當時已經(jīng)注意到茶具的搭配關(guān)系。搭配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更好的茶色與茶香。宋微宗的《大觀茶論》,宰相蔡囊《茶錄》可以想到飲茶之風(fēng)的興盛。宋代以后,我國飲茶方法隨著茶葉加工方法的逐漸改變,已開始不加調(diào)味飲茶了。茶具主要有茶碾、茶羅、茶盞、茶杓和茶瓶等。圖1是青瓷茶具套組,包括茶壺、茶杯及公道杯,是較為常見的茶具組合。
宋代初期煎茶或建茶,器具與唐代差不多,炙茶針對于陳茶,新茶不炙拷。
專門煮水用的“湯瓶“。當時俗稱”茶吹”,或“銚子”,又有“鐐子”之名,因瓶口小,難以觀察到瓶中水沸的情況,只好靠聽水聲來判斷水沸程度。
宋代飲茶,盛行茶盞,使用盞托也更為普遍。茶盞又稱茶盅,實際上是一種小型茶碗,它有利發(fā)揮和保持茶葉的香氣滋味,這一點很符合科學(xué)道理。茶杯過大,不僅香味易散,且注入開水多,載熱量大,容易燙熟茶葉,使茶湯失去鮮爽味。由于宋代瓷窯的競爭,技術(shù)的提高,使得茶具種類增加,出產(chǎn)的茶盞、茶壺、茶杯等品種繁多,式樣各異,色彩雅麗,風(fēng)格大不相同。浙江龍泉縣哥窯生產(chǎn)的青瓷茶具,于16世紀首次遠銷歐洲市場,立即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唐代顧況《茶賦》云:“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瓶”;皮日休《茶甌》詩有“邢客與超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之說;韓偓《橫塘詩》則云“越甌犀液發(fā)茶香”。這些詩都贊揚了翠玉般的越窯青瓷茶具的優(yōu)美。宋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達到鼎盛時期,生產(chǎn)各類青瓷器,包括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甌江兩岸盛況空前,群窯林立,煙火相望,運輸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榮景象。
2.3 ?黑瓷茶具
宋代福建斗茶之風(fēng)盛行時,斗茶者們根據(jù)經(jīng)驗認為:建安窯所產(chǎn)的黑瓷茶盞用來斗茶最為適宜,因而馳名。宋黎、蔡襄《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烙(原字左為“火”字,右上為三個“力”字,右下為“月”字)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边@種黑瓷兔毫茶盞,風(fēng)格獨特,古樸雅致,而且磁質(zhì)厚重,保溫性能較好,故為斗茶行家所珍愛。其他瓷窯也競相仿制,如四川省博物館藏有一個黑瓷兔毫茶盞,就是四川廣元窯所燒制,其造型、瓷質(zhì)、釉色和兔毫紋與建瓷不差分毫,幾可亂真。
浙江余姚、德清一帶也曾出產(chǎn)過漆黑光亮、美觀實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種雞頭壺,即茶壺的嘴呈雞頭狀(見圖2),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至今還存有一件,名叫“天雞壺”,被視作珍寶。
2.4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實是指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直接描繪圖案紋飾,再涂上一層透明釉,然后在窯內(nèi)經(jīng)1300 ℃ 左右高溫還原燒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對“青花”色澤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將黑、藍、青、綠等諸色統(tǒng)為“青”,故“青花”的含義比今人要廣。它的特點是: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艷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產(chǎn),特別是景德鎮(zhèn),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chǎn)地。明、清時期,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云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青花瓷不僅國內(nèi)珍愛,而且遠銷國外,特別是日本,因“茶湯之祖”珠光氏特別喜愛這種茶具,后來青花茶具又定名為“珠光青瓷”。
明清時期的景德鎮(zhèn)彩瓷發(fā)展迅速,成就斐然。陶瓷茶具大多也運用了彩瓷裝飾技法加以裝飾,達到了我國陶瓷茶具裝飾之美的頂峰。這一時期的陶瓷蓋碗是非常流行的陶瓷茶具,這種獨特的高雅茶具在當時的老北京大家貴族、宮廷皇室,乃至以后許多高檔茶館,皆重蓋碗茶。此種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蓋。蓋碗茶又稱“三才碗”。三才者,指天、地、人也。茶蓋在上,謂之“天”,茶托在下,謂之 “地”,茶碗居中,是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個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圖3是粉彩蓋碗,畫著喜鵲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暗含吉祥和春滿人間之意,頗具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與審美觀念。
3 ?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陶瓷茶具品類很多,每一種茶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jīng)歷了發(fā)展與演變,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與地域特征的陶瓷茶具多樣化,滿足了人們的不同需求,也呈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審美追求。
參考文獻
[1] 朱自振.茶史初探[J].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6:199.
[2] 周世榮.從唐詩中的飲茶用器看氏沙窯出土的茶具[J].農(nóng)業(yè)考古,
1995,2.
[3] 馬得志.唐代氏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靡金茶托子[J].考古,1959,12.
[4] 韓偉.從飲茶風(fēng)尚看法門寺等地出土的唐金銀茶具[J].法門寺文
化研究(內(nèi)刊)第5期,法門寺博物館出版.
浙江余姚、德清一帶也曾出產(chǎn)過漆黑光亮、美觀實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種雞頭壺,即茶壺的嘴呈雞頭狀(見圖2),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至今還存有一件,名叫“天雞壺”,被視作珍寶。
2.4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實是指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直接描繪圖案紋飾,再涂上一層透明釉,然后在窯內(nèi)經(jīng)1300 ℃ 左右高溫還原燒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對“青花”色澤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將黑、藍、青、綠等諸色統(tǒng)為“青”,故“青花”的含義比今人要廣。它的特點是: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艷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產(chǎn),特別是景德鎮(zhèn),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chǎn)地。明、清時期,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云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青花瓷不僅國內(nèi)珍愛,而且遠銷國外,特別是日本,因“茶湯之祖”珠光氏特別喜愛這種茶具,后來青花茶具又定名為“珠光青瓷”。
明清時期的景德鎮(zhèn)彩瓷發(fā)展迅速,成就斐然。陶瓷茶具大多也運用了彩瓷裝飾技法加以裝飾,達到了我國陶瓷茶具裝飾之美的頂峰。這一時期的陶瓷蓋碗是非常流行的陶瓷茶具,這種獨特的高雅茶具在當時的老北京大家貴族、宮廷皇室,乃至以后許多高檔茶館,皆重蓋碗茶。此種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蓋。蓋碗茶又稱“三才碗”。三才者,指天、地、人也。茶蓋在上,謂之“天”,茶托在下,謂之 “地”,茶碗居中,是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個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圖3是粉彩蓋碗,畫著喜鵲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暗含吉祥和春滿人間之意,頗具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與審美觀念。
3 ?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陶瓷茶具品類很多,每一種茶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jīng)歷了發(fā)展與演變,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與地域特征的陶瓷茶具多樣化,滿足了人們的不同需求,也呈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審美追求。
參考文獻
[1] 朱自振.茶史初探[J].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6:199.
[2] 周世榮.從唐詩中的飲茶用器看氏沙窯出土的茶具[J].農(nóng)業(yè)考古,
1995,2.
[3] 馬得志.唐代氏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靡金茶托子[J].考古,1959,12.
[4] 韓偉.從飲茶風(fēng)尚看法門寺等地出土的唐金銀茶具[J].法門寺文
化研究(內(nèi)刊)第5期,法門寺博物館出版.
浙江余姚、德清一帶也曾出產(chǎn)過漆黑光亮、美觀實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種雞頭壺,即茶壺的嘴呈雞頭狀(見圖2),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至今還存有一件,名叫“天雞壺”,被視作珍寶。
2.4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實是指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直接描繪圖案紋飾,再涂上一層透明釉,然后在窯內(nèi)經(jīng)1300 ℃ 左右高溫還原燒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對“青花”色澤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將黑、藍、青、綠等諸色統(tǒng)為“青”,故“青花”的含義比今人要廣。它的特點是: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艷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產(chǎn),特別是景德鎮(zhèn),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chǎn)地。明、清時期,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云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青花瓷不僅國內(nèi)珍愛,而且遠銷國外,特別是日本,因“茶湯之祖”珠光氏特別喜愛這種茶具,后來青花茶具又定名為“珠光青瓷”。
明清時期的景德鎮(zhèn)彩瓷發(fā)展迅速,成就斐然。陶瓷茶具大多也運用了彩瓷裝飾技法加以裝飾,達到了我國陶瓷茶具裝飾之美的頂峰。這一時期的陶瓷蓋碗是非常流行的陶瓷茶具,這種獨特的高雅茶具在當時的老北京大家貴族、宮廷皇室,乃至以后許多高檔茶館,皆重蓋碗茶。此種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蓋。蓋碗茶又稱“三才碗”。三才者,指天、地、人也。茶蓋在上,謂之“天”,茶托在下,謂之 “地”,茶碗居中,是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個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圖3是粉彩蓋碗,畫著喜鵲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暗含吉祥和春滿人間之意,頗具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與審美觀念。
3 ?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陶瓷茶具品類很多,每一種茶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jīng)歷了發(fā)展與演變,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與地域特征的陶瓷茶具多樣化,滿足了人們的不同需求,也呈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審美追求。
參考文獻
[1] 朱自振.茶史初探[J].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6:199.
[2] 周世榮.從唐詩中的飲茶用器看氏沙窯出土的茶具[J].農(nóng)業(yè)考古,
1995,2.
[3] 馬得志.唐代氏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靡金茶托子[J].考古,1959,12.
[4] 韓偉.從飲茶風(fēng)尚看法門寺等地出土的唐金銀茶具[J].法門寺文
化研究(內(nèi)刊)第5期,法門寺博物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