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阮籍的出處矛盾及其美學(xué)意蘊

      2015-01-19 20:42:39李昌舒
      藝術(shù)百家 2014年6期
      關(guān)鍵詞:美學(xué)意蘊阮籍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李昌舒

      摘 要:阮籍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最主要者應(yīng)為徘徊于名教與自然之間的出處矛盾,一方面,它作為連接竹林玄學(xué)與元康玄學(xué)之間的過渡環(huán)節(jié),對于玄學(xué)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阮籍在生存、思想和表達上的諸多矛盾?,F(xiàn)實環(huán)境的險惡與出處方式的先行性,使阮籍成為孤獨的沉默者,諸多矛盾又傾吐于八十二首《詠懷詩》中。阮籍會通出處的嘗試奠定了后世士人出處的基本模式,并對此后的中國美學(xué)產(chǎn)生深遠影響。

      關(guān)鍵詞:藝術(shù)理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阮籍;出處矛盾;《詠懷詩》;美學(xué)意蘊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biāo)識碼:A

      阮籍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就哲學(xué)史而言,他是魏晉玄學(xué)貴無論的一個重要人物;就思想史而言,魏晉風(fēng)度是從古至今引人入勝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其影響最大者,當(dāng)屬阮籍;就文學(xué)史而言,《詠懷詩》在中國文學(xué)史的地位早有共識。阮籍可謂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無論其處世,其思想,還是其詩文,總是糾纏在矛盾中,其思想是儒還是道,政治態(tài)度是同情曹魏還是支持司馬氏等等,都是歷來論者爭論不休而難有定論的話題。沈祖棻先生說:“蓋其蒿目時艱,未克匡救,乃思遠引全身,同時復(fù)以不能忘情家國,絕意存亡,又疑神仙之無稽,知世累之難脫,故陷于極端之徘徊與惶惑。此雖魏、晉間人生活上所共具之問題,而宣之于詩,則以嗣宗最為強烈,而形成其作品之另一特征?!雹僭诖艘饬x上,探討阮籍之矛盾,對于理解魏晉士人心態(tài),尤其是玄學(xué)演進之內(nèi)在邏輯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于此不揣淺陋,嘗試以《詠懷詩》為主要研究對象②,論述阮籍所面臨的出處矛盾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其他幾種矛盾,并進而探討其美學(xué)意蘊。

      一、出處矛盾

      阮籍之矛盾固然很多,其最主要者,也許是出處(仕隱)矛盾。身處魏晉更替之際,士人必然要選擇政治立場。歷來研究者多認為阮籍親近曹魏而反感司馬氏,但也有人認為阮籍支持司馬氏,甚至是司馬氏的核心成員。此非本文探討之內(nèi)容,然就《詠懷詩》觀之,對于司馬氏受人所托,卻背信棄義,欺他孤兒寡婦,奪人天下的行為,阮籍確是深為不滿。雖有不滿,卻又不能決然而去,這應(yīng)當(dāng)歸因于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魏、晉去就,易生嫌疑,貴賤并沒。”③司馬氏篡位,不僅注意現(xiàn)實政治權(quán)力之經(jīng)營,也在思想上鎮(zhèn)壓不合作者,此可見于嵇康之死。沈祖棻先生云:康既曠邁自足,無有宦情,則非薄湯、武,充其量不過為表示消極之不合作,及對于時政之諷刺與鄙視,自與晏、飏、玄、豐等之有反對司馬氏實跡者異科,而受禍之酷不二,則當(dāng)時士流之慄慄自危可知。出處之際,既多嫌疑,故名士之欲全身遠害者,遂不得不降心相從,以圖茍安。④竹林七賢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象征意義,對竹林七賢的諸多問題,學(xué)界仍在探討中。但大致而言,其意味著名教所代表的社會秩序之外的一種任運自然、追求個人自由的生活方式。在司馬氏的高壓政策下,七賢很快分化。嵇康決然而去,以被殺告終;山濤、王戎等人投身司馬氏,享受高官與高壽;向秀在七賢中與嵇康關(guān)系最近,也是越名任心、逍遙世外者,嵇康死后被迫出仕,下面這段話是治魏晉史者每每引用的:

      后康被誅,秀遂失圖,乃應(yīng)歲舉,到京師,詣大將軍司馬文王。文王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能自屈?”秀曰:“嘗謂彼人不達堯意,本非所慕也?!币蛔哉f。隨次轉(zhuǎn)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⑤

      嵇康被殺意味著逍遙世外的出處方式是不被允許的,也許這同樣是阮籍出仕的根本原因。從阮籍的出仕經(jīng)歷來看,其對出仕一直不太熱衷,但在司馬氏掌權(quán)之前,尚能較從容于進退。無論是蔣濟之辟,還是曹爽之召,阮籍雖迫于壓力而出仕,都旋即以病辭歸。在司馬氏掌權(quán)之后,則無論如何蔑棄禮法,卻再也不敢動輒辭歸。然而阮籍的特別之處在于,他一方面出入于司馬氏府內(nèi),在政治上表示對司馬氏之支持;另一方面又屢屢以驚世駭俗之言行挑戰(zhàn)司馬氏所倡導(dǎo)之禮法?!妒勒f新語》關(guān)于這方面的記載很多,其對于魏晉風(fēng)度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其原因也許是個性使然,其表現(xiàn)也并非始于出仕司馬氏之后,但如果考慮到司馬氏以名教立世,其心腹如何曾、鐘會之流,均以禮法之士自許,則也許可以說,阮籍越禮之行是藉此表明自己雖在政治上不反對司馬氏,在思想上卻決不與之為伍。換句話說,阮籍的出仕只是一種政治姿態(tài),《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傳》載:“遺落世事,雖去佐職,恒游府內(nèi),朝宴必與焉?!边@也許可以阮籍自己的《答伏義書》作注解,湯用彤先生對此有精審之論:言意之辨,不惟與玄理有關(guān),而于名士之立身行事亦有影響。按玄者玄遠,宅心玄遠,則重神理而遺形骸。神形分殊本玄學(xué)之立足點,學(xué)貴自然,行尚放達,一切學(xué)行無不由此演出。阮籍《答伏義書》云:“徒寄形軀于斯域,何精神之可察?!毙魏〈舟E,神之所寄。精神象外,抗志塵表。由重神之心,而持寄形之理,言意之辨,遂亦合于立身之道。⑥這雖承自王弼之得意忘象論,但將之落實于出處實踐中,則為阮籍之自得。其意義在于,于司馬氏森嚴羅網(wǎng)中為個人之精神自由保留一絲空間,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之方式固然徹底而決絕,但廣陵絕響意味著其所崇奉之自然最終被名教所扼殺,其自然不能落到現(xiàn)實,只能停留于思想層面;山濤、王戎等竹林名士則棄自然而歸名教,無論其在思想中是否還存有自然之念,其實際行為則是舍自然而歸名教;惟阮籍于司馬氏之猜忌、禮法之士之攻擊中,既能示之以名教之形,亦能以變異、反常之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存自然之神,此為阮籍之神形分殊。進而言之,名教與自然之關(guān)系為魏晉玄學(xué)的基本命題,依照陳寅恪先生的觀點:“……名教者,依魏晉人解釋,以名為教,即以官長君臣之義為教,亦即入世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其主張與崇尚自然即避世不仕者適相違反?!雹邉t其與士人之出處觀本來就密切相關(guān),司馬氏專權(quán),名教森嚴,以至成為其屠殺異己之繩斧,則遵循自然之士人或被殺或轉(zhuǎn)變立場本為應(yīng)有之義。

      賀昌群先生說:“魏晉政變之際,何晏被誅,曹社將屋,得志者入青云,失志者死窮巷,而庸庸者顯赫,高才者沉淪,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此志士之所同悲,何況動遭忌諱,……此山濤、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所以徘徊于出處進退之間而不能自已者也。”⑧高平陵政變之前,雖浮華奢靡,但政治環(huán)境較為寬松,士人尚能逍遙于竹林之自然中;司馬氏專權(quán)后,士人的出處與其政治態(tài)度緊密相關(guān),被司馬氏視為是否與己合作的重要標(biāo)志,則士人不得不作出調(diào)整。⑨竹林士人或如嵇康,或如山濤等,各執(zhí)一端,其結(jié)果皆是自然之淪沒。在此意義上也許可以說,阮籍以神形分殊為思想基礎(chǔ)、徘徊于出處兩可、猶豫于名教與自然兩端之舉不僅是竹林玄學(xué)在新環(huán)境下的一種選擇,也是對集權(quán)禮法的一種突破,更是此后西晉元康時期郭象玄學(xué)之先導(dǎo),于此可見玄學(xué)自身演進之內(nèi)在軌跡。

      就此而言,阮籍的出處方式對于玄學(xué)具有重要貢獻。明人范欽、陳德文所編《阮嗣宗集》于《首陽山賦》文末注云:“嗣宗當(dāng)魏晉交代,志郁黃屋,情結(jié)首陽?!雹膺@是對阮籍猶豫于出處兩端的精確概括,雖然將黃屋代表的名教與首陽代表的自然相統(tǒng)一是郭象玄學(xué)所完成的B11,但阮籍不自覺的會通二者的努力對于郭象應(yīng)該不無啟發(fā)。通過越禮之行,阮籍身雖出而心仍為處,身雖立于禮法之士集中的司馬氏府內(nèi),其心仍游于越名任心的竹林之中。“晉文帝親愛籍,恒與談戲,任其所欲,不道以職事”B12,“晉文王功德盛大,坐席嚴敬,擬于王者。唯阮籍在座,箕踞嘯歌,酣放自若”B13。余嘉錫先生認為阮籍只不過是“馬昭之狎客”B14,此論雖苛,卻是實情。不過對于大多數(shù)士人而言,嵇康之決絕固然可貴,卻不具有普遍性,阮籍神形分殊、依違兩可的出處方式則更具現(xiàn)實性,換句話說,嵇康只能是高山仰止的對象,反倒是略顯平庸、中庸(較之于嵇康)的阮籍更適合于效仿。用南宗禪的話頭說,嵇康之行,適合上根器者;阮籍之為,更適合中下根器者。南朝士人盛行朝隱,依照王瑤先生之見,其思想基礎(chǔ)即為玄學(xué)得意之說B15,則也許可以說,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阮籍出處方式的影響。此后,隨著封建集權(quán)體制的愈加嚴密,士人將神形分殊作為思想基礎(chǔ),進一步發(fā)展出吏隱的出處模式,既能保全自身、維持生計,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施展兼濟之志。不過,就阮籍所處時代而言,出處同歸的理論尚未形成,阮籍徘徊兩端的出處方式并不能為時人認可。伏義《與阮籍書》:“而況吾子志非遁世,世無所適,麟驥茍修,天云可據(jù),動則不能龍攄虎超,同機伊霍,靜則不能珠潛璧匿,連跡巢光,言無定端,行不純軌,虛盡年時,以自疑外?!盉16這是批評阮籍出不能如伊尹、霍光兼濟天下,處不能如巢父、務(wù)光深藏山林。即使是阮籍自己,也認為“出處殊途,俯仰異容”(《四言詠懷詩》其八)B17??梢娖鋵τ谧约簳ǔ鎏?、名教與自然的嘗試并無理論自覺,其所向往的仍是超越于名教之外的自然。《大人先生傳》云:“必超世而絕群,遺俗而獨往;登乎太始之前,覽乎忽漠之初;慮周流于無外,志浩蕩而自舒;飄飖于四運,翻翱翔乎八隅。”因為現(xiàn)實之“有”的世界充滿矛盾,所以追求一種“無”的境界,這種一往不復(fù)的超越也是阮籍《詠懷詩》的一個基本主題。四十三:B18“鴻鵠相隨飛,飛飛適荒裔。雙翮臨長風(fēng),須臾萬里逝。朝餐瑯玕實,夕宿丹山際。抗身青云中,網(wǎng)羅孰能制。豈與鄉(xiāng)曲士,攜手共言誓。”B19現(xiàn)實之網(wǎng)羅有諸多制約,只有遠離現(xiàn)實,鴻鵠之雙翮才能舒展。從文學(xué)上講,這是對屈原遠游思想的繼承;從哲學(xué)上講,這是對王弼貴無論的繼承與發(fā)展。不過王弼側(cè)重于老子的本體論之無,阮籍則將之轉(zhuǎn)化為莊子的境界論之無?!白笫幟Ф鵁o涯,右幽悠而無方,上遙聽而無聲,下修視而無章,施無有而宅神,永太清乎敖翔?!保ā洞笕讼壬鷤鳌罚┻@只能是一種精神境界之無。

      然而精神的超越無法解決現(xiàn)實問題,所以阮籍在不斷騰而上的同時,又對它提出懷疑。四十六:“鷽鳩飛桑榆,海鳥運天池。豈不識宏大,羽翼不相宜。招搖安可翔,不若棲樹枝。下集蓬艾間,上游園圃籬。但爾亦自足,用子為追隨?!痹鴩唬骸八埔扎涾F自比,以明不慕高位,不貪遠圖之意?!盉20黃侃曰:“鷽鳩雖小,既無大鵬之翼,不羨天地之游;然生生之理,未嘗不足。用子追隨,阮公所以自安于退屈也?!盉21從思想上講,它是對莊子齊物論的發(fā)揮。但二者并不等同,莊子之齊物是人生論的,是宏觀的,他關(guān)注的是人之有限與道之無限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莊子哲學(xué)本是隱逸的哲學(xué),他視官場為臭腐,寧可曳尾涂中也不愿入廟堂為犧牲。所以,莊子對出處問題并無特別重視,對于他來說,這也許根本不是問題。B22阮籍之大人先生與莊子理想的“神人”、“至人”形象很相似,在那里,同樣沒有將出處作為一個困惑。但精神之無限遨游并不能解決現(xiàn)實中的矛盾,無論精神的遨游有多遠,如同屈原的遠游可謂遠矣,最終還是要墜落塵埃,回歸現(xiàn)實。就阮籍之時代現(xiàn)實而言,出處是最迫切的問題。所以,阮籍之齊物論所指向的主要不是萬物之齊,而是出處之齊,其落腳點在于消除出處之差異。就此詩而言,所用意象出自《莊子·逍遙游》,在莊子,“‘大字是一篇之綱。”B23通過不斷的超越,由小至大,由有限至無限,最終擺脫一切束縛,與道為一??梢?,阮籍此詩所表之義與莊子原義恰恰相反,而與郭象哲學(xué)相近,郭象之逍遙來自于各安己性,《逍遙游》注云:“各以得性為至,自盡為極也?!盉24鷽鳩雖小,海鳥雖大,“茍足于其性,…小大雖殊,逍遙一也?!盉25于此可證前文所論阮籍與郭象玄學(xu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B26《詠懷詩》中與此類似的還有幾首,如四十八:“鳴鳩嬉庭樹,焦明游浮云。焉見孤翔鳥,翩翩無匹群。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繽紛?!贝她R物是如此徹底,此思想是如此消極,以至于曾國藩懷疑非阮籍所作:“《上林賦》注:‘焦明似凰,西方之鳥也。此與鳴鳩并舉,殊覺不倫。末二句與前四句尤為不倫,疑后人所附會也?!盉27最后兩句齊同生死之論也許并不重要,如果與《大人先生傳》《清虛賦》以及《詠懷詩》的很多詩相比,此詩前四句已經(jīng)是“尤為不倫”。就前四句而言,“鳴鳩雖小卻享逸娛之樂,焦明雖大卻有孤寂之苦,二者各有其短長?!盉28齊同鳴鳩與焦明其實是肯定鳴鳩,放棄焦明。焦明以及其它沖天高飛的鳥是《詠懷詩》的一個重要意象,意味著從名教之網(wǎng)羅中飛越、掙脫出去。

      在這些詩作中,鳴鳩等在人世間跳躍的鳥是被貶斥、否定的意象。但阮籍之矛盾在于,就振翅之高而言,就游仙之遠而言,不要說山濤、王戎等人,即使是嵇康,在精神上也沒有他飛得高、游得遠,因為嵇康決絕而去,并無猶豫,所以對于超越境界雖有追求,并非重點,而是更多訴諸于任心而行、縱心而為?!叭绻f阮籍是通過齊物的方式,由超越外物的差別,最終所得到的是一種主觀精神的混沌,那么,嵇康則是通過體認自身的內(nèi)在自然情性,最終獲得的只是對自己自然感性生命的復(fù)歸?!盉29嵇康是向內(nèi),返歸一己之心;阮籍是向外,騰越太虛之上。其原因在于阮籍不能舍棄現(xiàn)實,故特別能體會網(wǎng)羅之束縛、現(xiàn)實之矛盾,特別重視精神之無限超越。“茍非嬰網(wǎng)罟,何必萬里畿。”(七十)

      在此意義上也許可以說,阮籍在竹林七賢、乃至魏晉士人中最具精神超越性。也正因如此,只有阮籍才能充分意識到,無論思想怎么超越,無論精神之鳥飛得多高、游得多遠,都不能代替、解決現(xiàn)實問題,所以他能將精神之貴無發(fā)揮到極致,并證明了此路不通,從而啟發(fā)了西晉士人的崇有論。余英時先生在論述向秀、郭象哲學(xué)時,認為:“向郭之解莊,反使絕俗之自然下儕于末流之名教,于是昔日之變俗歸真,今悉為移真從俗矣?!盉30“昔日之變俗歸真”,或者說從名教到自然,理論和行為最激烈的,是嵇康;詩文中表現(xiàn)最徹底的,當(dāng)屬阮籍。然而正因為他能最強烈的追求、最徹底的表現(xiàn),所以他能最早發(fā)現(xiàn)它的不可行,能早于向秀、郭象等人,在實際行為和《詠懷詩》中表現(xiàn)出“移真從俗”的傾向。

      二、生存矛盾、思想矛盾及表達矛盾阮籍之矛盾還有很多,與出處相關(guān)者主要有三:(一)生存矛盾:委曲求全與越禮而行,或者說懼禍與放達。(二)思想矛盾:儒與道。(三)表達矛盾:口不臧否人物與詠懷詩。這幾種矛盾在阮籍思想中本為一體,今為論述之便,暫分而析之。

      (一)生存矛盾

      阮籍徘徊于出處兩可之間,對當(dāng)權(quán)者若即若離,必然會招致當(dāng)權(quán)者的不滿。蔣濟征辟阮籍,“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濟大怒。于是鄉(xiāng)親共喻之,乃就吏”(《晉書·阮籍傳》)。在司馬氏當(dāng)政期間,阮籍同樣為禮法之士不能容忍。前文已論,一方面,阮籍不敢如嵇康那樣決絕,只能委屈以求全;另一方面,又不愿被視為司馬氏之同類,更不甘與司馬氏身邊的禮法之士為伍。故“形”雖出入于司馬氏府內(nèi),“神”則逍遙于司馬氏所倡名教之外,其“不拘禮教”之言行導(dǎo)致“禮法之士疾之若仇”(《晉書·阮籍傳》),不僅有何曾的當(dāng)面發(fā)難,B31更有鐘會的暗藏殺機B32,這就是阮籍的生存矛盾。它與出處矛盾密切相關(guān),如果他與山濤、王戎等一樣投靠司馬氏,則沒有這樣的矛盾;如果他象嵇康一樣決然而去,則或許在嵇康之前即被殺B33,同樣不存在矛盾。因為徘徊于出處之間,處而不敢,出而不甘,故阮籍既委曲求全以保身,又以越禮背俗的言行表示反抗,這既令倡導(dǎo)名教的司馬氏難堪,更令禮法之士憤怒,故他受到的攻擊最為激烈?!对亼言姟分刑幪幫嘎冻鲞@種壓力與痛苦,“拔劍臨白刃,安能相中傷。但畏工言子,稱我三江旁?!保ǘ澹〣34即使是拔劍臨白刃的危險也不及鐘會等人的讒言可怕。詠懷詩中數(shù)次出現(xiàn)“欺”字,注者多釋為曹魏弱主受欺于司馬氏,或漢室受欺于曹氏父子,但于此之外,似乎也可理解為阮籍受欺于禮法之士。蕭索人所悲,禍釁不可辭。趙女媚中山,謙柔愈見欺。(二十)悅懌猶今辰,計校在一時。置此明朝事,日夕將見欺。(五十五)婉孌佞邪子,隨利來相欺。孤恩損惠施,但為讒夫蚩。(五十六)魏晉風(fēng)度從生活方式上講,其核心是放達,阮籍之放達對魏晉風(fēng)度的影響最大,這對于司馬氏以名教立國的政策具有深刻的“解構(gòu)”作用。這自然是司馬氏所不能允許的,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禮法之士對阮籍的攻擊未嘗不是來自司馬氏的授意與唆使。因此,在言行上越是背禮而行,在政治上就越要承受更大的壓力。阮籍深知這一點,其言行的乖張與性格的至慎成為矛盾又統(tǒng)一的兩極,雖然至慎的性格早年就已養(yǎng)成,但在司馬氏當(dāng)權(quán)時,面對禮法之士的攻擊,它對于保全自己具有重要作用。三十三:“一日復(fù)一夕,一夕復(fù)一朝。顏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胸中懷湯火,變化故相招。萬事無窮極,知謀苦不饒。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fēng)飄。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黃節(jié)曰:“司馬師曰:‘阮嗣宗至慎,每與言終日,言皆玄遠,口不臧否人物。詩曰:‘終身履薄冰,所以昭其慎歟!”B35可見阮籍的生存環(huán)境是多么險惡。如果說越禮而行是一種放達,借以沖擊司馬氏之名教;則也許可以說,如履薄冰之至慎是一種自我保護,茍免以全生。二者雖看似為對立之兩極,卻融于阮籍一身。(二)思想矛盾

      阮籍思想經(jīng)歷了一個由儒而道的轉(zhuǎn)變。在早年所寫的《樂論》中,阮籍曾清晰而完整地表達其儒家思想。《晉書·阮籍傳》的兩段記載也是研究者多有引用的:“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嘗登廣武,觀楚、漢戰(zhàn)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嘆,于是賦《豪杰詩》?!彪m然終其一生,阮籍并未表現(xiàn)出濟世之行,但其主要原因應(yīng)歸于時代環(huán)境,無論是曹爽還是司馬氏,都不是阮籍理想的托付之人,但其深藏于心的濟世之志并未完全消失。此即阮籍的思想矛盾:時代環(huán)境使其不可能施展儒家兼濟之志,但老莊思想只能緩解各種痛苦,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壯志未酬的苦悶。

      這也許是其徘徊于出處兩端的根本原因,羅宗強先生說:“阮籍之所以幻想逍遙游而終于依違避就,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內(nèi)心深處終究還有儒家的思想根基?!盉36在《詠懷詩》中,儒家思想不時顯露。三十九:“壯士何忼慨,志欲威八荒。驅(qū)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豈為全軀士,效命爭疆場。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垂聲謝后世,氣節(jié)故有常。”無論這首詩具體為何而作,但其抒發(fā)了建功立業(yè)的壯士之志,這是很明確的。無論這首詩是早期,還是與大多數(shù)詠懷詩一樣作于后期,它都表明阮籍心中的理想人物不僅有飄搖于塵世之外的大人先生,也有戰(zhàn)死沙場的忠義之士。黃節(jié)曰:“魏晉之交,老莊之學(xué)盛行,嗣宗亦著有《達老》《通莊》之論,然嗣宗實一純粹之儒家也。內(nèi)懷悲天憫人之心,而遭時不可為之世,于是乃混跡老莊,以玄虛恬淡,深自韜晦,蓋所謂有托而逃焉者也,非嗣宗之初心也?!盉37此誠為不刊之論。論者多以阮籍與屈原并提,就思想而言,主要原因也許即在于此。同樣也是因為不能完全舍棄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對濟世之志的追求,所以阮籍既不能忘我于采藥、神仙,也不能自放于榮名、聲色。天網(wǎng)彌四野,六翮掩不舒。隨波紛綸客,泛泛若浮鳧。生命無期度,朝夕有不虞。列仙停修齡,養(yǎng)志在沖虛。飄飖云日間,邈與世路殊。榮名非己寶,聲色焉足娛。采藥無旋返,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躊躇。(四十一)方東樹曰:“此即屈子《遠游》所謂‘心煩意亂也?!盉38因為不能忘懷現(xiàn)實,所以無論怎么超越,也不能消除苦悶與煩亂。黃侃曰:“生命難料,朝夕不保,所以聲色不足戀,榮名非己寶,唯有神仙可以悅心。而自古所傳,采藥不迫,求仙無驗,則神仙亦終不可信。言念及此,焉得不惶惑、躊躇乎!”B39此詩充分表現(xiàn)了阮籍思想的矛盾,大人先生終究只能是精神性的幻象,不可托身;追求榮名、聲色的“閑游子”(十)、“夸毗子”(五十三)、“繽紛子”(五十九)、“明哲士”(七十五)又是阮籍鄙棄的。無論是虛無縹緲的天上仙界,還是逐利爭寵的人間現(xiàn)實,均非阮籍理想的棲身之所,天上人間,無處寄身;就思想而言,為儒不成,歸莊不甘,儒道之間,無安心——人生至此,焉得不惶惑、躊躇!

      (三)表達矛盾

      阮籍是孤獨的,其原因有多種:政治上,他選擇出仕,出入于司馬氏府內(nèi),但其越禮任心的言行使他與司馬氏府內(nèi)的禮法之士勢同水火,在司馬氏集團內(nèi)部,他是孤獨的;在竹林七賢中,他既不屑如山濤、王戎等追隨司馬氏,更不敢如嵇康決然而去,出者如山濤、王戎等,處者如嵇康,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對阮籍不能不有所疏遠,他是孤獨的。思想上,他徘徊于儒道之間,尚未會通二者,儒之兼濟與道之自由均未獲得,更不被時代所認可,也是孤獨的?!对亼言姟分卸啻伪憩F(xiàn)這種沉重的孤獨。“獨坐空堂上,誰可與歡者!出門臨永路,不見行車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曠野。孤鳥西北飛,離獸東南下。日暮思親友,晤言用自寫。”(十七)吳淇曰:“‘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乃‘獨坐空堂上無人焉,‘出門臨永路無人焉,‘登高望九州無人焉;所見惟鳥飛、獸下耳;其寫無人處可謂盡情?!盉40這種無人為伍、無人可解的“孤行士”(四十九)是阮籍的自況,尤其是后期,隨著司馬氏權(quán)力的穩(wěn)固,士人紛紛投靠,阮籍的生存狀況愈發(fā)危險,身邊好友的背叛與陷害更是可怕,六十九:“人知結(jié)交易,交友誠獨難。險路多疑惑,明珠未可干。彼求饗太牢,我欲并一餐。損益生怨毒,咄咄復(fù)何言?!弊⒄叨嘟鉃樗抉R氏辜負魏文帝、明帝之托,但以之說明阮籍后期之孤獨,似無不可。在逐利爭寵的“險路”上,雖然自己只是“欲并一餐”,也不能逃脫那些“求饗太牢”者的“疑惑”與“怨毒”,選擇的道路既然不同,咄咄之言又怎能消除彼此的誤會與矛盾?如果說嵇康的決絕明快尚能獲得他人的敬意,B41阮籍的徘徊猶豫使他很難獲得別人的理解。B42因此,阮籍不僅是極度的孤獨者,又是極度的沉默者。他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也無人理解他的苦悶,他只能沉默?!对亼言姟分刑幪幨潜o哀情,在在是涕泣漣漣,其沉重的哀傷幾乎令人窒息,這其中也有無人可訴的孤獨者的痛苦,三十七:“嘉時在今辰,零雨灑塵埃。臨路望所思,日夕復(fù)不來。人情有感慨,蕩漾焉能排。揮涕懷哀傷,辛酸誰語哉!”曾國藩曰:“此詩之望所思,亦求友之意?!盉43人情之感慨無法自我排遣,然而所思之人不來,滿腹辛酸與何人訴說?《晉書·阮籍傳》載:“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要有多么沉重的傷痛,多么絕對的孤獨,才能有這樣的行為!陳伯君先生對此評價道:(這)正是他的內(nèi)心矛盾重重,走投無路,痛苦萬分的一個恰好寫照。他的這種有時痛苦到慟哭程度的內(nèi)心矛盾,無處傾訴,只能傾吐于他的文學(xué)作品中。除了傳下來不多的辭賦和散文(尤其是《大人先生傳》)中透露一點消息外,恐怕最多的是寄托在他的大量的詠懷詩里。這種詩隨感而發(fā),隨意抒寫,正好發(fā)泄他的滿腔郁悶,充分表露了他的思想感情。B44這意味著《詠懷詩》是詩人在無人可說、無處可說的情況下的自我傾訴。如同沒有田園詩,就沒有歷史上的陶淵明;同樣難以想象,如果沒有八十二首《詠懷詩》,歷史上的阮籍會是什么形象。因此,詠懷詩之于阮籍,固然有多重意義,其中也應(yīng)有傾訴心聲、表白心跡之意,沉默的阮籍將所有的矛盾、苦悶傾訴在《詠懷詩》中。早在南朝,顏延之即曰:“嗣宗身仕亂朝,??诸局r遇禍。因茲發(fā)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蔽。百代之下,難以情測?!保ā段倪x》李善注引)雖然隱蔽,雖然難以情測,但其憂生、刺譏還是有所表現(xiàn),雖然后人之猜測不斷被更后的后人認為是附會、穿鑿,但還是不斷有后人在做新的附會、在試圖接近真相,無論此附會是否成功,其實已經(jīng)成就了歷史上的阮籍。其理想追求、其彷徨困惑、其人格操守、其臧否人物、其委屈苦痛,不能在現(xiàn)實中說,卻不能不于《詠懷詩》中說。在此意義上也許可以說,《詠懷詩》是說不可說。B45

      三、美學(xué)意蘊:會通出處與長歌當(dāng)哭

      阮籍的出處思考對于此后的中國美學(xué)史具有深遠影響,概而言之,主要有二:

      (一)會通出處與藝術(shù)化的生活方式

      出處關(guān)系是中國古代士人面臨的首要問題。王瑤先生說:“在封建社會里,士農(nóng)工商是職業(yè)劃分的類型,士大夫的出路除了仕以外,只有隱之一途;所以出處問題是士大夫的切身的問題?!盉46早在先秦諸子那里,就有對出處問題的深入探討,如《論語》《孟子》及《莊子》中都有大量篇幅討論士人面臨出處矛盾時的何去何從;秦代二世而亡,過于短暫;漢代士人自覺融入劉氏帝國中,有“群體之自覺”(余英時語)而無個人的覺醒,因此,出處矛盾并未成為困擾士人的主要問題,至少在文學(xué)藝術(shù)中并未充分表現(xiàn);漢末以來,大一統(tǒng)政治秩序的崩潰意味著士人個體生命的價值無法寄托于君主政權(quán),魏晉更替的殘酷的政治氛圍更使士人進退失據(jù),無所適從。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士人的痛苦正在于此,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他們的貢獻之一也在于此——雖然是以自己的生命、人格為代價,證明了絕對的退隱在集權(quán)體制中是行不通的。王毅先生說:

      “竹林”時期雖然是短暫的,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卻有突出的地位。這是因為士大夫階層與集權(quán)制度、仕與隱、自然與名教等中國封建社會中意義重大的矛盾經(jīng)過長期醞釀,特別是經(jīng)過東漢中后期以來的催化,至“竹林”時期而達到近于激化的程度?!瘷?quán)制度和士大夫階層這種皆以更加適應(yīng)對方為目的的雙向自我調(diào)節(jié)是中國封建文化由不成熟、不自覺走向成熟和自覺的重要一環(huán),而“竹林七賢”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就在于:它是實現(xiàn)這一轉(zhuǎn)變的契機?!盉47

      所謂“雙向自我調(diào)節(jié)”,就君主政權(quán)而言,是對士人之退隱不再施以嚴刑酷法;就士人而言,是不再執(zhí)著于出仕與退隱之間的截然對立,而是會通出處。通過前文的分析可以說,竹林士人真正會通出處的是阮籍,也許可以說,阮籍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就在于:他是士人群體從出處二分到出處會通這一轉(zhuǎn)變的契機。經(jīng)過此后兩晉南朝士人的大隱、朝隱、市隱、心隱,王維的亦官亦隱,再到白居易的中隱,直到歐陽修、蘇軾等人那里,才基本圓融地消解了出處矛盾,而消解的途徑主要就是藝術(shù)化的生活方式,簡而言之,即通過詩詞茶酒、琴棋書畫、談禪修道、園林山水、文房四寶、瓷器家具等等構(gòu)建一個廟堂之外的私人空間。一方面,在官員身份中恪盡職守,既可依靠俸祿維持生計又能實現(xiàn)兼濟理想;另一方面,在文人身份中構(gòu)建藝術(shù)化的私人空間,既可身心閑適又能獲得精神的超越與自由。B48在此意義上也許可以說,阮籍會通出處的嘗試開啟了此后中國美學(xué)、中國藝術(shù)的基本走向。

      (二)長歌當(dāng)哭與情的覺醒

      阮籍困苦掙扎于出處矛盾、會通出處的嘗試充分表現(xiàn)在《詠懷詩》中,在一定意義上,八十二首《詠懷詩》就是阮籍的長歌當(dāng)哭。長歌當(dāng)哭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早在先秦,屈原就以楚騷的形式陳述其去國懷鄉(xiāng)、懷忠而見謗的悲苦。歷來有論者將《詠懷詩》與《離騷》相聯(lián)系,認為阮籍源出于屈原,這當(dāng)然有其道理。不過,二人又有明顯區(qū)別,阮籍在《詠懷詩》之后并未如屈子那樣自沉汨羅,而是在醉酒與癲狂中度過余生。原因當(dāng)然很復(fù)雜,也許可以說,其中也有二人出處態(tài)度差別的因素。阮籍的長歌當(dāng)哭指向的并非懷忠而見謗,而是個人面臨的諸多矛盾,這可以說是個人之情的覺醒,即與國家、君主沒有多少關(guān)系,而更多的指向作為個體的自我。漢末以來,以《古詩十九首》為標(biāo)志,情的覺醒逐漸成為時代風(fēng)氣,這其中當(dāng)以阮籍的影響最大。除了《詠懷詩》的涕泣漣漣,阮籍還有著名的“三哭”,即葬母之哭、鄰家女亡之哭以及前文提及的駕車窮途之哭,都充分表現(xiàn)了其“外坦蕩而內(nèi)淳至”(《晉書·阮籍傳》)的真性情。情的覺醒與人的覺醒密切相關(guān),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情的覺醒是人的覺醒的核心。學(xué)界普遍認為,魏晉六朝是中國文學(xué)覺醒、藝術(shù)覺醒、美學(xué)覺醒的時期。這些覺醒,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都奠基于人的覺醒、情的覺醒,由此可以說,阮籍由出處矛盾而導(dǎo)出的真情流露、長歌當(dāng)哭對于中國文藝、中國美學(xué)具有深刻影響。(責(zé)任編輯:帥慧芳)

      ① 《阮嗣宗〈詠懷〉詩初論》,程千帆《古詩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81頁。

      ② 吉川幸次郎:“《詠懷詩》再三呈露出這樣的矛盾:自己提出的主張,自己又對此提出懷疑”,“阮籍在散文中力圖使他的理論保持一貫性而討厭矛盾分裂的現(xiàn)象,在《詠懷詩》中,卻并不忌避各篇詩相互之間呈露矛盾?!闭屡嗪愕茸g《中國詩史》,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174-175頁。

      ③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50頁。

      ④ 同①,第271頁。

      ⑤ 同③,第79頁。

      ⑥ 湯用彤《魏晉玄學(xué)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頁。

      ⑦ 《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guān)系》,《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204-205頁。

      ⑧ 《魏晉清談思想初論》,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版,第53頁。

      ⑨ “如果說,在正始時期相對寬松緩和的種植氣氛中,知識分子的出處尚有某種相對自由的話,那么,在竹林時期極為嚴厲與恐怖的氣氛中,這種自由恐怕是喪失殆盡了。這只需看一看竹林諸人或者被迫出仕,或者拒絕合作而被殺,就足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备叱筷枴度罴u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頁。

      ⑩ 轉(zhuǎn)引自陳伯君《阮籍集校注》,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8頁。

      B11 郭象《莊子》注云:“夫圣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徒見其戴黃屋,佩玉璽,便謂足以纓紼其心矣;見其歷山川,同民事,便謂足以憔悴其神矣,豈知至至者之不虧哉!”見曹礎(chǔ)基、黃蘭發(fā)《南華真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2頁。

      B12 同③,第730頁。

      B13 同③,第766頁。

      B14 同③,第537頁。

      B15 《論希企隱逸之風(fēng)》,《王瑤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B16 羅宗強先生說:“這雖然說的是阮籍入仕以前的情形,但其實可以看作他一生行為的特點。仕既不愿同流合污,多所回避;隱又不能斂跡韜光,了卻塵念?!薄缎W(xué)與魏晉士人心態(tài)》,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頁。

      B17 本文所引阮籍詩文,均據(jù)陳伯君《阮籍集校注》,中華書局,1987年版。

      B18 為行文簡潔考慮,本文所引《詠懷詩五言八十二首》,均只標(biāo)出篇數(shù),載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207-405頁。

      B19 曾國藩曰:“此首亦‘遠游遺世之念。”陳伯君《阮籍集校注》,第334頁。

      B20 黃節(jié)《阮步兵詠懷詩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頁。

      B21 同⑩,第340頁。

      B22 《論語·憲問篇》載有一位荷蕢者對孔子擊磬的評論,朱熹注曰:“故聞荷蕢之言,而嘆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處,若但如此,則亦無所難矣。”《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59頁。意思是說,荷蕢者真的忘記世事,也就沒有出處矛盾的困難。此注似乎也可移用于莊子。

      B23 林云銘《莊子因》,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頁。

      B24 《南華真經(jīng)注疏》,第7頁。

      B25 《南華真經(jīng)注疏》,第4頁。

      B26 余敦康先生說:“這種自由的精神境界……郭象認為,它不在名教的外邊,而就在名教之中,大鵬與小鳥只要安分守己,無待于外,都可以得到逍遙。郭象的這個思想其實是直接淵源于阮籍的?!币姟段簳x玄學(xué)史》,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頁。

      B27 同⑩,第342頁。

      B28 韓格平《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頁。

      B29 高晨陽《阮籍評傳》,第287頁。

      B30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4頁。

      B31 《世說新語·任誕》載:“阮籍遭母喪,在晉文王坐進酒肉。司隸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喪,顯于公坐飲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風(fēng)教?!币娪嗉五a《世說新語箋疏》,第728頁

      B32 《晉書·阮籍傳》:“鐘會數(shù)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

      B33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阮嗣宗……為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仇,幸賴大將軍保持之耳?!?/p>

      B34 黃節(jié)注引蔣師淪曰:“《阮籍傳》:‘籍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由是不與世事。鐘會數(shù)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度龂尽ょ姇鳌罚骸抉R景王東征,會從,典知密事,故云但畏工言子,稱我三江旁?!薄度畈奖亼言娮ⅰ?,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頁。

      B35 同B20,第43頁。

      B36 《玄學(xué)與魏晉士人心態(tài)》,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頁。

      B37 肖滌非《讀詩三札記》,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5頁。

      B38 同B20,第52頁。

      B39 陳伯君《阮籍集校注》,第329頁。

      B40 黃節(jié)《阮步兵詠懷詩注》,第24頁。

      B41 嵇康與司馬氏決裂的表白是《與山巨源絕交書》,但《晉書》卷四十三《山濤傳》載:“康后坐事,臨誅,謂子紹曰:‘巨源在,汝不孤矣?!薄稌x書》卷四十九《嵇康傳》載:“康將刑東市,太學(xué)生三千人請以為師?!笨梢婏翟跁r人心目中之地位。

      B42 吉川幸次郎:“象阮籍一樣站在廣闊的視野上,不可能期待所有的人都做到,因而從他的立場上產(chǎn)生的感情,也不容易得到共鳴。這種感情是孤獨的。這一種形態(tài)的孤獨感也是從前的詩歌中所缺乏的東西,而在阮籍的詩中屢次言及?!保ā吨袊娛贰?,第147頁)吉川氏雖未說出產(chǎn)生此孤獨的出處原因,但精辟地指出阮籍的孤獨感是時代所無法理解的。

      B43 同B20,第47頁。

      B44 同B10,第4頁。

      B45 黃節(jié)曰《晉書》本傳云:“……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又云:籍發(fā)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斯則《詠懷》之作所由來也,而臧否之情托之于詩。(《阮步兵詠懷詩注》,第1頁)沈祖棻曰:“夫嗣宗遭時不造,孤憤難任,其心至苦,其言至慎,猶有不得已于言者。乃始托之于詩?!币姟度钏米凇丛亼选翟姵跽摗罚d程千帆《古詩考索》,第268頁。

      B46 《王瑤全集》第一卷,第211頁。

      B47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219頁。

      B48 本人已有多篇論文涉及此問題,茲不贅論。

      猜你喜歡
      美學(xué)意蘊阮籍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淺談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的突轉(zhuǎn)
      畬族舞蹈詩《千年山哈》的美學(xué)意蘊
      畬族舞蹈詩《千年山哈》的美學(xué)意蘊
      畬族舞蹈詩《千年山哈》的美學(xué)意蘊
      論《紅樓夢》建筑文化中的美學(xué)意蘊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fù)興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8:20:38
      建筑設(shè)計內(nèi)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藝術(shù)特征分析
      民間美術(shù)在高校藝術(shù)專業(yè)教學(xué)中的應(yīng)用探析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28:25
      “青睞”與“垂青”
      松桃| 饶阳县| 乐清市| 龙川县| 临桂县| 轮台县| 巴楚县| 广丰县| 宝丰县| 托克托县| 河北省| 祁连县| 延寿县| 大理市| 台中县| 包头市| 黎川县| 海门市| 科技| 栾川县| 册亨县| 五寨县| 安庆市| 吴桥县| 松江区| 万州区| 翼城县| 如皋市| 克拉玛依市| 元江| 乐亭县| 揭西县| 昌图县| 宁乡县| 宣城市| 太仆寺旗| 宜宾县| 高尔夫| 巴南区| 井研县| 高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