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太極與禪定

      2015-01-19 17:43楊翼風
      少林與太極 2014年12期
      關鍵詞:練習者心意太極拳

      楊翼風

      一、前言

      太極拳是中國古老的武術與健身運動,其在武術與健身的功效,長期以來經(jīng)過中外古今諸多的探討,已具有相當?shù)囊?guī)模。但太極拳對練習者心靈的影響卻是從來少有著墨,然而這種以用意為主,并由意領導動作,從而帶動氣的運動,卻是可以養(yǎng)成練習者的專注力、身體松柔度,同時又可以調(diào)整練習者呼吸狀態(tài)的一種訓練,是初習禪定者一種很好的輔助運動。而且因太極拳可以養(yǎng)成練習者的專注力,故亦可視為是一種禪定。

      初習禪定者往往因為呼吸狀態(tài)不佳與身體過于僵硬,須先調(diào)身以及調(diào)整呼吸狀態(tài),才能使坐禪順利進行。人在坐禪時需要盤腿及身體放松,如此的坐姿才能持久,所以須先調(diào)身。此外,坐禪時,因為身體沒有動作,呼吸與心念的狀況很容易影響內(nèi)心的狀態(tài)。呼吸不順所帶來的不舒適感與粗糙的呼吸動作,會使心無法平靜。而眾多心念充斥的內(nèi)心,也會使心意無法集中,只能使人不自主的從這個心念跳到另一個心念,在眾多的心念中游走,形成所謂的“散亂”。所以初期的坐禪,常常因為前述原因而效果不彰,導致無法持續(xù)的坐禪下去。此時若能有一些方法來改進身心與呼吸的狀態(tài),將可有效地改善前述狀況的發(fā)生。

      改善呼吸狀態(tài)、增加身體松柔度及專注力若要同時進行,所依據(jù)的方法必須要能符合以下的原則:即是在可以增進身體的松柔度與呼吸機能的情況下,又不會鼓噪內(nèi)心,讓心亢奮高舉,而失掉了安定。一般可以增加身體松柔度的,大概都是運動。而運動中可以改良呼吸狀態(tài),又能不鼓噪內(nèi)心,甚至可以養(yǎng)成專注力的,就是一些一般大家所認知的養(yǎng)生運動。養(yǎng)生運動大多動作緩慢、松靜柔和,且是以用意為主。心意在動作之前發(fā)動,由意領導動作,從而引領氣的運轉與流動,使得細胞間的氧氣交換能夠得以順利的進行,致使呼吸狀況能因而改善。而運動中的緩慢動作,不但不會鼓噪內(nèi)心,反而可使練習者的心,不但可以在緩慢的韻律中容易的觀察到自己的心念狀態(tài)(因為緩慢的動作可讓心念放松不緊張,因此練習者得以有余裕觀察自心),又可以學習將心一直緊隨著不斷變化的動作上,而練成專注,這是因為心只要脫離動作,動作就會忘失;同時緩慢松柔的動作,不致造成呼吸的急促,還可隨著動作要領,形成深長的呼吸(所謂氣沉丹田即是此意),養(yǎng)成所謂的腹式呼吸法。養(yǎng)生運動中,以太極拳的動作要領最為繁復,而且動作節(jié)節(jié)相扣。因此,不獨對身體有正面的作用,其緊緊相扣的動作,也緊扣者練習者的心。使練習者在練習過程中,為了做到要領正確、動作確實,而必須學習將心緊緊地跟著動作,因而可以養(yǎng)成專注力,在這種情況之下,禪定寓于運動之中,因此太極拳被視為一種動中禪。

      二、禪的意義

      在佛教尚未出現(xiàn)前,“禪”的思想已出現(xiàn)于印度古代的《吠陀經(jīng)》與《奧義書》。吠陀經(jīng)是婆羅門教的根本經(jīng)典,內(nèi)容包含對神的贊頌和祭祀用的咒語。《奧義書》則是進一步發(fā)揮與說明《吠陀經(jīng)典》的思想,《奧義書》中認為,若要斷滅輪回,證入梵我一同,就要采用瑜珈的方法修行。瑜珈Yoga是由梵文音譯而來,是“結合”與“相應”的意思。就是說藉由靜坐調(diào)息來控制自己的心念,以使精神能專注而達于梵我合一的境地。佛教修行亦是強調(diào)從心地下手,藉由禪修達到控制、調(diào)整及轉化心念的目的。因此禪修是佛教與其它宗教共通的功課。只是佛教是要藉由禪修的方法,達到擺脫世間各種煩惱執(zhí)著,而進入“空性”,并從而了解原來諸法本性空寂,世間萬相不過如夢如幻的“實相”,進而達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所言:“無顛倒夢想、究竟涅盤”的境地。而其它如婆羅門教或印度教,則是要藉由禪修將個人的小我融入宇宙的大我。

      根據(jù)一般的說法,佛教在兩漢之時即經(jīng)西域傳到了中國。但佛教的經(jīng)典則是到東漢末年才開始譯出,當時主要的譯經(jīng)者包含安世高與支婁迦讖。安世高所譯大多屬小乘禪觀之法,而支婁迦讖所譯如《首楞嚴三昧經(jīng)》、《般舟三昧經(jīng)》則屬大乘禪經(jīng)。從此以后,禪學隨著佛教在中國開展,深深的與中國文化融合,終至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禪的梵文為dhyana歷來翻成定、思惟修或功德叢林。隋朝智者大師在其所著的《釋禪波羅蜜》中言:“禪是外國之言,此間翻則不定。今略出三翻:一摩訶衍論中翻禪,秦言思惟修。二舉例往翻。如檀波羅密,此言布施。禪波羅密,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禪。三阿毗曇中,用功德叢林以翻禪?!倍ㄊ侵感陌沧〔簧y。思惟則是一種在靜定中沈思的狀態(tài),不是指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活動。因此,后亦有人將禪翻成靜慮。

      “靜”是指心不受色聲香味觸法等塵境的影響而能安住于一處(此之一處,可以是身體上的部位,如丹田、眉間等(但若專注于身體上的部位,常會因心念過于執(zhí)著,而易產(chǎn)生禪病),亦可是佛號、咒語等,或其它任何外境上),不使散亂。如此心因?qū)W⒁痪成?,其它念頭都被忽略,心即能保持穩(wěn)定,而能獲得初步定力,因此“靜”即“定”義。此外,“靜”因有安住之義,因此“靜”亦為“止”義,這是因為心若能安住,則躁動的心即能獲得止息。但是此安住說來容易,卻是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達成。人一般念頭極多,且生滅變異不斷,就如瀑布般洶涌澎湃,所以極難專一致志的做任何事,中國成語“心猿意馬”中,以躁動的猿猴及難以馴服的野馬,來比喻人心念的焦躁和散亂,是極為恰當?shù)谋扔?。因此在初期調(diào)伏心念時,首先要將心的主要注意力系于一外緣上(如前述),其它的念頭即將之忽略。這就像在一間吵雜的房間里,有人在敲木魚,沒有專注力的人,心會被所有的聲音吸引,而無法清楚的聽見木魚的聲音。而專注的人,注意力卻是可以放在木魚聲上,而會忽略其它的聲音,是以能清楚的聽見木魚的聲音。

      “慮”即是思惟。但這里的思惟,不是普通的思考活動,而是指心在靜定中,依某種方法,細細而專注的在特定而有約束的范疇里觀照。因此“慮”又與“觀”同義。不同的觀法,代表不同的思惟活動。這些依照“觀”法的思惟活動若能建立,有助于調(diào)整我們的思想架構,并脫離一般的慣性思惟。依佛教的說法就是可以調(diào)整知見與心的狀態(tài),例如小乘的五停心觀即屬此類。

      三、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中國武術包含甚廣,一般大概可區(qū)分為外家與內(nèi)家拳術兩類。外家拳術,勁力外放、動作快速、竄蹦跳躍、動作上下起伏甚大。而內(nèi)家拳動作緩慢,勁力之發(fā)放由外露改為內(nèi)蘊,大多只是在意念上運作而已。內(nèi)家拳因為不用力發(fā)勁,因此不需閉氣,為一種有氧運動,體內(nèi)氧氣可隨著動作的全身周轉而達于全身。同時又因為動作緩慢放松,不需強大的肌肉爆發(fā)力,即使老人小孩亦可練習,因此成為一種養(yǎng)生運動。太極拳即是中國武術中之一種內(nèi)家拳術,在長久的發(fā)展中,已形成楊、陳、孫、吳、武等幾個主要派別。各派雖然動作不一,但均是在太極拳的運動原則與規(guī)律下所創(chuàng)建的。

      根據(jù)可考的太極拳歷史,太極拳正式出現(xiàn)于世,是在明末清初,由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所創(chuàng)。后經(jīng)不斷的改進,而形成陳式太極拳。清末時,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799~1872年)將在陳家溝所學之陳式太極拳,依據(jù)自己的練拳心得,改編為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最大的不同即在于:陳式太極拳動作編篡的理念,仍然較偏技擊層面,因此每式動作均要發(fā)勁。發(fā)勁時,勁力快速而剛強;不發(fā)勁時,則圓活松柔,是以動作中,剛柔對比非常明顯。而在楊式太極拳中,則所有的發(fā)勁動作都以意念進行,并不實際發(fā)勁。拳架是在松柔緩慢的節(jié)奏上開展,因此呼吸頻率不會有強烈的改變,而且隨著外在動作的開合,會導致橫隔膜的收縮與放松,而漸漸形成腹式呼吸。一點也沒有血脈賁張及氣息急促的弊病。反而陳式太極拳因為要發(fā)勁,拳式在配合發(fā)勁的狀況之下,時有閉氣的情況發(fā)生,因此,練拳時及練拳后呼吸無法維持穩(wěn)定,而有喘息的情況發(fā)生,體能的負荷也因此相對較大,身體不佳及年紀長者,并不適合練習;同時,隨著發(fā)勁,心念也無法全然放松,因此陳式太極拳雖隸屬太極拳,卻不符合禪修中對呼吸及心意的要求,并不適合作為一種可以達到靜慮效果的運動。

      (一)太極拳的運動原則-以意識領導動作,從而帶動內(nèi)氣的周轉

      太極拳運動是一種以意與運動結合的鍛煉方法,肢體的動作不過是意識的外部表現(xiàn),所謂“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在太極拳運動中,主要是以內(nèi)在的意識,領導身體的動作,因此在練習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雖然精神高度的集中于動作上,但因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的動作極為松柔緩慢,只要一式接著一式,以不間斷的專注意識領導著動作即可,不須精神緊張。因此,雖然內(nèi)在專注,卻又能外示安逸松靜,一派安舒。但要在練拳的動態(tài)當中長時間的維持同等強度的注意力,這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在太極拳中是以饒富變化的動作,來維持練習者的注意力,不使散失。太極拳因為是運動,在練習拳架的過程中動作不停的變化,使得練習者的注意力不是緊盯著一個不變的對象上,因而容易思緒紛飛。練習者的心意因為要照顧到不斷產(chǎn)生的變化,而且每一個變化的過程又不長,使練習者的心因此必須緊緊的與身體相連。即使思緒偶而飛走了,也能在稍后拉回,不然下面的動作就接不上。又因為每一個動作的變化都不長,因此練習者的心被變化吸引,而不致因為單調(diào)而陷入雜亂與昏沉,這就與坐禪不同。坐禪時,因為心只系在一外緣上,身體沒有動作,純粹依靠心意本身的凝聚。對于初學者而言,心意很容易被心中其它的念頭所吸引,而形成所謂的散亂;或是因為心意集中的對象,單調(diào)沒有變化,以致注意力無法維持而導致昏沉。因此對于初習坐禪,常因散亂與昏沉而無法持續(xù)練習下去、或日常生活中,??嘤谛乃技妬y,又無意練習坐禪、或久習坐禪,動靜不平衡,需要運動調(diào)身,但所需的運動,要能使心不躁動、亢奮,還能在運動中繼續(xù)維持心的平靜,不會影響日常坐禪進行的人們而言,太極拳無疑是一個可以兼顧以上各種需求的選擇,練習太極拳不但可以增強練習者的注意力,又能在練身中保持心性的安靜。

      當太極拳已練得松靜自然、動作正確連貫時,練習者一般就會體察到內(nèi)氣隨著動作流轉的現(xiàn)象。(此內(nèi)氣,根據(jù)中研院動物研究所陳章波用科學的語言來闡述就是“力在液相中的傳遞”)。這是因為當心能在平靜沒有太多的雜思中照顧身體的每一個動作時,意識已沒有緊張的狀態(tài);又因意識要主動調(diào)控各個動作,因此精神雖平靜卻不致太松懈。在這既不緊張、又不松懈的情況下,氣的傳遞才會順利而不會中斷。此外,因為太極拳講究打拳時不用力,因此肌肉不會緊張,所以氣在體內(nèi)傳遞的信息容易被察覺。由此看來,太極拳可以說是一種以心意領導動作、動作引導氣的意氣運動。這使得練習者吸進來的氧氣(此即所謂的外呼吸),可以隨著氣在血液中的傳遞,順利經(jīng)由微血管的擴散作用與細胞進行氣體的交換(此即所謂的內(nèi)呼吸)。這樣的訓練可以讓練習者因為身體與意識的放松而造成氣血的通路-經(jīng)絡-可以通暢,進而使得體內(nèi)氧氣的交換狀態(tài)順利而無障礙,內(nèi)外呼吸作用順利的進行,器官的獲氧充足,而身體的狀況也就因而得以改善。這是練習太極拳可以對練習者內(nèi)外呼吸狀態(tài)與功能改善的原因。

      (二)太極拳的要領

      太極拳的要領極多,因本文是以楊式太極拳為模板而進行的一項研究,因此以楊式太極拳傳人楊澄甫(1883~1936年)所傳的《太極拳說十要》為主要參考。楊澄甫是楊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楊露禪的孫子,其太極拳是由露禪的三子建侯(即澄甫之父)所傳。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列舉了演練太極拳的十大要領,即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沈肩墬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nèi)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等,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并對每一要領詳細批注(詳細內(nèi)容請參考《太極拳說十要》)。

      此外,除了《太極拳說十要》中所列舉的十個要領外,根據(jù)《十三勢行功心解》,另可歸納出三個要領:(一)中正安舒(二)往來有折迭(三)螺旋運動。太極拳的身法,依十三勢行功心解是要“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這是說在太極拳中,身軀要保持中正,不能隨意前俯、后仰、左歪、右斜而失去重心,因為身體中正,才能讓各式的動作不會變形走樣。此外,太極拳運勁的方法是要像抽絲一般,我們在抽絲時,絲是在旋轉的狀態(tài)之中,所以抽絲的方式是直抽于旋轉之中。這種意象在太極拳中的表達,就成為肢體在動作開展時是以螺旋旋轉的方式。除了動作要旋轉纏繞,每一式的轉換間也要做到“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因為動作“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這使得練習者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注意,凡動作要向上、下、前、后、左、右時,均需先反向回復一點,此一點主要在意念上著墨,動作上不需表達的太為明顯。這樣的練習太極拳,不僅每一式的動作貫串流暢、沒有斷續(xù),同時也讓太極拳在各式的轉換,也是以旋轉的方式進行。所以“運勁如抽絲”及“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就成為達成太極拳是以意領導而節(jié)節(jié)貫串的一種螺旋運動的運動要領。

      太極拳的要領很多,主要是要實現(xiàn)太極拳是以專注的意識領導動作,達到可以讓內(nèi)氣在全身周轉的原則。依據(jù)中國醫(yī)學,氣血運行的道路為經(jīng)絡?!敖?jīng)絡分布周身,內(nèi)連五臟六腑,外連四肢、肌膚、五官,構成一個縱橫交錯的聯(lián)絡網(wǎng),聯(lián)系人體內(nèi)外各部分而起作用”;因此經(jīng)絡在體內(nèi)并不是以直線進行,而是迂回婉轉的。太極拳是在為達到讓內(nèi)氣在體內(nèi)運行無礙的思惟下所建立的一種運動方式。內(nèi)氣是要靠意念引導,因此在引導過程中,專注的意識是不可缺少的-動中求靜。要讓內(nèi)氣在體內(nèi)靈活運行無滯,身體就必須放松,保持自然不用力的狀態(tài)-虛靈頂勁、涵胸拔背、松腰、沉肩墬肘、用意不用力、中正安舒等。太極拳動作的進行須以螺旋纏繞的方式,前進和后退亦要以圓弧進行,才能讓內(nèi)氣在體內(nèi)迂回婉轉的經(jīng)絡中順利運行-螺旋運動、往來有折迭。動作一但發(fā)動,就要一式接一式不能中斷,所謂一動無有不動。內(nèi)氣才能如長江大河般滔滔不絕的流動-相連不斷、上下相隨、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同時,動作要有開合,一開一和才能催動內(nèi)氣不斷的運轉-內(nèi)外相合。再來,動作轉換時,虛實要分明,內(nèi)氣才會隨動作的虛實而左右不停的轉換、流動-分虛實。所有的要領就是在這樣的思惟下創(chuàng)建的?!度摗分袑μ珮O拳的闡述亦能呼應這里的說法:

      “太極拳者,一舉動周身具要輕靈,尤要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nèi)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腿而腳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若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間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在意,不在外面而在內(nèi)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銼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之而無礙。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原注云:此系武當山張三豐老師遺論,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武藝之末也?!?/p>

      如此,練習者在這些要領的規(guī)范下,將身心活動依照要領來運作。時時不斷的將心意調(diào)整,使之就在這個規(guī)范下思惟及安住,才能正確的領導動作的進行。而動作正確了之后,并配合外在動作的開合轉換,氣才能隨著心意與動作在內(nèi)部隨之鼓蕩,同時無障礙的運轉全身,這樣意氣才能轉換靈活。一如武式太極拳祖師武禹襄(1812~1880年)在《十三式行功心解》中說:“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需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p>

      (三)太極拳與禪定的關系

      心要達到靜慮,不一定非要坐禪,行住坐臥都可以是練習禪定的時機。只是在身體不動的坐禪狀態(tài)下,人一般較易專心地對付心念的躁動,但其它如行住臥亦有方法讓心靜默思惟,只是對于初學而言,當身體有動作時,心念較不易凝聚。但反過來說卻也因為有身體的動作,訓練的過程較為有趣,因此容易持續(xù)的練習下去,在不知不覺中就鍛煉了對身心的基本控制力。以動作的方式來練習靜慮,依據(jù)前述,太極拳無疑是一個好的方法。這是因為太極拳運動具有極多的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都是可以約束身心,使身心的活動不能逾越某種范疇。練習者在練習過程中,要將身心安住在要領中,不能放逸是“靜”。隨著太極拳緩慢悠然的韻律,使心慢慢的結合其韻律,不急不躁,在安靜中依據(jù)要領思考,以正確的領導動作是“慮”。武禹襄先生在《太極十三式行功心解》中對于太極拳的心意應如何規(guī)范?及如何以心意領導動作?有簡短但精要的說明:“神如補鼠之貓,靜如山岳,動如江河?!庇衷唬骸跋仍谛?,后在身,腹松氣沈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贝思词钦f:練習者的心意要像捕鼠貓般的全神貫注,但外表看起來又并不緊張;而且心要先啟動,身體才跟著動。如此,因有專注的心,動作才能環(huán)節(jié)相扣,不會錯亂、忘失。又因心的專注,精神才能安靜,而顯出安逸之態(tài)。武式之說,雖然不是從禪定的角度來看太極拳。但其對練太極拳心意的要求,卻隱隱合于“禪”義-靜慮。因此,我們可以說,基于對太極拳練習者在身心方面的要求:要以心意為先,動作為后,且心要專注的方面來看,說太極拳是一種“動中禪”,是不為過的。但是太極拳畢竟是一種運動,其目的是要促進身心健康。在太極拳運動中,雖然可以訓練專注的意識,但意識主要是照顧動作,因此心念只是安注在身體的動作上,并未向心的深層去觀照,這與坐禪(以佛教的坐禪而言)的真正目的還是有一段差距。坐禪主要是要讓心遠離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的運作范圍與所認知的世界后,能進入深層的內(nèi)心,乃至有機會突破無明,而悟入沒有生滅的境界中。所以太極拳雖說是一種動中禪,但僅只針對其有收攝練習者的心在動作上-靜,而練習者為讓自己的動作符合太極拳理而不斷的調(diào)整自己的思惟,使依拳理思考,動作才能正確-慮,這兩方面而言,是符合“禪”靜慮之意。并不是說太極拳在動中的“靜慮”,可以達到與坐禪一般的深度與效果。

      四、結語

      綜合前述,太極拳是一種可以幫助建立思惟方法、養(yǎng)成專注力以及調(diào)整身體狀態(tài)的健身禪定運動,惟在練習太極拳時所能訓練精神專注的深度,不若坐禪,但卻是較富趣味,也能達到健身養(yǎng)生的功效。禪坐中,由于精神只專注于一外緣上,專注的對象沒有變化。因此對于初習坐禪的人,要對一個沒有變化的對象,維持同等強度的專注力,是有一定的難度。而在太極拳中,練習者是將注意力貫注于不斷變化的動作上,因為注意的對象有改變,同時注意力的強度亦能隨著動作的轉變而改變,對于沒有機會練習坐禪的人們,太極拳無疑是一項能達成初步收攝心念、奠定精神貫注基礎的好方法??墒菍τ谟幸馍疃榷U修的人們,太極拳因靜慮的深度有限,只能成為禪修的前行法,幫助練習者學習初步的收攝散亂的意念。此外,對于長期靜坐的修行人而言,太極拳可以成為一種調(diào)身的良好運動方法,因為此法不但不會增長的人的好勝心,還會改善呼吸狀態(tài)與維持心的安定,是輔助坐禪進行的良好助緣。同時,相對西式運動而言,太極拳較沒有運動傷害,因此建議生活在繁忙事務中的現(xiàn)代人,去學習這種動中禪,使在運動中,也能獲得心靈的改善及提升的效果,而不僅僅只是生理的調(diào)整與情緒的抒發(fā)而已。期能在身心都能獲得改善的情況下,增進生活及生命的質(zhì)量。

      猜你喜歡
      練習者心意太極拳
      小學生初學跳長繩小妙招
      “小墊子”在橫箱屈腿騰越教學中的運用
      最好的禮物,最美的心意
      新年心意滿禮物大搜羅
      光影視界
      歡愉節(jié)日
      42式太極拳
      冰上瑜伽
      “繩子拉吊法”
      陳式太極拳傳人譜
      威信县| 伊宁县| 伊宁市| 宜章县| 清徐县| 武乡县| 汝城县| 忻城县| 会昌县| 乐业县| 崇明县| 蒙山县| 三门峡市| 东方市| 阿克陶县| 观塘区| 房产| 柏乡县| 江阴市| 江山市| 淳安县| 固始县| 上饶市| 广饶县| 柘荣县| 铜陵市| 嘉鱼县| 合山市| 尉氏县| 奉新县| 于都县| 山丹县| 绿春县| 明溪县| 泽普县| 衡南县| 温泉县| 涿鹿县| 富锦市| 沧州市|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