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寶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語文課堂與言語實踐,應以“善意”為學生構筑精神的底色。
蘇教版四上《九色鹿》一文出自《佛經》,曾繪于敦煌壁畫第257窟的西壁,是莫高窟最完整、也是最完美的連環(huán)故事畫?!毒派埂芬徽n正是源于敦煌故事的改編,文中的九色鹿以其善良與正義的形象而廣為流傳、千古頌揚,而調達的見利忘義、恩將仇報則受到人們無情的鄙視與唾棄。
因為這節(jié)課我已數次執(zhí)教,對于作為正義與善良的化身——九色鹿的品味已經了然于胸,似乎也缺乏了熱情?;趯ρ哉Z實踐的執(zhí)迷,我試圖找尋一條“新意迭出”的設計思路。于是,別出心裁地想以“調達”為對象,讓學生揣摩他那真實而丑惡的靈魂,促進學生言語運用的實踐,感悟語文學科的特質。
一、 第一次,試教課堂上的欲罷不能
為了精心準備這節(jié)課,我進行了三輪試教,同學們面對調達“進宮告密”這一現實,從讀者、旁觀者、局外人、編者的視角,在“四維對話”中,對調達進行了擲地有聲地質問:“調達啊調達,明明剛才還是鄭重起誓,怎么此刻卻進宮告密?”“調達啊調達,你怎么忍心把自己救命恩人的住處告訴國王呢?”“調達啊調達,九色鹿可是冒著生命危險把你從落水中救起,你怎么能進宮告密呢?”……
隨后,話鋒一轉,“假如你是調達,你會怎么回答?”頓時,課堂里發(fā)言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同學們的想象和繪聲繪色的表達,把調達內心的丑惡與狡猾表現得淋漓盡致。
看著學生們聲情并茂、巧舌如簧的表達,我非常興奮,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到言語實踐中去了!就這
樣,我?guī)е嚱虝r的欲罷不能,信心滿懷地踏進了公開教學的課堂。
二、 第二次,公開教學后的醍醐灌頂
那天,我準時走進游府西街小學的報告廳,開始了與游小四(3)班同學的學習之旅,如預料的一模一樣,同學們依然以那入情入境的想象、活靈活現的表達,詮釋著調達在面對皇榜、面對懸賞時的丑惡嘴臉與狹小心境。課堂上的發(fā)言此起彼伏,同學們的小手爭先恐后,教學時的氛圍熱熱鬧鬧。轉眼間,游小的負責老師暗示我時間差不多了,意猶未盡的我,仍沉浸于剛才學生們踴躍的言語實踐之中。
上課結束,評課隨即開始。蘇州市盛澤實驗小學校長、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在充分肯定我執(zhí)教的《九色鹿》的課堂里,具有大量的言語實踐,辯解、反駁、斥責,充分彰顯了語言的交際功能,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p>
但同時,他也直截了當地指出:“教師一般不會這樣來設計《九色鹿》教學的。為什么?因為張老師這節(jié)課上所有學生閱讀的視角,都是基于反面人物調達的角度。這樣的教學價值值得商榷。九色鹿的故事來自于《佛經》故事,經義是不能隨意改動的,懲惡揚善是佛家經義之根本,而這則民間故事就是用九色鹿這一‘善的化身來弘揚善,這則故事‘善是主導,‘惡是次要。雖說可以選擇,但選擇‘九色鹿這一視角更適合文本,畢竟文本的主題是“與人為善”。據經書記載,即使是調達這樣的形象,后來也能洗心革面,一心向佛,成為羅漢。教學視角的選擇應該契合文本的核心價值、契合語文的核心價值。語文教師不局限于教材,這是值得肯定和倡導的,但背離教材本身的初衷,尤其是放大諸如調達的‘惡,這也是非常令人擔心的。……”
薛校長的話一針見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語文課堂的立足、教學內容的選擇、學習價值的判斷都應契合文本特點、符合主流價值,更多地展現“真、善、美”,更多地釋放正能量,以“善意”構筑學習底色。我怎么能只追求且滿足于熱鬧的言語實踐活動,讓學生們樂滋滋去揣摩、品味反面人物的心理,渲染放大了惡人的“惡”,而忽視了文本價值引領的育人功能呢?
三、 第三次,展示課堂中的“撥亂反正”
在力學小學的“行政展示課”活動中,我又選擇了執(zhí)教《九色鹿》一文,我必須利用同樣的文本“撥亂反正”。
“面對調達的進宮告密,你一定想質問這位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的調達。有嗎?”當同學們小手如林之時,我沒有讓同學們得嘗所愿,只是真誠地說:“同學們,你們?yōu)槭裁磿腥绱硕嗟脑捳Z對調達說呢?”“九色鹿可是在洶涌的波濤中奮力救起調達的??!”“九色鹿可是縱身跳進河中,沒有絲毫猶豫?。 薄罢{達,我們都應該信守自己的承諾,哪怕有金錢誘惑。”……
“面對這許多的真摯奉勸,調達可能會有許多借口吧?”“會!”“狡猾的調達可能會找出許多借口,但是,不管他想出什么樣的借口,在救命之恩面前,還能立足嗎?“不能!”響亮的回答,早已說明了一切。
“你看,九色鹿多美??!”“你看,九色鹿多么勇敢啊!”“你聽,九色鹿的義正辭嚴!”同學們一個個放聲朗讀,或動情、或激越、或義憤,他們朗讀的不僅僅是文本,更是對美的注解,對善的頌揚!語文,釋放給學生的應該是正能量,給予學生的應該是溫暖的課堂,奉獻給學生的應該是基于“善意”的言語實踐。
語文課程是一門人文性與工具性統(tǒng)一的課程。語文課程應著眼于學生語文基本素養(yǎng)的獲得和健全人格、良好個性的形成。無疑,語文教學必須關注語言文字運用,必須強調言語實踐。這是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但我們還必須圍繞著這個“獨當之任”,深入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思考:應當在怎樣的語文課堂環(huán)境中進行言語實踐?這樣的言語實踐應與怎樣的人文內涵相統(tǒng)一?言語實踐與精神成長如何相輔相成?
三次執(zhí)教《九色鹿》讓我深深認識到,言語實踐,應該在心理安全的環(huán)境中進行;應該注意課程內容積極的、正確的、客觀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在充盈著“正能量”的內涵中行進。
學生需要“善意”構筑底色的言語實踐。這樣的言語實踐,呵護的是“真、善、美”,力避的是“假、惡、丑”;這樣的言語實踐,放大的是人性深處最純潔、最動人的情節(jié)。恰如:“教育要使人成為人,是人性的覺醒和教育的回歸?!?/p>
(作者單位:南京市力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