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晗 任桂琴 沈 莉 王 露
中國.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遼寧大連) 116029 △通訊作者 E-mail:renguiqin@126.com
我們常用到的語言包括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口語)。與書面語言相比較,口語是我們應用更多、接觸更頻繁的一種語言形式。而口語更為靈活多變,更容易傳達一些語言信息,例如韻律信息。語言的每個音節(jié)都包含兩部分信息即音段信息和超音段信息,其中,超音段信息也叫韻律信息。音段信息是指可以形成字詞的音位或音素。例如,/f//c://r//b//e//r/這些音素,通過特殊的順序可以組成“Forebear”(祖先、忍耐)這個單詞。超音段信息即由音位或音位群負載,包括音高、強度、時長等聲音線索,如聲調(diào),重音等[1]。
在口語中韻律信息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往往相同的書面語在口語中卻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如:“Present”,重讀第一個音節(jié)時表達的是“禮物”的意思,而重讀第二個音節(jié)時表達的是“呈現(xiàn)”的意思。又如,“今天小明去買書?!敝刈x“今天”、“小明”或“書”分別強調(diào)不同的內(nèi)容,傳遞的主要信息也不同。在口語中語言變得更加靈活多樣,韻律的作用也得以體現(xiàn),因此,關(guān)于口語中的韻律,近年來學者們給予了廣泛的關(guān)注。
重音是韻律的主要特征之一,表現(xiàn)為在詞、短語或者句子中一些成分的發(fā)音突出。在詞與句子中重音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Wilma van Donselaar 等人[2]采用跨通道的啟動范式來研究在荷蘭語中重音的作用。目標刺激為視覺呈現(xiàn)的詞,啟動刺激為聽覺呈現(xiàn)的詞匯片段(目標刺激的一部分)。當啟動刺激為目標刺激的前兩個音節(jié),只有當啟動刺激的重音位置正確時才對目標刺激有促進作用,啟動刺激的重讀位置不正確時對目標刺激起抑制作用。當啟動刺激僅為目標刺激的首個音節(jié)時,正確的重音模式促進目標刺激的激活,不正確的重音模式對目標刺激既不促進也不阻礙。認為詞匯在語音水平上的激活包括韻律信息和音段信息兩方面的調(diào)節(jié)。
來自西班牙語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結(jié)論[3],認為重讀模式的不同與元音和輔音的不同對詞匯激活的抑制作用是相同的,即在詞匯激活中重音也發(fā)揮作用,并且和音段信息沒有差別。音段和超音段信息在詞匯激活中發(fā)揮的作用是相同的。在口語詞匯識別模型中,應考慮重音的影響作用[3-4]。
把重音放到句子中,形成對句子內(nèi)部詞或短語的重讀,重讀一般表示對內(nèi)容的強調(diào),引起聽者的注意。重讀對于被重讀信息的理解有促進作用。程婷[5]的實驗研究表明,重讀可以促進信息的激活,在重讀條件下,無論是重讀的新信息還是舊信息,被試對重讀內(nèi)容的反應時和正確率都有所提高。另外,李曉慶[6]的研究表明,不一致性重讀(新信息不重讀而重讀舊信息)雖然可以促進舊信息的加工,但是會相對影響新信息的加工,從而阻礙了對語句內(nèi)容的理解,也反應出重讀對語篇理解的重要性。有關(guān)眼動的研究也驗證了以上觀點,當新信息重讀而舊信息不重讀時,被試會更容易理解聽到的內(nèi)容[7]。來自腦電的研究也表明,重音可以即時的對聽者的話語理解產(chǎn)生影響[8],重讀能夠加深聽者對焦點信息的理解[9]。
對于重讀對口語理解加工的影響,早在1976年Culter 就曾指出,重讀會加速焦點信息的加工。那么重讀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呢?對于重讀影響口語加工的機制還有不同觀點。一種解釋認為重讀直接傳達語義,與句子的焦點分布有關(guān)。改變重讀模式(改變重讀的位置),可以改變話語的意思[7,10],聽者對于重讀和不重讀的信息的加工方式是不同的。對于重讀的信息,聽者是從分析聲音信號開始加工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加工。而對于不重讀的信息,聽者是依據(jù)已經(jīng)激活了的語篇信息來加工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加工[10]。聽眾解釋一個重讀詞時把重讀詞作為一個新信息,而解釋一個非重讀的詞時則認為是前文內(nèi)容的重復或與前文相對應的信息。另外一種解釋認為重讀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一般的認知過程來影響語言加工的過程[8]。有研究者認為重讀可以調(diào)節(jié)聽眾的選擇性注意[11-12]。X Q Li 和G Q Ren[13]以漢語為實驗材料采用腦電技術(shù)研究重音如何影響口語理解,結(jié)果表明,在即時的語音加工中,重音能夠迅速地調(diào)節(jié)選擇性注意,使被試對重讀的信息分配更多的認知資源,因此能夠影響隨后語義加工的深度和廣度。重讀對注意力的分配和語義加工影響的程度隨重讀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聲調(diào)是韻律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征,并且,聲調(diào)還是聲調(diào)語言一個特有的韻律特征。聲調(diào)就是聲音的高低升降的變化,是音節(jié)的高低升降形式,和音長、音強都有關(guān)系,但它主要是由音高決定的。
聲調(diào)的作用,首先,聲調(diào)具有區(qū)別語義的作用,音段信息完全相同的兩個音節(jié),聲調(diào)不同時,含義也不同。如:些(xie1)、斜(xie2)、寫(xie3)、謝(xie4)。此外,在詞匯識別的早期,聲調(diào)就能對詞匯的語義激活起到制約的作用。曲延軒[14]研究了漢語聽覺中聲調(diào)的加工,利用雙字詞為實驗材料,采用跨通道語義啟動范式,首先給被試呈現(xiàn)聲音啟動刺激,啟動刺激呈現(xiàn)完后在刺激間隔為0ms 的情況下呈現(xiàn)視覺目標刺激。要求被試判斷呈現(xiàn)的目刺激是真詞還是假詞。聲音刺激分為3種類型,分別為與目標刺激語義相關(guān)詞,如:奔跑(當目標詞為跳躍時);與目標刺激音段信息相同但聲調(diào)不同的雙字詞,如:條約;控制條件,即語音啟動詞與目標詞無任何語義和語音上的關(guān)聯(lián)。結(jié)果在語義相關(guān)詞條件下出現(xiàn)了明顯的啟動效應,而音段信息相同只是聲調(diào)不同的啟動詞并沒有啟動效應。音段信息相同聲調(diào)不同并不能激活目標詞。說明聲調(diào)信息能夠在詞匯識別中及時有效的區(qū)分詞匯的語義。此外,一些采用眼動技術(shù)的相關(guān)研究也表明,聲調(diào)有制約詞匯語義激活的作用[15-16]。
既然聲調(diào)在詞匯加工過程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那么,與音段信息相比,聲調(diào)作用的大小,發(fā)揮作用的先后順序也引起了廣泛關(guān)注。A Cutler[17]對于廣東話的研究認為,如果假詞和真詞只有聲調(diào)不同時,被試更多的把假詞誤認為真詞,而假詞和真詞的音段信息不同時被試更容易識別出來。因此,認為與聲調(diào)相比音段信息在詞匯加工中更重要。聲調(diào)信息的加工要比音段信息困難。在一些快速進行的任務中,聲調(diào)信息還未獲得,被試就已經(jīng)依據(jù)音段信息做出了反應。在一項關(guān)于啟動的研究中也認為元音和輔音在詞匯加工中發(fā)揮了主要作用[18]。而來自腦電的研究則認為聲調(diào)和音段信息發(fā)揮的作用是相同的。趙晶晶等人[19]調(diào)查了漢語口語單音節(jié)詞匯加工的時間進程,使用ERP 來記錄大腦的即時反應。在實驗中,讓被試比較先出現(xiàn)的目標圖畫和后來出現(xiàn)的目標圖畫表達的是不是同一個意思。聽覺刺激即目標詞在兩個圖畫之間出現(xiàn),當聲音出現(xiàn)時被試不需要對聲音作出反應,目標詞有五種類型:與第一張圖畫的讀音完全匹配、輔音不匹配、元音不匹配、聲調(diào)不匹配、音節(jié)不匹配。研究表明,3種不匹配(輔音,元音,聲調(diào))引起了相同波幅和潛伏期的N400。然而,音節(jié)的不匹配引發(fā)了一個波幅更大潛伏期更長的N400。結(jié)果揭示了音節(jié)在漢語口語識別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表明聲調(diào)、元音和輔音的作用和時間進程是相似的。Annett Schirmer[20]采用更接近現(xiàn)實生活中口語表達的場景,把聲調(diào)放在句子中來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jié)論,認為聲調(diào)和音段信息發(fā)揮的作用相似,和音段信息同時發(fā)揮作用。
雖然對于聲調(diào)發(fā)揮作用的大小和發(fā)揮作用的時間進程問題還存在不同的觀點,但是普遍認為聲調(diào)在語義加工中發(fā)揮了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韻律信息在口語詞匯識別和句子語義理解中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雖然對于一些背后的加工機制以及韻律信息作用大小和作用的時間點等問題依然存在爭議,但是,口語韻律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與重視。對于存在的問題仍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同時,對于口語韻律的研究需要進一步的細化或分類研究,例如,不同類型的語言,聲調(diào)語言和語調(diào)語言;音強重音型語言(英語)和音高重音型語言(日語)。超音段信息在不同類型的語言中發(fā)揮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例如,雖然同為聲調(diào)語言,但重音在漢語和日語詞匯加工中發(fā)揮的作用可能就是不同的。細化每類不同語言中各種超音段信息的研究,有利于全面理解超音段信息的作用。
[1]任桂琴,劉穎,于澤.漢語口語韻律的作用及其神經(jīng)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3):338-353
[2]Van Donselaar W,Koster M,Cutler A.Exploring the role of lexical stress in lexical recogni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Section A,2005,58(2):251-273
[3]Soto-Faraco S,Sebastián-Gallés N,Cutler A.Segmental and suprasegmental mismatch in lexical acces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1,45(3):412-432
[4]Friedrich C K,Kotz S A,F(xiàn)riederici A D,et al.Pitch modulates lexical identification in spoken word recognition:ERP and behavioral evidence[J].Cognitive Brain Research,2004,20(2):300-308
[5]程婷,楊玉芳.重讀對語篇表征中的信息的激活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8,31(1):83-84
[6]李曉慶,楊玉芳.重讀與信息結(jié)構(gòu)對語篇理解加工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5,37(1):34-40
[7]Dahan D,Tanenhaus M K,Chambers C G.Accent and reference resolution in spoken- language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2,47(2):292-314
[8]Li X,Hagoort P,Yang Y.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vidence on the influence of accentuation in spoke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in Chinese[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8,20(5):906-915
[9]Zhao J J,Yang X H,Yang Y F,et al.The influence of discourse hierarchy on the acoustic manifestation of focus in standard Chinese[J].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2011,30(4):437-452
[10]Terken J,Nooteboom S G.Opposite effects of accentuation and deaccentuation on verification latencies for given and new information[J].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1987,2(3-4):145-163
[11]Cutler A.Phoneme-monitoring reaction time as a function of preceding intonation contour[J].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1976,20(1):55-60
[12]Sanford A J S,Sanford A J,Molle J,et al.Shallow processing and attention capture in written and spoken discourse[J].Discourse Processes,2006,42(2):109-130
[13]Li X,Ren G.How and when accentuation influences temporally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subsequent semantic processing during on-line spoken language comprehension:An ERP study[J].Neuropsychologia,2012,50(8):1882-1894
[14]曲延軒.漢語聽覺詞匯識別中的聲調(diào)加工[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0
[15]Zhou X.Phonology in lexical processing of Chinese:Priming tone neighbor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0,23(2):133-140
[16]唐浩,韓玉昌,于愛華.漢語雙字詞超音段信息在語義激活中的作用[J].心理科學,2013,50(1):4-6
[17]Cutler A,Chen H C.Lexical tone in Cantonese spoken-word processing[J].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1997,59(2):165-179
[18]Shuai L,Li B,Gong T.Priming Effects of Tones and Segments in Lexical Processing in Mandarin[C]//Speech Prosody 2012.2012
[19]Zhao J,Guo J,Zhou F,et al.Time course of Chinese monosyllabic spoken word recognition:Evidence from ERP analyses[J].Neuropsychologia,2011,49(7):1761-1770
[20]Schirmer A,Tang S L,Penney T B,et al.Brain responses to segmentally and tonally induced semantic violations in Cantonese[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5,1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