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祺騰,李 黎,杜 漸,王 昊,王克勤,楊秋莉△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2.黑龍江省中醫(yī)研究院,哈爾濱 150036)
心神在情志活動中的作用探析*
邵祺騰1,李 黎1,杜 漸1,王 昊1,王克勤2,楊秋莉1△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2.黑龍江省中醫(yī)研究院,哈爾濱 150036)
“心主神明”是中醫(yī)心理學的重要命題。心神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者,掌控著人體的生理、心理活動,它不僅主導臟腑機能活動的協(xié)調,也主導著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并在情志與臟腑之間的關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情志活動中,心神以臟腑為生理基礎,通過認知主導人體對客觀世界的態(tài)度體驗,進而主導情志的產生,并影響著情志活動對臟腑的反映。
情志;心神;心主神明;中醫(yī)心理學
情志是“五志”“七情”的合稱,是包括思慮在內的以情緒、情感為主的心理活動,它的產生往往是在認知基礎上的,而中醫(yī)心理學認為人對客觀世界的感知活動及內心體驗都是在心神主導之下進行的[1]。由此可見,心神在情志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
“心主神明論”是中醫(yī)心理學關于心理活動生理機制的闡釋?!端貑枴れ`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將“心”的范疇擴展到藏象學說中,明確提出了“心主神明”的命題。而《靈樞·邪客》所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則概括了“心主神明”的內涵?!拔迮K六腑之大主”,指出心主導臟腑機能活動;而“精神之所舍”,則闡明了心主導著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前者側重于“心”的生理性活動,后者則側重于其心理性活動,二者共同構成了人的全部生命活動,因此“心主神明”即心神主導著人的生命活動。正如《類經》中言:“心為一身之君主,稟虛靈而涵造化,具一理以應萬機,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也就是說,人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都是在心神的主導之下,這也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用藏象學說一元化闡述人體復雜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假說。
“心神”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同時掌控著人體的心理活動和生理活動。心神不僅主導臟腑機能活動的協(xié)調,也主導著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以及由之而產生的意志過程,而這一過程正是以五臟為生理基礎的。正如《醫(yī)門法律》所云:“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tǒng)魂魄,兼賅意志。”“心主神明論”較好地闡述了人體復雜生理活動的整合控制、心理活動的有序進行,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心理和生理的統(tǒng)一,該理論不僅是中醫(yī)藏象學的重要命題,更是中醫(yī)心理學心身統(tǒng)一、心理生理統(tǒng)一的一元論藏象學基礎。
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態(tài)度常以某種體驗形式表現(xiàn)出來,即情緒和情感,而這一心理過程即情感過程?,F(xiàn)代心理學認為,客觀世界本身并不直接決定情緒和情感,需要是情緒和情感產生的基礎,需要的滿足與否決定了情緒、情感的性質。此外,客觀世界是否滿足個體的需要,還與個體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有關,因此認知是情緒和情感產生的最直接原因。而中醫(yī)心理學認為,認知過程是在心神主導下完成的,故情感過程也應屬于“心主神明”范疇。
中醫(yī)學用“七情”、“五志”的概念概括了人復雜的情感過程,而情志的產生也有其生理基礎?!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指出人的情志變化是五臟氣化功能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然“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說明五臟的氣化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之下進行的,因此“五臟化五氣”所生的“喜怒憂悲恐”,也是在心神主導之下產生的情志變化,進而使人產生豐富的情感色彩。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還指出:“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然從情志發(fā)生的過程來看,筆者認為情志并不是由五臟直接產生的,而是首先通過心神對刺激情境的認知,然后在心神的主導下,分別由五臟對其產生反應而表現(xiàn)出來的。正如《醫(yī)門法律》所說:“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這也是《儒門事親》中說的“五志所發(fā),皆從心造”,《類經》所云的“凡情志之屬,惟心所統(tǒng)”。
3.1 心神主導情志的產生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需要雖然是情緒和情感產生的基礎,但對刺激情景的認知才決定情緒、情感的性質,即認知是情緒和情感產生的直接原因。中醫(yī)心理學認為,認知活動也是在心神主導之下進行的,心神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個體需要的認知,產生了不同的態(tài)度體驗,進而表現(xiàn)出相應的情志,因此心神在情志活動中具有主導作用[2]。關于這一點,我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有所認識,并有一些精辟的論述。如《荀子·正名》曰:“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闭J為“情”的種種表現(xiàn)都是由心參與選擇的結果?!痘茨献印ぴ烙枴吩?“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闭J為“好憎”等情志活動是通過心神對事物的認知而產生的?!蛾P尹子·五鑒》曰:“情生于心”、“心感物……生情”、“因識生情”,明確指出客觀事物首先動心,經過認知后才產生相應的情志活動。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吸取了張載“心統(tǒng)性情”的思想,在《朱子語類·卷五》曰:“蓋心之未動則為性,已動則為情,所謂心統(tǒng)性情也。”認為性、情都出自心,所以心能統(tǒng)性情。清初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夫之,在《尚書引義·大禹謨一》中也強調“心統(tǒng)性情者也”。
這些思想家是從哲學的高度籠統(tǒng)地提出了“心統(tǒng)性情”,而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中醫(yī)學,則具體地闡述了情志是如何在心神主導之下產生的?!秲冉洝返摹拔迮K氣化論”明確指出,情志活動是以五臟為生理基礎的。雖然情志與臟腑間有一定的對應聯(lián)系,但這一聯(lián)系并不是單純因情感刺激直接作用于其相應臟腑而產生的結果,而是刺激被“心神”感知,通過心神的調控最終作用于五臟并表現(xiàn)出不同的改變,表現(xiàn)在外部即為情志的變化。正如《類經·藏象類》所說:“凡情志之屬,惟心所統(tǒng)?!薄夺t(yī)門法律·先哲格言》具體指出:“故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币虼?,心神不僅因喜而動,其他性質的精神刺激也都首先作用于心。故《內經》又有“憂思傷心”(《靈樞·百病始生》)、“悲哀愁憂則心動”(《靈樞·口問》)、“心怵惕思慮則傷神”(《靈樞·本神》)等說,所以情志是以心神為主導的、臟腑機能相互協(xié)調而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
3.2 心神決定情志活動對臟腑的影響
心身疾病的發(fā)生證實了情志的變動會影響臟腑氣血及正常生理功能,而這種異常的情志活動除了與刺激情境的程度有關,還受機體心神狀態(tài)的影響。《素問·靈蘭秘典論》中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可見心神有著協(xié)調人體生理活動及精神意識活動的作用。心神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其對情志刺激的控制和調節(jié),若“心主神明”的功能不足,則刺激一旦超出正常生理承受范圍,就會引起劇烈的情緒變動,導致氣機逆亂,影響氣血正常運行,進而因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病;若心神明而志意堅,則個體即使受到一定程度的精神刺激,也能通過積極的調節(jié),提高自身的抗應激能力,緩解刺激對機體造成的損傷。此外,因心神的狀態(tài)是由人的社會存在、文化教育、道德修養(yǎng)、生活經驗、個性特征等諸多因素決定[3],故即使同一個體在不同的刺激環(huán)境下其情志活動狀態(tài)也會不同。心神、情志活動與臟腑之間這種復雜統(tǒng)一的關系,不僅解釋了情志病的發(fā)生機理,更為該病的臨床治療指明了方向。
綜上所述,情志是機體在心神主導下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反映,是在人與自然和社會的接觸中產生的,以五臟氣化為生理基礎的臟腑機能活動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臟腑與情志活動關系密切,臟腑氣血是情志活動的生理基礎,而情志活動又會影響臟腑氣血功能。正常的情志變化是臟腑在心神主導之下生理活動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而異常的情志變動則可傷及臟腑氣血而成為致病因素。這種異常的變動,包括過于強烈和雖不強烈但過于持久兩方面,可統(tǒng)稱為“情志過度”或“七情太過”,是內傷疾病的重要病因,而“心神”則在五臟與情志的關系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
情感過程是人的心理過程之一,中醫(yī)心理學情志學說就是用中醫(yī)理論闡釋機體情感過程的理論,具有深厚的中醫(yī)臨床基礎,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成為中醫(yī)心理學基礎理論框架的重要內容。中醫(yī)心理學情志學在闡述情感過程中,特別強調心神的主導作用,心神對情志的產生及情志活動對臟腑的影響都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這不僅豐富了對情志致病的理論解釋,更是進一步充實了“心主神明論”的內涵。
[1]邵祺騰,王昊,張振華,等.中醫(yī)心理學對情感過程的認識[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3,19(5):567.
[2]邵祺騰,李黎,杜漸,等.中醫(yī)心理學情志的概念及分類[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4,20(2):150-152
[3]熊炳成.情志致病的病機與治療初探[J].內蒙中醫(yī)藥,2012,1:87-89.
R222.19
A
1006-3250(2015)01-0023-02
2014-09-10
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中醫(yī)精神醫(yī)學與心理學名詞規(guī)范的制訂(2008FY230300)
邵祺騰(1988-),女,山東聊城人,在讀碩士,從事中醫(yī)心理學的臨床與研究。
△通訊作者:楊秋莉(1961-),女,天津人,研究員,研究生導師,從事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學心理學、神經精神病學、中醫(yī)、針灸的科研、臨床與教學研究,Tel:010-64014411-3313;E-mail: yql12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