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澤民
構建“自主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是在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種以學生自主學習、自覺獲取知識為前提,以學生進步與發(fā)展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它的提出凸顯了新課改的本質要求,強調要遵循學生成長的基本規(guī)律,減輕師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構建“自主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應做到:
1.放手“讓學”。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人,詩意地安居》一書中寫道:“教所要求的是:讓學。”“讓學”,是指解放學生內在的求知渴望和學習力量,改變多年來學生一直處于“被學”的狀態(tài),喚醒每個學生自我改變、主動發(fā)展的意識,真正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讓位給學生。教學蘇教版五下《因數與倍數》,有教師設計了這樣的“自主學習單”:(1)讀一讀:認真閱讀教材第30頁例1。(2)擺一擺:你能用18個同樣的正方形擺出不同的長方形嗎?用乘法算式把你的擺法表示出來。(3)說一說:上面的乘法算式中,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因)數?(4)找一找:你能找出3的倍數嗎?你是怎么找的?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找出2和5的倍數嗎?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數嗎?你是怎么找的?你能用同樣的方法找出15和16的因數嗎?一個數的因數有什么特點?這種“自主學習單”明確了學習的目標,指出了學習內容和方法,留足了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自主學習單”的引導下,逐步學會了學習。
2.精心“導學”。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fā)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fā)現(xiàn),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苯處熓钦n堂教學的“導演”。教學蘇教版三上《認識分數》,一位教師這樣“導學”:首先,出示古代人狩獵的故事——“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以打獵為生。有兩個人捕到了4只羚羊、2只小鹿和1只兔子,他們該怎么分配才能使每個人得到的獵物一樣多呢?”,讓學生分配獵物,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出示古人的記錄符號Ⅱ、Ⅰ、,初步揭示“平均分”。然后,創(chuàng)設兩個小朋友分一個蛋糕的情境,由如何表示半個蛋糕引出課題——認識分數。通過課件演示不平均分的情形,明確“古代人分東西要做到平均分,我們現(xiàn)在分蛋糕也要平均分”,揭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古人畫的表示什么意思”,揭示“把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溝通現(xiàn)在的和古代符號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知道中間橫線表示平均分。再探究分數的寫法,通過討論“畫出橫線后,先寫橫線下的2,還是先寫橫線上的1?”,溝通寫法與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要求學生自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最后讓學生在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等形狀的紙片中任選一張,通過折一折找出它的,并在全班交流。通過“導學”,學生不僅能很快找到一個物體或者圖形的幾分之一,還能用語言準確地說出幾分之一的意義。
3.科學“評學”。
評學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鼓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課堂“評學”,追求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潛能發(fā)展,尊重他們的自主思考和探究,旨在激活不同學生的個性。面對學生獨特的見解與答案,教師的思維不妨也獨特一些,如通過一題多解加分、改革評分辦法等,激勵學生不斷進行新探索、新拓展。
構建“自主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展示學習為主旨,力求真正把學習的時空留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洪澤縣教師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