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第一中學014300)
新課改教學中高中生物課堂的有效設問
張麗(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第一中學014300)
高效的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作為互動的重要手段——課堂討論,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其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的意識。這種教學狀態(tài)的維持取決于教師的提問策略,在課堂上能否提出有效的問題,能否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一節(jié)課成敗的關鍵。
新課改設問小組合作
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自主學習,這就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體現(xiàn)出新課改背景下的高效課堂,教師必須要在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下足工夫,要精心設置出高質量的問題,利于學生更有效地對知識理解和把握。
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思維含量,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熱情,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增強其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的意識,以及小組合作交流的能力。本文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簡單介紹幾點關于在課堂中進行有效設問的幾點策略。
一個有效的問題,首先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即要有問題情境。教師要盡可能地挖掘教材中與日常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點進行設問,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服務于社會。
案例:必修I“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钡慕虒W。
在學習新知后,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市場上部分蔬菜和水果表面有大量的農(nóng)藥殘留,為了盡可能多的清除農(nóng)藥,人們有兩種生活經(jīng)歷,一是用清水沖洗,二是用清水浸泡,請根據(jù)所學知識,對這兩種方法做出評價”。然后開始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各小組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展開討論。
應該說,這一問題的設置是來源于生活,是同學們身邊熟悉的事例,因此都很感興趣,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也非常積極;同時,問題本身緊扣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普遍感到困難或容易混淆的知識,因此,教師可有目的地設問并通過小組討論,突破難點,區(qū)別比較,使問題得到解決.
圍繞核心知識進行的有效設問是教學設計中的核心部分。這些知識對于理解和掌握課本內容起關鍵的作用,也是高考的重點內容,必須加以注意。
案例:必修I《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針對有氧呼吸過程這一核心知識,如按傳統(tǒng)的設問方式,“有氧呼吸可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反應場所在哪里?反應物、生成物各是什么?”學生能掌握,但理解不深刻,也沒有獲得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圍繞著這一核心知識,我在課堂中打破常規(guī),設置了這樣一個比較新穎的問題:“葡萄糖分子能直接進入線粒體嗎?”讓學習小組展開討論,我摘錄了其中一個小組的討論情況記載:
1.先找一找葡萄糖和線粒體相關的知識點。
2.直覺上應該可以。因為葡萄糖分子是細胞主要的能源物質,而線粒體在細胞中能分解葡萄糖,釋放出能量。
3.細胞利用線粒體分解葡萄糖,獲取能量的過程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學的細胞呼吸過程,看一看具體的步驟。
4.書上說的是,有氧呼吸第一階段,葡萄糖被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這一過程的場所是在細胞質基質;第二階段,丙酮酸和水徹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這一過程是在線粒體基質。
5.好像葡萄糖沒有進入線粒體。因為它先是在細胞質基質中就已經(jīng)被分解了,真正穿過線粒體膜進入線粒體基質的是丙酮酸
6.最后小組統(tǒng)一答案,不能。
這一問題既能由表及里地剖析有氧呼吸的具體過程,又能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思維的發(fā)散性和靈活性,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也為知識轉化為能力作一個堅實的鋪墊。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中,高效的課堂就是讓學生學習高效,而有效地提問則是教師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只有學生主動、積極、熱情地參與到課堂中,才會使課堂高效。
[1]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