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偵訊情境論

      2015-01-29 23:40:10陳聞高
      政法學刊 2015年5期
      關鍵詞:偵訊偵查員訊問

      陳聞高

      (四川警察學院 偵查系, 四川 瀘州 646000)

      偵訊情境論

      陳聞高

      (四川警察學院 偵查系, 四川 瀘州 646000)

      情境是人和環(huán)境兩大系統(tǒng)的交匯點,偵訊情境是對話雙方作用于訊問環(huán)境的信息交流地。偵訊情境中的情景、背景與其人物,有共性和個性、規(guī)律性與典型性問題。偵訊情境的基本特性,有氛圍性和臨時性、封閉性和局限性、情境的延伸與超越等現(xiàn)象。偵訊的內(nèi)外語境,也有情境互動性。他們雙方的心理互動,與訊問內(nèi)外的情境相關聯(lián)。偵訊的對策性情境具有謀略性,它們需要運作環(huán)境形成一些暗示性語境,其證據(jù)暗示也就具有心證效果。探討模擬訊問與角色扮演中的對策情境,它們需解決其真實性問題。

      偵訊;情境;語境;暗示

      情境是一定時間內(nèi)各種情況相結合的境況,包括情景、境地、環(huán)境等情況[1]。偵查活動是情境性的,其外偵環(huán)境相對開放;偵訊活動也是情境性的,其內(nèi)審環(huán)境相對封閉。偵訊情境折射了案偵人員和犯罪嫌疑人互動的情緒表象,其依托的環(huán)境中介,是連接他們之間的語境橋梁和信息通道。從教材編撰的角度劃分①為了教材章節(jié)的邏輯性和教學的方便,筆者再將“偵訊活動”分為偵查員、嫌疑人、訊問環(huán)境三個子要素,將“偵訊法律”分為訊問記錄、證據(jù)體系組織二個子要素,將“偵訊對策”分為謀略、方式、手段、對話、氣氛等五個子要素。而在實戰(zhàn)中,它們都會綜合體現(xiàn)于偵訊情境之中,渾然天成。教材與教學的分類,只是一種觀念上的劃分。參見“審訊學全國精品課”教材:陳真、陳聞高《審訊學簡明教程》,四川警察學院,2012年修訂本。,偵訊情境由訊問活動、訊問法律、訊問對策這三大要素組合而成[2]。而實戰(zhàn)中,這三要素彼此相依,互為所用,渾然一體,難以分割。訊問活動中,偵查員成功的角色塑造是情境中的亮點;訊問對策中,其明智的話題又促進了有效情境的發(fā)掘和實現(xiàn)。

      一、偵訊情境與主體意識

      人有生理系統(tǒng)和心理系統(tǒng),而“人”這一系統(tǒng),又是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一部分。如將環(huán)境看成人活動的背景,人和環(huán)境又是不同的系統(tǒng),情境則是這兩大系統(tǒng)的交匯之點。偵訊情境,則是對話雙方相互作用于訊問環(huán)境的信息交流之地。

      (一)偵訊的情境和情景

      偵訊情境的物質(zhì)環(huán)境,最直接的是審訊室里的實物場景;而案情認識作為客觀案件事實的反映,它們是當事人頭腦中情景感受的一部分。情景是與景色相關的情感、情形和情況。[3]“情境包含了情景。情景是情境的一部分,偏重于主觀感受的那一部分,情境則是主客觀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4]”在勘驗現(xiàn)場時,面對實物和痕跡等形象,偵查員會形成環(huán)境印象;在現(xiàn)場訪問中,面對當事人陳述,偵查員會形成直觀印象。這些形象和印象,加進了主觀感受和情緒體驗,就形成情景性認知。凡是源于實踐活動的第一手材料,都具有一定的情景屬性。原始的證據(jù)事實,經(jīng)偵查員認識,就有一定的主觀成分。當它們形成證據(jù)材料后,除了材料本身的物質(zhì)特征外,其信息的解讀則有抽象性。而證據(jù)信息中的情景意向,則依賴于解讀主體的實際感知和生活積累。

      (二)偵訊情境與其角色認同

      偵訊的情景角色,都與案偵和案件相聯(lián)系。這樣,偵訊情境除了審訊室等實體環(huán)境,還會有頭腦心像,或有虛擬的視頻形象等。雙方的認知和情感,與具像的訊問環(huán)境相交融,就形成了一定的情境現(xiàn)象。這會使雙方油然而生角色意識。這種意識,在偵訊對話中不斷轉(zhuǎn)換,在話語和心靈之間,傳遞著懷疑或認同的情感傾向。

      偵訊的角色認同,在犯罪嫌疑人一方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有些無辜者不僅內(nèi)心不認同其是罪犯,就是外部言行也會表露出這種情緒。至于偵查員一方,其角色認同也不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他們往往有其角色偏離現(xiàn)象。在對策活動中,偵查員需要根據(jù)案偵需要設計情境,去進行心理角色的塑造。

      二、偵訊的背景和情境

      偵訊情景和案情聯(lián)系,也就具有了案件背景。具體的法律性對話,都在特定的案件背景中展開。背景是襯托主體事物的景物,也指對事態(tài)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觀情況。[5]案件事實與案偵狀況,構成了偵訊對話的基本背景。它們后面的法治狀況,又是制約偵訊雙方的大背景。制度背景會使偵訊具有共性。在權利義務制約中,雙方感知的法律氛圍和訊問情境,一定會折射出法治程度的社會大背景。

      (一)偵訊的背景共性和情境個性

      偵訊的程序性對話有一定的法律共性,問及案件構成要件時,也有一定的共性。有些案件,它們的法律背景大同小異;有些案件則是小同大異。個案事實有特殊的情境,訊問情境也一定帶有個性。每個犯罪嫌疑人是各不相同的,其人身經(jīng)歷、職業(yè)領域、知識經(jīng)驗、世界觀、價值觀等心理背景都有差異,它們也會使偵訊過程帶有個性。偵訊背景就在這些共性與個性的交融中形成,訊問就通過其個性反映著共性。而偵訊的規(guī)律性,也就是它們能夠重復的現(xiàn)象,屬于一種共性。從案偵背景和嫌疑人等的局部研究中,可發(fā)現(xiàn)這些共性,從中歸納出某些規(guī)律,又將之運用到不同的偵訊情境中去驗證。

      (二)偵訊的情景性與規(guī)律性

      偵訊活動規(guī)律,要從反復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中總結。案偵取證情況,構成了訊問的心理刺激點,暗含著問話的法律趨勢。根據(jù)偵訊情勢的變化,找準嫌疑人的心理疼點和情感刺激點,就可以切入案情。這是可在各種案件中重復的現(xiàn)象。在具體情境中,偵查員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規(guī)律性;要將其運用到另外的案件中,他也還需研究那些案件的個性特點;在不同情境下,通過訊問實踐確認其有效性。這里不僅存在認識誤差,也還有操作失誤等。因此,規(guī)律的確認不能局限于小范圍實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同一偵訊規(guī)律,需在許多案件中經(jīng)過廣大偵查員反復地證偽與實證。在他們的實踐中得到認同,這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規(guī)律。規(guī)律體現(xiàn)了偵訊某一方面的深層本質(zhì)。而本質(zhì)是抽象的,不可能在情境表象中一眼見底。

      情境是形象的知覺。形象知覺是多側(cè)面的立體,因而具體形象大于抽象思想。以抽象思想表現(xiàn)的偵訊規(guī)律,只能在實戰(zhàn)情境的具像中閃現(xiàn)。這種閃現(xiàn)是一種思想表象,是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和運用的一種通道。

      三、偵訊人物與典型情境

      (一)偵訊背景中的人物

      偵訊活動的前臺,由偵查員和犯罪嫌疑人唱主角,他們是實體人物。而其案件背景中,卻還有相關的被害人、知情人和證人等。他們則是存在于對話、語境和心像中的觀念性人物,類似于網(wǎng)路中的虛擬性人物。他們都會在偵訊情境中若隱若現(xiàn)。

      案偵背景中,還有警方現(xiàn)場勘驗的中的痕跡檢驗、技術偵查、法醫(yī)等技術人員,以及參與案件討論和指揮的領導。他們有些成為影響偵訊活動的觀念人物,有的直接參與了審訊現(xiàn)場中的訊問活動,形成偵訊情境的人物組成要素。

      (二)偵訊典型情境中的人物

      犯罪嫌疑人與偵查員的關系,有一般的法律關系,也有特殊的情境關系。情境是渾然一體的形象和思想的彌散體。它不僅是言語的媒介,也是非言語信息的通道,更是體驗情緒情感的場域。在他們的對話中,難以言傳的微妙之處,會通過情境讓雙方感知與領悟。

      偵訊情境如能體現(xiàn)特殊反映一般的規(guī)律性,就是一種典型情境。偵訊的典型情境,能夠再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偵訊典型情境中的人物,如其能反映案件之本質(zhì),就是個性與共性統(tǒng)一的典型人物。這樣的典型人物情境,能以其局部的實戰(zhàn)反映整個偵訊過程的取供方式,能以情境現(xiàn)象反映偵訊的法律本質(zhì),能以個案反映一般的偵訊規(guī)律。

      (三)偵訊角色的情境影響力

      偵訊情境能極大地影響雙方的理智和情感。偵查員掌握著取證狀況等機密,擁有設計和調(diào)控偵訊環(huán)境的主動權,可以決定在什么時機訊問,他們對嫌疑人就具有一定權威。犯罪嫌疑人給警方的印象,從案偵的各種渠道中來。就現(xiàn)場物證來說,是比較客觀的信息。從人證來說,主要是被害人和目擊者的直接描述,一些知情人和傳聞證人的側(cè)面講述等。這些材料,加上偵查員的社會經(jīng)歷和偵辦經(jīng)驗,逐漸形成一些主觀印象。加上對犯罪嫌疑人的直接接觸,其情境就會形成趨向性看法。

      偵訊情境中的角色影響具有互動性。伴隨情境變化,雙方的成見也會有所改變。而證人、被害人、嫌疑人等對偵查員都會有一種角色期待。如其職業(yè)形象不佳,就會損害司法的權威。反之,絕佳的職業(yè)形象,就能夠表現(xiàn)法治國家的正能量。此外,偵查員還需根據(jù)偵訊情境,進行其他心理角色的自我塑造。

      (四)偵訊強制性情境的風險性

      偵查員對嫌疑人很難像法官那樣保持中立立場。在涉嫌證據(jù)的引導下,一般傾向于嫌疑人是有罪的。這就難免會通過情境信息傳遞給對方。如其表現(xiàn)著警方掌握了確實證據(jù),也就可能讓嫌疑人如實供認;如其給無辜者生不如死的絕望,他就可能會違心地承認罪行。這種風險是實在的,并不虛妄。情境影響雖有暫時性,但其給人的感受最直接,它形成一種失去人身自由、意志自由和選擇自由的氛圍。當無法擺脫而不得不面對這種情境時,在刑訊逼供醞釀的強制性氛圍中,也就可使人身不由己地一步步成為無辜的罪犯。當然,反之,偵查員也可以利用對策合法逼供,通過運作環(huán)境和巧妙對話,制造讓其不得不如實供述的情境。

      四、偵訊情境的基本特性

      偵訊是一種法律性對話,其環(huán)境是封閉的,它們會影響到偵訊情境。在現(xiàn)代法治環(huán)境中,它們又要求有相對的透明度。這就使偵訊情境具有一定復雜性。

      (一)偵訊情境的氛圍性和臨時性

      偵訊對話的互動性,使雙方感受著對方的呼吸和心跳動;這種氛圍中的情境,活靈活現(xiàn)地傳遞著生命氣息。偵訊的案件背景和法律環(huán)境,會使其氣氛具有內(nèi)在的凝重性。而外部的對策環(huán)境,只能加重或減輕這種氛圍,不能完全改變它們。氣氛也是情景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流動著主觀感受、充滿著精神氛圍的那一部分。對策行為創(chuàng)造的輕松、和緩等氣氛,只有臨時的特性。情境體驗的這種特性,也與氛圍的流動性有關。

      情境必定是一定時間內(nèi)的情境。臨時性是情境的本質(zhì)屬性。它影響到人對時空的感受。在偵訊中,雙方的心態(tài)都潛藏著某些情景危機。許多心理危機,都具有情境的臨時性因素。比如一個自殺未遂者,可能深陷當時的情境,一時想不開。換一個環(huán)境,挺過了那一段時間,情境變了;回頭看那一段自殺行為,他可能就會覺得傷殘不值,自己實在挺傻。這種情境的臨時性,會使人的心境此一時彼一時。而此和彼,可能在同一地點,也可能在不同地點。法律性對話是有時限的,偵訊情境更會受其限制而具臨時性。偵訊活動,會使對話呈現(xiàn)運動性,不會靜止于某一情境。

      (二)偵訊情境的封閉性和局限性

      偵查員對環(huán)境的運作是有法律限制和案偵條件制約的,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現(xiàn)實情境?,F(xiàn)代法制雖要求偵查程序要有一定透明度,但隱蔽性是偵查的本質(zhì)屬性。偵訊活動不可能向社會全面公開,它還是在相對封閉的時空里進行。這就使偵訊情境比其它情境更具有局限性。

      人與情境不可分離。偵訊雙方雖同處一個審訊室,但其心態(tài)卻不一樣。他們身臨其境之“情境”,彼此的感受也大相徑庭。其時,隱態(tài)情境在潛意識中成為背景,顯態(tài)情境則是意識所感受到的。感受不確定,又是情境的本征態(tài)。這樣,雙方的心態(tài)又與環(huán)境相對脫散。在他們與環(huán)境狀態(tài)的相互作用中,對抗性情境導致其心理疊加和情緒糾纏。情境中的情緒糾葛,受環(huán)境系統(tǒng)制約,往往具有一定偏狹性。這種偏狹的觀察系統(tǒng),會對人的認識造成消極影響,對近在眼前的情境“不識廬山真面目”,其原因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情境可能使人一葉障目,使認識停留于表面,看不透深層的本質(zhì)。偵訊情境的當時當?shù)匦?,有可能使人跳不出其短視性。偵查員由此迷失在訊問的困局中,找不到制勝之路。嫌疑人有可能迷失在謀略陷阱中不能自拔,或者迷失在自己的心理困境中,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糊涂選擇。這就應驗了“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魔咒。

      偵訊情境的臨時性伴隨著法律強制性,會使偵查員為急于拿下口供而使用一些權宜之計,甚至不惜損害司法誠信騙供誘供。偵訊情境的封閉性,又會使偵訊活動缺乏外部的制約監(jiān)督。在激烈的偵訊對抗中,它可能使一些偵查員情緒失控,甚至膽大妄為地觸犯刑律,搞刑訊逼供。犯罪嫌疑人置身這些險境,就容易為擺脫一時的身心折磨而亂咬亂供,違心地承認一些沒干過的事情。這些都是偏于負面的情境效應。

      (三)偵訊情境的延伸與超越

      偵訊情境中的情景偏重于心理映像,其情其景可以是流動的心像沖擊波。每一場訊問都可能具有情境余威,其心像也就可以延伸至偵訊的場所之外。在結束對話之時,有經(jīng)驗的偵查員會有意給嫌疑人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間,以形成控制其心態(tài)的懸念,將促進供述的心理動力延伸到訊問之外。這種延伸了的心理互動,在一定條件下,又使偵訊活動的情境超越了時空限制。事實上,人的許多無意注意和長時記憶都是情境性的。但其記憶痕跡的喚醒和提取,卻是有條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情境條件中,它們才能浮現(xiàn)出來。偵訊活動超越時空的情境,仍然具有臨時的特性。

      五、偵訊話語情境的語境及其特點

      偵訊語境是訊問環(huán)境中幫助傳遞話語信息的那樣一種情境。偵訊話語涉及許多話題。其本征態(tài)的內(nèi)容,是案件事實及其法律問題。除此,還有其它的對策性話題(筆者已在《偵訊話題論》中對此另文探討)。這些話題的設計,在偵查員頭腦中,可能相當抽象、概括和模糊。但推動它們?yōu)榫唧w話語,則有十分特定的情境。無論對策情境是怎樣的平和,當話題一旦接觸案情,就可能瞬間呈現(xiàn)一定的心理強制,體現(xiàn)出典型的偵訊情景。這種行為性情境,憑借案偵信息和心理環(huán)境,去捕捉話語情境的信息。

      偵訊的現(xiàn)實情境,結合雙方的心理系統(tǒng),會在他們之間產(chǎn)生內(nèi)外語境。憑借語境的共同之處和雙方的“合作”之點,偵查員就可運用證據(jù)材料延伸話題,擴展話語內(nèi)容去實現(xiàn)其謀略目的。

      (一)偵訊情境中的外部語境

      它們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場所,對話雙方憑借其同一性產(chǎn)生的語意非常具體。一般情況下,特定的審訊桌,體現(xiàn)著偵查員的法律位置;可拘束人的審訊座位,體現(xiàn)著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地位。過去墻上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現(xiàn)在已為相關訊問法律規(guī)定和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告知所替代。這些特定環(huán)境,會使偵訊雙方下意識地對號入座。現(xiàn)在,還有用于錄供的電腦設施,以及一些或明或暗的錄音錄像設備,也有可以播放音像資料的電視等設備。同時,還有一些犯罪嫌疑人不明就里的設施。比如,閉路監(jiān)控,可供領導們觀摩訊問;單向玻璃,可用于被害人或證人辨認嫌疑人,等等。它們?yōu)閭刹閱T在訊問過程中接收外部信息或向外傳輸訊問情況,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些物質(zhì)環(huán)境,就形成了與時俱進的實物情境,體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代的法律語境。訊問中,雙方會自覺不自覺地將之加入話語,幫助內(nèi)容表達。

      (二)偵訊情境中的內(nèi)部語境

      以上外部系統(tǒng)構成情境性語境,有一個心理的內(nèi)化過程。內(nèi)化中,它們又要與雙方的生活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受教育程度、知識結構、職業(yè)狀況、案件性質(zhì)、案偵情況等認知相關聯(lián)。在角色體驗中,雙方各自以它們?yōu)楸尘靶纬蓛?nèi)部語境。取證情境和與案件相關的信息,構成了偵查員的內(nèi)部語境;犯罪嫌疑人對案件的具體感知和相關信息,也構成其內(nèi)部語境。內(nèi)部語境是偵訊雙方的心理背景。它們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會有選擇地接受、整理和加工外部信息,從而對話語內(nèi)容形成一種方向性制約。這也就是話語內(nèi)容要受語境的限制。言語內(nèi)容受制于語境,不一定就等于語言上的表面之意。

      (三)偵訊語境的情境性

      偵訊是一種情境性對話。其信息傳遞,就承載于特定的情境性語境中。偵訊情境的突出特點,就源于法律環(huán)境和案偵情況的規(guī)定性,源于偵訊對話內(nèi)容的敏感性。審訊場景和訊問情景等,配合話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構成了雙方的行為語境。行為語境是連接雙方對話的外部橋梁。有了它去溝通內(nèi)外語境,情境性語境就比書面語所承載的信息更多更復雜。許多難以言傳的非言語之意,就隱含于情境性語境之中,構成一種暗示性的表達方式。雖說暗示有言語、行為、情境的相對劃分,但它們之間其實是很難分開的,只能說哪一類暗示的成分多一些。而且,無論言語暗示還是行為暗示,都離不開其情境性語境的幫襯,實際上也都和情境暗示相關。明白了這一點,偵訊活動就可以利用它們來達到證據(jù)暗示的攻心目的。

      (四)偵訊話語情境的互動性

      偵訊情境不像一般的觀山望境,它不是單方面的感受,它是在對話中形成的互動體驗。訊問是偵查員和嫌疑人雙方的交流,是話語情境的互動。

      1.偵訊情境中的心理互動。 偵訊話語之情理,與環(huán)境交融,使偵訊情境區(qū)別于客觀環(huán)境。雙方復雜的心態(tài)和情感,使環(huán)境氣氛充滿了情緒體驗,人情味十足。情境是物化的情感影響因子,它是人對主客觀環(huán)境的體驗,在環(huán)境物中傾注了人的精神、氣場、神韻,必然地使之成為具有活力的心像物。其主體感受,使對抗雙方的精氣神充滿了真實的未知感;在試探對方中,烘托出流動的情境氣氛。情境氣氛隨著言行的營造和牽引彌散著,浸淫和包圍著雙方的身心,使之通過氛圍的環(huán)流相互探尋、防衛(wèi)與攻擊。

      任何一場偵訊情境都是互動的,哪怕犯罪嫌疑人沉默不語。沉默結合情境,也是一種表達,其狀態(tài)也有特定的含意。偵訊的許多時候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2.訊問現(xiàn)場內(nèi)外的情境互動。 訊問現(xiàn)場的情境是互動的,這大概沒有異議。但在偵訊場所之外呢?回答也許就各不相同。在筆者看來,它們?nèi)匀痪哂谢有?。對于偵查員來說,訊問前要認真做功課。訊問的難易,全憑訊問之外的功夫。這就使偵訊活動不局限于審訊室。在一些特殊場合,在特定的情境中,偵查員仍然可以攻心造勢。

      六、偵訊的對策性情境及偵訊暗示

      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對策活動就是作用于人和環(huán)境的一種能動性。偵訊對策需要運作與案件背景相關的環(huán)境。這些環(huán)境有物質(zhì)的,也有心理的。它們有了雙方的內(nèi)心體驗和心理互動,也就成為一種情境。對策性環(huán)境,也就是這樣一種情境。除了看得見、摸得著,近在眼前的環(huán)境,還有雙方心理對抗的背景。這就構成了一定的對策性情境。這種情境反過來,又是運作對策的環(huán)境構成要素。它們是一種流動著主觀認知和情緒情感的環(huán)境。偵訊對策實現(xiàn)時,一定是特定情境中的對策活動。其對策性話題,要利用主客觀環(huán)境作為語境支點,以構成情境性對話。對策情境的內(nèi)容,關鍵是要依計而行,具有謀略性。

      偵訊用證的原則,一是要看必要性,可用可不用時不用,重在暗中核實證據(jù)。二是要注重效益,必須要用證時,能虛用的不實用,要以虛取實;能側(cè)面用證的不正面用,要以少取多,等等。這里,薛并不急于拋證,而是引而不發(fā)、攻心奪氣地側(cè)面用證。其用證技巧,貫穿了偵訊的用證原則;其對策情境,具有較高的謀略性。

      偵訊的法律性對話,通常是一些直白的表達。但對策性話語,也會使用些含蓄委婉的方式,也會有一些明顯不明顯的微秒暗示。偵訊暗示最直接的是言語暗示,間接的多是行為暗示。以上證據(jù)暗示產(chǎn)生的語境氛圍,情理交融,就綜合地形成了情境性暗示。這種暗示,情與境互補,感染力潛移默化。話語點撥配合行為情境,其訊問效果就非常出彩。

      (一)對策性話語情境與偵訊暗示

      對策性情境中的話題,往往是圍繞謀略意圖的話語輻射。有些話語,表面上與案件沒有直接關系。它們與案情的聯(lián)系性,要以雙方的知識沉淀、個性特征等為心理背景。因而,對策性話題不限于案件內(nèi)容,它們服從于智謀而有多種多樣的內(nèi)容。其內(nèi)容與案件的聯(lián)系,往往是間接的。其意圖潛藏于情境性氛圍的迷漫之中,不一定就能為嫌疑人察覺到。

      有一些偵訊對策情境的效果,主要通過偵查員的言語暗示表現(xiàn)。這時,嫌疑人往往能覺察到其意圖所指。但這些指向可能是表面的,隱蔽了真實意圖,屬于一種示假隱真。有觀點認為,偵訊中的暗示方法,隱瞞了訊問意圖及掌握證據(jù)的真實情況,與欺騙的方法有相似之處。[6]一般而言,犯罪嫌疑人具有正常理性,“暗示”對其意志不具有強迫性。只要沒有刑訊逼供,“暗示”不可能強迫一個無辜的人自領罪行。證據(jù)暗示之類的,也不可能使一個沒作過案的人就熟悉了現(xiàn)場或?qū)ψ靼讣毠?jié)心領神會。因而,“暗示”之欺騙,通常不會誘導無辜者按照偵查人員的推測與想象回答問題。暗示有引供功能,一般屬于“暗引”,這種暗引與引誘有極大區(qū)別。[7]暗示中的欺騙性,一般應屬于合法的謀略范圍。至于非法的暗示,一定是與某種非法明示,或刑訊逼供相互結合的。區(qū)分暗示的合法與否,一定要與具體情境相聯(lián)系。在具體的偵訊情境中,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偵訊話語情境中的證據(jù)暗示

      偵訊最具攻擊力的是證據(jù)暗示。證據(jù)暗示頗具心理偵查的功能。 以上偵訊情境中,一些話語一語雙關,成為一種心理證據(jù),起到了比簡單出示證據(jù)更具攻擊力的心證效果。雙方情理互動,嫌疑人聲淚俱下,形成話語性情境。偵查員一方,有言語或明或暗的旁敲側(cè)擊,也有眼神暗示的引導。它們的綜合影響力,源于案偵背景能夠恰到好處地被言語點化。

      七、模擬訊問與角色扮演中的對策情境

      在偵訊教學中,涉及實訓課程,都有模擬訊問。這就需要選擇非常典型的案件,但模擬仍然不能代替實戰(zhàn)。除了主體和對象是假的,就在偵訊的情境難以真實。模擬訊問中,偵訊環(huán)境的背景不真實,雙方的心態(tài)也就不真實。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只是一種表演,也就是角色扮演。當然,像演員和劇本的基礎要好一樣,如果模擬人員演技高超,案件非常典型,它們也能夠表現(xiàn)藝術的真實。

      說到模擬偵訊的真實性,這就要運用現(xiàn)實主義的評價尺度?,F(xiàn)實主義的藝術真實,有細節(jié)真實,也有情節(jié)真實;有典型性格真實,也有典型環(huán)境真實。如果模擬表演能接近這樣的真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案件真實,再現(xiàn)偵訊情境的真實性。實話實說,現(xiàn)在的許多藝術作品不藝術,缺乏生活、缺乏真實感的情境比比皆是,很多情況是還不如生活本身精彩。演員要進入角色,得有相關的生活基礎,要有精湛的演技,得深入揣摩人物內(nèi)心,沉湎其中。否則,就很難再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里的典型性格。專業(yè)演員尚且如此,要求警察院校的師生演得像真的一樣,這就期望值太高。模擬訊問難以簡單地模仿實戰(zhàn)。實戰(zhàn)中,偵查員也不能簡單地模仿他人。就是有實踐經(jīng)驗的偵查員搞模擬訊問,也有一個源于實戰(zhàn)需高于實戰(zhàn)的問題。他們不能簡單地重復自己,也不應該囿于局部經(jīng)驗,而需超越自己。有一定的理論概括,方能高屋建瓴。根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模擬情境多沒有真實的可比性。模擬訊問只能模仿一些法律程序,讓學生熟悉一些初審過程等。真正的對策技能和實戰(zhàn)技巧,是很難在模擬中摸到門徑、見到精髓的。要使偵訊的情境真實起來,這不是幾堂課的功夫所能達到的。

      事實上,偵查員在實際訊問之中,也有角色扮演的問題。針對不同的案件和嫌疑人,他們應該進行角色設計。這些角色的經(jīng)歷、職位、休養(yǎng)、風度,他們對案件處理有多大權力,說話算不算數(shù)等都需要設計。角色設計好了,還要讓嫌疑人相信和認同。這就要在偵訊活動中創(chuàng)造相應的角色情境,進行自我塑造。偵查員的角色扮演成功與否,這還要看其對訊問情境的把握。如何適時地開掘嫌疑人的想象空間,使虛擬角色能夠在其心里真實起來、豐富起來,具有偵查員期望達到的影響力。在這種情境下,雙方才能進入各自的角色情境,認同其心理角色。就像如上王剛案那樣,在信賴的氣氛中,逐漸地深入交流。創(chuàng)造嫌疑人說真話、交實底的心理基礎。在這樣的對策情境中,才有希望實現(xiàn)突破口供之目的。

      八、結語

      偵訊雙方都有主觀能動性,又都受制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他又在改造環(huán)境。偵查員是訊問環(huán)境的設計者,但這種設計又需適應案件情境。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是對策情境的產(chǎn)物,又反作用于偵訊情境,撩撥著偵查員的神經(jīng),一定程度上左右著訊問趨勢。偵查員得察其言、觀其色,在洞察他們內(nèi)心的過程中見機行事,方能依計而行。事實上,偵訊結果是雙方互動的產(chǎn)物,是情境互動的一種趨勢。偵訊活動就是這樣的情境性對話。

      原始材料的情境性最具有證明力。審查判斷原始材料,就在審查判斷其情境的真實性。訊問記錄方式,最能反映偵訊真實情境的,目前當屬同步錄音錄像。這類沒有任何剪輯的錄供資料,是研究偵訊情境的珍貴材料,也是最具有證明力的訴訟材料之一。

      [1]360百科.情境[EB/OL].http://baike.so.com/doc/6233894.html.

      [2]陳聞高.偵訊對策教材編寫中的問題[J].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 2010,(5):109-112.

      [3]360百科.情景[EB/OL].http://baike.so.com/doc/6238773.html.

      [4]陳聞高.偵訊角色論[J].犯罪研究,2014,(03).

      [5]百度百科.背景[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ghd9FoB8BmPuwdstdGo7RaoeAo0V8bkvbvG3UqaA__I23XLrxCAf9U49T53p7.

      [6]趙桂芬.論偵查訊問中的暗示方法[J].政法學刊,2002,(03)

      [7]陳聞高.偵訊引供論[J]. 北京警察學院學報, 2014,(03):46-54.

      [8]陳真,陳聞高.審訊學教學案例選[Z].四川警官高等專科學校,2003:102.

      責任編輯:林 衍

      On the Context of Interrogation

      Chen Wen-gao

      (Sichuan Police College, Luzhou 646000, China)

      Context is the connection point between the system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 The context of interrogation is the platform where the two parties involved exchange information. The context, background, and persons involved in the context of interrogation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universal and personal, general and typical.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context of interrogation possess the phenomena of atmosphere and temporality, closure and limitati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ext of interrogation is interactive. The 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is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ext. The countermeasure context can be strategic and needs to be simulated to form certain kind of implied context. The discussion of countermeasure context in simulated interrogation and role play nee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uthenticity.

      interrogation; context; features; countermeasure; implication

      2015-02-02

      陳聞高(1954-),男,四川雅安人,四川警察學院偵查系教授,從事刑偵預審、偵查心理等研究。

      DF793.7

      A

      1009-3745(2015)05-0057-07

      猜你喜歡
      偵訊偵查員訊問
      主辦偵查員的偵查資源管理權配置研究
      犯罪研究(2019年3期)2019-11-27 19:28:54
      主辦偵查員制度的運行困境及對策研究
      ——以博弈論為分析工具
      論我國辯護律師對偵查訊問錄音錄像的閱卷權
      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的偵查訊問監(jiān)督機制
      政法學刊(2018年5期)2018-02-06 19:11:50
      判定逃跑方向
      辦案質(zhì)量終身負責制下的主辦偵查員制度研究
      非法訊問與監(jiān)控式訊問機制
      非法訊問與監(jiān)控式訊問機制——以公安機關偵查訊問為中心的考察
      中國檢察官(2016年3期)2016-02-11 20:22:50
      職務犯罪偵查五種高效訊問法(下)
      得荣县| 扬州市| 南宁市| 武邑县| 修文县| 祁东县| 遂川县| 武邑县| 密山市| 隆德县| 边坝县| 淮阳县| 南和县| 台山市| 海城市| 安顺市| 安陆市| 尼勒克县| 大田县| 红河县| 秦皇岛市| 什邡市| 万全县| 建始县| 泸溪县| 平湖市| 广昌县| 海口市| 化州市| 赤水市| 绥中县| 会昌县| 留坝县| 平安县| 永宁县| 汾西县| 朔州市| 朝阳区| 辛集市| 新平|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