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甘肅省榆中縣第五中學730102)
試論《西游記》中孫悟空“偷”的藝術魅力
劉麗華(甘肅省榆中縣第五中學730102)
名著《西游記》中,孫悟空以超凡的降妖本領和鮮明的個性在人們心中建立起了一個卓越的英雄形象。細看孫悟空從“出世”到最終修成正果的過程,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關他的情節(jié)離不開一個“偷”字。本文從《西游記》中關于孫悟空“偷”的情節(jié)入手,簡要分析其人物性格和《西游記》獨特的藝術魅力。
《西游記》孫悟空偷藝術魅力
《西游記》第五回《亂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宮諸神捉怪》中寫道:“……只見那猴王脫了冠服,爬上大樹,揀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許多,就在樹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飽,卻才跳下樹來,簪冠著服,喚眾等儀從回府。遲三二日,又去設法偷桃,盡他享用。”
對于孫悟空偷吃蟠桃這件事,完全是在人意料之中的。讀者即使知道會有這樣的情節(jié),讀起來也是饒有興趣,而且對于孫悟空的這種行為沒有半點責備的意思,反倒是笑話玉皇大帝料事不當。
緊接著,就是王母的蟠桃大會。因?qū)O悟空沒有被宴請,他自然心中不悅,便將赤腳大仙騙往別處,自己變做其模樣奔往瑤池。在回府的路上,搖搖擺擺地撞進了兜率宮,書中寫道:“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至寶。老孫自了道以來,識破了內(nèi)外相同之理,也要煉些金丹濟人,不期到家無暇?!桶涯呛J都傾出來,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
正是因為孫悟空的這般偷吃,攪亂了蟠桃大會。玉帝聽聞后,并不是我們所想的“勃然大怒”,書中在描寫玉帝反應是,用的是“悚懼”和“越發(fā)大驚”。事實上,玉皇大帝驚懼的是一種秩序的打破和一種對權(quán)威的挑戰(zhàn)。
在《西游記》中,要說到孫悟空偷吃的比較重要的東西,除了這蟠桃、仙丹外,還有一樣,那就是鎮(zhèn)元大仙的人參果了。這情節(jié)與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情節(jié)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雖處于孫悟空個體的不同時段,情節(jié)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但這種前后的一致性,恰恰對孫悟空性格的完整和統(tǒng)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以上的情節(jié)都是以孫悟空的“偷吃”為切入點而展開的,我們不妨再看看孫悟空的另一件本事——偷入。
《西游記》中,內(nèi)容最多的情節(jié)是降妖除魔,而在排除困難的各種手段中,有一種手段看似并不威風,甚至有種“背后一刀”的感覺,但卻在整個西行途中被孫悟空使用多次,而且屢試不爽,那便是“偷入肚中”。
比如在第十七回《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伏熊羆怪》中寫道:“……行者心下頓悟,轉(zhuǎn)身卻就變作一粒仙丹……行者變了那仙丹,終是略大些兒?!?/p>
當然不止這一處,又如在第六十六回《諸神遭毒手彌勒縛妖魔》,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diào)芭蕉扇》,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陽元神護道》中均有類似情節(jié)。
“偷”這個普遍意義上不被看好的字眼,用在孫悟空的身上,竟沒有半點違和感和貶義感,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與孫悟空的形象有關
1.孫悟空的動物形象。孫悟空的本體就是猴子,盡管他在后來學了本事,從大鬧天宮一直到護送唐僧西天取經(jīng),最終修成正果,這個過程必然鍛煉了他,使他的“人性”增強,但是他脫離不了他的本體,也可以理解為作為一只猴子的本性。這樣,自然不能用人類社會的看法去看待孫悟空的行為,所以不管是他的“偷吃”還是“偷入”都變得生動可愛了,仿佛“本應該如此”,不偷反而覺得別扭。
2.孫悟空的兒童形象?!段饔斡洝放c四大名著的另外三部相比而言,似乎更容易贏得小孩子的喜愛。這其中一個獨特因素,那就是它的兒童性。比如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情節(jié),我們不要忽視這個“鬧”字。在一般邏輯中,“鬧”這個字是不會隨便用在一個大人身上的,相反卻很頻繁地用在小孩子身上。小孩為什么會鬧呢?首要原因無非就是覺得不舒服,而這種不舒服在他而言往往是大人加給的。但是作為一個小孩,實際上是沒有與大人相抗衡的能力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表示不滿或者為自己爭取更多,讓自己變得更舒服,就有一個十分簡單易行而又讓大人們很傷腦筋的辦法——鬧。所以從“大鬧天宮”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孩子氣的一面。
3.孫悟空的英雄形象。盡管在整部《西游記》中有很多關于孫悟空“偷”的情節(jié),但是這卻絲毫不影響他的英雄形象。究其原因,還得從其“偷”的目的上講,細細體味,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偷的有理”。
其實,從大鬧天宮的情節(jié)中,雖然孫悟空偷吃蟠桃仙丹,但前提是天庭統(tǒng)治對他的不承認,無形中讓人為其不平,而把天庭統(tǒng)治者默默地已經(jīng)劃在了孫悟空的對立面。實際上,用今天的話說,孫悟空是賺足了“人氣”的,所以等到他大鬧之時,一切就是順其自然的了。讀者不僅不不怪他的鬧與偷,而是拍手叫好,并大呼痛快了。
后來孫悟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jīng)途中所涉及的偷,都有一個正義的目標——保護唐僧,而且偷的對象又何曾見過是一個沒有神力的平民?所以既然目的是被大家承認的,那么中間的過程和手段就都因目的的純良而被忽略了其本來的含義。這樣一來,孫悟空的形象當然不會向“小偷”的方向發(fā)展,而是整部《西游記》中無可取代的英雄形象了。
(二)與《西游記》本身的情節(jié)有關
《西游記》的主要情節(jié)是師徒四人西行路上的風風雨雨,路上遇阻,孫悟空便是降妖除魔的主力。九九八十一難,每一次的困難和險情都是不同的,應對的辦法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孫悟空的手段也是極多,而“偷”這種方式便在很多時候變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辦法。比如,在第七十回《妖魔寶放煙沙火悟空計盜紫金鈴》中,孫悟空就設計謀偷到了怪物的紫金鈴才得將其降住。這樣,讀者也并不覺得這種手段不光明正大,反倒贊嘆孫悟空頭腦靈活不拘一格了。
(三)關于“偷”的現(xiàn)實源頭
林庚先生在《西游記漫話》中,認為孫悟空“偷”的這種行為來自市井生活,并將其情節(jié)與《二刻拍案驚奇》等小說進行對比,指出了它們之間驚人的相似性。對于這種來源是市井生活的觀點,還是讓人信服的,因為任何文學作品都不可能憑空想象而出。對于這一點,林庚先生也給出了充分的論據(jù)。只是我想補充的一點他們的不同,雖然同樣是偷,但孫悟空的偷和市井神偷的偷,給人的感覺完全是兩種。孫悟空的偷總顯得自然而然且毫無貶義,而那些市井神偷再神,也會讓人把他的形象永遠地和“小偷”掛上關系。一方面,這與小說本身的題材形式有關;另一方面,這也體現(xiàn)出《西游記》獨特而又極為成功的形象塑造,這種藝術魅力,確實也是讓人百讀不厭的原因之一。
[1]林庚.西游記漫話.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唐林軒.不可忽視的因素——試論食物在〈西游記〉中的作用.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03(2).
[3]王耀可.《西游記》中孫悟空的人物形象.文字評論.
[4]張開媛.《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成長過程分析.邢臺學院學報,2014(1).
(責編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