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方法論研究*

      2015-01-30 06:27:27鄧伯軍譚培文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方法論中國化話語

      鄧伯軍 譚培文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方法論研究*

      鄧伯軍 譚培文

      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發(fā)展,打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成為時代重大課題,而打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則需要方法論的自覺。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的認識論基礎。普遍性原則的哲學方法論、邏輯性原則的科學方法論、特殊性原則的學科方法論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的邏輯層次。新領域的不斷開拓、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話語實踐的不斷發(fā)展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的功能定位。

      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體系化話語表述,是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內(nèi)的思想理論體系。打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就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著眼中國現(xiàn)實問題,使中國實踐經(jīng)驗升華為理論性學術話語體系;就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掘、解釋、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話語資源,使馬克思主義扎根中國本土文化并以中國本土話語資源推進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中國化;就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批判、借鑒、吸收西方文化話語資源,根據(jù)中國實際加以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積極融入國際主流學術話語體系。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當代中國的主流話語,就要打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而打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則需要方法論自覺。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的認識論基礎

      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話語分析,就是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與社會現(xiàn)實的辯證關系。馬克思主義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的認識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方法論研究,不是指向抽象的語言形式研究,而是指向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活動,即實踐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源頭活水;不是復制現(xiàn)象與本體二元對立的形而上學話語本體研究,而是將辯證法貫徹話語分析中,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研究走向建構、走向過程、走向語境、走向歷史、走向社會;不是純粹基于認知理性的概念論證和邏輯推演,而是知情意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反映、選擇、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不僅有基于認知理性的邏輯方法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基本經(jīng)驗和基本規(guī)律的總結與提煉,而且還有基于實踐理性的非邏輯方法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道、神韻、文氣、風骨、意境等的追尋與守護。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之所以超越傳統(tǒng)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就在于其將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之中,肯定了實踐對于認識的本原意義。實踐不是界定為勞動,也不是界定為生產(chǎn),也不是界定為行動,更不是界定為制作,而是界定為生存方式。馬克思主義基于實踐的認識論的使命不在于對脫離現(xiàn)實的抽象理念世界的解釋,而在于通過社會現(xiàn)實批判變革世界,以實踐的邏輯來理解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來理解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的辯證關系,來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辯證關系。作為人的對象性活動,實踐天然具有自我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實踐邏輯具有自我肯定、自我認同、自我同一的取向,實踐很容易走向精神上的物化、生活上的功利和哲學上的犬儒主義;另一方面,實踐邏輯又具有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解放的取向,實踐很容易走上精神上的超驗、宗教上的天國和哲學上的形而上學。就此,基于實踐的認識論必須解決好感性與理念的緊張關系,需要在實踐中保持一定的理念向度來實現(xiàn)對經(jīng)驗世界的穿越而達到本質(zhì)直觀,需要在實踐中保持一定的感性向度來預防超驗世界的形而上學而造成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實踐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基本方法論,通過實踐方法論可預防完全擺脫現(xiàn)實世界而去構建純粹的抽象話語體系,又可預防對社會實踐形式的簡單認同而囿于日常經(jīng)驗的藩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實踐方法論的真正深刻之處,在于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實踐的批判來達到對現(xiàn)實世界的變革和超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要以實踐邏輯理解其概念范疇、詞匯詞組、語句語段、段落篇章等話語符號,要以實踐邏輯理解其話語主體、話語對象、話語能力、話語權利、話語手段等,要以實踐邏輯理解其話語生產(chǎn)、話語傳播、話語媒介、話語解釋、話語交往等,要以實踐邏輯理解其話語心理、話語動機、話語行為、話語機制、話語功能等,要以實踐邏輯理解其話語語境、話語文化、話語制度、話語秩序、話語文明等。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之所以超越近代形而上學認識論,就在于其將辯證法引入認識論,指出認識是一個辯證發(fā)展過程。辯證法奠定了認識論的邏輯前提,消解了意識哲學認識論對普遍性終極知識的追求,把認識活動與現(xiàn)實生活世界聯(lián)系起來;也反對將認識局限于對經(jīng)驗事實的描述上,主張將認識論問題納入社會視野并建構起社會批判理論。辯證法重建了認識的基本架構,打破了傳統(tǒng)認識論現(xiàn)象與本體意識哲學框架,主張認識論回歸現(xiàn)實生活世界;也反對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形而上學對絕對知識的探求,主張在交往實踐中尋求對生活意義的理解。辯證法升華了認識論的真理理論,揚棄了舊唯物主義的符合論真理觀,主張在生活實踐中去找尋符合的標準,也反對語言和實在二元對立的形而上學對認識真理性追求的獨斷論,主張認識活動不能停留于對世界的解釋而是對世界的變革。辯證法奠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邏輯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研究并不是純粹語言符號的話語本體研究,而是將研究指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jīng)驗,其方法論必須跳出本體與現(xiàn)象的形而上學話語方法論的狹窄視域,以實踐哲學的辯證法方法論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實踐中生成社會批判理論,并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話語規(guī)律。辯證法重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基本框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研究并不是純粹經(jīng)驗事實的知識論研究,而是將研究指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價值和意義,其方法論必須跳出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的形而上學話語方法論的域限,以文化批判方法論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話語價值。辯證法升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真理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研究不是純粹的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認識真理,而是將研究指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交往實踐,其方法論必須跳出語言和實在二元對立的認知真理觀,以話語交往方法論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話語真理。辯證法作為立足于人的現(xiàn)實生存、引導人走向自由、解放、文明的哲學智慧,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超越了形而上學的狹窄視域,在生活世界中走向建構,以話語體系建構推進社會建構;在生活世界中走向過程,以話語過程中生成一脈相承的文化精神;在生活世界中走向語境,在語境中理解話語體系的社會文化意義;在生活世界中走向歷史,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對話中實現(xiàn)話語體系的推陳出新;在生活世界中走向社會,從社會交往實踐中闡釋對生活意義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之所以超越傳統(tǒng)的機械唯物主義認識論,就在于其將非理性因素引入認識論,指出認識活動是知情意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反映、選擇、解釋、建構、創(chuàng)造的過程。認識活動是復雜的社會心理過程,雖然邏輯化過程在認識活動中起主導作用,但并不是純粹認知理性的概念論證和邏輯推演,人的心理意識因素諸如情感、意志、直覺、頓悟、想象等非理性因素都參與到認識活動過程中,非理性因素能夠突破邏輯化過程的固定模式,以非邏輯化的形式進行本質(zhì)直觀,實現(xiàn)認識活動的非線性發(fā)展。認識活動始終伴隨著人對人與世界關系的反映、選擇、建構過程。所謂反映,并不是照鏡子式的映現(xiàn),而是滲透了非理性因素的人的揭示;所謂選擇,并不是理性思維的邏輯篩選,而是滲透非理性因素的人的興趣;所謂建構,并不是對外部信息的復制粘貼,而是滲透著非理性因素的人的創(chuàng)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由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認知理性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朝著形式化、抽象化、精確化方向發(fā)展,只有經(jīng)過認知理性的深度理論探討的過濾和提純,才能克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表達的模糊困境,也才能規(guī)避庸俗化陷阱,從而符合其發(fā)展的科學化趨向,同時為其在思維空間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現(xiàn)實問題提供可能性,即通過話語實踐來檢驗未來理想能否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并不是基于認知理性的純粹的邏輯建構,認知理性的純粹的邏輯建構可能導致其越來越抽象化、越來越模型化、越來越遠離現(xiàn)實。因此,將滲透著情感、意志、直覺、頓悟、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隱喻、借喻、比喻等話語方法引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之中,克服固定化、機械化和線性化的缺陷,不僅有利于其創(chuàng)生新的指稱關系和新的意義,并且有利于展現(xiàn)其道、神韻、文氣、風骨、意境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不是被動地反應現(xiàn)實,而是主動地揭示現(xiàn)實;不是對現(xiàn)實的邏輯分類,而是對現(xiàn)實的興趣指向;不是以攝像復制現(xiàn)實,而是以繪畫創(chuàng)造現(xiàn)實。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的邏輯層次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表達系統(tǒng),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是一個獨立的自組織系統(tǒng),其方法論就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進行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全方位觀照。哲學方法論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的最高層次,在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等層面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普遍性思維模式指導。科學方法論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的中間層次,在結構論、機制論、過程論等層面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邏輯性思維方式指導。學科方法論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的最低層次,在語言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范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特殊性操作方式指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是由哲學方法論、科學方法論、學科方法論構成的辯證結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體系的完成必須經(jīng)過兩次辯證轉換:由特殊性操作方式的學科分析轉換為邏輯性思維方式的科學分析,再由邏輯性思維方式的科學分析轉換為普遍性思維模式的哲學分析,三者表現(xiàn)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fā)展過程。

      “哲學方法論是在最抽象的存在層面上進行的思維,也就是說,它撇開對象方面的差別,不管是物理學、化學的對象,還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對象,因此它表現(xiàn)出的是對事物的最抽象層面的思維,也由此成為最高層次的認識方法、思維方法。”[1](P4)哲學方法論以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為思考對象,提供的是人與世界關系的普遍性的思維模式。在本體論層面,馬克思主義將社會存在作為展示人生存意義的本體,以此消解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哲學方法論的合法性,進而建構起基于感性活動的實踐哲學方法論。在認識論層面,馬克思主義通過實踐的引入實現(xiàn)了社會存在本體與經(jīng)驗理性認識路徑的有機結合,達到了對經(jīng)驗論認識論和唯理論認識論的雙重超越,從而建立起真正科學的哲學方法論。在價值論層面,馬克思主義通過將“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引入社會實踐,實現(xiàn)了哲學從解釋世界向變革世界的轉變,從而建構起對現(xiàn)存世界批判和理想世界創(chuàng)造的價值哲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為思考對象,總結和提煉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基本經(jīng)驗和基本規(guī)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的建設提供哲學方法論指南。在話語本體層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研究反對抽象的語言形而上學研究,脫離現(xiàn)實的抽象的語言形而上學研究很容易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擱淺于邏輯分析的教條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主張具體的話語實踐研究,只有實際生活中的語言活動即話語才更加源始地接近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因此,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鋪展同時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生成,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敞開同時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澄明。在話語認識層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反對經(jīng)驗論方法論,因為經(jīng)驗論方法論雖然能夠提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經(jīng)驗材料的積累,但也使其停留于語言的歸納分析,不能演繹出它的基本規(guī)律,更不能激發(fā)理論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也反對唯理論方法論,因為唯理論方法論固然可以通過演繹和綜合實現(xiàn)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理論創(chuàng)新,但由于感性經(jīng)驗積累的不足也使其理論創(chuàng)新增加錯誤的幾率,更嚴重的還會導致其沉溺于宏大敘事的理論框架建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是對經(jīng)驗論方法論和唯理論方法論的雙重超越,以經(jīng)驗提供思辨的素材,以理性升華經(jīng)驗的規(guī)律,在社會實踐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在話語價值層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反對以純粹思辨方法論對現(xiàn)實世界的解釋,因?qū)ΜF(xiàn)實世界的思辨構想遠離了人的生活世界,以此為導向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建構必然走向話語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反對以功利主義方法論對現(xiàn)代性話語的解構,因現(xiàn)代性話語的解構會帶來荒誕話語的盛行,以此為導向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因喪失對現(xiàn)實的批判而勢必走向平庸的快餐話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消解形而上學方法論而還原了主體性的人學,揚棄功利主義方法論而肯定了價值理性的重建。

      科學方法論以人類的科學研究活動為研究對象,探討認識活動的邏輯結構、運行機制、發(fā)展過程等思維規(guī)律,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橫斷科學等提供普適性思維原理和方法。在思維的邏輯結構層面,不同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建構起獨特個性的概念集群、判斷架構、推理模式,這種思維結構固定在人類的基因中并在后天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成其話語能力和話語方式,“不同的思維的邏輯結構就有不同的‘語言框架’,不同的‘語言框架’就有不同的‘說話方式’”[2]。在思維的運行機制層面,不同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會將客觀邏輯內(nèi)化為意識性存在,其思維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逐漸沉淀為思維定勢,進而生成其話語風格、話語模式、話語文化。在思維的發(fā)展過程層面,人類的思維發(fā)展過程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多次反復和無限發(fā)展的過程,思維的動態(tài)性決定了話語體系內(nèi)在地嵌于歷史性之中,話語體系隨社會實踐的歷史發(fā)展而處于不斷生成的運動過程中??茖W方法論不僅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總結和提煉其實踐規(guī)律提供了方法論基礎,而且也試圖以概念、范疇、判斷、推理、假說等思維形式建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模型,這樣就可以從對客體的實踐操作過渡到對話語的邏輯模型操作,以話語模型為中介進行反思和推論,從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運動規(guī)律。在思維的邏輯結構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建構必須充分考慮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邏輯結構,解決好馬克思主義思維邏輯結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邏輯結構的對話問題,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建構起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在思維的運行機制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建構要處理好“一主兩翼”的三維系統(tǒng),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來統(tǒng)攝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的兩翼,來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系統(tǒng)的良性運行,凝練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話語模型。在思維的發(fā)展過程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要指向開放的客觀世界,在實踐操作中推動話語思維方式的與時俱進,以話語操作調(diào)節(jié)社會實踐,在實踐操作和話語操作的互動中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走向成熟。

      學科方法論是指在具體的特定的學科范圍內(nèi),以各種專門性、工具性、操作性的手段與技術來觀察、分析和解釋學科現(xiàn)象,進而使本學科研究得以科學化的方法總稱。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學科方法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和話語學的交叉學科,“需要學科整合意識的自覺,需要由微觀到宏觀、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由分析到綜合的學術視野,需要多學科知識兼容與整合能力,更需要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術精神”[3](P1)。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方法論研究需要沖破長期形成的學科藩籬,在不同學科方法論之間進行有效的整合,實現(xiàn)方法論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需借鑒語言學方法論,通過中西語言學方法論對話找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路徑,建構起中國特色話語方法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需借鑒心理學方法論,通過心理學方法的引入發(fā)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心理生成機制,推動其從宏觀層面的話語社會空間研究轉向微觀層面的話語心理生成機制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需借鑒傳播學方法論,通過中西傳播學方法論對話探索中國特色話語傳播學方法研究創(chuàng)新路徑,在話語傳播學層面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基本原則、基本手段和基本功能。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的功能定位

      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4](P61)方法論是包括哲學方法論、科學方法論、學科方法論在內(nèi)的方法論系統(tǒng)。方法論要發(fā)揮改變世界的功能,就要實現(xiàn)從普遍性思維模式的哲學方法論到邏輯性思維方式的科學方法論,再到特殊性操作方式的學科方法論的轉變。通過具體性、針對性、操作性的方法論轉變,才能找到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才能找到主體通達客體的路徑,也才能實現(xiàn)對世界的變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方法論創(chuàng)新,以方法論轉向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不斷開拓新領域,以話語實踐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問題意識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不斷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以方法論的轉向推動新領域的開拓。隨著形而上學宏大敘事的消解,方法論研究開始從本體論研究轉向宏觀的社會空間研究、微觀的社會心理生成機制研究和人類學話語秩序研究,推動方法論研究不斷開拓新領域。話語研究由本體研究向空間研究轉變,書籍、報刊、電話、廣播、電影、電視、網(wǎng)絡等都應納入話語產(chǎn)業(yè)化形態(tài)加以重新解讀,探討新媒體時代下話語的生產(chǎn)、傳播、消費過程及其規(guī)律,因而話語研究方法論需借鑒傳播學方法,從傳播主體、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傳播過程、傳播效果等層面來探討話語行為、話語媒介、話語理解、話語過程、話語評價等。話語研究由宏觀的體系研究向微觀的社會心理生成機制研究轉變,需要、動機、想象、情緒、意志等心理機制都應該納入話語的微觀研究中,探討話語的心理生成機制,因而話語研究方法論需借鑒心理學方法,以觀察、實驗、調(diào)查、測驗、模擬等手段和方法來探討話語描述、話語解釋、話語轉碼、話語預測、話語控制等。話語研究由形而上學研究向人類學研究的轉變,風俗、習慣、儀式、禁忌、圖騰、神話等都應該納入話語的文化發(fā)生學研究之中,在文化話語的歷史生成過程中探尋話語的文化遺傳基因,因而話語研究需借鑒人類學方法,以體質(zhì)人類學、語言人類學、考古人類學、民族文化學等方法來探討話語起源、話語進化、話語文化、話語環(huán)境、話語生態(tài)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不斷開拓新領域,數(shù)字時代的到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信息傳播符號的話語空間得以極大擴展,借鑒和運用傳播學方法與手段,從傳播主體、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傳播過程、傳播效果等層面,來解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話語行為、話語媒介、話語理解、話語過程、話語評價,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中國化進程。智能時代的到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研究走向微觀領域,借鑒心理學手段與方法,在話語生成的心理機制層面探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話語描述、話語解釋、話語轉碼、話語預測、話語控制,建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心理認同機制。文化繁榮時代的到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研究走向文化人類學領域,借鑒人類學的手段與方法,在文化融合層面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話語起源、話語進化、話語文化、話語環(huán)境、話語生態(tài),并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化基因的優(yōu)優(yōu)化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以話語實踐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不斷完善。伴隨著思辨哲學的衰落,形而上學方法論開始在實證方法論面前受到質(zhì)疑,訴諸于現(xiàn)實問題解決的實踐方法論開始興起,實踐方法論通過話語實踐推動理論體系不斷走向成熟。話語研究方法論由話語本體研究轉向話語實踐研究,“不再把話語當作符號的總體來研究,而是把話語作為系統(tǒng)地形成這些話語所言及的對象的實踐來研究”[5](P53)。話語實踐并不謀求真理的絕對普遍有效性,而是針對人類現(xiàn)實的生存狀況,真正深入社會生活之中,通過言語與行動,在與他人的交往與協(xié)商中達成對現(xiàn)實生活的理解。話語實踐并不尋求以理論的先定范疇尋求客體的理性化,而是將情感、體驗、想象、直覺、靈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滲入其中,在具體的語境中以言語來還原現(xiàn)實生活的本來意義。話語實踐并不醉心于以純粹形式化的手段追求宏大敘事理論體系的建構,而是指向復雜的動態(tài)的社會生活,在社會生活的歷時與共時、靜態(tài)與動態(tài)、既成與生成之間以話語的與時俱進尋求對現(xiàn)實的解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由語言本體研究向話語實踐研究的轉向,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不斷走向成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實踐反對教條主義對普遍有效性真理追求的語言專制,而是主張深入火熱的現(xiàn)實生活,通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話語交往達成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共識,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交往實踐中的話語共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實踐反對以純粹數(shù)據(jù)化的邏輯算盤訴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的科學化,主張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人文與科學相結合、工具與價值相結合的分析方法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研究中,在文化批判的高度凝練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基本經(jīng)驗和基本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實踐反對脫離現(xiàn)實的抽象邏輯推演的宏大敘事理論建構,主張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生成過程中,以話語實踐探討對中國實踐具有解釋力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的建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以問題意識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不斷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4](P11)作為社會、文化、歷史環(huán)境下的語言交往現(xiàn)象,話語體系有其特定的文化基因遺傳,都蘊含著特定的思維方式、修辭方式、言說方式,其在域外傳播過程中必然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外來話語體系必須在本土文化中找到結合點,在話語方法論中找到相通點。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要實現(xiàn)中國化,就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和中國傳統(tǒng)文論方法論之間找到相通點?!坝捎跂|西方在思維習慣、慣用的話語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它會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解釋力產(chǎn)生制約,并從而影響其運用和傳播?!盵6]這樣,馬克思主義在內(nèi)容上的中國化,必然涉及話語形式及方法論的中國化問題,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實踐方法論必須在中國傳統(tǒng)文論意象方法論及其意義生成的文化語境中找到契合點,創(chuàng)造出中國特色的話語原則、話語規(guī)則、話語機制,建構起中國特色的話語方法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nèi)容都是由于產(chǎn)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盵7](P544)話語體系作為實際生活中的語言活動,不是脫離現(xiàn)實的抽象語言符號,而是特定時代背景中的語言交往活動,因而話語體系有一個時代化問題,話語體系的時代化關鍵在于話語方法論創(chuàng)新,話語方法論創(chuàng)新要在堅持實踐方法論的基礎上既要傳承中國傳統(tǒng)的輯佚法、??狈ā⒂栐挿?、辨?zhèn)畏?、注疏法等文論方法?又要借鑒西方語匯學、語用學、語境學等現(xiàn)代話語方法論,并對之進行綜合創(chuàng)新而形成中國特色話語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要實現(xiàn)時代化,在方法論上就要始終堅持時代化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創(chuàng)新的不竭源泉,中國傳統(tǒng)文論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創(chuàng)新的歷史積淀,西方現(xiàn)代話語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創(chuàng)新的世界視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方法論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因古為今用而富有歷史感,因洋為中用而富有世界感,因與時俱進而富有時代感。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zhì)力量只能用物質(zhì)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zhì)力量。”[4](P9)就學術研究而言理論應該是高深的,就語言表述而言則應該是通俗的,話語體系有一個大眾化問題,話語體系的大眾化需要理論研究的學術化來支撐,理論研究的學術化需要話語體系的大眾化來普及。這樣,就必須解決好理論的學術研究方法論與話語體系大眾化方法論的轉化問題,即根據(jù)大眾的生活經(jīng)驗來選擇話語的敘事方式和傳播方法。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要實現(xiàn)大眾化,在方法論上就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貼近群眾的生活經(jīng)驗,貼近群眾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將抽象的學術邏輯轉換為形象的生活邏輯,這樣才能掌握群眾,從而變成強大的物質(zhì)力量。

      [1]陳嘉明.現(xiàn)代西方哲學方法論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安維復.從傳統(tǒng)哲學思維結構觀的失誤看思維結構的本質(zhì)[J].齊魯學刊,1989,(2).

      [3]施 旭.當代中國話語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法]米歇爾·???知識考古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

      [6]陳錫喜,溫美平.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中國化轉化[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8).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責任編輯:何敬文

      10.16029/j.cnki.1008-410X.2015.06.004

      D641

      A

      1008-410X(2015)06-0017-07

      2015-10-18

      鄧伯軍(1967—),男,河北保定人,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士,廣西桂林 541004;譚培文(1948—),男,湖南衡山人,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桂林 541004

      *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六批特別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方法論研究”(批準號2013T60829)、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語料庫建設與應用研究”(批準號14BKS017)和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重點項目“十八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及實踐意義”(批準號13AKS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方法論中國化話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方法論視角下的制定法解釋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法本位的方法論闡釋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
      UAF的方法論意義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方山县| 保定市| 平罗县| 长沙县| 志丹县| 贵南县| 长沙县| 保德县| 斗六市| 金川县| 宿迁市| 乾安县| 鹤岗市| 山阳县| 资溪县| 丹寨县| 洞头县| 怀远县| 南雄市| 嵩明县| 嘉荫县| 揭西县| 循化| 彰化市| 康保县| 福贡县| 明水县| 延安市| 沁源县| 科技| 喀喇| 广昌县| 建始县| 泸西县| 竹北市| 宜城市| 平阴县| 太原市| 荆门市| 崇明县|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