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于大學學報使命的理性反思

      2015-01-30 20:37:32尹玉吉
      淄博師專論叢 2015年2期
      關鍵詞:稿源學報學術期刊

      尹玉吉

      (山東理工大學 學報(社科版)編輯部,山東 淄博 255049)

      ?

      關于大學學報使命的理性反思

      尹玉吉

      (山東理工大學 學報(社科版)編輯部,山東 淄博 255049)

      在學報“四化論”(學報應當專業(yè)化、數(shù)字化、去同質(zhì)化和特色化)者看來,“使命”這個大學學報的根本和靈魂問題已經(jīng)時過境遷。然而事實證明,使命問題遠未解決,更未過時,且是亟待明確和解決的。關于學報使命,政府相關部門及著名學報人有過多次界定和強調(diào):高校學報是展示其學術水平的重要窗口和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橋梁,是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學術人才的重要園地,其在推動高校教學科研和繁榮發(fā)展學術的神圣職責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社會科學學報人龍協(xié)濤和陳浩元都認為,學報相當于實驗室,通過連續(xù)、集中、全面地反映高校教學科研成果,為教學科研工作提供實驗平臺,為培養(yǎng)和發(fā)現(xiàn)學術人才營造園地。因此,學報“四化論”嚴重損害了大學學報的使命。學報究竟專業(yè)化還是綜合化,完全取決于主辦者學術平臺情況,不以編輯意志為轉(zhuǎn)移;學報數(shù)字化課題應屬于IT行業(yè)的、純粹自然科學的研究問題,不是學術編輯的分內(nèi)事,因為學報數(shù)字化與現(xiàn)代通訊手段的網(wǎng)絡化道理如出一轍;馬克思主義認為,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事物紛繁復雜的表象背后共同的、同質(zhì)的、本質(zhì)的東西,即“規(guī)律”,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性結論就是真理,探索它是學術的最高追求,因此,“同質(zhì)化”是學者孜孜以求的目標,其載體——學報更沒有理由去同質(zhì)化;所謂學報特色化,其與去同質(zhì)化如出一轍。因此,科研本末不能倒置;學術也不以編輯意志為轉(zhuǎn)移;大學學報僅是學術成果的平臺之一;大學學報應當回歸本位,是依附于世界領先水平大學平臺之上的學報,理應成為世界名刊。因此,學報“四化”論的本質(zhì)就是鼓勵學報不遺余力、無序地在國內(nèi)拼搶有限的學術資源——稿源,此類朝三暮四的行為不可能使國家科學、文化、技術成果總體上得到質(zhì)的升華和量的增加。因此,大學學報理應回歸本位,依據(jù)依附學術平臺的高低,各就各位、各司其職,依賴于國內(nèi)高學術平臺的大學學報應該成為國際名刊?!爸泄仓醒腙P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對學術期刊提出的“走出去”要求,就是要求其首先要“走出國門”,去與國外學術期刊同行爭奪優(yōu)質(zhì)稿源,去吸納和挖掘國外尖端學術成果為我所用,以此根本提升我國的學術創(chuàng)新力。這個使命理應由依附于高層次大學之上的學報去承擔,而不應蹲守地方、與專科性層次高校學報一比高下,更不能成為學術期刊“走出去”的絆腳石。

      學報“四化論”;大學學報;使命

      關于大學學報使命這個根本問題,學報界還遠沒有解決。盡管如此,關于大學學報使命問題,我國政府的相關部門有過多次明確的政策界定,著名學報人也反復論證過。然而,一些大學學報編輯倡導的大學學報專業(yè)化、數(shù)字化、去同質(zhì)化和特色化的“四化”命題,嚴重干擾了大學學報使命的實施。學報究竟專業(yè)化還是綜合化,應當取決于主辦者平臺情況,而不以編輯意志為轉(zhuǎn)移;學報數(shù)字化課題應屬于IT行業(yè)的、純粹自然科學的問題,不是學術編輯行業(yè)的分內(nèi)事;學報“去同質(zhì)化”顯然荒唐,發(fā)現(xiàn)、探索這個“同質(zhì)化”,是學者們的夢寐以求,是學術的終極目的,因此,其載體——學報更沒有理由去同質(zhì)化;所謂學報特色化,其與去同質(zhì)化如出一轍。因此,科研本末不能倒置;學術也不以編輯意志為轉(zhuǎn)移;大學學報僅是學術成果的平臺之一;大學學報應當回歸本位,依附于世界領先大學平臺之上的學報,理應成為世界名刊。學報“四化”論的本質(zhì)就是鼓勵學報不遺余力、無序地在國內(nèi)拼搶有限的學術資源——稿源,此類朝三暮四的行為不可能使國家科學、文化、技術成果總體上得到質(zhì)的升華和量的增加。大學學報理應回歸本位,依據(jù)依附學術平臺的高低,各就各位、各司其職,依賴于國內(nèi)最高學術平臺上的學報應該成為國際名刊,而不應成為“走出去”的絆腳石。

      一、虛假命題擾亂視聽

      大學學報使命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貌似老生常談、俗不可耐的問題,事實證明這個問題遠沒有明確,更沒得到真正解決,同時,它又是亟待解決和明確的問題。須知,學報使命問題是學報的根本問題、是學報的靈魂。這個問題之所以被嚴重忽略、冷落,重要原因就是大學學報“四化”論的虛假命題、錯誤觀點混淆了是非,也擾亂了視聽。當前,一些大學學報編輯沉溺于該虛假命題不能自拔,致使處在急劇變革中的中國大學學報迷失了方向[1]。因此,應當對“四化”論進行剖析,以正視聽。

      (一)關于學報專業(yè)化的問題

      根據(jù)物質(zhì)決定意識的法則,學報是專業(yè)化還是綜合化,完全取決于主辦高校學術平臺的客觀情況。例如財經(jīng)類大學,其學報必然以財經(jīng)類專業(yè)學術成果為主要內(nèi)容,自然屬于專業(yè)學報;像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這樣最高層次的綜合性大學的學報以及社會科學綜合性極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刊——《中國社會科學》等,一定是綜合性、多學科、高層次的學術期刊。這些機構下屬的各個專業(yè)院系、研究所則只能辦專業(yè)學術期刊,像北京大學經(jīng)濟學院的《經(jīng)濟科學》、清華大學Building Simulatio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建筑模擬》)和經(jīng)濟管理學院主辦的《清華管理評論》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所的《經(jīng)濟研究》和哲學所的《哲學研究》等,都只能是專業(yè)學術期刊。同樣,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總體看也是綜合性的,不過其把不同欄目分別以不同分冊諸如數(shù)學、化學、生命科學等近10個不同學科分別出版而已。[2]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一樣,其下屬各研究所學術期刊也只能是專業(yè)期刊。例如其物理所的《物理學報》、數(shù)學所的《數(shù)學學報》等等均為專業(yè)期刊。以此類推,全國性、地方性的各類專業(yè)及地域文化學會或協(xié)會等團體主辦的大量學術期刊也一定是專業(yè)期刊。譬如:自然科學領域的中國數(shù)學會的《應用數(shù)學學報》、中國物理學會的《物理學報》和Chinese Physics B、中國化學會的Nano Research(納米研究)、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等的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社會科學領域的中國孔子基金會的《孔子研究》、中國周易學會的《周易研究》、中國教育學會的《中國教育學刊》、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的《炎黃文化研究》和《炎黃春秋》;出版專業(yè)學術領域,也有幾十種學術期刊,例如著名的《編輯之友》《出版發(fā)行研究》《中國出版》等都屬于專業(yè)期刊。同樣,在西方國家也是如此。譬如,美國有專業(yè)的《美國機械師》(American Machinist,1877年創(chuàng)刊)、《編輯與出版》(Editor & Publisher,1884年創(chuàng)刊)和《出版周刊》(Publishers Weekly,1872年創(chuàng)刊)。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專業(yè)學術期刊已經(jīng)星羅棋布,且這種“星羅棋布”的布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少有人為設計。因此,學術期刊的綜合性或者專業(yè)化問題,由客觀條件決定,不以長官意志為轉(zhuǎn)移。否則,人為的“學報專業(yè)化”只能是揠苗助長。[3]實際上,“專業(yè)化”就是讓大學學報重蹈上世紀50年代我國大學不尊重教育規(guī)律的覆轍。那時的“一邊倒”、劃分過細,只得以沉重的代價在世紀之交再一次進行教育資源的大“手術”、大調(diào)整、大合并。難道大學學報也要步其后塵,愚蠢到不見“前車之轍”以至于傾覆不成!革命導師列寧的名言“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4](P5),我們應該警鐘長鳴。

      (二)關于學報編輯研究學報數(shù)字化問題

      關于“數(shù)字化”的內(nèi)涵,權威的解釋是:“指在某個領域的各個方面或者某種產(chǎn)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采用數(shù)字信息處理技術。”[5]因此,“學報數(shù)字化”就是指學報在出版的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采用數(shù)字信息處理技術?!安捎脭?shù)字信息處理技術”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同樣不是一般學術編輯、尤其文科學術編輯所能勝任的。因為,它屬于自然科學研究和開發(fā)的問題,屬于自然科學領域和IT行業(yè),是高科技領域的課題。另外,現(xiàn)在社會的精益化分工不需要一般學術期刊編輯去研究這個問題。其實,學術期刊的數(shù)字化與現(xiàn)代通訊手段的智能化道理如出一轍。顯而易見的是,手機研制、開發(fā)不需要消費者參與,僅僅使用而已。同樣,人們的通訊手段由傳統(tǒng)紙質(zhì)平信到現(xiàn)在的數(shù)字化,消費者也并沒有參與研究。25年前的“告別鉛與火,迎來光和電”,是編輯的事情嗎?是產(chǎn)業(yè)革命的結果!人們談中國出版的真正“數(shù)字化”革命這個問題,好像遺忘了:上世紀的1987年以發(fā)明“漢字激光照排系統(tǒng)技術”而擁有“當代畢昇”桂冠的王選院士,使中國的出版業(yè)“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實現(xiàn)了中國出版的真正“數(shù)字化”革命。須知,只有具有院士學術水平層次的科學家王選花費大半生精力,才推動了中國出版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6]這次革命應該說是根本意義上的“數(shù)字化”,并且它是從世界性的計算機革命基礎上產(chǎn)生的。計算機革命和出版數(shù)字化,都是起源于發(fā)達國家。因此,如果讓學術編輯去從事“數(shù)字化”研究,而放棄本職學術編輯的工作,是舍本逐末,更是滑天下之大稽。更何況,如果一個學報或者學術期刊的經(jīng)費足夠多的話,其學報編輯部數(shù)字化程度就是國內(nèi)一流的。目前,學報界在上述虛假命題上下了不少功夫,類似“全國學報青年編輯數(shù)字化知識競賽”“全國學報編輯數(shù)字化培訓班”等活動屢見不鮮,此舉實屬誤人子弟。

      當然,我們并不反對學報出版的數(shù)字化。眾所周知,出版數(shù)字化是大勢所趨。我們反對的,是讓學術編輯去從事數(shù)字化研究。因此,我們強烈建議,廣大學報編輯不要被虛假命題蒙蔽了雙眼,數(shù)字化開發(fā)與數(shù)字化使用根本就是兩個命題。

      (三)關于學報“去同質(zhì)化”及特色化問題

      學術成果及其載體(學報)“去同質(zhì)化”顯然荒唐,因為學術追求的是真理。馬克思主義認為,真理是人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屬于普遍的、共性的東西,規(guī)律就是把事物紛繁復雜的表面現(xiàn)象剔除,留下其背后共同的、同質(zhì)的東西。探索規(guī)律,是學術的最高追求。因此,“同質(zhì)化”不是學術界忌諱的,而是學術研究者孜孜以求的。既然學報承載的內(nèi)容實質(zhì)是“同質(zhì)的”,為什么其載體就非得“去同質(zhì)化”?同理,所謂學報特色化與去同質(zhì)化如出一轍,本質(zhì)上是一個問題的兩種不同說法。如果一定要說學報有特色,那也只能是學報本身的開本、印刷工藝、裝訂格式、紙型等,只有這種意義上的特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報特色。然而,這個“特色”對學報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研究它幾乎沒有意義。[7]并且,所謂“學報特色”論將科學的、莊重的“特色理論”庸俗化了。

      現(xiàn)在大學學報的根本癥結,就是大學學報使命這個根本問題還遠沒有解決,何謂編輯職責這個重要問題也沒有搞清楚。而這些根本問題在一些持學報“四化”虛假命題者看來,好像不屑一顧。導致關于學報根本使命這個問題的研究少有人問津,因為如果去討論,立馬就有被扣以“保守”大帽子的危險??梢?,這些虛假命題已經(jīng)嚴重干擾了人們的視聽。

      二、科研,本末不能倒置

      (一)明確學報編輯在學術中的準確位置

      學報“四化論”者們的上述心態(tài),與他們過分夸大他們在學術中的作用無不有關。導致這個問題產(chǎn)生的緣故,就是由于這些編輯長期擁有學術成果能否在高層次大學學報平臺發(fā)表大權使然,這不能不說是個惡習。大學學報及其編輯在學術進步中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是促進、還是拉倒車?學術原動力、學者學術沖動、學術問題的發(fā)現(xiàn)、社會實踐需要以及國家大政方針的論證及實施等,不可能源于大學學報編輯,學報編輯也不可能引領學術。僅憑學報界一些人的“所謂四化”論不可能促成人們?nèi)氖聦W術研究的學術原動力。如果這樣,那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是公雞道理:“我不打鳴,天就不亮”。由此可見,這些學報編輯找不準自己的位置,迷失了學報使命這個根本方向。

      (二)學術有自己的規(guī)律,不以學報編輯意志為轉(zhuǎn)移

      眾所周知,學術是個體抑或團隊的獨立、個性、原創(chuàng)性很強的高級思維活動,它完全取決于學者們有無深度感受、社會有無需求、政府課題的立項、社會實踐的發(fā)展、社會新情況有無出現(xiàn)、生產(chǎn)實驗縱深發(fā)展的需求、實驗條件具備與否以及學者大腦能動性的強弱等,這些應該是學術的原動力。然而這一切都并非學報編輯所能左右的,故不以編輯意志為轉(zhuǎn)移。

      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編輯們?nèi)杂心撤N“能動性”,因其能不同程度地 “誤人子弟”“學閥”“小圈圈”等。換位思考一下,學者們向?qū)W報投稿的心理無非是被刊用心切,還有祈禱編輯別主觀臆斷、草菅人命,盼望編輯們能尊重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堅守學術編輯崗位,為作者“做嫁衣裳”應該是編輯的天職。學術編輯雖然不能妄自菲薄,但更不能妄自尊大。更何況,在學術成果的發(fā)布方面,與大學學報比較,主要的、大的成果展示平臺是社會,包括政府需要和人們?nèi)找嬖鲩L的物質(zhì)文化需求等。還有,學報之外的其它學術成果傳媒載體大有“人”在:學報之外大量存在著其他學術期刊,以及載量驚人或傳播迅速的圖書、報紙、網(wǎng)絡等。大學學報在學術成果發(fā)布中的地位只是眾多平臺的一種,絕不是全部。因此,學報編輯要尊重學術規(guī)律,知曉學術不以編輯意志為轉(zhuǎn)移,不能抱有學術成果的發(fā)表權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心理,努力消除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編輯官僚主義”。

      三、稿源爭奪實屬朝三暮四

      目前學報界一些人鼓噪的所謂“四化論”,其終極目的無非是追名逐利的所謂“名欄”“名刊”“核刊”建設。歸根到底,其“命門”就是倡導大學學報在國內(nèi)學術領域、甚至圈內(nèi)不擇手段地爭奪優(yōu)秀稿源,絞盡腦汁與國內(nèi)同行爭權奪利實質(zhì)上是一種“耗子扛槍窩里斗”的行為,其結果只能是毫無意義的內(nèi)耗。國家的總體成果沒得到有質(zhì)的升華、沒有得到量的增加,如同把國內(nèi)同行盤中餐往自己碗中奪。學報“四化”論鼓吹者就是鼓勵學報界不遺余力地去干這種絲毫沒有進步意義而朝三暮四、自欺欺人之事。這樣更是敗壞了學風,導致學術領域里拉關系、走后門等現(xiàn)象的滋生與蔓延,破壞了我國的學術生態(tài),它與《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學術期刊提出的“走出去”戰(zhàn)略,格格不入。因為“走出去”是指“走出國門”到“海外”去,[8]吸引和挖掘國際尖端學術成果為我所用,去與國外學術期刊同行爭奪優(yōu)秀稿源,做到“洋為中用”,以此根本提升我國的創(chuàng)新能力。當然,國內(nèi)爭奪優(yōu)質(zhì)學術稿源的惡劣風氣的泛濫不僅僅是學報界自己在興風作浪,也有高等學校學術政策的誤導等原因。例如不少高校不把自己所謂非“核心學報”當回事,沒有相應的激勵政策,甚至釜底抽薪,致使其稿源“斷炊”,卻竭力追捧其他核心期刊。一篇“核刊”論文,動輒獎勵數(shù)千元。成果評獎也往往只看刊物所謂級別,至于學術成果是哪方面的、成果本身水平高低如何,不去關心。這一切都是在激勵國內(nèi)稿源的不正常競爭,導致了一系列不正之風的泛濫。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表明:從稿源上看,國內(nèi)學術期刊更強調(diào)“計劃性”,一般每年下半年就開始預定來年的選題,根據(jù)計劃找作者約稿,約稿率較高,投稿的命中率較低;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學術期刊約稿率相對要低得多,基本上是自由投稿。[9]正是由于這樣,西方國家的學術期刊水平遠高于我們。因此,學術期刊界不能過度“策劃”,“過度策劃”就是計劃經(jīng)濟思維。我們認為,目前學報編輯界一些人鼓噪的所謂“四化”及其 “名欄”“名刊”“核刊”建設,歸根到底,就是不擇手段地爭奪優(yōu)秀稿源,是計劃經(jīng)濟的后遺癥。

      四、大學學報應當回歸本位

      (一)必須明確大學學報的根本使命

      關于大學學報使命的涵義,國家教育部多次有過明確政策界定,《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蒲泻徒虒W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nèi)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高等學校學報工作是高等學??蒲泻徒虒W工作的組成部分。[10]強調(diào)“高等學校學報是展示高校學術水平的重要窗口,是開展國內(nèi)外學術交流的重要橋梁,是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術人才的重要園地,是塑造學校形象、創(chuàng)造學校品牌的重要途徑,在推動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和繁榮發(fā)展學術的神圣職責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盵11]著名社會科學學報人、原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研究會理事長龍協(xié)濤也說過:“學報相當于‘實驗室’,通過連續(xù)、集中、全面反映高校教學科研成果,為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實驗’平臺,為培養(yǎng)和發(fā)現(xiàn)學術人才營造了重要園地?!盵12]因此,大學學報應具有“實驗室”這個“演兵場”的功能和“重要園地”的激勵功能??梢姡@種“演兵場”和“學術園地”多多益善。同樣,著名自然科學學報人、原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理事長陳浩元同樣堅持上述觀點。[13]檢討我國大學學報使命完成情況,令人心寒,其中太多功利性,嚴重缺乏使命感。如今,我們應該認真反省虛假的學報“四化”命題、提高履職水平、檢討失誤,更應以此為契機,努力為我國的學術、學者去“作嫁衣裳”,甘于寂寞,去做“潤物細無聲”的幕后工作,而不是浮躁、喧囂,甚至誤導。

      (二)必須改變考評大學學報的參照系

      根治忽視、否定大學學報使命和編輯職責這個頑疾的靈丹妙藥就是從根本上改變評估學報的“參照系”,即把目前將處在不同層次平臺的所有學報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轉(zhuǎn)變?yōu)榭疾炱滢k刊水平與其所在平臺高低對稱度的比較考察上去。也就是說,把國內(nèi)處在不同平臺上的學報按照其平臺的不同,分門別類進行考察、評價,這樣既科學,又符合中國國情。[14]如果能夠做到這點,中國大學的學報水平將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不少依附于高層次平臺大學的學報就有可能緊隨其母體步入世界強校行列的步伐,同步進入世界名刊行列。誠如在慶祝清華大學百年華誕會議上人們說的“一流大學應有一流學報”,[15]而一流大學學報當然就是世界名刊。中國國情決定了我國的大學、尤其是高層次的“985大學”等重點大學屬于全民所有,依附于其上的學報,當然也是全民所有的,[14]而不是這些學報編輯的私有財產(chǎn)。遺憾的是目前部分高層次大學的學報不同程度地存在這種現(xiàn)象,依附于高層次大學平臺的學報遠未出現(xiàn)世界級水平學報這種局面。它們沒有完成應有的使命,迷失了方向,正在不遺余力地與國內(nèi)地方性高校學報、??茖W校學報去爭奪“優(yōu)秀”稿源和期刊評估的“優(yōu)秀”指標,甚至以此來淘汰后者。

      (三)大學學報應當回歸本位

      據(jù)統(tǒng)計,我國已經(jīng)有10余所大學進入世界強校行列。[16]因此,依附于其上的學報不能再與其他低平臺上的地方性大學、??茖哟螌W校的學報爭名奪利、一決高下了。金字塔效應也證明了低層次的學校及其學報存在有必要,需求是分層次的,否則塔尖就不會存在。唯物辯證法關于物質(zhì)決定意識的法則要求,依附于世界領先高校平臺上的學報理應成為世界名刊,中國學報界的“國家隊”理應積極到國際舞臺上“搶金奪銀”。我國有學術期刊近5000種,它們在學術及技術水平、辦刊能力及客觀條件等方面存在差距,讓這些期刊都去爭創(chuàng)國內(nèi)一流、辦出國際水平是不可能的。[17]因此,應當說國家創(chuàng)新任務的主要承擔者——重點大學及其學報就沒有完成其使命。如果依據(jù)于高平臺、擁有一流學術資源的大學學報,真正肩負起應有的使命、真正實現(xiàn)這個早應該兌現(xiàn)的任務,我國學術期刊“走出去”就很容易實現(xiàn)。依賴于國內(nèi)最高平臺的大學學報應當成為國際名刊,“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單位,就是靠依賴于國內(nèi)最高學府平臺上的大學學報,這是他們的義務和職責,是不容打折扣的。這種順理成章的情況若果真實現(xiàn),那么,中國大學學報涌現(xiàn)世界級的高水平期刊就會水到渠成,中國學術期刊的繁榮、中國學術的繁榮,就指日可待??梢?,高層次大學學報不但不能再成為“走出去”的絆腳石,而應當成為中國學術期刊、中國期刊“走出去”的先鋒和引路人。期望著大學學報使命的回歸,期望著這個應該出現(xiàn)的盛況早日變?yōu)楝F(xiàn)實。

      [1]尹玉吉(等).對我國大學學報傾向性認識的反思[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2]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網(wǎng)[OB/OL].(http://www.amss.cas.cn/);《中國科學》系列期刊[EB/OL].中國科學雜志網(wǎng)(http://www.scichina.com/new_web_ Fa/index.asp).2015-01-08.

      [3]尹玉吉.綜合類學術期刊具有先天優(yōu)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2-26.

      [4]于光遠,韓鋼.“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歷史命運:讀史筆記[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音研究所辭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6]范建,王選:漢字激光照排第一人[J].今日中國(中文版),1995,(5).

      [7]尹玉吉.論中國大學學報現(xiàn)狀與改革切入點[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8]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

      [9]周蔚華,柯冬云.中美學術期刊評審機制之比較[J].編輯學刊,2004,(4).

      [10]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Z].教備廳[1998]3號.

      [11]國家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的意見[Z].教育部文件教社政[2002]10號.

      [12]李彤.教育部推動高校名刊工程[N].人民日報,2004-05-21.

      [13]陳浩元.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的功能及實現(xiàn)措施建議——在2005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一期中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高級研修班”上的講座[EB/OL].http://www.cujs. com/newversion/News/).

      [14]尹玉吉.中國學術期刊二維評估制度研究[J].編輯之友,2014,(6).

      [15]朱佩嫻.一流大學應有一流學報[N].人民日報,2011-04-28.

      [16]2014QS世界大學排名[EB/OL].http://www.qianmu.org/ranking/ 903.htm.

      [17]申云霞.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地位的現(xiàn)狀及提高影響的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0,(6).

      (責任編輯:李志紅)

      To the advocates of “Four Huas View” (professionalization, digitization, non-homoge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s, "mission", the basis and soul of college journals, has changed. However, facts show that the problem of mission is far from solution and obsolescence, but is urgent to be clarified and solved. About the mission of journals,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famous journalists have repeatedly made definitions and stresses: college journals are important windows to showcase their academic level and important bridges for academic exchanges, and also important fields to discover and develop academic talents, 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olleges’ sacred duty of promoting teaching researches and academic prosperity. Long Xietao and Chen Haoyuan, famous journalists of social science, believe that similar to laboratory, journals provide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for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build a field to train and discover academic talents through a continuous, centralized,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olleges. Therefore, “Four Huas View” of journals seriously damages the mission of college journals. Whether the college journals should be specialized or integrated depends entirely on the organizer’s academic platform, nothing to do with the editor’s will. The digitization issue of journals should belong to the IT industry, which is totally a research question of pure natural science, not the work of an academic editor, because the digitization of journals are exactly the same with the network principle of moder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Marxism believes that the truth is people’s correct reflection of the objective matters and their laws, which are the common, homogeneous, essential things behind the complicated representations of things. The results of laws are truths, which are the highest pursuit of academic exploration. Therefore, "homogeneity" is the goal pursued assiduously by the scholars, and journals, its carrier, have no reason to get rid of homogeneity. The so-called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s have the similar meaning with non-homogenization. Therefo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es the ins and outs can not be inverted; nor can academic be done at the editor’s will; college journals are only one platform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college journals shall return to the original post. Therefore, the essence of “Four Huas View” is to encourage journals to spare no effort to grab limited domestic academic resources - manuscript sources, but such freaky act could not bring sublimation in quality and increase in quantity to the overall achievements of national science, culture, and technology. Therefore, college journals should return to the original post, fulfill their duties based on the level of dependent academic platform, and develop into well-known journals in the world depending on the domestic high academic platform. "Going out" requirement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s Decision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ultural System" on the academic journals is to ask them first to "go abroad", to compete with foreign academic journals for superior manuscript sources, to absorb and explore foreign advanced academic achievements for our own use,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our academic innovation. This mission ought to be undertaken by journals attached to the high-level colleges, which should not compete with the journals of local junior colleges, let alone becoming a stumbling block stopping academic journals’ "going out".

      “Four Huas View” of journals; college journals; mission

      2015-01-12

      尹玉吉(1959-),男,山東臨朐人,教授,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編輯部主任,主要從事編輯學、傳播學研究。

      本期特稿

      G615

      A

      (2015)02-0075-06

      猜你喜歡
      稿源學報學術期刊
      高職內(nèi)刊學報發(fā)展路徑調(diào)查研究
      學術期刊引證指標
      學術期刊引證指標
      致敬學報40年
      新時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問題的探討
      記者搖籃(2018年9期)2018-12-17 07:57:18
      河海大學學術期刊創(chuàng)辦百年
      淺議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續(xù)經(jīng)營
      傳播與版權(2016年4期)2016-03-28 09:29:48
      創(chuàng)辦中文學術期刊《新能源進展》的幾點感悟
      學報簡介
      學報簡介
      青铜峡市| 青岛市| 九寨沟县| 甘泉县| 奉贤区| 钟山县| 应用必备| 东辽县| 榆树市| 罗江县| 仙游县| 原阳县| 青冈县| 岗巴县| 海兴县| 夏邑县| 荥阳市| 廉江市| 平江县| 鹤山市| 丰镇市| 彰化县| 江北区| 新干县| 德清县| 长兴县| 教育| 三穗县| 红安县| 西乌珠穆沁旗| 正蓝旗| 涟水县| 油尖旺区| 榆社县| 土默特左旗| 花莲市| 武宁县| 襄垣县| 望江县| 灵川县| 永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