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辛
本刊卷首數次提及國外學者關于采用歷史研究方法研究遠程教育的觀點,意在倡導借鑒這種方法研究我國遠程教育發(fā)展問題,并表達對于相關研究成果的期待。然而正像穆爾教授指出的那樣,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通過歷史研究,能更好認識遠程教育發(fā)展進程中一些當時“懸而未決”的問題以及經驗教訓。采用歷史研究方法研究遠程教育,對于我國遠程教育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包括學科建設,顯然都有特殊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遺憾的是,這些年來還是鮮見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究其緣由,本身或許就是挺有意思的研究課題。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指的是通過收集某種教育現象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tǒng)客觀的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方法。最重要的應該不是“現象”而是“規(guī)律”,是在厘清歷史事實和歷史進程、系統(tǒng)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入探究那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就要求研究者必須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做足,要有“自覺的問題意識”,尤其不能回避那些比較尖銳、復雜和敏感的問題。還有,采用歷史研究方法研究遠程教育,顯然不只是方法維度問題,更需要的恐怕是反思勇氣和批判精神。有論者稱中國大學有必要重建反思能力,遠程教育研究看來同樣如此。
本刊早些時發(fā)表的穆爾教授作為美國遠程教育歷史親歷者的反思文章,可以說是個范例。他在引用埃德蒙·柏克的警示“不懂歷史的人注定會重蹈覆轍”后指出,今天如果對遠程教育歷史缺乏了解,所付出的代價要遠遠高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隨著因特網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因對遠程教育歷史的無知而造成的損失會是巨大的。至于忽視歷史的原因,他認為最有可能的解釋是歷史研究方法本身在學術研究中沒有得到重視,并坦言有人是故意選擇忘記“后事之師”的——比如在理論研究方面,有人提出自稱是新的理論范式,實際上僅是改變交互理論概念的措辭或基本上是借鑒了這個理論;在政策方面,“其目的無非是為了轉移人們對舊政策的注意或者是為了夸大各自的政績”……
本刊卷首曾指出,以在中國特有國情條件下探索開放大學發(fā)展道路為主線,研究廣播電視大學30多年發(fā)展歷程及歷史經驗,包括進行深刻的歷史反思,可能是很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相關研究對于推進開放大學建設試點,特別是破解廣播電視大學系統(tǒng)轉型過程中的諸多難題,包括避免可能出現的失誤和偏差,應該能夠提供多方面的啟示,對于我國遠程教育的發(fā)展乃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從實踐探索到理論研究,可能都會有其獨特價值。至少,不管是研究者還是決策者,對歷史采取輕忽或者隨意貶抑的態(tài)度,恐怕都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