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飛
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70
國家追償是指“公權力主體在履行賠償責任之后,依法責令對損害的發(fā)生具有過錯的組織或者人員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的法律制度”①。國家追償是國家賠償制度的重要組成,其必要性在于對賠償程序的重要補充。
國家賠償法訂立的目的在于如何以法律保障被侵權人國家求償權的實現(xiàn),以往國家賠償法秉持的是“誰損害誰賠償”的原則?,F(xiàn)實中,存在執(zhí)行難的情況,因為侵權人隱匿財產(chǎn),導致受害人難以及時得到賠付。因此,由國家先行賠償可以有效減少執(zhí)行難。
規(guī)范國家權力行使除了出臺專項法律進行控制,還依賴于建立各種制度,如國家追償。在國家機關賠償完公職人員造成的損害之后,可根據(jù)清償債務后成為新債權人理論,要求公職人員在機關內部承擔起個人責任。不同于公職人員需要承擔的個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這種制約機制體現(xiàn)的是國家機關對其工作人員的限制。國家追償制度的目的不在于求償,而在于建立完善的制約機制。
國家賠償作為國家追償制度的前提條件,兩者有著密切相關的聯(lián)系。因此對于國家追償本質的把握要與國家賠償具有的性質相結合。世界各國有關法律無一例外的確立了國家追償制度,但是各國對于國家追償?shù)睦斫獠槐M相同,主要有如下兩種觀點:
1.行政責任說。這種學說認為引發(fā)國家追償責任的是侵權人擔負的行政責任。根據(jù)國家賠償法的規(guī)定,國家追償這種行政責任在于用金錢的方式要求侵權人承擔責任,這種責任的主觀心態(tài)在于故意或重大過失。盡管在責任承擔形式上不同于一般的行政責任,但兩者本質上仍然相同。
2.代位責任說。這一學說并沒有將國家權力的行使直接歸因于國家。該學說認為損害賠償責任應由直接行使國家職權的工作人員承擔,但由于侵權人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同時考慮到對于侵權人責任的認定、取證、損害賠償?shù)刃枰^長時間,從這兩個原因考慮,國家先行代替侵權人行使賠償義務,再追償相關費用。從性質上說,這一追償與民法上的替代責任追償具有相同性質,屬于一種民事責任。
3.獨立責任說。②在這一學說中,國家是行使社會公權力的抽象代表。國家的實際權力由象征著國家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具體執(zhí)行,國家本身作為一個抽象的意志主體,只授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代表國家實施具體行為。如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之中,違背了職責行使規(guī)則。因此國家公職人員個人會因為違反行使規(guī)則承擔獨立責任。國家追償制度從一定程度上將國家賠償責任轉嫁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個人責任?!靶姓熑握f”認為追償責任屬于行政責任,強調了對公職人員沒有正確履行職責的責難;“代位責任說”強調了侵權者的個人責任,國家只是代為賠償,究其性質屬于民事責任。而“獨立責任說”,既強調了公職人員在行使公務,又將其責任劃定在違反行使規(guī)則的范疇內,也就是說規(guī)則的認定還需考慮相關因素。這一理論更加合理,國家追償作為一種法律制度,是一種獨立的責任形式。
從理論角度看,追償責任的性質是獨立責任。追償制度通過界定侵權人的過錯行為,追究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形式表現(xiàn)在物質利益上,在制約效果方面具有局限性,因此還需與其它責任并行發(fā)揮作用。因此,在現(xiàn)行國家機關的責任追究體制下,國家追償責任應結合其它責任制度,使違法行使職權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僅承擔物質方面的責任,還應承擔其它方面責任,使各種責任制結合,從而起到良好效果。
我國國家賠償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賠償義務機關賠償損失后,應當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或者受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根據(jù)法條,國家追償數(shù)額的確定與四個因素有關,即故意、重大過失、部分或全部賠償費用?,F(xiàn)實中,確定追償數(shù)額時應注意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規(guī)行使職責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動機,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在侵權人錯誤行使職權中所起作用的情況。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原則:
1.以重大過錯責任為原則。過錯是責任主體對其應為與實為間差距大小及差距產(chǎn)生原因的認識,及對在這種差距下導致?lián)p害賠償責任的心理預期,這幾點直接決定了責任主體是否有責任及責任的輕重。侵權實施行為人是否有過錯應當作為承擔責任的最主要依據(jù)。
2.考慮被追償者經(jīng)濟承受能力。在我國,公務人員的物質狀況往往不甚理想,一般僅能夠維持基本生存需求??上攵绻穬斀痤~過高,超出了其責任能力范圍,就會給公務人員造成重大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壓力。因此,許多國家在其法律中都對追償金額給予額度的規(guī)定。
3.比例原則。國家追償制度是一種責任追究制度。追償確定金額的主要依據(jù)在于侵權人承擔的責任與實際國家賠償數(shù)額,按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對追償人在賠償金額幅度內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確定一個追償標準,因此確定追償數(shù)額除了要依據(jù)責任狀況,還要保證追償數(shù)額與賠償金額成比例。
4.追償金額的上限標準應該明確。追償金的限額,包括應當追償數(shù)額的上限。國家賠償金額在實際中往往浮動較大,高至上百萬元,低至幾百元。如果不對追償制度進行數(shù)額上的限制,在實踐中必然會出現(xiàn)認定追償金額不符合實際的情形。為了規(guī)范追償制度的法律秩序,應統(tǒng)一劃定追償數(shù)額的限制。
“任何權利(力)在法律上都是有時間限制的,權利(力)主體在法定的期間內不積極行使其權利(力),就會產(chǎn)生對其不利的法律后果”③。為了保證國家追償權及時得到行使,設立明確的追償時效十分必要。
例如,我國臺灣地區(qū)《賠償法》第8條第2 款規(guī)定:“求償權自支付賠償金或恢復原狀之日起,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④。有學者認為,追償時效的確定既要考慮侵權人個人的責任承擔能力,也就是賠償能力;又要設置固定的追償期限,使得追償有跡可循。因此,結合我國現(xiàn)狀,追償時效設立為2年為好⑤。這一主張較為符合我國現(xiàn)實情況,既給予侵權人相當?shù)臏蕚鋾r間,又明確規(guī)定了追償時限,促使國家機關履行其追償職責。
[ 注 釋 ]
①高加偉.國家賠償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279.
②馬懷德.國家賠償法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4:19-20.
③楊解君,藺耀昌.國家賠償?shù)闹贫惹啡奔捌渫晟疲跩].中國法學,2005(01):14.
④張正釗等編.國家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361.
⑤劉嗣元.論國家賠償法中的國家追償制度[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2):21.
[1]高加偉.國家賠償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
[2][美]伯納德·施瓦茨.行政法[M].徐炳譯.北京:群眾出版社,1996.
[3]馬懷德.國家賠償法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4.
[4]楊解君,藺耀昌.國家賠償?shù)闹贫惹啡奔捌渫晟疲跩].中國法學,2005(01).
[5]張正釗等編.國家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6]劉嗣元.論國家賠償法中的國家追償制度[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