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西南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715
?
亞里士多德的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理論對政府簡政放權的的意義
李敏
西南大學法學院,重慶400715
摘要:正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一個永恒的話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nèi)在要求,亞里士多德的正義理論著重探討了社會中關于正義的諸多問題,對后世影響深遠。簡政放權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所要求的內(nèi)容,也應當符合正義的要求。本文從亞里士多德的正義理論的內(nèi)涵出發(fā),討論其對中國簡政放權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分配正義;矯正正義;簡政放權
一、分配正義的內(nèi)涵及其價值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對正義進行了分類,包括抽象的正義與具體的正義,具體的正義又可細分為分配正義與矯正正義。分配正義在亞里士多德的正義理論中居于核心地位,國內(nèi)學界許多文章都有關于亞里士多德分配正義理論的討論。分配正義,是指在社會共同體成員中進行社會財富、名譽、權力以及其他可以在合法公民間進行分配的原則,它崇尚按照比例進行分配,主張差別對待?!胺峙涞墓谟诔杀壤?,不公正在于違反比例”,①“各人各照自己的利益進行論斷,而大多數(shù)的人如果要他們判決有關自身的案件時,實際上就都是不良的判官。正義(法意)對人身有關系;正義的(合法的)分配是以應該付出恰當價值的事物授予相應收受的人……?!备鶕?jù)這種觀點,正義就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東西,將社會資源按人的價值進行分配。分配是因人而異的,要考慮公民的財富、地位、善德、才能、權利與義務等各種因素。因此,分配正義原則也被稱為得所應得原則。亞里士多德將正義理解為某種形式的平等,即把相等的東西給予相等的人,把不相等的東西給予不相等的人。如果將相同的東西分給了不同的人或者是將不同的東西分配給了相同的人,都是不正義的表現(xiàn)。分配正義的積極意義在于它有利于調(diào)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社會財富的積累。分配正義原則公開捍衛(wèi)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推崇差別待遇,反映了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局限性。
二、矯正正義的內(nèi)涵及其價值
分配正義理論是有缺陷的,它將會導致結果上的不平等,在得所應得的前提下,有些群體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地位(如財富、地位等)在市場中占主導,對某些行業(yè)進行壟斷,占據(jù)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與此同時,社會中有另外一些群體,由于其家庭出身、天資、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信息的不對稱等因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他們無法利用現(xiàn)有資源通過自身努力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調(diào)節(jié),就會加大兩極分化的趨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多的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中,社會分配的嚴重不公,繼而可能會引發(fā)那些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們聯(lián)合起來實施反社會的行動,引起社會的動蕩不安和社會秩序的混亂。此時就需要矯正正義來發(fā)揮作用,矯正正義作為對分配正義的補充,它是指②“盡管平等是較多與較少之間的適度,得與失則在同時既是較多也是較少:得是在善上過多,在惡上過少;失是在惡上過多,在善上過少。又由于平等――我們說過它就是正義――是過多與過少之間的適度,所以矯正正義就是得與失之間的適度?!背C正正義是當分配正義的結果出現(xiàn)明顯不當時,借助矯正正義來實現(xiàn)實質(zhì)化的調(diào)整,彌補個案的不足。矯正正義要求無差別的對一切人予以均等對待,不論這個人的身份、財富地位如何,都享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矯正正義既可以通過個人來啟動,也可以通過國家利用公權力來啟動。社會上的不正義既包括所得少于應得所導致的不正義,也包括所得多于應得所導致的不正義。因此,一方面,應對少得的那部分人給予補償,另一方面,應對多得的那部分人運用強制手段加以矯正,使社會達到一個總體的平衡狀態(tài)。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矯正正義可以被理解為“失所應失”制度。
三、亞里士多德的分配正義與矯正正義理論對政府簡政放權的理論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
亞里士多德作為古希臘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理論對其后的研究影響極為深遠,后世許多學者就分配領域的正義問題所進行的探討,或多或少都會有亞氏正義理論的影子,其中包括羅爾斯、諾齊克、沃爾澤等,但是他們提出的正義理論又有些區(qū)別。③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建立在對功利主義的批判之上,他反對功利主義只注重整體利益而忽略利益分配的觀點,它提出的分配正義原則以社會契約論為基礎,強調(diào)平等。而諾齊克卻反對分配正義的人為設計本性,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是不可更改的事實,不論哪種分配方式都會導致不平等,能力大者有權獲得更大利益,沒有必要對弱者作出補償。④沃爾澤的分配正義理論是一種多元主義的分配正義理論,他將社會中各領域的物品進行了分類,并從物品類型的多樣性出發(fā),探究社會分配的多元性。他認為,社會分配的正義是一個多元的問題,在對什么進行分配,分配的依據(jù)是什么等問題上,不可能達成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
亞氏的分配正義與矯正正義理論對當下我國政府簡政
放權的現(xiàn)實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簡政放權首先是精簡人員、事務與機構,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講到,⑤“在我們想來,公職只應選拔賢能,不管誰愿意或不愿意擔任這種職位。立法者所以當初訂立競選制度的目的應當是鼓勵人們發(fā)展各自的抱負,使大家都以服公任官為光榮,倘使無所鼓勵,有才德的人說不定誰都不愿意投身于眾人的事業(yè)?!闭齼?yōu)秀的人才來為國家的、人民的事業(yè)服務,必須提供良好的條件,讓公職人員不再為衣食擔憂,能夠有足夠的精力去做好當下的工作。行政機關應當創(chuàng)造條件,吸納有志之士參與到國家與政府的建設中來。對于重要崗位上的公務人員,應當適當提高他們的待遇,以工作量的多寡來確定工資的高低,真正實現(xiàn)多勞多得,少勞少得,讓公務人員真正實現(xiàn)收入與付出成正比。面對日益高漲的物價與房價,即使殫精竭慮、日以繼夜的工作也無法讓他們不再為衣食操勞,想要改變這種境況必須分散精力去做其他的工作以增加收入,或者干脆跳出這個圈子,投入到企業(yè)中。通過努力來改變境況,從而造成公務員隊伍人才的大量流失。
2.簡政放權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放權,將權力下放,對權力重新進行配置,政府的權力可以由基層行使的改由基層行使,不再由上級機關統(tǒng)一行使各類職權。這種做法體現(xiàn)我黨執(zhí)政理念的轉變,不僅方便了人民群眾,也解決了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等問題,減少了行政機關的工作量,對政府職能重新進行配置,使其效率更高,分工更為明確,也是適應時代潮流合理使用分配正義與矯正正義的結果。在權力的分配上,矯正原來將權力掌握的某些機關手中的情況,以避免造成腐敗或者濫用,另外,將權力分散開來行使,有利于掌握權力的機構之間相互監(jiān)督,保證社會生活公正有序地進行。通過矯正正義的行使逐步放寬政府對經(jīng)濟的管制,將權力交還給市場與社會,既減輕了政府的負擔,也給予了市場極大的自主權?!昂喺迸c“放權”是同一過程中的兩個方面,二者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昂喺艡唷辈⒎恰耙环帕酥?,而是要“放”與“管”相結合。
[注釋]
①[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139.
②[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38.
③[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④[美]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⑤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91.
作者簡介:李敏(1988-),女,漢族,山東煙臺人,西南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法理學。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