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學教師價值理性的困惑

      2015-02-07 04:58:34胡瀟繆燚晶
      倫理學研究 2015年5期
      關鍵詞:學術科學大學

      胡瀟繆燚晶

      大學教師價值理性的困惑

      胡瀟繆燚晶

      市場對大學的介入,即是資本對學術的深刻滲透,因為大學教師對體制外資金的爭取和使用,造成教學科研行為對資本市場的遷就、迎逢,形成了一種名之謂“學術資本主義”的現(xiàn)象。它使大學這一昔日的“象牙塔”與市場行為發(fā)生部分重疊,帶來其組織管理結構和學術文化的深刻變革。置身其中的教學科研人員,進入了以對資本的依賴性為基礎的學術獨立狀態(tài),集科技研發(fā)的學術主體與知識資本的市場經(jīng)營主體于一身。其職業(yè)理性與行為,受到科學規(guī)范與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表現(xiàn)出學術探討的科學性與資源競爭、運用的市場性,科學的致思性與知識資本的致利性、教學科研的公益性、自主性與資本運作的功利性、受動性等一系列的價值沖突與困惑。它們需要辨析、澄明和去弊。

      大學教師學術資本主義價值理性困惑

      在知識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推動下,大學作為科學技術文化生產(chǎn)力的聚集區(qū)域,日益為經(jīng)濟市場力量所關注,愈加廣泛深入地介入其中。同時,大學教師也為外面的豐富資源所吸引,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參與資本市場競爭,力爭獲得體制外教學科研經(jīng)費的更多投入,進而也逐漸成為區(qū)域知識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動軸。學術與市場的深度結合,帶來了大學內(nèi)部組織管理結構和學術文化的深刻變革,“學術資本主義”現(xiàn)象由此形成。美國學者希拉·斯勞特和拉里·萊斯利最先對“學術資本主義”概念做了清晰界定并系統(tǒng)研究了這一新的文化現(xiàn)象。他們的定義是:“為保持和擴大資源,教學科研人員不得不日益展開對外部資金的競爭,這些資金用來進行與市場有關的研究,包括應用的、商業(yè)的、策略性的和有目標的研究等等,不管這些錢是以研究經(jīng)費和合同的形式、服務合同的形式、與產(chǎn)業(yè)和政府合作的形式、技術轉讓的形式,還是以招收更多的、更高學費的學生的形式。我們稱院校及其教師為確保外部資金的市場活動或具有市場特點的活動為學術資本主義。”這一概念“能完全表現(xiàn)利益動機向學術界的侵入”。[1](P98)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的行為越來越像企業(yè),大學教師越來越像知識資本家或文化企業(yè)的雇員,其科學研究的獨立自主、個性化追求以及由純粹學術成就帶來的社會文化地位、聲譽,也愈益脫落、失色。教師們的價值理性因此劇裂動蕩,給人造成不少困惑。

      一、求索真理和謀利市場的取舍

      德國古典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洪堡認為,自由和獨立是維系學術生涯的兩個基本的條件?!按髮W唯有純粹地追求學問,方能實現(xiàn)它們的目的。它們的主導原則必須是自由和清凈。”[2]洪堡對于大學使命和靈魂的精辟見解,是對人類興辦高等教育之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是與大學及其教師的基本理念相契合的,即使今天仍然具有值得堅守的意義。大學在歷史上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是基于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已經(jīng)突破了運用簡單手工工具,憑借粗陋的感性經(jīng)驗應事,以及實踐中以耳提面命方式手把手地傳承生命主體的生存知識和技能的文化教育體制而發(fā)生的。當社會生產(chǎn)需要精密的自然科學技術知識的時候;大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教學、科研的專業(yè)化、獨立性地進行,是大學及其師生一定程度地從社會實踐、日常文化生產(chǎn)以及感性生活的經(jīng)驗世界中解脫出來、游離出來,集中精力進行高深理論的創(chuàng)造、學習和傳播,這樣一種文化發(fā)展趨勢的體制性現(xiàn)象。大學的崇高使命,總是與真理的發(fā)現(xiàn)、發(fā)展這一光榮事業(yè)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真理的探討和發(fā)現(xiàn),從來具有一種結果的不可預期性,對傳統(tǒng)經(jīng)驗、知識的挑戰(zhàn)性、批判性乃至顛覆性,這決定了科學研究乃至真理性知識的弘揚與傳播,都需要一種大無畏的堅忍精神,遠離物俗的奉獻精神。它需要真理的追求者有專精于一,心無旁騖,虛靜空靈的境界。而真理探討的多種學科、多條道路、多樣方法,以及主體與它會晤的豐富偶然性,又要求科學的探索與思想高峰的攀登,有一種極度的主體好奇、個性化興趣和反常思維、徹底追問的學術自由,摒棄精神的、社會的、物欲的枷鎖去追求學術的精進,實現(xiàn)一種心游萬刃、精騖八極、異想天的科學攻關與真理求索。因而,主體的人身自由、社會自由、個性自由、思想自由,便成為大學教學科研人員的職業(yè)條件和基本素養(yǎng)。舍此,則大學無魂,學朮無成,大師無存。

      然而在學術資本主義制導下,學術自由越來越多地受到的外力干預,大學教師傳統(tǒng)意義上的科學研究面臨諸多沖擊。在研究選題上他們往往要根據(jù)出資投標者的需要和偏好,應用研究多,基礎研究少;短期見效者多,長期攻關者少;服務企業(yè)具體經(jīng)濟目標者多,助益社會全體福祉者少。伴隨高校教師對體制外資金的爭取,市場經(jīng)濟機制及企業(yè)資本運作對大學科技研發(fā)深度介入,企業(yè)短期功利需求及其價值取向,給大學教師帶來了一種對學術研究的實用性價值追求壓倒真理性追問的傾向。一方面,體制外投資主體介入科技研發(fā)的商業(yè)化運作特征鮮明,遵循貨幣資本運作邊際效益最大化的要求,企求用貨幣換來的科技產(chǎn)品最快、有效地變?yōu)橹R資本,為資本投入快速增殖服務。他們向資本接受者索要的不是科學高精尖的理論突破和真理發(fā)現(xiàn),而是技術開發(fā)、工藝設計或對策性智力服務,是短平快的謀利工具。這就決定了學術資本主義條件下構建的學術秩序,必然重工藝技術開發(fā)而輕基礎理論研究,重知識產(chǎn)品的經(jīng)濟運用而輕科學發(fā)展的真理性追求,重投資—研究—管理的公司化運作,而輕學術研究、真理求索之漫長的冷峻、嚴謹、探險、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之路。另一方面,學術資本主義條件下外部投資的價值實現(xiàn)機制,是投資項目的競標者——教師,以與企業(yè)、市場要求相一致的研發(fā)方式和價值理性,去適應投資者所要求的知識產(chǎn)品規(guī)格、型號、用途的。這樣,市場的力量,資本的力量,企業(yè)行為模式的要求,必然以看得見和看不見的雙重嵌入形式,很大程度地改變大學歷史地形成的具有幾分文化孤傲、幾分獨立特行的學府風骨,而遷就市場機制或直接引進公司文化。大學的教師、學者也必須或至少一定程度地改變原來那份在學術領域追新問奇、探賾索隱、恣縱馳騁、我行我素的學問自主和科研獨立的品質和風格,也世俗地進到煙火燎人的市場競爭和錙珠必較的經(jīng)濟計算中去,學會填寫標書,學會經(jīng)濟談判,學會簽訂合同,學會投入產(chǎn)出的資本運作,學會出納會計的驗單報賬……諸如此類讓人不勝其煩的俗務,在強行改變學者的學術心態(tài)、價值理念乃至行為方式。此類資本投入的增長,與純粹科學研究的價值訴求南轅北轍,讓學術活動與其本真意義漸行漸遠。教師進入了以資本的依賴性為基礎的學術獨立狀態(tài),常常身陷物化的、意義碎片化的、科學主旨缺位的文化勞務輸出者或知識資本生產(chǎn)雇工的境地,伴隨而來的自然是基于職業(yè)修為的良知考問,學術焦慮的痛苦,以及對思想受縛的屢屢抗爭。

      傳道、授業(yè)、解惑,師之宿命也。高校教師肩負探索真理,揭示真理、詮釋和傳播真理的使命。教師需要將學術的真理性理念與個人信仰、政治意志、淺近的利益關系區(qū)別對待。一切對于科學之實踐檢驗以外的其他事物、參數(shù),雖然它們也可能成為學術研究的客觀對象,但決不能是權衡學術研究的最終判據(jù)。學術研究的根本性任務是,“分析事實及其存在的條件、法則和相互關系,分析概念及其邏輯的前提和內(nèi)涵”[3](P32)。因而,在科學研究、真理探索之前就為學術活動預設價值前提,顯然于理有悖。人們探究真理,傳播科學知識,應以遵循客觀世界的內(nèi)在規(guī)律,嚴守科研的學術規(guī)范,敬畏真理的至上權威,奉獻社會的人生取向而自我約束。否則,學術研究的獨立性與科學價值的公益普適性將不復存在。

      然而,科學理性精神的邏輯推導和學術價值取向的道義分析,畢竟不能取代冰冷而堅硬的現(xiàn)實。學術資本主義給大學教師的學術活動帶來外在干預和不少麻煩的同時,也給人們提供了改善生存條件和科研經(jīng)費支持的資源空間。因此,時常把人們帶進了一個兩難的價值選擇中。教師面臨著學術活動的科學真理執(zhí)守和功利價值追求的矛盾性取舍。若選擇潛心學術,求索真理,獻身科學及其教育事業(yè),他們將擁有學術的成績、學者的榮光。這是學術事業(yè)成功的內(nèi)在獎勵和精神財富。但青年教師則很可能就需要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買不起房,開不起車,甚至要縮減對下一代的教育投入。若投入市場懷抱,以資本運行為導向,更多爭取體制外資金支持的短平快應用性課題,教師能夠獲得更多經(jīng)濟回報,大大減輕生活壓力。這是學術活動的外在獎勵和物質財富。然而在此情形下,他們很多時候不得不在科研活動開展之前就為學術研究預設價值前提,從市場的可接受度出發(fā)左右對學術真理的追問和取舍,最終影響學術研究的獨立、自由。于學術邏輯受到資本邏輯的制約和束縛中,教師的學術研究常常會被整合到知識資本商業(yè)化生產(chǎn)的機械體系中去,形成聽命于資本運作的被動性。是一如既往地守住學者的本旨,陶醉于冷峻觀察、潛心研究、精微探索的學術佳境,還是東奔西突、追趕熱鬧、博弈市場、結緣資本、販賣知識勞動力,這對于與資本市場直接相關的學術研究及其教師,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zhàn)、考驗和艱難的抉擇。按照馬克思的邏輯,嚴肅的科學精神只是追問“什么是真理,而不是問:什么被看作真理?它所關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某幾個人的真理”[4](P116)。果若如此,一個嚴謹?shù)膶W者一定會將學術研究的真理性意義放在首位,堅持艱苦探索的科學之路,為社會大眾貢獻真理性的科學知識。相反,一個學者如果把“什么被看作真理”的研究和詮釋放在首位,背離“什么是真理”問題的本義,那么,他一定會環(huán)顧利益關系而左右自己的言行,依據(jù)權錢支配者的“看法”、意志去選擇科研方向,裁定學術意義。這種迎合市場的實用價值真理觀,對于學術資本主義的體制及其資源開發(fā),利益配置,雖不能說絕對沒有意義,但它們斷然難成正果,亦使人們失去嚴肅學者的尊嚴。這是價值理性對科學理性的反制,在教師學術行為中的人格化表現(xiàn)。因此,每個身在學界的人應該記取韋伯的忠告:如果他對學問沒有“所謂科學的‘個人體驗’,沒有這種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沒有這份熱情,沒有這種‘你來之前數(shù)千年悠悠歲月已逝,未來數(shù)千年靜默中等待’的壯志……你將永遠感覺不到學術工作的召喚;那么你應該去做別的事。”[3](P97)

      二、科學精神與功名意識的乖離

      什么是科學精神?科學社會學家默頓認為,“科學的精神特質是指用以約束科學家的有感情色彩的一套規(guī)則、規(guī)定、慣例、信念、價值觀和基本假定的綜合體。其中的某些方面在方法論上可能是合乎需求的,但對這些規(guī)則的遵從并非完全是由于方法論方面的要求。這種精神特質像一般的社會規(guī)范一樣,是靠它所適用的那些人的情操維持的。違反規(guī)范的行為將受到內(nèi)化的禁律的抑制,并且會受到精神特質的支持者們所表達出的反對情緒的抑制?!盵5](P350)質言之,科學精神就是人們在長期的學術活動中形成的、維系科學正常發(fā)展的知識規(guī)范、理性良知和學術價値觀。這種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主張的“士人”風骨有幾分相通??鬃釉疲骸八^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盡百善之美,必有處焉。是故知不務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必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保ā墩撜Z·里仁》)正是孔圣先師這番至理名言,在中國的師道文化中為我們教師立下了職業(yè)—人生價值的道德標桿。從本來意義上講,大學教師應該是科學真理的追求者,社會良知的堅持者,人格理想的示范者,人文精神的布道者,一句話是“士人”而非商人。

      但學術資本主義卻給大學教師以利與名的雙重誘惑,一些人叛道離經(jīng),傾心盡力于名利場上的拼搶,以名博利,以利彰名,是其成功秘訣。他們一改往日學者甘居寂寞、清貧和潛心學術的形象,想方設法提高團隊乃至自己的社會地位、聲譽和影響力。在“學術質量可用‘研究成果的外界用戶’數(shù)量或‘沖擊指數(shù)’等級做出部分評定’”的條件下[6](P146),他們既關心體制內(nèi)因學術成就而獲得地位與聲譽的機會,把對外部資源爭取的途徑建立在學術研究能力的競爭上;同時也很關心地位與聲譽可能帶來的資源與利益,把提高地位與聲譽的顯示度偏向體制外有資源的機構和組織,力求得到他們的而非只是業(yè)內(nèi)學術界的認可,以爭取獲得更多的資源配置。這表現(xiàn)在學術行為上,則是按照名譽和利益分配制度泡制各類學術符號,包括體制內(nèi)外的課題、經(jīng)費和成果認證,以及論著發(fā)表數(shù)量,人稱“學術GTP”的各項指標的滿足。為了獲得更多體制外的經(jīng)費來源,教師們將工作時空“顯著地轉向在競爭性的、‘市場性的’領域中創(chuàng)造收入并滿足那些獎勵條件的活動?!庇纱水a(chǎn)生兩個明顯的挑戰(zhàn):“大學教師必須對外部贊助者更應負責任……專業(yè)必須對不同的市場更加敏感”。[1](P64)這一定程度地改變了大學教學科研活動原生態(tài)的文化邏輯,使其更趨近學術的商業(yè)化運作。大學教師的科研須經(jīng)常圍繞市場變化、產(chǎn)業(yè)興衰、技術需求、專業(yè)人才受聘率變化等經(jīng)濟要素波動行情,進行動態(tài)關注,泡市場、跑企業(yè)、找信息、拉關系,盡多地爭取體制外投資。這使大學教師的學術研究和技術創(chuàng)新,就經(jīng)濟層面來說,已從政府體制內(nèi)投資所支持的對復雜問題的研究和方案的解決,或對高技術設計、重大攻關項目的研究,或對社會發(fā)展重大前沿問題的探討和歷史進步趨勢的研判,較多地轉向企業(yè)或社會組織應急問題的研究、應用技術的開發(fā)、應景方案的制訂。它們造成的結果是以科研興奮點蹦跳式的轉移,學術活動點擊式的切換,替代對學科發(fā)展、重大理論問題長久、穩(wěn)定、深遠的關注和探討,其結果必然是其理論意義、文化價值取向的碎片化。學術活動要契合市場需要,迎逢外部投資者的利益要求,遵守商業(yè)化運作規(guī)范,不僅可能犧牲其客觀、公正的評價尺度,導致“科學和學術信念評價上的客觀性被否認”[7](P165)。而且,在教師的職業(yè)角色和道德操守方面,會因“一仆二主”,在效力學校教學科研事業(yè)與服務外界機構的沖突中可能背離自己安身立命的大學,在忠誠于組織的問題上引發(fā)許多關于人格、身份、操守意識的道德考問與焦灼。正如美國一類發(fā)達國家的高校教師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況那樣:“當聯(lián)邦政府和各慈善機構成為研究基金的主要來源,成為在異國他鄉(xiāng)舉辦各種討論會的東道主時,許多科學家的主要忠誠對象已從他們自己所在的大學,轉向了這些慷慨的組織?!盵8](P3)這從另一個方面也確證了馬克思的名言:貨幣“是一切紐帶的紐帶”,它“能夠解開和系緊任何紐帶”,因而“也是普遍的離間手段”。[9](P153)金錢成了人心的離心力。

      學術資本主義,在教師身上引出科學精神和功名意識的沖突與困惑,還有其管理體制的原因。因為它不僅是教學科研投資體制的變化,而且還在知識的生產(chǎn)和傳播方面,大量引進公司文化理念和經(jīng)營策略。比如:“從商業(yè)世界中得來的質量管理標準和戰(zhàn)略;對市場、曝光度及公共形象宣傳的重視;對邊際收益和學習的常年成本效益的財務考量;通過對成長和收益分配收入的獎勵機制分散權力結構;重新分配勞動力;開發(fā)復雜的輔助性產(chǎn)品、專利和服務;用卓越這種模糊的措辭替代具體教育的準確細節(jié);當然還有研究以及與商業(yè)世界的其他財務協(xié)作”[10](P19),等等。人們把那些為提高學校及教師、學者個人形象和聲譽的自我包裝、自我張揚的種種造勢,謂之為“經(jīng)營學術”。如成立名目繁多的研究機構,掛上各方授予的金字招牌,兼任印滿名片的社會職務,拿回形形色色的獎勵證書,參與各類論證、評審、咨詢等智庫專家的活動,獲得諸如人脈、學脈、乃至話語權的社會資源,然后再將它們一一變換為獲取經(jīng)濟資源的籌碼。而一俟有了很多的資助和其他社會資源,人們又可以動員更多方面的力量,為科技研發(fā)產(chǎn)品的傳播、推廣和運用打開更大的市場,為再次提升單位和個人的聲譽、地位墊高平臺。這樣一種資本與學術的互動,在功名致利方面似乎有了一種呈放大趨勢的循環(huán):即以名取利,以利造名,再以名博利的學術功名價值增殖運動。即使是形式上對學術要求最為嚴格、最為專精的院士遴選,也難免不負擔著單位和個人向外爭取學術資源的厚重期望。同時,即使作為國家最高學術名譽的院士評審,也難免人脈、學脈和市場效應的多重制約。以致人們熱議,“如何防止工程院變成企業(yè)家的俱樂部”問題。這里有學術資本主義邏輯鏈條上資本對學術的增效,形成的功、名互動致因。它使人們在科學精神之外生成強烈的功名意識。

      “學術資本主義”,在將學術與資本的結合中還拖上一個“主義”的后綴,表明它不僅是一種大學與企業(yè)聯(lián)通、科研與市場結合的文化—產(chǎn)業(yè)體制,而且是一種市場意識形態(tài)。它不僅在行為方式上有一種名義、名譽背后的經(jīng)濟功利兌現(xiàn),而且在價值觀念方面,有一種依托經(jīng)濟功利理性對功利前面的名聲、榮譽、地位等“象征權利”的意識形態(tài)追求。功與名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互動機制,強化了學者們的功名意識?;诖?,在教學科研社會資源的市場競爭中,人們紛紛離開學者本位的科學精神,以商業(yè)化運作造勢,并通過媒體,包裝出許多“星級”或“類星”學者。他們或是學科建設的“舵把子”,或是博士學位點那人才工場的“老板”,或是由行政級別轉換而來的各式學會的壇主,還有一些“講壇”脫口秀之類,質言之,大多是魯迅當年所說的“文化班頭”。其身份特殊,地位顯赫,光環(huán)很多,語權重要,受關照不少,因而在資源競爭方面,于公于私都處于十分有利的位置。這種“馬太”式的市場效應,使學校之間對那些能夠帶來大量資源“支持的教師的競爭是很激烈的……一些‘明星’教授被聘用,更多的是因為名聲和品牌的提升,而不是因為杰出的研究才能。為聘用或保持多產(chǎn)的研究者支付的價錢已不成比例地增長”。[11](P262)盛行域中的不少兩院院士同時被多家學校重金聘任,雖然讓聘人單位獲得了這樣那樣的名頭和社會資源,但真正推動單位教學科研者則鳳毛麟角。應當說,它是科學殿堂之外的學術江湖,對嚴肅的科學研究、真理意識和學術秩序,產(chǎn)生了不少的消極作用。它導致學術上有所成功者產(chǎn)生維護和利用榮譽地位的惰性心理,故步自封,陶醉于既得名利??茖W社會學家默頓認為,“任何外在的獎勵——無論是名譽、金錢還是地位,在道德上都是模棱兩可的,而且對那些在文化上受到尊重的價值觀有潛在的破壞作用。因為獎勵就是使人得到滿足,它們可能會取代那種原始的動機:對得到承認的關心可能會取代促進知識發(fā)展的關注。一種過分的鼓勵有可能導致令人煩惱不安的沖突?!盵5](P463)這與學術不斷精進的本旨正相背反。韋伯曾尖銳指出,“在學術工作中,每一次‘完滿’,就意味著新‘問題’的誕生——學術工作要求不斷被‘超越’,要求過時?!盵3](P101)如果學者耽于已往成績和既得功名,他就難以自我超越,也不會樂見他人的挑戰(zhàn)與超越,因而為功名意識所困足以毀損人的學術進取心和科學立場。這些,已在學術界產(chǎn)生不良效應,有必要在純潔科學精神、矯正學術秩序的意義上,認真消此時弊。

      三、公益理性和私己觀念的碰撞

      當今,學術資本主義已有幾分喧囂。早已發(fā)生在教師學者身上的功名價值理性與其科學精神及道德價值理性的沖突,自然會更加激烈,更需認真關注和調(diào)諧。困于名利的工具理性中,“作為參加學術資本主義的專業(yè)人員,教學科研人員可能會開始從利他主義和公共服務這樣的價值觀轉向市場的價值觀”[1](P167)。此種趨勢,如處治不當,它會給大學靈魂、學者人格、科學精神及事業(yè)發(fā)展,造成諸多負效應。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場價值觀作為利益主體化、商業(yè)化自發(fā)競爭的觀念反映,最終導出的是一種與科學公益理性相沖突的私己觀念。何謂“私己觀念”?清戴震在其《原善》(下)中指出:“人之不盡其材,患二:曰私,曰蔽。私也者,其生于心為溺,發(fā)于政為黨,成于行為慝,見于事為悖、為欺,其究為私己?!贝髡鸬慕缯f,讓我們能用私己觀念較為貼切地表述教師在學術資本主義環(huán)境中滋生出來的那樣一種為私、為溺、為悖的負面意識,它與科學應有的正大光明、大公無私的精神形成諸多對立,是教師價值理性困惑的又一成因和表現(xiàn)。

      其一,它會引發(fā)教學科研真功夫、真學問競爭之外的追名逐利而損耗教師學術研究的定力、專心與潛質,削弱對科學精神的堅守。人們的價值理念和目標,制約其行為方式。當學術資本主義顛覆了傳統(tǒng)科學研究的價值秩序和知識生產(chǎn)結構時,它必然讓大學的科研組織和管理體制,也效法公司文化,形成組織方式企業(yè)化,科研決策法人化,研發(fā)要素資本化,資源配置市場化,成果考量貨幣化的局面。“在這個環(huán)境中,教學科研人員和專業(yè)人員越來越多地在競爭的形勢下消耗他們的人力資本儲備。”[1](P9)人們把更多的時間、勞動和智慧投向了科技文化市場,參與競爭,與資本結盟,學術研究商業(yè)化。許多情況下,學者們面臨著功夫在學術之外,競爭在科研之外,勝負在專業(yè)之外,毀譽在學科之外的窘境。貌似內(nèi)在獎勵的許多給予,卻以外在獎勵的形式得以實現(xiàn)。評價大學及其專家、學者水平,往往要看所申報和完成的課題級別高低、經(jīng)費多少,要看科學技術在產(chǎn)業(yè)運用中的經(jīng)濟效益大小,要看產(chǎn)業(yè)界和政府重視與認可的程度,而不是更多地看科學發(fā)現(xiàn)的認識水平高低、理論突破大?。徊皇歉嗟乜醇夹g發(fā)明的難度和解決重大實際問題的社會意義。用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的市場推廣指數(shù)及其經(jīng)濟績效的貨幣當量,置換它們內(nèi)在的真理性尺度、文化尺度。學術成果前面的經(jīng)濟數(shù)據(jù)張目,扭曲了真理檢驗的實踐標準,“它們會限制科學可能的發(fā)展方向,而且會威脅科學研究這種有價值的社會活動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盵5](P353)同時也擾亂了科學精神的內(nèi)在要求,給教師的科學意識和學術道德理念,平添了許多紛擾和困惑。因為一個真正獻身學術的人,“他會說,‘為學術而學術’,而不是圖求看見別人因為利用學術而獲得商業(yè)或技術上的成功,或是人們借此吃得更好,穿得更好,心志更開朗,統(tǒng)治管理更成功。”[3](P102)學術的最終檢驗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其科學意義只能首先是它的真理性而非功利性價值。

      其二,它會消蝕大學作為各學科追求真理之共同體的科學信譽和以長期服務于社會文明為核心使命的知識價值傳統(tǒng),削弱大學的思想文化公信力和知識創(chuàng)造力。現(xiàn)在,“知識的概念正在顯著改變。關于利他主義,從事學術資本主義的教授態(tài)度矛盾。盡管他們?nèi)匀幌M约旱难芯繒旄H祟?,但卻開始談永不賠錢的研究?!盵1](P19)當學校、教師都在為一己之利而展開各種活動,十分本位地為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而競爭,而拼搶各類資源時;當專家教授都以局部利益的代表出現(xiàn)在社會生活舞臺上時,那么,他們必然放松對社會公共利益、普世價值和公平正義之類的大局、大事、大道的關注、研究和詮釋,以致在學識、理性和立場觀點方面喪失了大量的發(fā)言資質和語權。科學良知和社會道義方面的種種失聲,又會使社會大眾對大學教師的信用和期待出現(xiàn)失望,在社會心理和信用體系中失去良好形象和積極響應。以往,大學“還部分來說被推崇為無私地服從崇高理想的地方。在社會中和對于那些冷靜地忠實于真理的人,存在著對真理的尊重?!薄叭欢谡贾涞匚坏墓髁x思想時尚中,大學教師發(fā)現(xiàn)難以用公正無私的學問來證明應該受到這種尊敬,他們不愿意認為更廣大的公眾存在這種尊敬?!庇纱舜髮W及其教師成為“所有矛盾的思想感情的對象”。[7](P153)這顯然都是資本邏輯對文化邏輯,進而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對高等教育規(guī)律的解構或扭曲,在教師價值取向困惑中的復雜表現(xiàn)。在率先實行學術資本主義的發(fā)達國家,此類現(xiàn)象更為突出。比如,“對于美國大學來說,市場悖論是:總的來說,市場給大學帶來了更多的資源……推進知識的更大能力和美國經(jīng)濟中更有生產(chǎn)力的角色,同時,它也縮小了大學活動的主權,削弱了它們服務于公眾的使命,商業(yè)糾紛的增長至少削弱了它們作為知識的中立仲裁者這個特權角色的潛力”[11](P273)。學者本有的知識評價、仲裁權的專業(yè)性削弱,意味著非學界主體對此話語權的商業(yè)性增強。它是由貨幣資本投注者從外楔進的對學術業(yè)績、質量評價的指手劃腳。如馬克思說的,這種“裝在衣兜里的權力”,是來自貨幣資本對包括學術行為在內(nèi)的人與事的支配。

      其三,它會加劇科學研究與教育的知識產(chǎn)品交易價值和象征意義價值之間的矛盾。人們過多地忽略文化象征意義的價值而傾注其交易價值,撇開求真問是、向善審美而全力去尋求教學、科研對“專業(yè)和職業(yè)利益有用的方法?!盵10](P12)這些,集中體現(xiàn)在學術資本主義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冷漠與擠壓中。人文社會科學,關注和研究的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人類精神文化生產(chǎn)、生活的內(nèi)在機制和進步法則,營構社會實踐與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世界,實現(xiàn)對人類命運和價值之終極關懷的思想文化使命。它們以對社會主體的理想、信念、道德、審美的智情理培養(yǎng)和指引,展示其現(xiàn)實性價值。它們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豐富生活的精神內(nèi)容,優(yōu)化人際交往關系,完善社會的組織管理,而成為凝聚人們行為的“社會水泥”,領引人們進步的思想指南,激勵人們建設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因此,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普惠于整個社會的精神財富,為全民鑄造公共理性,以社會效益和精神文明的價值嵌入歷史的進步之中。它不同于技術、工藝知識,可以直接用于生產(chǎn)形成經(jīng)濟效益;它也不像專利等形式的知識商品,誰出資購買就單一地為其所掌握、所運用、所受益。它是公益的,象征意義的,因而不具有交換價值和私利意義。也正因如此,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難以得到市場響應和企業(yè)投資。學術資本主義不關注它們,讓其研究者

      無法找到像技術科學研發(fā)那樣的豐厚資源。而為經(jīng)費所困的人文社會科學教學研究人員,為了改善學術環(huán)境,有時只好到處攬活,為政府、為社會組織承擔對策性調(diào)研報告,為企業(yè)承擔描述性、廣告性的服務。例如,“英國的人文學科教授必須不斷填寫政府機構發(fā)放的資金申請表,這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也大大歪曲了研究課題,因為審批資金申請的政府機構很重視經(jīng)濟的‘沖擊’,往往深深懷疑人文學科的各種理念?!盵6](P144)這樣,以社會機構工作和企業(yè)宣傳需要而進行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勞務輸出,實則加劇了這些學科研究和學術創(chuàng)造的邊緣化、矮化與落寞。本來應當成為社會生活輿論監(jiān)督、智力支持、價值領引、理性批判、情緒梳理、力量凝聚的中樞力量,現(xiàn)在被學術資本主義大大縮略了它們的影響力。這對于大學的文化聲威和科學感召力,對于大學教師的理論自信、知識自尊、學術自為、文化自覺,無疑形成了無序性的攪動和價值紊亂的熵增作用,因而是需要高度關注和積極化解的。

      [1][美]希拉·斯勞特,拉里·萊斯利.學術資本主義[M].梁曉,黎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Wilhelm von Humboldt.1809-1810.On the spirit and the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of intellectual institutions in Berlin.242-250.Minerva 8(1970),242-250.

      [3][德]馬克斯·韋伯.韋伯論大學[M].孫傳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美]羅伯特·金·默頓.科學社會學[M].魯旭東、林聚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6][美]瑪莎·努斯鮑姆.告別功利[M].肖聿譯.新華出版社,2010.

      [7][美]愛德華·希爾斯.學術的秩序[M].李家永譯.商務印書館2007.

      [8][美]杰羅姆·凱根.三種文化[M].王加豐、宋嚴萍譯.致格出版社,2011.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古爾德.公司文化中的大學[M].呂博、張鹿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1][美]羅杰·蓋格.大學與市場的悖論[M].郭建如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B82-052

      A

      1671-9115(2015)05-0117-06

      2015-06-01

      胡瀟,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繆燚晶,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猜你喜歡
      學術科學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科學
      科學拔牙
      學術
      上饶县| 滨州市| 休宁县| 庄河市| 古交市| 康保县| 江北区| 周宁县| 呼伦贝尔市| 德令哈市| 鄯善县| 韶山市| 阿鲁科尔沁旗| 剑川县| 新余市| 木里| 工布江达县| 武鸣县| 武安市| 山东省| 朔州市| 荣昌县| 深水埗区| 嵊州市| 瑞丽市| 云安县| 神池县| 和平区| 昆山市| 德兴市| 苗栗县| 滨海县| 泰宁县| 淮阳县| 松滋市| 扎囊县| 赤水市| 乃东县| 呈贡县| 会宁县|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