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新聞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 “立德樹人”,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各個學校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各學科都自覺地擔負起德育育人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科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探尋歷史教育中的“求真、揚善、立美”,則是基于歷史學科德育實現(xiàn)“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
首先,什么是中學歷史教育?中學歷史教育是“秉持求真的精神與方法,以求善為目的,要回答的是學生為何學習歷史的問題,歷史教育須以歷史上真實的人與事為素材,幫助學生學會像歷史學家一樣去思考,促進學生習得歷史學家的批判氣質”[1]。其次,什么是中學歷史教育中的 “真善美”?對于歷史教育而言,“真”就是指學生所學的知識要真實、經得起推敲;“善”就是所學的知識能使人向善,傳遞正能量,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美”就是指教師自身的美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能夠感染到學生的內心體驗。再次,中學歷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學歷史教育的目的,從個體角度來講,就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做好自己”,從社會角度來講,就是學會“參與公共生活、自主思考、自主決策、自主擔責,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2],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我們要在歷史教育中將“求真”、“揚善”、“立美”三位一體,有機結合。
“求真”是歷史學者治史的基本準則,同時落實到學科層面,“求真”是歷史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學歷史教育的“求真”,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群體“求真”的教學態(tài)度,即在教學中利用史料教學,最大限度地接近和還原歷史的真相,二是學生的“求真”質疑的精神,即學生養(yǎng)成“大膽質疑小心求證”的學習習慣,對于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教科書上的知識持有懷疑的眼光,以“史證意識”分析和思考問題,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
歷史學科是一門嚴謹?shù)目茖W,其研究的對象是過去發(fā)生的事,因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導致后人對歷史史實的認識愈加模糊,探求歷史真相,尋求歷史規(guī)律正是歷史學科最大的魅力所在。因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求真”是教師教學堅守的基本底線。
在教學中,一些教師都是循規(guī)蹈矩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本來的面目。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身閱讀不徹底、史學基本素養(yǎng)缺失,本著標新立異的目的,選擇一些未加以考證的史料佐證自己的觀點,這些做法顯然違背了“求真”的教學態(tài)度,無法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舉一個例子,在學生中擁有諸多讀者,被稱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的袁騰飛,以講故事的手法教學歷史,激發(fā)了學生的歷史興趣。但是通過觀看相關教學視頻,我發(fā)現(xiàn)袁老師雖然有著豐富的學識和故事性的教學手法,但是在講到一些歷史事實時缺乏必要史料的支撐,道聽途說值得商榷。例如在網絡上流傳很廣的視頻中,袁老師在評價歷史人物毛澤東時,處于個人情感的支配,以“三年困難時期餓死四千三百萬人”等史料講述毛澤東的過錯。有關三年困難時期具體的死亡人數(shù),學術界還存在較大的爭議,袁老師并沒有呈現(xiàn)出學術爭端,而是一言以蔽之。此種做法既違背了歷史教學的“求真”的價值取向,又不利于學生質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某些歷史教師限于自身知識儲備少,再加上歷史學科復雜性的特點,犯錯有時是不可避免的。其實犯錯誤并不可怕,只要利用得當,每一次錯誤就可以成為一次學習提升的起點,成為學生獨立思考的新起點。如前文所述,從社會角度看,歷史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自主思考,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公民”。例如曾經讀到過這樣一篇文章,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抗日戰(zhàn)爭》一課時,老師在講到南京大屠殺時,通過展示一張張血腥殘暴的歷史圖片揭示日軍的罪行,有學生站起來提問:“為什么日本民古屋市長河村隆對到訪的中國代表團說南京大屠殺事件并未發(fā)生過?”[3]這一問題引來了同班同學的齊聲喝笑。該老師當時心頭一震,沒想到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并沒有敷衍了事,答應學生下節(jié)課將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通過課后的史料收集和分析思考,下節(jié)課該教師從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史料、日本侵華未刊發(fā)的照片和美國傳教士的日記,通過交戰(zhàn)雙方和中立國第三方的史料,論證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同時解釋因為日本投降后,國共內戰(zhàn)打亂了南京大屠殺史料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整理,才會讓如今的日本右翼分子有了顛倒黑白的機會。
湖南師大的余柏青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談到,在新課程理念下,一堂歷史課并不一定要幫助學生解決很多問題,啟發(fā)他們提出很多問題的課才是好課?!扒笳妗钡臍v史教育遵循主體交互性,強調師生間的對話和交流。對話與互動的動力是差異,有差異才有對話和互動。因而,學生“求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有賴于教師創(chuàng)造良好的互動環(huán)境。
“揚善”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弘揚歷史正能量,宣揚中外歷史人物的優(yōu)秀事跡,逐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立德樹人”核心內涵是與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相契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寫道:“歷史課程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優(yōu)秀傳統(tǒng),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4]要實現(xiàn)新時期“立德樹人”的目標,我們要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突出“揚善”的教育。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指出:“當前我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首先要抓好‘兩個教育’,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二是加強和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是核心的要求?!保?]
面對傳統(tǒng)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為歷史教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精神養(yǎng)分。翻看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文明的歷史長河,涌現(xiàn)了無數(shù)可歌可泣、可尊可敬的優(yōu)秀人物。如司馬遷“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一言”的秉筆直書;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士風度;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崇高氣節(jié)。這些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的崇高思想、氣節(jié)風度、私人道德和他們的名言、警句,通過中學歷史教學,都將成為學生進行歷史學科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
例如教學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模塊時,一些教師往往會將“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畫等號,通過與西方希臘民主制度、羅馬法治的對比,批判甚至抹黑中國的古代政治制度。我的導師姚錦祥就曾著文指出:“中國的傳統(tǒng)政治并非一無是處,決不能用兩千年來的中國只是一個專制黑暗的整體一語所能概括。中華文明歷屬千年之久而不敗與其政體的合理性因素必然有關?!保?]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只有認同、接納、熱愛自己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才能真正熱愛我們的祖國。只有弘揚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才能使得“立德樹人”的目標變得具體深刻、有血有肉。
現(xiàn)代世界已經發(fā)展到全球化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視野是我們順應時代的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歷史教育只是把“揚善”局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則成為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教育。傳統(tǒng)的學校歷史教育研究,把本國歷史的重點放在愛國主義方面,把世界歷史的重心放在國際主義方面。趙亞夫先生認為“這種做法的偏誤是顯而易見的”[7]。
公民教育的對象是公民,而不是臣民,有學者提出公民教育至少滿足三方面條件:“一是應以尊重人的主題人格為前提;二是應結合個人與社會、權利與義務來進行;三是應以喚醒人的公民意識、提升人的公民素質為目的?!保?]全球視野下的公民教育是要樹立國際理解意識,擁有寬闊的視野,尊重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融合,認識到各個文明都曾創(chuàng)造過屬于它們的價值,認識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類生存是相互依賴的,國家之間需要和平共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立足于全球化的視角,把中國史放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考察。例如在教學清朝中期“康乾盛世”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時,需要教學同一時期英國所取得的工業(yè)革命的成就。在講到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時,不僅僅要解釋中英之間經濟貿易。文化禮儀的沖突,立足于全球化的視野,戰(zhàn)爭的爆發(fā)更是農業(yè)文明和工業(yè)文明之間的沖突。目的在于通過由歷史學習中培養(yǎng)出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學生將會主動思考其權利、責任和在公民社會中應作的貢獻。
歷史教育的“立美”就是在新形勢下對教師素養(yǎng)提出新要求,需要教師樹立良好的師德。教師是現(xiàn)代中學德育的主體,歷史教師需要自覺承擔起德育的任務。沒有教師“立美”的根基,“求真”、“揚善”的歷史教育將無法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將成為“空中樓閣”。
“三愛”即愛學生、愛專業(yè)、愛崗位。首先,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關心關愛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名句,長久以來激勵過無數(shù)投身教育的人。教師只有真誠地對待學生,用自己的厚德博學感染學生,才會在“立德樹人”的教育過程中成為學生愛戴的良師益友。其次,每一位教師從事自己專業(yè)領域的研究教學,都應該熱愛自己的專業(yè),培養(yǎng)專業(yè)興趣,這樣才能做到忙而不累,樂而不憂,體會到職業(yè)成就感。教師必須不斷更新專業(yè)知識,使得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有效保證“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再次,教師應努力克服職業(yè)倦怠,做到愛崗敬業(yè)。我國教育學者查有梁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之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知美,然后能自創(chuàng)也?!苯處熤挥袗蹗従礃I(yè),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和工作,引領學生探索新知識,培養(yǎng)新思維。
教師只有通過良好的美德言傳身教,才能內化為優(yōu)良的師德;只有把良好的師德傳遞給學生,才能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且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墩撜Z》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鼻蟛疟叵惹蟮?,樹人必先樹德。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職業(yè)競爭壓力的上升,近年來,受到學術浮躁和急功近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浸染,某些教師迷失了自己,師德建設面臨新的挑戰(zhàn)。一些教師為了獲取學術地位及相應待遇,采取了一些不正當?shù)膶W術交易行為。這些都突破了教師師德的底線,導致某些教師學術道德失范。
“求真”是立德樹人的基礎,“揚善”是立德樹人的核心,“立美”是立德樹人的支柱。只有在歷史教育中持之不懈地追求“真善美”,才能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理想目標,才能培養(yǎng)完善的人格和合格的公民。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我們任重而道遠。
[1][2]張漢林.歷史、歷史學與歷史教育[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5).
[3]陳東亮.要注入新的觀念——“南京大屠殺”教學反思[J].歷史教學,2014(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田慧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5(1).
[6]姚錦祥.從錢穆的國史觀談中國古代史教育的價值取向問題[J].歷史教學,2007(8).
[7]趙亞夫.為什么歷史教育要有個全球視野[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11).
[8]葉飛.公民教育與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兼論公民教育在學校德育中的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