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翔
【摘 要】本文引進心理學上的“角色轉化”理念,讓鑒賞者在進行文學作品的鑒賞時注意角色的轉化,利用聯(lián)想與想象,設身處地地將自己與作者及其創(chuàng)造的形象結合起來思考,盡可能縮短鑒賞者與作品之間的審美距離,使文學鑒賞達到相對完美的境界。
【關鍵詞】文學作品 ? 鑒賞 ? ? 角色轉化 ? ? 設身處地?審美距離
角色轉換法是完形心理學派用以解決問題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筆者曾嘗試將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于文學作品的鑒賞中,讓鑒賞者與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形成角色相互對立的雙方,并努力站在對方的時代、背景、生活際遇等立場上考慮問題;同時也以同樣的立場設定自己創(chuàng)作了這篇作品用以向別人訴說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抱負。經(jīng)過這樣的心理歷程,鑒賞者自然走進了作家作品,更深刻細膩地揣摩并捕捉到作者思想情感的火花,從而準確理解作家及其作品。
文學作品的鑒賞,是有規(guī)律和方法的。劉勰說過:“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這段話從文學理論的高度提出了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欣賞的不同切入點。作者的“情動辭發(fā)”與讀者的“披文入情”恰好是一個相反的過程,文學家創(chuàng)作是由“情”(內容)到“辭”(形式),而文學鑒賞則是由“文”(形式)到“情”(內容);文學家創(chuàng)作的終點正是讀者欣賞的起點。作為鑒賞者,我們需要在鑒賞作品時,學會做替代性設想,盡量讓自己親臨其境地體驗作家創(chuàng)作之時復雜微妙的心理。這就是鑒賞者的設身處地與角色轉化。
要做到如此,鑒賞者首先必須正確理解作家創(chuàng)作的心理歷程。他們進行創(chuàng)作,無不是將自己從生活中體會、經(jīng)歷或想象的境界經(jīng)過藝術加工最終轉換成文字而獲得審美價值。他們筆下所塑造的形象或描繪的情景及其中蘊含的思想,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鑒賞者的感覺器官。因此欣賞文學作品需有充分的感性體驗,即努力將自己想象成這位作家,然后充分調動自己的各種感覺,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對文學作品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作者境遇、特定的物象等進行全面深刻的體驗、思考、探究、分析,從而近距離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這個過程就是筆者認為的“設身處地”地“角色轉化”。 況周頤說:“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詠玩索之?!边@里所說的“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詠玩索之”大概就是指“設身處地”進行“角色轉化”式思考,其意義在于能使欣賞者身處一定的情境之中,理解作品的內容,充分體會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并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從而達到準確鑒賞文學作品的目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么,我們在鑒賞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時,何不先讓自己走進含羞蒙恥、茍且偷歡的階下囚李煜的內心世界,細細品味他面對又一輪凄清的冷月,又一次殘敗的落花,觸摸著朱顏消退、斑駁冰冷的雕欄憑吊故國,咀嚼無限的愁苦與悲傷的痛苦的情景,此時作者心中那如江水般綿長厚重的愁絲還不汩汩涌入鑒賞者的腦海嗎?當鑒賞者又經(jīng)歷了易安居士的國恨家仇、顛沛流離,最終“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生命歷程,難道還不容易體會到她那顆為才情所累,為婚姻所悲,為一生心血散失所痛的心正在滴血嗎?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意境如何不震撼鑒賞者的情懷?那時你體會到的只能是“怎一個‘愁字了得”了!如果你又是“新停濁酒”,鬢發(fā)斑白,半生飄零,貧病交加的杜子美,雖才華卓越卻一生壯志難酬。那當你面對蕭蕭凋零的枯葉,滾滾東去的江水,眼見滿目瘡痍卻不乏凄清壯闊的大唐帝國,思慮的仍是江山社稷穩(wěn)固,天下黎民百姓昌盛,那你可否覺察到自己正在觸摸一個崇高偉大的靈魂,感受他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在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通過角色轉化的方法,走近作家,走近他們的經(jīng)歷、他們的思想,去觸摸他們的靈魂,拷問他們的精神,使鑒賞者更為詳盡地體驗并且了解創(chuàng)作者的復雜情感,力求在心與心的交融,靈魂與靈魂的碰撞中,拉進作家與鑒賞者的距離,讓鑒賞者充分體驗作家創(chuàng)作時的沖動與情感世界,最大限度激發(fā)起鑒賞者認知和智慧的火花,“振葉易尋根,觀瀾二索源”,從而“按轡文雅之場,環(huán)絡藻繪之府”,準確地分析、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正如柏格森在談到自己讀小說的體驗時說:“我從小說里讀到了種種經(jīng)歷。小說家可以堆砌種種性格特點,可以盡量讓他的主人公說話和行動。但是這一切根本不能與我在剎那間與這個人物打成一片時所得到的那種直截了當、不可分割的感受相提并論。”可見,設身處地進行角色轉化實在是鑒賞文學作品最切實有效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佚名.什么是角色轉化.陜西科技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吳秋煊.淺談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欣賞中的“設身處地”與“審美距離”.
[3]劉 勰.文心雕龍·知音.序志.
[4]況周頤.惠風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