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濤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關(guān)于淮揚文化的幾點思考
姜 濤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淮揚文化有著廣闊的地域范圍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大致說來,從西晉周馥所論的“淮揚之地”,直到清初淮揚總督(漕運總督)和鳳陽巡撫的統(tǒng)轄地區(qū),就是淮揚文化蘊育繁衍的地域范圍,它幾乎囊括了今天江蘇、安徽二省的江北之地?,F(xiàn)在所能追溯的對淮揚文化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的源頭,當屬楚文化。自戰(zhàn)國至漢初,淮揚始終屬于楚地,淮揚之人亦以楚人自居;而淮揚方言(江淮官話)及其地域分布也揭示其為古楚遺韻。
淮揚;文化;楚地;楚人;楚語
說起淮揚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淮揚菜。的確,自從出生于淮安的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將淮揚菜定為國宴的基準菜之后,淮揚菜的名聲已不脛而走。無論是四大菜系還是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八大菜系,淮揚菜都名列其中,并以其清淡、和合的特色而得到人們的首肯?;磽P菜,確實可以作為淮揚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
淮揚菜是淮安的淮菜和揚州的揚菜的合稱,兩者各有其風味特色,而又相互糅雜,混為一體?;磁c揚,在明清時代分別為淮安府和揚州府,兩府地域相連,而其屬地的絕大部分,又同處于里下河地區(qū)。所謂里下河,按照今天的地理學(xué)定義,是指江蘇的新通揚運河以北,蘇北灌溉總渠以南,大運河以東,串場河以西的區(qū)域。蘇北沿海自宋代范仲淹修筑起捍海堤壩(后人稱范公堤),沿堤內(nèi)側(cè)便形成了貫通南北的人工運河,由于它的功用是串起沿海的各個鹽場,所以被稱作串場河。串場河與西邊遙遙相對的大運河(即古邗溝)一起,或合稱里外河(大運河為里河,串場河為外河),或合稱上下河(大運河為上河,串場河為下河)。但里下河地區(qū)的得名卻很有意思,系取里外河之“里”,與上下河之“下”共同組合而成。*按:里下河之得名,大約不遲于清代中葉?!肚逦淖趯嶄洝?道光三十年至咸豐十一年,1850--1861,已屬于晚清)中,即已有多處關(guān)于“里下河”的記載。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囯天京城破,忠王李秀成被湘軍俘獲。據(jù)曾國藩幕僚龐際云所收存的審訊記錄,當時亦問及“里下河何以不去?”得到的答復(fù)是:“里下河隔水太多,故至今未擾。”參見羅爾綱:《增補本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5年版。歷史上,這一片湖蕩密布,溝渠縱橫的低洼地區(qū),又被形象地稱作鍋底洼?;磽P菜的文化底蘊,主要地就來自這一地區(qū)。出生于里運河畔高郵縣的當代作家汪曾祺(1920--1997),其筆下的美食,就是淮揚菜;而其所敘的風土人情,也就是里下河地區(qū)的民俗文化。
從淮揚菜,也就是從淮揚的飲食文化入手,當然不失是考察淮揚文化的一個重要路徑,并也可以有所心得,但那已是另外的專門題目。而我這里想說的,則是從歷史角度的考察。因為淮揚文化,不僅僅是淮揚菜的文化,也不僅僅是淮揚二府的文化。它有著更為廣闊的地域范圍,也有著更為深厚的歷史底蘊。正是這廣闊的地域和深厚的歷史,蘊育繁衍出既豐富多彩各具特色而又渾然一體的淮揚文化。
如前所述,狹義的淮揚,即明清兩代的淮安、揚州二府;其腹心地帶,也即前述的里下河地區(qū)。而廣義的淮揚,其地域范圍要大得多,幾乎囊括了今天江蘇、安徽二省的江北之地。
淮與揚,都是古已有之的歷史地名?;醇椿此?,揚乃《禹貢》九州之一。而淮揚連稱指代上述廣闊地域,最早是在晉代。據(jù)《晉書》周馥傳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因洛陽孤危,握有重兵的將軍周馥曾建策迎天子遷都壽春,其上書曰:
方今王都罄乏,不可久居,河朔蕭條,崤函險澀,宛都屢敗,江漢多虞,于今平夷,東南為愈?;磽P之地,北阻涂山,南抗靈岳,名川四帶,有重險之固。是以楚人東遷,遂宅壽春,徐邳、東海,亦足戍御。且運漕四通,無患空乏。雖圣上神聰,元輔賢明,居儉守約,用保宗廟,未若相土遷宅,以享永祚。*《晉書》卷六十一,《列傳第三十一·周浚從父弟馥》。
顯然,周馥心目中理想的王都,是位于洛陽東南,以壽春(今安徽壽縣,曾為楚國都城)為中心的淮揚之地。這一地區(qū),北有涂山(位于今安徽懷遠),而徐邳、東海(即今江蘇北部徐州至山東東南一帶)足以抵御北敵的南侵;南有靈岳(南岳,即今安徽潛山境內(nèi)的天柱山,為大別山脈東南的高峰之一)以及長江天險,且水路交通發(fā)達,物資供應(yīng)充沛。
《晉書》之后,從《魏書》到《宋史》,武英殿本(包括四庫全書本)中雖有多處“淮揚”出現(xiàn),但認真辨析的結(jié)果,卻多為“淮陽”(魏之淮陽郡,在今河南;宋之淮陽軍,在今江蘇)之誤,揚、陽音同,繁體字形近。手民誤植,不足以為信讞。
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兩代,關(guān)于淮揚的記載逐漸多了起來。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明清兩代建都北京,通過運河水道輸送糧食以保障京師的供給,也即所謂的漕運,成了頭等重要的大事;二是自1194--1855年(宋金對峙時期至晚清),黃河奪淮入海,治理黃淮以保障運河水道的安全,乃至維系淮揚之地的民生,也都成了敏感的大問題。
《明實錄》中,自英宗朝(1436--1464)起,始有漕運總督兼淮揚巡撫之設(shè)。其職責,一是“總督漕運”,一是“兼巡撫淮安揚州廬州三府并徐和二州”。而自景泰三年(1452)起,漕運總督又兼巡撫鳳陽府及滁州。*參見《明英宗實錄》卷二〇九景泰二年十月壬辰和卷二二〇景泰三年九月庚戌的紀事。其轄境范圍,正與前引周馥所述的“淮揚之地”大致相埒。
有明一代,漕運總督與淮揚巡撫(兼撫鳳陽后,又稱鳳陽巡撫)職事雖然有二,但任職者卻為同一人。有時地方事務(wù)繁劇,而漕運總督又因漕務(wù)分不開身,往往添設(shè)專職巡撫管理地方,而在事后予以裁撤。
到了清初,漕運總督與鳳陽巡撫正式分為兩職。據(jù)《清世祖實錄》順治二年(1645)五月庚寅紀事:
以保定巡撫王文奎,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淮揚等處,提督漕運海防軍務(wù)兼理糧餉;宿遷兵備道趙福星,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等處,贊理軍務(wù)。*《清世祖實錄》卷十六,順治二年(1645)五月庚寅。
很顯然,這是以淮揚總督(漕運總督)為主官,而以鳳陽巡撫為其副手。
但鳳陽巡撫此時的轄地,并不包括廬州府(今合肥)。當時的江南省(即明代的南京或南直隸,順治二年改江南省)共設(shè)有江寧、安廬、鳳陽三巡撫,而廬州系由同年七月設(shè)立的安廬巡撫統(tǒng)轄。至同年十二月,三巡撫調(diào)整轄區(qū)之后,廬州重新劃歸鳳陽巡撫,安廬巡撫亦因而改稱安徽巡撫。據(jù)《清世祖實錄》記載:
允吏部覆。招撫江南大學(xué)士洪承疇疏:以江寧蘇松常鎮(zhèn)五府,隸撫臣土國寶專轄;池太徽寧安慶五府并廣德一州,隸撫臣劉應(yīng)賓專轄,仍兼管光固蘄廣黃德湖口等處;廬鳳淮揚四府滁和徐三州隸撫臣趙福星專轄。其原頒敕書俱照各分屬地方,另行改正。*《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二,順治二年十二月壬寅(1646年2月9日)。
此時的鳳陽巡撫轄“廬鳳淮揚四府滁和徐三州”,又與明代淮揚巡撫或鳳陽巡撫的轄境相一致了。
愚以為,從西晉周馥所論,直到清初淮揚總督(漕運總督)和鳳陽巡撫的轄區(qū)范圍,大致上就是廣義的淮揚之地,也即淮揚文化蘊育繁衍的地域范圍。
鳳陽巡撫在順治六年曾一度裁撤,順治十七年恢復(fù)后,該巡撫的職責是“巡撫鳳陽等處地方,兼海防提督軍務(wù)”。*《清世祖實錄》卷一三二,順治十七年(1660)二月壬寅。由于負責海防軍務(wù),鳳陽巡撫并不駐鳳陽,而是駐沿海的泰州。隨著戰(zhàn)事的平息,鳳陽巡撫于康熙四年(1665)再度裁撤,其所屬廬州、鳳陽二府、滁州、和州,分隸安徽巡撫管理;淮安、揚州二府及徐州,分隸江寧巡撫(后稱江蘇巡撫)管理。*參見《清圣祖實錄》卷十五,康熙四年(1665)五月丁未和卷十七,康熙四年十一月戊申(1666年1月1日)紀事。按:鳳陽巡撫屬地分隸安徽、江蘇之后,又從廬州府分出六安州,從鳳陽府分出潁州府、泗州;從淮安府分出海州,從揚州府分出通州,又從通州分出海門廳。以上所分出之府州廳,都分別直隸于省。
漕運總督在此之后也不再兼管地方事務(wù),但其職銜仍為“總督淮揚等處地方提督漕運海防軍務(wù)兼理糧餉”云云。*見補熙序,乾隆《江南通志》卷首,《文淵閣四庫全書》(下簡稱《四庫全書》)本。漕運總督常駐淮安府城,咸豐十一年(1861)江南河道總督裁撤后,兼理河務(wù),始改駐距城不遠的清江浦(原南河總督駐所)。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囯平定以后,曾有人提出將江蘇、安徽兩省的江北之地屬安徽,兩省的江南之地屬江蘇的動議,后因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反對而未能成為現(xiàn)實。曾氏的理由是:
臣查蘇皖未分之時,跨江淮而為省。古人經(jīng)畫疆里,具有深意。我朝圣君賢相未嘗輕議更張。若必畫江而分南北兩省,則亦宜畫淮而分南北兩界,淮北如蘇之徐州、皖之潁州,將割隸何省乎?唐之十道,宋之十五路,其于江南、江北皆截然分而為二,與該御史所奏大指略同。然唐自中興以后,聲教不行于河北,宋自中興以后,號令并不行于江北。畫疆太明,未必果能久安。論形勢控扼之道,守江南者必須先固淮甸,棄淮則江南不可保?!加抟詾榻羝堎t,則雖跨江跨淮,而無損于軍事吏事之興。疆吏茍不賢,則雖畫江分治,而無補于軍事吏事之廢。此等大政,似不必輕改成憲。*曾國藩:《奉旨分條復(fù)陳折》,同治三年(1864)八月十三日,《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一。
漕運總督于光緒三十年末(1905年初)正式裁改為江淮巡撫,即以其駐地為行省,轄江寧布政使所屬之“江淮揚徐四府,暨通海兩直隸州”,所轄區(qū)域即原鳳陽巡撫劃歸江蘇之地,再加上江寧一府。江淮省因兩江總督等的反對而只存在了三個月。
清末的這兩次試圖變更江蘇、安徽現(xiàn)有建制的舉措,前者只是紙上談兵,并未成為現(xiàn)實;后者雖由清廷明令建省,但亦只是曇花一現(xiàn),為時極短。這兩次分省舉措,應(yīng)是江南分治以后,淮揚之地被強行分割,而江蘇、安徽兩省之“封疆體制”,依然未能“允協(xié)”而致的余波。*以上論述,詳見拙文:《清代江南省分治問題——立足于〈清實錄〉的考察》,《清史研究》2009年第2期。
淮揚文化有其悠久的歷史淵源。春秋以前,淮揚之地的較早居民為淮夷、徐夷(一作徐戎),但文獻不足征,無法知曉其詳?,F(xiàn)在所能追溯的對淮揚文化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的源頭,當屬楚文化。這有兩方面的資料作為支撐的根據(jù)。
根據(jù)之一:自戰(zhàn)國至漢初,淮揚始終屬于楚地,淮揚之人亦以楚人自居。
春秋后期,淮揚之地為吳國所占。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曾開鑿了著名的邗溝,也即大運河的長江至淮河段(又稱里運河)。吳亡之后,越人的勢力更向北推進到今山東的東南地區(qū)。但“不能正江淮北”,其地乃為楚人所得。*《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楚人范蠡曾助越王勾踐復(fù)國稱霸,后隱居江湖,稱陶朱公,而以陶(今山東定陶附近)為天下之中。*《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第六十九》。陶當時并非政治軍事中心,其后也并不出名,范蠡以其為天下中,顯然是就其為南北經(jīng)濟交匯之所而言。范蠡入齊,據(jù)信也是南方吳楚文化與北方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關(guān)鍵人物,老子學(xué)說正是在范蠡之后變而為黃老學(xué)說。齊之稷下學(xué)派,即深受黃老之學(xué)的影響,且多處引證范蠡的觀點。*見陳鼓應(yīng):《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載其所著《黃帝四經(jīng)今注今譯》,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版。而淮揚之地,正是南方的楚國與北方中原諸國進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前沿。探尋春秋戰(zhàn)國以降南北文化交流發(fā)展的脈絡(luò),淮揚之地的重要作用,亦隱現(xiàn)于其間。*西漢前期,皇族劉安受封為淮南王,都壽春。他召集賓客門人所著《淮南子》一書,乃是老子道家等學(xué)說的集大成者。
戰(zhàn)國末期,楚受秦之威逼。頃襄王曾以十馀萬“東地兵”收復(fù)失地。考烈王時更“東徙都壽春”。*《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壽春成為楚國最后的都城,而其所在的淮揚之地,亦成為楚人抗秦的最后基地。秦末失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號為“張楚”。楚人項羽劉邦等群起響應(yīng)。其后項劉兩家相爭,說白了,是楚人打楚人。而項劉及其主要將領(lǐng),都為淮揚之人。如漢之大將軍韓信,即為淮陰(今淮安)人?!皾h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被封為楚王的韓信,其封國亦在淮揚之域。
直到《隋書·地理志》記淮徐一帶風俗,仍稱:
《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迸沓恰Ⅳ斂?、瑯邪、東海、下邳,得其地焉?!湓诹袊?,則楚、宋及魯之交??计渑f俗,人頗勁悍輕剽,其士子則挾任節(jié)氣,好尚賓游,此蓋楚之風焉。*《隋書》卷三十一,《地理下》。
根據(jù)之二:淮揚方言及其地域分布揭示其為古楚遺韻。
打開中國的方言地圖,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屬于江蘇、安徽兩省的淮揚之地也即江淮之間,正與被稱為“江淮官話”的方言區(qū)相對應(yīng)。盡管江蘇最北部的徐州等地,安徽北部的蚌埠等地現(xiàn)已屬中原官話區(qū),但江淮官話卻依然牢牢占據(jù)江淮之間的腹心地帶,并進而南向包括蘇南的南京、鎮(zhèn)江和皖南的蕪湖、池州等地,甚至還包括湖北東部的黃岡、孝感一帶。*《江淮官話》,http://baike.baidu.com/view/23596.htm。而據(jù)宋人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徐州之人“言多楚音”。*見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十五《徐州》??梢娭吝t在宋代,徐州之人仍操“楚音”。而徐州既為“楚音”,徐州以南的江淮之域,當然更是。
江淮官話,又稱下江官話、淮語等,與其他被稱作“官話”的北方方言相比,無論詞匯、音韻,都有顯著差異;而其最大的差異,是有入聲的存在。因而也有學(xué)者認為它并非官話的分支,而應(yīng)是與粵語、吳語等并列的漢語大方言區(qū)。如語言學(xué)家趙元任等即認為:湖北方言中的第二區(qū)(即后來所稱的黃孝片)“可以算典型的楚語”,有“下江話”的風味。*參見趙元任等:《湖北方言調(diào)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初版),第1568-1569頁。而從歷史演化的角度,江淮官話也即淮揚方言確可稱為楚語。至于江淮官話的起源,雖有種種不同的看法,但它與吳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則是一不爭的事實。
當代女作家張愛玲(1920--1995)對蘇北、安徽的淮揚方言是很偏愛的(淮揚方言是她的“母語”,她的父母說南京話,保姆說合肥話),她說:“華中的這一個凋敝的心臟區(qū)似是漢族語言的一個積水潭,沒有經(jīng)過一波波邊疆民族的沖激感染。蘇北語的平仄與四聲就比國語吳語準確?!?張愛玲:《“嗄?”?》,載《張愛玲文集》第4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關(guān)于漢語方言屬性的論爭,是個很專業(yè)的問題,在此姑置不論。我想說的是,方言其實都是古漢語的孑遺。各地的方言或多或少都保存有若干原始的信息。對于淮揚方言的進一步研究,也許可以揭示出更多的相關(guān)秘密。
我這里只舉一個例子,也即曾為古人所樂道的“何韓同姓”的例子。
據(jù)宋人洪邁《容齋隨筆》:
何韓同姓
韓文公《送何堅序》云:何與韓同姓為近。嘗疑其說無所從出,后讀《史記·周本紀》,應(yīng)劭曰:《氏姓注》云,以何姓為韓后。鄧名世《姓氏書辯證》云:何氏出自姬姓,食采韓原,為韓氏,韓王建為秦所滅,子孫散居陳楚,江淮間以韓為何,隨聲變?yōu)楹问希徊荒茉斔鲆病mn王之失國者名安,此云建,乃齊王之名,鄧筆誤耳。予后讀孫勉《唐韻》云:韓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字隨音變,遂為何氏。乃知名世用此。*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卷五》。
自洪邁以后,引《唐韻》稱“江淮間音,以韓為何”者甚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清人閻若璩,這位曾僑居淮安府城的考據(jù)大家鄭重地指出:
《唐韻》云:韓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字隨音變,遂為何氏。今江淮間無此音也。*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五下。
閻氏居淮城經(jīng)年,所論當非虛語。但我的親身經(jīng)歷卻打破了他的“今江淮間無此音”的斷言。我曾下放插隊的鹽城西鄉(xiāng),位處里下河的腹心地帶,也即李秀成所謂“隔水太多”從而外人罕至的地方。我注意到當?shù)厝苏菍ⅰ昂埂卑l(fā)成了“呵”(音ho)。比如“一頭的汗”,就說成“一頭的呵”。
由此想到:淮揚方言,應(yīng)該有其非常古老的來源。又想到:項羽兵敗垓下,直接的原因是四面包圍的漢軍高唱楚歌。于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不得不上演了一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別姬悲劇,最后自刎于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能夠引吭高歌楚音的漢軍和聽歌聲而潰散的楚軍,可能原來都是老鄉(xiāng)。而其所操楚音,也許正是江淮之間的古韻呢!
〔責任編輯:陳濟平〕
G127
A
1003-6873(2015)02-0048-04
2015-02-18
姜濤(1949-- ),江蘇濱海人,歷史學(xué)博士,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dǎo)師,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2.011
〔作者按〕本文旨在追溯淮揚文化之源以資考鏡,因為此系進一步研究淮揚文化的前提;而于淮揚文化自身的特征幾無論及,因為那已是另一篇文章的題目。2014年12月上旬,在湖南湘潭舉行的“湘學(xué)蜀學(xué)與區(qū)域?qū)W術(shù)文化研討會”期間,我與安徽省社科聯(lián)的翁飛研究員于此有所交流。我們認為:絪缊于江淮之間的淮揚文化固然有其共同的表征,但江皋與淮甸之間仍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我說:淮揚文化可以“四氣”概括,南方的揚州占其二:商與學(xué);翁當即補充了北方淮河流域的另兩氣:兵與匪。我說:兵匪一家,可合而為一,不妨另增一官氣。清人有言:天下九督,淮居其二。說的是康熙年間的事,其后總督雖有加增,但淮之重要地位卻未稍減。雍乾之后,兩江總督前往清江浦會辦漕運河務(wù)已成每年的例行公事,甚至總督關(guān)防的交接,以及江蘇、安徽兩省政務(wù)的處理,也每在清江浦進行。晚清的淮軍首領(lǐng)李鴻章,則是官匪二氣結(jié)合的典型……此為會外的閑言片語,附志此以備忘。